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 »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全文在线阅读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第七章 社交智慧:教孩子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交际圈

关灯直达底部

1.自己的社交问题,自己解决

在美国漫画《父与子》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个孩子不知什么原因扭打在一起,闻声赶来的爸爸把孩子们拉开,然后两个爸爸争吵得不可开交,继而打了起来,结果,在这期间两个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又高高兴兴地一起玩了。

孩子与孩子相处,发生摩擦很正常,也许是我们的孩子吃了亏,也许是别的孩子吃了亏,这在孩子当中经常发生。孩子思想单纯,不会记仇,过一会儿又和好如初了。大人一旦参与进来,就会将问题搞得很复杂,不但伤了和气,还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既然孩子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父母要做的不是为孩子“报仇”,替孩子去解决与他人之间的冲突,而是学会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马克先生是典型的美国男人,他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叫丹尼尔,丹尼尔的舅舅送了他一辆非常漂亮的蓝色自行车,小伙伴们都非常羡慕他,希望可以借他的小车在花园里转上几圈。

可是,丹尼尔很讨厌别人碰他的自行车,不舍得借给人家骑。所以,每次丹尼尔骑自行车的时候都是一个人玩,生怕别的伙伴向他借车。

一次,大家一起玩时,邻居家一个叫艾丽莎的小姑娘趁丹尼尔不注意,偷偷骑上他的小车一溜烟跑了。丹尼尔发现后十分生气,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见没人搭理,他就跑去跟爸爸诉苦。

爸爸当时正和别人下棋,听了儿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之后,居然就抛给丹尼尔一句话:“这是你们之间的事,爸爸可管不了。”丹尼尔只好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小会儿,艾丽莎骑着丹尼尔的小车回来了。丹尼尔看到她后,迫不及待地跑上前一把将她推到,并抢过小车,艾丽莎坐在地上伤心地大哭起来。马克先生见状,走过来哄了她一会儿,艾丽莎便擦干了眼泪又和别的孩子玩了起来。

过了一些日子,很多小伙伴都不喜欢和丹尼尔玩了,也没人想骑他的小车了。

而此时,丹尼尔对自行车的新鲜感也过去了,他很想像以前一样和伙伴们疯玩,也想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可是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没人愿意理他,丹尼尔为此很失落。

孤独的丹尼尔再次受到小伙伴的冷落后,跑回家和爸爸说:“爸爸,小伙伴都躲着我,不和我玩了,你去帮我和他们说一声好吗?我愿意把自行车借给他们了,我还想玩麦克的小汽车,珍妮的洋娃娃。”

马克听了立刻就拒绝了丹尼尔的请求,说:“这可不行,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问题要自己解决。你想要和他们一起玩,应该主动跟小伙伴求和,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你会成功的。”

丹尼尔遭到了爸爸的再次拒绝,只好垂头丧气地向小伙伴们道歉,希望和他们一起玩。孩子毕竟是孩子,不会记仇,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像大人间那样复杂,很快,孩子们又打成一片了,大家相互交换玩具玩得很开心。

马克先生的做法很到位,如果在中国,孩子在外面被别人排斥,或者遭到别的孩子欺负,父母的反应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找人家去算账,一种是逃避,让孩子永远不和欺负人的孩子玩。

大人以自己的方式过多干涉孩子的社交,让孩子的社交能力越来越差,不知怎么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导致孩子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长大后经常因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大伤脑筋。

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果一个人不会与他人相处,在人生的道路上,会产生更多的障碍和困难。很多时候,并非孩子性格问题导致人缘差,而是父母过多的干涉让他们从未养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冲突中处于“劣势”,父母该怎么处理呢?在这一点上,丹尼尔的妈妈也是让孩子自己处理。

星期天,妈妈带着丹尼尔去公园玩。很快,丹尼尔就和两个女孩儿玩起了过家家,在地上摆起塑料小锅、盘子、小碗、勺子、铲子。

玩着玩着,忽然,调皮的丹尼尔冷不防拿起小铲子,使劲地在一个女孩的头上敲了一下,女孩儿愣了一下,随即大哭起来。另一个小女孩不知怎么回事,见此情形,也跟着大哭起来。

大概丹尼尔也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站在一旁,一声不吭。妈妈走到跟前,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什么都没说,拿起小铲子敲了一下丹尼尔的头,丹尼尔没反应过来,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问丹尼尔:“痛吗?”丹尼尔点了一下头,“那下次还这么做吗?”丹尼尔拼命地摇着头。这次教训是要告诉丹尼尔,与人交往一定要和平相处。然后,丹尼尔主动跟小女孩道了歉,小女孩很快停止了哭泣,几个孩子又高高兴兴玩儿了起来。

一天,丹尼尔和小伙伴汤姆去踢球,两位妈妈坐在旁边一起聊天,突然,丹尼尔大喊着跑到妈妈面前:“妈妈,汤姆踢了我一脚,好痛。”

“不,是丹尼尔先骂我的,他骂我是大笨蛋!”汤姆也不甘示弱。

丹尼尔此时已经委屈得眼泪在打转,希望妈妈替他撑腰。但妈妈并没有安抚他,也没责怪汤姆,汤姆的妈妈同样什么都没有说。丹尼尔的妈妈问清了事情的经过,然后看着丹尼尔,“你有什么好的主意?”

“我不知道,他把我踢痛了。

“那他为什么要踢你?”

