首页 » 星条旗下的茶叶蛋 » 星条旗下的茶叶蛋全文在线阅读

《星条旗下的茶叶蛋》育儿记

关灯直达底部

结婚之前,我有六种关于育儿的理论;现在我有六个孩子,一个理论也没了。

——英国诗人约翰·威尔莫特(John Wilmot)

筹款

美国公立学校上学不要钱,但经常发动筹款(fundraiser)。这种筹款,小孩子自己也可以发起,比如有个小孩很厉害,自己批发一批拖鞋,在家装饰些花朵啊什么的,然后转手去卖,居然能把华盛顿之行的所有路费凑齐。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一些牛孩子,还有的在家烤巧克力蛋糕去卖,居然也能把去某个地方的旅费全部凑齐。

更多的筹款,是学校经过某个组织,集中让小孩子去卖各种东西,比如圣诞节的装饰、甜点等等。很多东西卖得很贵,比如一种面包,卖十五块钱一个,销售利润通常会有几成进入学校账户。这种筹款我觉得很烦。公立学校你已经有我房产税的钱在支撑了,干吗还要筹款?私立学校就更不应该了,你已经收费这么贵了。这事让一些待祖国如暖男的人知道,还不骂死!

当然,有些情况下,这种筹款是专款专用,比如毕业班去旅游的所需费用。倒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问题是筹款太多,使得生活无比复杂起来。学生们参加的课外活动项目,比如足球队、音乐班、跆拳道馆,也都有筹款活动。下半年,快靠近圣诞节的时候,各种筹款活动多如牛毛,加在一起,让人不堪重负。我天天收到各种各样的筹款来信,有的来自儿童医院,有的试图帮助兔唇儿童,有的针对乳腺癌患者,有的旨在帮助牺牲警察的遗孀,还有附近生态农场众筹,都是善事,但太多了毕竟有些应接不暇。有些是同事发起,有的还真狠,把自己关监狱一天,让大家“保释”他出来,所谓“保释金”当然是用作善款。这些活动,不参与也不大好,这是美式应酬,美式人情。

小孩这边的筹款,最后跟传销一样,不过是杀熟。小孩子卖来卖去,产品都卖给了邻居和爸爸妈妈的同事。比如我们单位,前几天隔壁同事的女儿跑来,拿来一本销售宣传册让我买东西,我不喜欢太甜的甜点,于是买了一个十五块钱的汤料。几个星期后,我订的货来了,汤料是用来做新奥尔良的什么Cajun食品的,材料我全没有。我也不知道这汤料到底怎么做,于是我突发奇想,煮了一锅粉丝,然后把汤料全倒了进去——后来我反思我的创意时,想起来这一定是受泡方便面的启发。孩子们吃起粉丝来,很纳闷,这种味道很别致,问我做的是什么,我说是“新奥尔良麻辣烫”。这新奥尔良麻辣烫后来我自己连吃了两天。

这还算好的,很多家长表示,她们出于面子在熟人孩子那里买的什么fruit cupcake,很多都常年待在冰箱冷藏柜里。很多这些东西又贵又不好。我自己冰箱里还有一包面包、两大包饼干原材料,全是各种各样筹款活动中出于人情买的。

最近,我们两个小孩参加的少儿合唱团,给我发了两大塑料袋的爆米花,一共三十小包,让我们孩子去卖。我头痛得不得了,跟同事抱怨,说搞这些愚蠢的筹款到底干什么?除了折磨孩子和家长,到底能达到什么目的?

不少家长响应我的话,说她们对筹款深恶痛绝之。但是也有人非常善良,愿意帮我们一把,让我带办公室来。卖我新奥尔良麻辣烫底料的孩子的妈妈,买下了五包。又有一位老师,买了十包,好,这下只剩十五包了。我有一个同事说我应该积极看待销售的问题。他是小城狮子会的轮值主席,也曾是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他说这种事情可以培养小孩的沟通、销售等多方面技能。

回家后,我让孩子们自己挨家挨户去卖。我儿子说让他去卖东西,他宁愿去弹钢琴。

女儿说这种筹款太愚蠢。我问她到底什么筹款方法不愚蠢。她说大家可以做饭请人来吃,然后卖票。她最近在学生会当差,和其他同学正在讨论筹款的问题。几个初中生的办法是什么产品都不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穿校服上学,老师不可以穿牛仔裤上班,否则便是违反规定。我女儿和班上同学的想法是跟校方商量一下,看能否花钱豁免,这就好比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廷卖“赎罪券”一样。她们卖的是概念,不是具体的产品。我在想,当年搞垮金融体系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恐怕这帮小孩还没有意识到,如果连具体产品都不敢去销售,销售概念恐怕更为困难。

