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蒙着眼睛的旅行者 » 蒙着眼睛的旅行者全文在线阅读

《蒙着眼睛的旅行者》“子虚乌有”拍卖会

关灯直达底部

将“子虛乌有”作为商品进行拍卖,具有某种划时代的意义,至于其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目前仍然存在着激烈争论。最初提议发起这一拍卖活动的是美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弗兰克博士。据其本人说,他产生拍卖“子虚乌有”的想法肇始于一次旅途中的经历。1984年秋季的一天,弗兰克坐在开往纽约的列车上,他看到(或说,听到)同车厢的四位乘客在玩牌,但奇怪的是,这四个人只是不断喊出牌的名称(花色和数字),而在他们的桌面上并没有一张真实的纸牌。他们就这样煞有介事地一局又一局地玩下去。一开始,弗兰克认为这四个人肯定是疯子,但后来他领悟到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想牌,只要玩家有超人的记忆力,并且牌戏有恰当的附加规则(比如,任何玩家不得连续三次将牌出完),这种游戏完全是可能的。“客观性无非是一种主体间性或协同性。”弗兰克解释说。

“子虚乌有”是个特别的概念,它究竟指什么呢?如果它本不存在,又如何对其进行拍卖呢?当然,自古以来就有哲学家认为,虚空是存在的,否则运动将是不可能的。但弗兰克并没有将“子虚乌有”等同于“虚空”或“真空”。他认为,虚空仍然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虽然其本身不是物质,但就如影子一样,它也不是物理世界之外的某种东西,如果将虚空卖给某个人,那无异于将某个星系卖给某人,这在他看来是荒谬的,也是违背其初衷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子虛乌有呢?弗兰克给出了一个说明:取一只中等大小的电子表,电子表上有一个代表“秒”的,它在闪动。你盯着它,在它的两次出现之间就是子虚乌有。这一说明有着太强的玄学色彩,有些人声称自己领悟了弗兰克的思想,但多数人仍然批评其故弄玄虚。

假如对这类问题的争论仅限于哲学领域,那么它或许只是一种怪诞的思辨游戏而已。但既然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商业运作,那么就有更多的实质性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有出售“子虚乌有”的权利?弗兰克认为,在出售“子虚乌有”之前,它属于每个人,但又不属于任何人。这是一种令法学家们笑掉大牙的说法。但他进而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有权利出售“子虚乌有”,而在于为了何种目的将之出售。如果出售“子虚乌有”是为了公益事业、全人类的福利,那么由谁出售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所谓拍卖“子虚乌有”,本质上只是一种带有刺激性的募捐活动。当然,这种“刺激性”被赋予了形而上学色彩。

不久以后,由一些著名哲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和慈善活动家组成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拍卖“子虚乌有”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论证。与此同时,世界各大媒体均对此事作了相当规模的追踪报道。3个月后,阿基莱亚拍卖公司在伦敦UT博物馆组织了“子虚乌有”拍卖会。“子虚乌有”以5000万英镑起拍,经过多轮现场及电话竞拍后,最终,收藏家伊里奇以7450万英镑的价格获得了“子虚乌有”,从那一刻起“子虚乌有”有了自己的主人。在当天晚间的记者招待会上,伊里奇作出了一个令人惊异、费解的举动,他将“子虚乌有”的所有权证书当众付之一炬,然后,他说:“应该让‘子虚乌有’成为纯粹的子虚乌有。”弗兰克博士当时在场,他表示,伊里奇的行动说明他真正领悟了“子虚乌有”的意义。拍卖所得款项,扣除必要支出后,被全部用于对植物人的救助工作。

但事情并没就此结束,它开始向着略为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两年以后,世界盲棋大师麦克塔格特拍卖了一套“盲棋子”,据他说,这些棋子一直存在于他的思维之中,同年,好莱坞女影星爱莎妮尔丝拍卖了自己的影子。两次拍卖均拍出了天价。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以虚幻对象为标的的疯狂交易。

1991年,在几个大国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世界虚构物拍卖公司成立,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正式流人市场。当年,特洛伊木马以9000万美元的价格拍给了马勒勋爵,公司所得利润被用于挽救亚马逊热带雨林。次年,该公司又组织拍卖了朱丽叶殉情时所用的匕首和一套堂吉诃德的盔甲。匕首被一匿名人士购得,据传买家是一位英国古董收藏家;盔甲则被西班牙艺术家莫尔雷斯收人囊中。莫尔雷斯还煞费苦心地再版了一套精装本《堂吉诃德》,在书中第一章下方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加上了一条脚注:“该套盔甲现属于莫尔雷斯。”

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阿莱夫、白雪公主没吃完的苹果、美杜莎的头颅、射中阿喀琉斯之踵的毒箭……都会进人现实中的商品流通领域。但是,已有批评家指出,物以稀为贵,无论是实存对象还是虚构对象,概莫能外。所有虚构对象虽然在文本中是截然不同的事物,但从超越文本的角度看,它们实为同一类虚拟商品,就同艺术品一样,其价值是由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决定的。拍卖活动本身的首创性赋予了被拍卖对象一种特殊价值,如果不断重复此类拍卖,那么其终将成为一种无聊之举,久而久之就无人问津了。

普通人对于虚构对象的拍卖活动通常采取一种相对漠然的态度,他们认为那只是有钱人的投机游戏。但最近,荷兰哲学家、社会学家克拉麦斯指出,“子虚乌有”以及各种子虚乌有的对象已经侵人了世俗社会,它们令“有”“无”之间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了,而在这背后,隐含着价值本身的虚幻化。虚构对象获得价值,价值成为虚构对象,一切最终会归于自欺欺人的把戏。直至今日,“子虚乌有”拍卖会的余波犹存,虚构对象的交易活动方兴未艾。价值与价值判断之间的互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以一种更为极端的形式得到了表现。不难推测,在第一阶段取得种种子虚乌有之物的买家必将自觉地推波助澜。至于其前景如何,关键看我们对其前景的预测如何。价值也许只是虚构的目的地,它的功能仅在于划定行进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