“因为……他把球踢偏了,我骂了他。”

“那好办了,接下来,该怎么办,丹尼尔,你自己解决吧。”

丹尼尔不知道说什么,妈妈提醒他:“上次的教训你忘了吗?为什么因为一点小事就要吵?小男子汉,妈妈把这个问题交给你了。”

丹尼尔已经不哭了,他拉着汤姆的手说:“汤姆,我们还能继续玩球吗?我保证我们能把球踢得更好。”

“当然了!”说完,汤姆和丹尼尔手拉手又去玩了。

丹尼尔的妈妈并没有为孩子做出决定,而是问他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你觉得这事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有权利去解决问题。

孩子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因为缺乏交往经验不知怎么处理,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很难过,甚至逃避。作为父母,不应该再责怪孩子,也不要着急帮孩子解决问题,可以告诉孩子解决方式,并鼓励他多和不同的孩子相处。慢慢地,孩子就能在社交中适应过来,战胜心理恐惧,社交能力越来越熟练。孩子长大后,有了一定的社交技巧,可以先尝试从身边的陌生人开始,让他体会到社交的乐趣。

如果每次孩子在遇到社交难题时,父母都出面帮他解决,使孩子的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得到最大满足。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就形成了“父母能帮我解决一切”的观念。在包办式的爱中,孩子变得不讲道理,自以为是,朋友会越来越少,他也越来越孤独,脾气变得古怪,虽然很想融入集体,却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

替孩子解决社交问题,一味偏袒、保护孩子,实则是在害孩子。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使他不能正常认识自己在社交中和他人的关系,不懂得合作和谦让,导致孩子人格扭曲。社交是孩子的事,成长也是孩子的事,父母无法替代。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不能脱离社会生存。孩子从一出生,就成了这个社会中的一员,在成长过程中,他需要不断学习、发展和完善,孩子的自我完善离不开大人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孩子独自处理社交问题,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智慧心语

人际交往是人和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一种行为方式。没有人际交往关系,人们就与社会脱了节,即使自身条件很优秀,也会渐渐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成为社会中的弱者,最终被生活所淘汰。

2.个性有“刺”,所以被孤立

个性独特、行为霸道的孩子通常让父母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样的“刺头”孩子,经常命令别人以自己的方式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受到别人的疏远,被大家排斥。孩子没有朋友,如果社交能力受挫,这比学习成绩糟糕还可怕。美国家庭里也出现过“个性有刺”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美国父母是怎么处理的呢?

7岁的鲍比个头比同龄孩子要高,如果谁不顺从他,他就会伸出小拳头显示权威。父母批评过他很多次,可就是改不了。附近的孩子基本上都挨过他的打,看到他来,都躲得远远的。渐渐地,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鲍比在异常无聊时,就在家摔玩具,搞各种小破坏。

不仅在家是这样,在学校也是如此,他脾气古怪、个性自私、行为蛮横,俨然一个小霸王,没有同学愿意和他玩。

一天,鲍比告诉妈妈他再也不想去上学了,当妈妈问他原因时,他说:“上学一点意思也没有。”在妈妈的继续追问下,他终于告诉妈妈,在班里他没有朋友,谁都不愿意理他,所以他觉得很孤单。

鲍比被孤立了,是因为他太强势,把别人都伤害了,所以没有朋友。妈妈当然知道这一点,可鲍比似乎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和美国大部分父母不同,鲍比的妈妈很爱孩子,而她最宠爱的就是这个小儿子鲍比。而这也有一个特殊原因,鲍比患有先天性兔唇,虽然已经医治,但能看到明显的伤疤,这让鲍比一直以来都很自卑,所以在他成长的七年里,妈妈对他倾注了更多的爱,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也让鲍比的脾气越来越坏,性格极其傲慢无礼。

记得在他3岁生日那天,妈妈给他买了一个玩具“蜘蛛侠”。那天,他带着“蜘蛛侠”和“奥特曼”两个玩具去社区的广场上玩耍。他把“蜘蛛侠”放在地上,手里拿着“奥特曼”向“蜘蛛侠”进攻,玩得不亦乐乎。

一旁的小朋友丽贝卡看见了,兴奋地跑过来说:“鲍比,咱们一起玩吧。”她刚伸出手去拿“奥特曼”,鲍比就冲小姑娘大喊起来:“这是我的奥特曼,谁也不许动!”说着狠狠地从丽贝卡手里把玩具夺了过来。但是贝丽卡并没有生气,她眨了眨眼睛,温和地说:“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当然可以一起玩玩具。”

鲍比瞪着贝丽卡,说:“那也不行,我的玩具谁都不能碰!”丽贝卡无奈地摇了摇头,找其他小朋友玩去了。看到这里,妈妈赶忙走过去劝说鲍比,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却死活都不肯让步,这让妈妈很尴尬,也很难过。

不仅玩具不许让人碰,他的零食、画册以及任何东西都不和他人分享,并且,他还很喜欢欺负哥哥姐姐,所以在邻居的眼里,鲍比就是个坏孩子。

只有妈妈和他的关系最好。

鲍比的妈妈知道儿子并不坏,相反他也有很善良的一面,鲍比很会照顾家里的宠物狗布丁,还经常照顾那些流浪猫和流浪狗,从这点就能看出,他只是个被惯坏了的孩子,而现在的他,无比渴望获得一份友情。