但是孩子们越是抗拒,我越是发觉有让他们去锻炼下的必要。我们同事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上任何事情,本质上说都是销售,只不过有的人销售的是产品,有的人销售的是理念。有的人向陌生的顾客销售厨房产品,有的人向老板销售对项目经营的思路。这种技能,不是说有些人可以有,一些人可以没有。连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也得做销售,得找到合适的报纸杂志,得向编辑销售。《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上面有一篇文章,说连乞丐都是销售者,他销售的是尊严。

所以我想,作为一种体验,我得让孩子们去尝试。

下午女儿还没回来,我儿子自己开始去卖了。他拉上邻居家的小朋友海顿,带着他们的销售助理亦即我们的小狗,一起去卖。两小子卖了五包,然后兴高采烈地回来了,成就感使他完全忘记了他先前的抗拒。

女儿回家之后,我们三个人一起去上门推销。儿子说他已经卖了五包,现在轮到姐姐去敲门、说话了。

不过我发觉女孩子脸皮很薄,被人拒绝一次,立刻就打退堂鼓,当然嘴上并不认输,而是怪我天都快黑了带他们出来卖东西,责怪小区这些联体房的人可能没钱,等等。而儿子锲而不舍,被拒绝后也没受多大打击,因为他事先听我讲过,销售任何东西,肯定都有人买有人不买,不买,不一定说明你有什么问题,你不能往心里去。女儿逆反心理比较强,我说的她也不听,所以没有多少防备,稍微有人拒绝一下就吃不消。但是她后来可能自己也意识到了放弃不好,又鼓起勇气去尝试了,这让我非常感动。两个孩子都尝试了,都尽了力,天色已晚,于是我们鸣金收兵,我买下了没卖出去的几小包爆米花。

最后我发现,这种销售确实很锻炼小孩的心理素质,偶尔参加,能让孩子得到一些锻炼。只是我也觉得其作用也可能被高估,假如这类活动太多,背离了初衷,甚至本末倒置,也是罪过。

美式孝心

星期五晚上去听了一场名叫“甜点和歌声”(Dessert with a song)的演出。来听演出的每家带个甜点,南瓜饼、苹果馅饼、巧克力蛋糕、燕麦饼干、干酪蛋糕、糖衣苹果……一长溜摆在几张拼起来的桌子上,桌子中间又拐了个弯,一路伸向门口。可以一进门就吃,一路拿到对面墙边。要是都尝一遍,估计现场就会得糖尿病。

大家吃着甜点,听着歌。组织者杰蕊教的是声乐,学生从六岁到八十六岁不等。这次演出的便是杰蕊的学生,还有她组织的“歌唱姐妹会”(Sisters in songs)。演出包括《歌剧院魅影》和《音乐之声》中的传统曲目,也包括一些赞美诗。

杰蕊和她的学生常去“不大听到歌声”的地方演出,如养老院。可能是这个缘故,第一支歌曲是音乐剧《芬妮》(Fanny)中的《对爸妈好点》。我没想到,这打头一支歌,居然是我女儿演唱的。我家丫头,平时嘴巴也够紧的,从没当我面唱过这歌。我看着节目单,心想丫头多孝顺啊,给爸爸一个惊喜,用歌声抒发她对于父母的热爱,我差点热泪盈眶了。

但是她一唱,我差点跳了起来。

歌词大意是(我按照音节翻译,以便大家也可演唱):

善待/你爸你妈/尽管/他们不配/要记住/成年阶段/也自有一番/苦烦

Be kind/To your parents/Though they/Don’t deserve it/Remember/They’re grown ups/A difficult stag/Of life

每一天/历经风浪/或把纷争担当/叫他们/神经兮兮、亢奋/又迷惘

They’re apt/To be nervous/And overexcited/Confused/From the daily storm/And strife

可别见怪/也莫遗忘/ 如今/的爸妈/从前/也做过小孩/和你一样

Just keep in mind/Though it sounds odd/I know/Those parents/Once were/Children long ago/Incredible

耐心点/对待爸妈/多些善解体谅/别管/他们曾经的/荒唐

So treat them/With patience/And kind understanding/In spite/Of the foolish things/They do

以后/一觉醒来/你们/也会熬成爸妈

Some day/You may wake up/And fin/You’re a parent too

总之,孝心大放送是完蛋了,这歌作为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组歌还差不多。这些歌曲要是去老人院献演,老人会是什么反应呢?我看到这次演出现场,观众多半乐呵呵的。老人抿着嘴,和老伴对视一笑,末了起劲鼓掌。

美国家庭关系相对轻松,相互开涮的情形不少见。中国孝心的内涵是牺牲、奉献,这些是好品德。不过,美德美德,最好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强调我把玫瑰给了你,把刺留给自己,就太沉重。失去了相互欣赏、取悦和爱,德就不是美德。若道德绑架,那简直就是难看的丑德了。歌中唱的“善待父母”,寓庄于谐,不失爱意。