面对这些情况,鲍比的妈妈决定和鲍比好好谈谈。

妈妈找到鲍比说:“有时间聊一聊吗?我想和你讨论一下‘没有朋友’这个问题。”鲍比没有说话。妈妈继续说:“这个事情不但让你不开心,也让妈妈不开心。鲍比,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很多好朋友,不是吗?况且我的鲍比是个非常善良的孩子,一定也会有很多朋友的,相信妈妈!”鲍比低下头,非常沮丧,他说:“我不明白小朋友为什么不和我玩,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听鲍比这样说,妈妈感到很难过,那天,妈妈直接跟鲍比说是他的坏脾气,把朋友都挡在了心门之外,她告诉鲍比,交朋友需要付出,而不是用自己身上的刺去伤害朋友。没有人愿意被伤害。最后,妈妈希望鲍比能够积极起来,勇敢地向同学们示好,并保证鲍比一定会收获很多好朋友。

妈妈的话说进了鲍比的心里,最后经过努力,他终于拥有了许多好朋友。

中国的父母,其实很喜欢自己的孩子个性霸道,因为这样意味着孩子不会“吃亏”。在生活中,经常碰到霸道的小孩,在公共场所占用玩具不让别的孩子玩,很不讲道理。而遗憾的是,有的父母亲眼看见自己孩子的霸道行为,不但不加以纠正,反而觉得很得意,似乎在说:看!我的孩子厉害吧!这是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严重误区。

设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个孩子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呢?

面对有这样个性的孩子,父母必须严肃地告诉他,没有人喜欢被呼来喝去,也没有人愿意受到无情的指责和欺负。

父母要懂得抑制孩子的霸道行为,首先要帮他认识到霸道、专横的态度必然会失去朋友。为什么那些乐于分享、帮助、关心别人的孩子,能受到那么多人的欢迎,并与同学合作得很愉快?是因为,他们绝对不会对朋友持霸道态度。

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可以直接告诉他:“今天我发现和你一起玩游戏的孩子当中有一些很不高兴,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一直傲慢地让他们这样做、那样做,让小朋友们都不爱和你玩了。”“你没有顾忌别人的感受,对你的好朋友说出那样伤人的话来,这真让人伤心。他还会理你吗?”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固执,不容易被说服,那么要改变他显然不是很容易的,这时就要对他做出的一点进步表示肯定,并告诉他,很欣慰他的这种变化,这样他才会继续这么做。比如和孩子说:“我发现,你主动把自己的遥控汽车拿给朋友们玩,你的态度很好,他们都很开心。”“你说话的口气越来越像个大人了,大家听了都很舒服。”

父母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和别人交往中,学习到“不能过分”的主观思想,多替别人着想,不做无理的要求,也不过分支配别人。只要持之以恒,孩子就会磨去棱角,变得友善。

智慧心语

如果对个性孩子实施以暴制暴的过激反应,就等同于和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不但加剧了孩子和同学、父母间的矛盾,还会把孩子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个问题上,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因此对待个性独特的孩子,父母应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对他进行教育。

3.你喜欢被赞美,别人也喜欢

曾经有一位妈妈在某网站上讲述了自己家孩子在学校遇到的情况,她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绩不错,对人也很有礼貌,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深受老师喜欢,按说这样的孩子,在同学之间也应该很受大家欢迎的,但孩子却说自己并不开心,因为学校根本没人和她玩,她没有什么朋友。

从这个学生身上不得不让人想到了一个问题:孩子学习好,也很积极活跃,为什么没有朋友呢?一位美国妈妈做出了这样的回答:“这可能是父母没有引导孩子多与同学沟通,使得孩子只一味接受赞美,而缺乏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习惯。”真的是这样吗?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朋友,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可有时事情并不像父母所期待的那样,如何才能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是每个父母都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常言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这样做不仅能取悦别人,也能取悦自己,更是赢得朋友的最好方式之一。

有一天放学,老师送同学们去坐校车,9岁的杰克和几个同学,在一起嘲笑班上一位长得比较胖的女同学,杰克带着大家起哄,称呼对方“小肥猪”,那女孩听了当然非常生气,就冲他们嚷道:“你们这些可恶的家伙,我以后再也不和你们玩了!”

“杰克!你在干什么?”老师严肃地瞪着杰克说。

“我没有干什么呀!”杰克这个调皮鬼做错了事情还不承认,干脆钻进车子,躲避老师的追问。那天放学,老师把杰克一天的表现告诉了杰克妈妈,这让杰克妈妈也很生气,她打算找杰克好好谈谈。以下是具体谈话内容。

“杰克,妈妈现在很不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妈妈问。

“我可能知道。”杰克猜到妈妈知道了他嘲笑同学的事,他也有些心虚。

“如果有人这样笑话你,你心里是什么感受,你想象一下?”

“我……”

“其实,妈妈见过那位女同学,是莉莉对不对?她看上去是胖了点,可这掩盖不了她的优点,你没发现吗?她的眼睛弯弯的,和月亮一样,特别可爱!”

“哦,我想想,好像真和月亮似的,而且她的睫毛很长,确实很可爱!”

“你再想想,她还有哪些优点让你印象深刻?”

“嗯……莉莉是个大胃王,胃口特别大!上次我们去野游,我的香肠吃不下了,她竟然都拿过去,一口气就给解决了。”

“哦,是吗?还有吗?”

“还有还有,她的手工课非常厉害,虽然她的手胖乎乎的,但很灵活,老师经常拿她做好的小玩意给我们看,我们都羡慕得不得了。”

“原来莉莉有这么多优点啊!那为什么不学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她呢?如果你经常赞美她,她一定会愿意和你做朋友,这样,你就多了一个朋友。而且,你要学着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进行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出色。”

“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了,你喜欢被赞美,别人也是啊!好吧,再说说你的同桌,他有什么值得你欣赏的地方?”

“让我想想,他呀,他足球踢得最好了,我们都比不过他……”

最后,杰克主动向莉莉道了歉,莉莉也很快就接受了他的道歉,他们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

经常教育孩子欣赏、赞美别人,让孩子以一颗平和、宽容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的孩子肯定不是骄傲自大、自私自利的人,而且生活得很快乐!比如,经常引导孩子对同学说,你写的字真漂亮!你搭的积木真高啊!对邻居小朋友说,你穿的衣服真漂亮!你金黄色的头发真好看,我也想要这样的头发!

父母要告诉孩子,会赞美的孩子让人觉得亲切、可爱,这样的人怎能不受他人的欢迎呢?

让孩子先学会如何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孩子才能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别人,而不是“拍马屁”。孩子在赞美别人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对方的喜爱,同时也要让孩子比较一下,向对方的优点学习。久而久之,这种良好的行为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成为孩子性格中特殊的闪光点。随着孩子思想的逐渐成熟,这种赞美虽然很“外在”,但很重要,它会逐渐转向内在美的一面,也赋予了更多特殊的意义。

另外,让孩子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做个榜样。在孩子成绩进步、遇到挫折、知错就改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孩子任何善意的举动,哪怕是微小的,父母也别忘了给孩子一句赞美。

当然,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并不是要孩子见到谁都要赞美一番,这样容易养成讲假话、讲空话的坏习惯。欣赏和赞美他人一定要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千万不要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父母要告诉孩子,欣赏和赞美别人,会获得对方的尊重,也会获得对方的友谊。在别人取得好成绩时,不管是哪方面,都要由衷地进行赞美。

欣赏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实情感,再加上赞美,就会获得一个好朋友。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有朋友的路上,就有关爱和帮助,人生就少了一点风雨,多了一点阳光。

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和赞美,就是在不断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拥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心中充满阳光的人就是拥有爱的人。让孩子用爱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只有用爱感受一切,才能学会用欣赏和赞美跟别人打交道,这样的孩子在人生路上一定会结交真正的朋友。

智慧心语

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欣赏别人、赞美别人的良好品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有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进步,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因为这是别人对自己的一种最直接的肯定。反过来,赞美他人、肯定他人,也会赢得对方的尊重,同时也是在肯定自我。

4.幽默感,你有吗?

幽默感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美国心理学家凯瑟琳说:“如果你能让一个人对你产生好感,那么,你就有可能使你周围的每个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对你有好感。只要你不是只用和人握手,而是用你的诚意、友善和幽默去认识对方,那么距离感就会消失。”

幽默的语言能缓解气氛,促进交流,在许多美国父母看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对他今后的人际圈子非常有帮助。儿童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懂得幽默的孩子,童年时代就善于社交。

幽默的特点就是让人愉快、发笑,化解尴尬,把这些特点用到社交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是一个崇尚幽默的国家,从这个例子中就能体会到他们的“幽默功力”。

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白宫演讲时,他的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子跌倒了。正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没有大碍,便幽默地调侃道:“亲爱的,我和你说过,只有在我没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可以这么表演。”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里根的幽默,不仅化解了夫人南希的尴尬,也让现场气氛轻松愉快。

这就是美国人的幽默。

具有幽默感的孩子通常很乐观、豁达,喜欢制造欢笑,让周围的人感到愉快。这样的孩子也比较有自信,因此容易获得友谊。

教授琳达是位很温柔的美国女士,她为人幽默,和周围的邻居相处得很好。一天早上,琳达要出门去买东西。她的儿子奥斯卡,见妈妈要出去,就问:“妈妈,您要去哪里啊?”妈妈说:“我去买点老鼠药。”奥斯卡惊讶地说:“妈妈,我们家的老鼠生病了吗?”听完后,妈妈睁大眼睛做夸张状,说:“是啊,宝贝,老鼠生病了,妈妈要去给它们买药,你乖乖在家,妈妈很快就回来。”

奥斯卡点点头,然后坐在地板上叹气:“老鼠生病了一定很难受,我要给它准备一个舒服的窝,吃完药就好好睡一觉,就像我生病时一样。”他认真的样子好笑极了,看来,他已经从妈妈那里学会了幽默的本领。

奥斯卡最好的玩伴是一个叫简的小姑娘,同时,简也是他姑姑家的妹妹。一天,奥斯卡遇见了简,并邀请她来家里玩,他们在客厅玩得很开心。不一会儿,妈妈过来清理冰箱,发现了一颗橙子,可能时间较长,表皮有点皱,但应该还可以吃,奥斯卡和简也过来凑热闹,看妈妈在吃什么,然后奥斯卡对妈妈说:“这个橙子不新鲜了,坏了吗?”