同样,也有不少美国父母拿子女开玩笑。丫头刚出生的时候,我们还在上海,西雅图同学特意给我买了一本笑星、教育家比尔·考斯比(Bill Cosby)的《为人父》(Fatherhood),整本书拿自己的儿女打趣。考斯比嫌这样不过瘾,开始数落考斯比太太,说权力导致腐败,考太权倾一时,属腐败分子。受他影响,我现在一直叫我老婆“腐败分子”。

咱中国人好面子,家庭关系是敏感话题,通常不与外人道。不过记住,有矛盾和冲突,说明我们是鲜活的人。敢拿出来自嘲或者打趣,一笑了之,实为豁达自信。就怕说不得碰不得,非要跟人强颜欢笑“秀”恩爱“秀”成功——外头一张皮张得很大很风光,里头铆足了劲在死撑,没准撑着撑着就崩了。

写诗

每年高考的作文题,常看到的限制,一为字数,二为诗歌体裁。为什么什么体裁都可以用,唯独诗歌不行呢?或许这么做有操作上的苦衷,但毕竟高考是一指挥棒,这么一限制,中小学诗歌写作的教学化为乌有。

在美国中小学,诗歌教学就是正常教学的一部分。诗歌主观性强,发挥余地大。如何教呢?我看他们的教法和宋人填词差不多,亦即限定格律和韵脚,让学生在一定规则之内去写。这种模板(template)类似我们说的词牌。

我女儿作业中的一种“词牌”,应为我们说的咏物诗,一共五行:第一行是一个名词,第二行为两个描述该名词性质的形容词,第三行为三个描述动作的动词进行时,第四行复写动作,但用的是一般现在时,最后一行是单一名词。还有别的“词牌”,是作抒情诗。

或许大家觉得这样写诗太机械。不过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再者,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格式就如同脚手架一样,让孩子们敢于踩着上去建设。由于格式固定,这写诗的作业一开始看是一种文字游戏,但是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不知不觉就让孩子过渡到创意写作了。“诗”这个字很是吓人,有的孩子可能句子都写不全,更别说写诗。鉴于有些学生对诗望而生畏,老师嘱咐家长参与修改,并签字确认。这个作业要求,让我想起了韩寒代笔的风波来。从教育上说,假如我们不去追求天才这种传说而去强调后天培育,假如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或许关于韩寒的争辩都不存在。

信息时代有消费生产者(produsumer)一说,指网民既消费又生产的特性。借用这个说法的话,美国这种诗歌教学也是“消费”与“生产”并重的做法。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就包括诗歌阅读。阅读之后,学生还要拿出自己的习作。多读一些写起来更有感觉,多写一点能帮人更好地读。我们上中小学时常听老师提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实际上,是消费古人成品为主,产量几近于无。我回想了一下,我读书时候,从来没有一个老师教我们写诗。

可我们过去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古诗曾经滋养了庞德这样的诗人。日本的文化输出就比我们成功得多。记得孩子上五年级的时候,作业之一就是写俳句。这种分三行、分别为五七五个音节的日本短诗格式引进之后,在美国也颇风行。

最近几年,俄克拉荷马大学设立了一个纽曼青年诗人奖,所用格式是中国五言绝句。该奖要求学生用二十个单音节英文单词写,分四行,每行五个词,韵脚为aaba。此奖可能是想把五言绝句推广开来,值得肯定。由于格式固定,而且明说是针对学校学生,我也让两个孩子当玩游戏一样去写。虽然用中文标准去看可能稚嫩,但毕竟是汉诗英作,读来别有趣味。

这是我女儿写的黑熊钓鱼诗:

Bear Fishing

(By Faith Fang)

Pale moon grey clouds night

Cool breeze stars shine bright

Clear stream fish leaps hig

Black paws splash dim light

我儿子一直想让我给他买只宠物猪,结果把猪写进了诗里:

A Pet Pig

(By Frank Fang)

Rolls in warm fresh mud

Rises, eats a rose bud

Walks to big brown pen

Falls down with a thud

代父从文

上午上班时,突然有人打来电话,问我是不是某某的父亲。我心一沉,不知是不是她生病了。这几天学校病毒传播很厉害,上个星期,儿子发烧咳嗽,上吐下泻,刚刚才好。

结果是一场虚惊加一个惊喜。原来是一家机构,通知我女儿得了一个竞赛作文奖。对方说是五六年级组的第二名。我问是不是俄克拉荷马州的什么比赛,对方说,不,比赛面向全国,有二十多个州的学生发来参赛的稿件,评委隐去姓名,集中评奖,各年龄段分别选出三名学生。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女儿花了很多钱学音乐,写作方面,除了偶尔写写日记,没见她额外花功夫,却意外得了个奖。