“还没有,但可以吃。即使死掉,我这么善良的人也会进入天堂,而不是地狱。”妈妈开玩笑地说。

“我也是善良的人,妈妈一个人去天堂太孤单了,我陪你一起吧。”说着,奥斯卡也拿了一颗橙子,简见状,又拿了一个苹果,两个小家伙开心地吃了起来。

不久后,在圣诞夜那天,奥斯卡和简这对好伙伴之间竟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原来,他们竟是为了一只烤鸡腿。圣诞节那天,全家围在一个长方形的大桌子上举杯庆祝,接下来,开始切烤鸡了,爷爷把两只鸡腿分别给了奥斯卡和简,这时简偷偷瞄了一眼奥斯卡的鸡腿,发现他的比自己的要大一点,便撅起了小嘴,嘟囔着:“我的怎么有点小呢?”

“简,这怎么可能呢?这是同一只鸡身上的腿,乖乖吃吧。”简的妈妈催她快点吃。

简又看了看奥斯卡盘子里的鸡腿,再看了一眼自己的,确实,奥斯卡的鸡腿就是要大一些,但这只是巧合,爷爷并没有偏向奥斯卡。此时,全家人都不说话,抿嘴笑着看他们两个怎么解决。

这时,奥斯卡发话了:“简,你知道吗?这只鸡平时喜欢单腿站立,这是真的,我认得它,我每天都看它是这样的。你的那只鸡腿是它经常抬起的那只,我的这只是立在地上的,所以,我的这只鸡腿由于经常站立而比你那只要健壮许多。”说着,奥斯卡还从椅子上站起来,来了一个“金鸡独立”。

屋子里爆发出一阵笑声,大家都被他的举动逗笑了,简也指着他大笑起来,低头啃起了自己的那只鸡腿。

看,奥斯卡用自己的幽默化“干戈为玉帛”。从此,两个小家伙的关系更好了。

幽默的力量确实不可低估。

美国专家认为,幽默是情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幽默感的形成三分靠与生俱来,七分靠后天培养。所以,许多美国父母在孩子刚出生一个月后就对他进行独特的幽默训练。实际上,不少婴儿在这个时候已经具备幽默的气质。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父母抱着孩子故意做“下坠”动作时,婴儿表现出的并不是惧怕,而是心领神会地认为大人在逗他玩,并且脸上露出笑容。除此之外,美国父母还喜欢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比如,用双手或枕头捂住自己的脸,然后猛地打开,或做个鬼脸,反复做这个动作,孩子就会发出开心的笑声。这样的孩子就具有天生的幽默感。

等到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已经懂得了幽默的含义。他们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即使有些笑话听起来没那么好笑,大人们也应该做出反应。如果有些玩笑开得过了头,让大人感到不快的话,也应以宽容的心去包容,不应粗暴对待孩子或批评他。否则,那些调皮的孩子会用笑话和恶作剧捉弄别人,来平衡自己的心态。

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粗俗,什么是真正的幽默。

孩子再长大一点时,就会习惯于把自己碰到的有趣事情讲给父母听,美国父母常常倾听孩子的故事,并在听故事的同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这是对孩子的幽默感做出的肯定。此外,美国父母还常常鼓励孩子自编幽默的故事,或改编故事、电视剧的情节等。

其实,孩子的习惯、性格、语言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和家庭成员极为相似,所以,要想使孩子更富有幽默感,父母自己先要做一个幽默的家长。在家庭中,父母应保持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性格,向孩子展现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自己。切忌严肃呆板,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相处。

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中感到自由和愉快,平时父母的对话对孩子也是一种影响,尽量多说些幽默的话,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这样,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会使他体验到快乐,促使他以快乐的心情去为人处世,有利于幽默感的形成。如果父母再加以培养,让孩子成为一个幽默的人并不难。

总之,孩子一旦形成幽默的性格,对其一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幽默感的孩子往往受到大部分人的喜欢,人际关系自然也要好过那些不具幽默感的孩子。

智慧心语

社交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交,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其实需要一定技巧。社交的成功,说明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彼此有更多的话题和默契。而要想在社交方面取得成功,方法固然很多,但幽默的功效是任何其他方法都无法与之比较的。总之,幽默是社交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让孩子善于运用幽默的力量,获得成功的社交。

5.选择朋友,你自己来吧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和好的人在一起,你会变好,和差的人在一起,就会变差。这个择友标准也成了很多父母限制子女交友的标准,担心他们交友不善,影响一生。

美国的米勒夫妇也遇到了同样的苦恼。最近他们寝食难安、忧心忡忡,因为他们的儿子朱利安结交了一群看上去并不怎么好的朋友。这群朋友不仅奇装异服、打扮古怪,还个个刺了文身,穿了耳洞。朱利安经常和他们到处闲逛,参加各种聚会。

米勒夫妇想禁止儿子和他们来往,但如果儿子反感,结果会适得其反,他们陷入了既想让孩子选择好朋友又想保护他的矛盾之中。

于是,米勒夫妇只好向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请教。在了解了米勒夫妇的来由之后,这位朋友告诉他们:别轻易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让他们自己来吧。只有孩子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父母才可以干涉。但前提必须是要有充足的理由,不能凭借一己之见就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

父母担心孩子交友是正常的,但如果因为保护孩子而盲目限制孩子交友并不是明智之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结交朋友是自我认识的表现,他们需要与朋友建立另一种关系。父母不能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社交的权利,过分阻止,只会引起孩子更严重的逆反心理或依赖性。

另一方面,有的父母担心孩子交不到朋友,主动为孩子找朋友。结果两个人“玩不到一块儿”,孩子也因此变得胆小害羞、自卑沉默,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因此,选择朋友的事,还是交给孩子自己处理为好。

没有哪位父母不爱孩子,不同的是,美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相处得就像朋友,很少干预彼此的生活。然而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就是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手。

即便是在美国的华裔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仍然保留着中国的传统。

一位在美国爱达荷州上学的华裔学生李思哲,在谈到华裔父母和美国父母教育子女的不同时,讲述了一段关于交友的亲身感受:

从小到大,他一直是个爱学习、听父母话的好孩子,在学校是学生会主席,社团队长,同学的好帮手。在家里他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儿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令父母感到满意。直到高中毕业前夕,他和母亲说:“妈妈,我交了一个女朋友。”

“嗯?”还没等母亲完全反应过来,李思哲又说:“她学习很好,是女同学里的第一名。”

“那她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母亲忍不住要一问究竟。

“她是美国人,来自犹太家庭。”

“什么?她不仅是美国人,居然还来自犹太家庭!这不行,我们是中国人,不适合找一个外国人当妻子,你必须找一个中国女孩结婚。”

“妈妈,我们现在只是正常交友。”

“可你们是男女朋友啊,不考虑后果怎么行!”

“可是妈妈,她非常聪明,非常善良,她很好。”

“她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们中国人思想传统,容忍不了你找一个外国人做妻子,这件事我坚决不同意。”

李思哲听了这些话非常难过,他爱父母,所以每件事都做到完美,让父母高兴。可是他现在长大了,想要为自己做一件事时,却得不到父母的支持。

李思哲想起第一次去心仪的女孩家里做客,那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女孩的父母并没有反对他们交友,而是像对待成人一样,和他聊天说笑,谈爱好,谈理想。

女孩的母亲为了迎接思哲的到来特地准备了丰富的大餐;女孩的兄弟姐妹对思哲也十分友好,把他当成自己的伙伴;女孩的父亲对思哲更是坦诚相待,还微笑着对思哲说:“我们是犹太家庭,相信我们两个家庭在宗教文化和生活习惯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也是我们当初有所顾虑的地方。但你知道吗?每当看到女儿和你通话时那么兴奋,看到她认识你之后是如此愉快,我们也同样感到愉快。现在我们一点顾虑都没有了,你们两个在一起那么开心,做父母的,当然要祝福。”听到孩子父亲的这番话,思哲很感动。

思哲不理解,同样是父母,为何只是因为国籍的不同,对待同一个问题,反应差别如此之大。

这是来自两个不同国籍不同家庭的父母对于孩子交友问题的态度,一个家庭是严格干涉、阻止孩子父母认为不适合的、不对的、不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的;另一个家庭是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孩子愉快,对方也很不错,就可以自由交友,甚至恋爱。

如果不同意孩子结交某个朋友的理由只是基于你个人的旧思想和喜好,或者对他朋友的家庭有看法,那最好保持沉默。

然而当孩子存在一些不明智的做法时,比如,孩子交的朋友曾经惹过小麻烦或有过不良记录,虽然只是“无伤大雅的小事”,但作为家长,思想比孩子成熟,也应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并把自己的担心和想法告诉孩子:“我们对你现在交的这个朋友感到不放心。”并给孩子做出必要的解释,“我们只是给你提个醒,如果没遇到任何麻烦,我们不会干涉你。”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心情,他交友时就会更谨慎。

如果孩子交的朋友是一个惹是生非的家伙,或者,你的孩子在他的带领下也参与了一些坏事,那你就要出面阻止他们来往了。例如,孩子交的朋友经常打架,有过犯罪记录,或者是个吸毒的不良少年。你要对孩子做出严重警告,即使孩子也跟着一起做了坏事,也不应把一切都归咎于他人,付出了友谊的沉重代价也给了孩子深刻的教训。

让孩子自己选择朋友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一种肯定,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有利于锻炼他的交往能力,更是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的好方法。这样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如,人缘广泛;遇到挫折时,不害怕,不退缩,敢于承担责任;性格独立,自强。

智慧心语

父母要明白,有朋友的孩子不孤独,在学习和生活上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父母不能给予他的,朋友可以。干涉孩子交友不如帮助孩子交友。如果孩子性格有些内向,不妨多鼓励他和一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天生胆小,就让他多和勇敢大胆的孩子在一起;对于娇惯、任性的孩子,建议他多和懂事乖巧的孩子相处。

孩子的社交活动属于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吧。在父母的关心下,他们会认识值得交往的好朋友,从朋友身上学到有益的东西,处理好自己的社交生活。

6.一起玩情景剧,教你社交

美国人善于交际,向来也比较注重社交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更是如此,这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将来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好地生存。

美国父母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给出的建议是: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有了自信才能克服羞怯的心理,才敢于主动和别人打交道。其次,让孩子学会善解人意,在和别人发生矛盾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美国父母很聪明,从不直接指出谁对谁错,而是言传身教,用玩情景剧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感受其中的道理。

乔治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总是飞快地夺门而入,一边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一边大声喊叫:“妈妈,我回来了!做什么好吃的了?我好饿呀!”