几周前,她写了一篇关于反对欺负人的文章,说是作业,也是她英文老师组织参加的一次竞赛,还要我们家长签字,同意学校让其参赛。文章写的是一个小孩子Timmy受大孩子欺负,“我”看到了,却不敢制止。“我”去告诉了Timmy的姐姐Sally。Sally跑上前,当场止住了欺凌。

女儿爱书如命,尤其爱看小说。她妈妈有时候怕她近视加重,看书时甚至劝阻。她把厕所的一个柜子,变作秘密藏书处,经常躲里面半天不出来,在里头看书。小说看得多,对细节描写有所训练。文中小男孩被姐姐Sally拖走后,还一直跟在她后面叽里咕噜。Sally经常发呆在想东西,“我”过去打招呼的时候,要用手在其面前晃动一下。这些细节形象生动。

那位通知的老师后来给我发来邮件,说十二月初颁奖,颁奖是在州司法大楼,颁奖人是大法官泰勒(Steven Taylor)。从其信件中我也发现,这是俄克拉荷马大爆炸纪念馆举办的年度竞赛。今年比赛的主题是:“[遇到不公现象]说出来,采取正确行动,发挥影响,让你的声音被人听见!”(Speak out, do the right thing & make a difference! Let your voice be heard!)这个可能有点啰唆,意译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颁奖典礼上我们作为父母也被邀请过去。她还会得到七十五块钱的奖金。我说我再出二十五块钱,凑个一百块。

在美国,很多教会牧师在一个地方做了几年之后,话题就开始重复,于是换个教会再讲。我写专栏也有段日子了,有时候思维枯绝。人家花木兰代父从军,我家闺女为何不能代父从文?

只可惜中文学校一周只上一次课,照此进度,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实现这个宏大目标了。大家还只能安分守己,各爬各的格子。

隐私

前几天我女儿郑重地告诉我,不要在我的文章里写她。她的中文读写方面受到的训练有限,看不懂我写的东西。我好奇她是怎么知道的。

原来,静雅思听公司曾经把我的一些文章录制成了音频,我回去的时候,静雅思听专门给我制作了一些“珍藏版非卖品”的CD,给了我好几张。我送了一张给我老婆。这些音频的朗读者很专业,普通话和我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我想能不能通过这种优美的声音,改变一下我在家庭内部的形象。

为什么需要这样,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前不久看到一本书上介绍,婚姻里有四大杀手,第一是defensiveness,亦即自我防卫意识太强,痛点太多,说不得讲不得;二是stonewalling,亦即说了白说,对方根本不理睬;三是criticism,亦即左挑鼻子右挑眼;最后是轻视contempt。套用我们武林的话来说,前面两个问题是过度防卫问题,分别是铁布衫和金钟罩,虽少受打击却也让你贴身不得,无从亲近;后面两个则是攻击问题,如利箭穿革,千斤压顶。

专家发现,这些问题前面三个都好解决,最怕是轻视,轻视是发自内心的,有了这种轻视,什么别的问题都可能产生。如果你不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的配偶,别的花招都不管用。但轻视却也是最容易犯的毛病。熟悉的人反倒最容易轻视我们,正所谓“熟悉生蔑视”(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不要说我们这些小民,就是先知也是这苦命:“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路加福音》4:24)

所以那CD,我本意是让号称不看本人文章的某人听听,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这种先知现象。不料有心栽花花不开,倒给女儿听到了。平时看我博客,她还看不懂,但是这CD一放,她全听懂了,很不高兴,问我为什么写她?说这是她的生活,她的隐私,我无权去写。这个思维很“美国”,但是恐怕也有一定普遍性。

孩子日渐长大,自主权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渐渐不需要我们再去代言或者说话。我们觉得很值得赞扬的事情,他们或许会觉得难堪。这也不是逆反,只不过是从孩童到成人的一种正常过渡,他们是越来越需要做独立的自己而已。所谓成长,不过是脱离他人的界定,寻找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定位、自己的角色的一个过程。以后我会少写他们,或者是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我再写。

我遇到的,也是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现在大家可以把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随手发到微博微信上,分享无处不在。不要怪我们做父母的多神经,实际的情况是,我们面对成长,内心被调取出来的生命,满得收纳不住,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了。

女儿刚刚出生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网络2.0,只有网页和电子邮件。记得我还写了小文章,用很土的办法,用电子邮件发给同事朋友,强迫他们拜读。后来有了博客我如鱼得水,写了很多孩子成长和我作为一个父亲困惑的事,越写越多,最终开始写专栏写书了。是我的孩子造就了我。他们给我的馈赠远远多过我为他们的付出。事实上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别说什么养儿育女恩重如山之类的怪话,如果你不把儿女当负担。真实的情况是,孩子给我们的人生增加了活力,让我们再活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