但是那天,他却很反常,没有像往常那样兴奋,也没有和妈妈打招呼,而是耷拉着脑袋,闷闷不乐地推开房门,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小屋。妈妈凯蒂猜想他一定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于是,她来到乔治房门前,轻轻地敲了一下门。“哦,请进吧。”听到回应,妈妈闪进身,调皮地冲他挤了一下眼睛,从身后掏出一个小玩偶,小玩偶嘴巴一张一合地说:“乔治,乔治,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和小朋友打架了吗?还是谁抢了你的新画笔?为什么垂头丧气的?”

乔治看着小玩偶扑哧一声乐了:“讨厌,别乱猜了,哪个都不是。”

“告诉我吧,我很想知道,没准我能替你排忧解难呢。”

“嗯,好吧,您知道,珍妮是我的同桌,我们平时相处得不错,虽然有时也会闹别扭,可是很快就会和好,但今天我惹怒了珍妮,她真生气了。但坏人不是我,珍妮抽屉里的青蛙是杰克偷偷放进去的,可珍妮想也不想就一口咬定是我放的,她被吓哭了,还说以后再也不理我了。”

妈妈凯蒂听完了事情的经过,就让乔治把当时的情景表演给她看。自己当“乔治”,让乔治当“珍妮”,小玩偶当“青蛙”。说着,“乔治”把“青蛙”扔到“珍妮”身上(实际上这并不是乔治扔的),“珍妮”故意装作很害怕的样子,大声地尖叫:“啊,吓死我了,快走开!你这个丑东西!”突然,乔治哈哈大笑起来,他也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很好笑,他和妈妈说:“这下我知道珍妮是什么感受了。”

“那你还会生珍妮的气吗?”妈妈问乔治。

“不了,而且我明天还要向她好好解释一下。”

“好孩子,珍妮一定会原谅你的了,相信我。”

妈妈拍拍乔治的头,招呼他去吃晚饭。

这是当今美国父母很流行的用“模拟情景剧”的方式来教会孩子一些社交的技巧,以及如何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摩擦。

据调查,全世界,美国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他们每天都拿出一些时间与孩子相处,一起玩玩游戏,一起看看电视。常常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配合孩子一起表演,让孩子在角色中体会到不同的心情和想法,从而让他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采取主动的地位。

在美国,社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培养。中国父母一般非常关注孩子是否吃得好,长得胖,再有就是学习成绩好不好,其他的并不怎么在乎。而美国的父母,他们更加注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美国人喜欢参加聚会,开派对,所以,美国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带到各种社交场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美国父母也不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是给孩子更多时间出去玩,去认识、结交朋友,因此,美国的孩子擅长交友,擅长演讲,喜欢表现自我,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会为了学习就不去想其他的任何事情。

美国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拥有成功的社交能力和开朗的性格,他们经常陪孩子做游戏,同时也把情景剧当作一种游戏融入到了生活中,让孩子在玩中学会如何社交。

针对孩子不知如何问路的现状,玛丽女士和两个孩子进行了一场模拟问路的场景。她先告诉孩子事情是这样开始的:“两个孩子想去儿童俱乐部学习做蛋糕,一时间迷了路,这两个孩子该怎么办呢?迪夫和雪莉扮演迷路的小朋友,妈妈扮演路人,时而扮演老人,时而扮演年轻人……

两个孩子兴奋地答应了。

表演开始了:两个孩子手拉手蹦蹦跳跳地往前走,突然停下了。雪莉对迪夫说:“迪夫!这是哪里,我们好像迷路了,该往哪走呢?”这时妈妈出场了,她快步走着。这时迪夫赶忙挡住妈妈的去路,开口就问:“嗨!伙计!去儿童俱乐部怎么走啊?”妈妈看了看孩子们,没吭声,继续往前走。

迪夫见妈妈没说话,有些不耐烦,他追问道:“嘿!我们要去儿童俱乐部啊!”雪莉也跟着应和了一声。

没办法,妈妈只好停下来,告诉孩子:“如果你这样没礼貌地问路,一定没人会告诉你。即使别人知道,也不想告诉你们。孩子,你们要知道,不管对方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你在向他们问路时,首先要有礼貌,就像刚才,你应该说‘嗨,女士,对不起打扰了,我想知道小乌龟儿童俱乐部在哪?’这样礼貌地问话,人家才会理你。”

迪夫和雪莉点点头,说:“哦!我们明白了。”

准备好后,情景剧又一次开始了。两个孩子还是手拉手一起往前走,这回妈妈弯着腰,扮成一位老人,迪夫拉着雪莉跑到老人面前,歪着脑袋问:“老奶奶,对不起打扰了,请问您知道儿童俱乐部怎么走吗?”“哦,知道,你们一直往前走,到第二个路口向左转,会看到一处醒目的麦当劳标示,俱乐部就在它的左面。”可谁知,妈妈刚一说完,两个孩子立刻转身就跑了。

妈妈赶忙叫住了孩子,说:“赶快回来,还没结束!别忘了说谢谢!”

两个孩子才恍然大悟,然后回来和妈妈说:“谢谢老奶奶!我们走了,再见!”两个孩子这才让妈妈满意。

表演结束了,妈妈问两个孩子:“刚才妈妈告诉你们的路,记住了吗?”孩子一时语塞。妈妈知道他们不是没记住,而是根本就没记,只不过是走了一遍形式。于是,妈妈又重复一遍,让两个孩子试着走走,孩子们立刻回答出了妈妈的问题。妈妈说:“虽然,我们刚才是在‘演戏’,但是这和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你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件事,如果下次再碰到类似于这样的事,就会应对自如了。”

接着,妈妈又问两个孩子:“如果有陌生人主动给你带路,你们怎么办?”两个孩子抓抓头发表示不知道,妈妈告诉他们,可以这样回答:“谢谢你,我想我可以找到!”

但是,谢归谢,千万不要和他走,尤其是在路上没有行人的情况下,因为此时这个人,也许是坏人,所以孩子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雪莉和妈妈说:“明白了,妈妈,看来,问路也有这么多学问啊。”

“当然了。从问路中,你们学到了什么?”妈妈继续追问。

“学会了礼貌,还学会了怎么防备坏人。”雪莉抢着说。“还有怎么说话,对每个人说不同的话。”迪夫也加了一句。

妈妈高兴地向孩子们伸出了大拇指:“孩子们,你们真聪明!知道这么多。问路时对任何人都要讲礼貌,虽然热心人很多,但要警惕陌生人,学会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学会怎么说话,从这能反映出你的社交能力。”

如果换做是中国父母,会和孩子玩这样的生活情景剧吗?美国父母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这样的情景剧游戏,不仅能够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还能提高孩子的处事能力,培养他的社交水平。

智慧心语

美国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相处,相互沟通,联络感情,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这让孩子同别人交往时自然而然就充满了自信。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需要帮助时,父母千万不能坐视不管,而应积极主动去教会孩子这些必要的社交技巧,或在当时就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在第一时间解决要面临的社交问题。

与此同时,对每个父母来说,和孩子一起玩情景剧,绝对是减轻孩子学习社交时所持的压力的一种好方式。

7.你需要尊重吗?多想想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同他交流就一直用“好吗”、“可以吗”等这样的语言,孩子会讲话以后,想和别人一起玩、征求别人的意见、得到别人的帮助也要用“Please”、“Can I”、“May I”、“Thanks”等礼貌用语,和父母说话时同样如此。

一家人吃饭,几个孩子会安安静静地等着妈妈分食物,每个得到食物的孩子都会跟妈妈说声“谢谢”,即使是刚会说话的孩子,当妈妈把食物分到他手里的时候,他也要和妈妈说:“谢谢妈妈!”如果他不说,妈妈就会把放到他盘子里的食物拿走。要是谁先吃完了,还想要时,会跟妈妈说:“妈妈,请您再给我来点!”

其实,很多中国父母不明白,为什么美国父母对孩子要求那么严格,可是美国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还是那么好。这是因为,美国父母从小就教会了孩子什么是“尊重”,他们彼此尊重对方。

尊重,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都是以尊重和真诚为起点的。美国父母给了孩子尊重,也要求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因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欧文家旁边搬来一个新邻居,有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叫罗伯特,而且这个孩子和欧文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这让欧文兴奋极了,那几天,欧文每天回家都跟妈妈提起罗伯特,如罗伯特的头发不是一根根的,而是扎成了许多小辫子;罗伯特的美式英语不太标准,有严重的南方口音,大家有时听不明白;罗伯特不懂美国幽默,别人开玩笑他都不笑……总之,大家都爱围着他说这说那的。

听到这些,妈妈对他的汇报总是一笑了之。

星期天,妈妈带着欧文去水上乐园游泳,为了丰富娱乐项目,他拿着一套玩沙子的玩具,游累了,就在旁边玩沙子。那天,正好欧文的新邻居罗伯特也来这个公园玩,欧文妈妈招呼他和欧文一起玩。

罗伯特这个小男孩性格有些内向,看上去怯怯的,这和欧文完全不一样,可能是因为玩具是欧文的,所以欧文对罗伯特说话时总有些不客气:“喂!罗伯特,给我小铲子!”“罗伯特,我要那个装沙子的卡车!”当罗伯特递给他这些东西时,欧文却不道谢。

面对这样的欧文,罗伯特没有什么情绪反应,而是让拿什么就拿什么。

回到家以后,妈妈首先表扬了欧文愿意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而且和罗伯特合作得很好。但是,妈妈针对欧文的不礼貌语气,询问了一下欧文:“你不觉得对罗伯特说话时的口气有些不太友好吗?你说‘罗伯特,给我小铲子!’如果是你,听到这样的话也很不高兴吧?”欧文认真地听着。妈妈又说:“妈妈平时可不是这么教你的,如果我请你帮忙,你肯定不愿意听到我说‘欧文,快点把杯子给我拿过来!’而是,‘欧文,请你帮我把杯子拿过来,好吗?’这样听起来更顺耳吧?”

欧文想了想说:“是的,妈妈您说得很对,我想我错了,我并没有做到尊重他,我开始也觉得他是个乡下孩子。”

欧文对罗伯特的态度转变后没多久,就又发生了一件事。

“罗伯特今天哭了,彼得他们嘲笑他,揪他的小辫子玩,还说他讲的是乡下话。”刚一回来,欧文就情绪低落地和妈妈说。妈妈问欧文:“告诉妈妈,你做什么了吗?也没有制止他们吗?”

“我没有,我怕他们以后不和我玩了。”欧文的说话声有些小。

“那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妈妈蹲下拉起了欧文的小手。

“不对,”欧文摇摇头,但又接着说,“可罗伯特确实和我们不太一样,说话怪怪的,还有满头的小辫子。”

妈妈盯着欧文的眼睛,接着说:“妈妈知道你害怕别的小朋友疏远你,这不是一件好受的事。可是大家这样不尊重罗伯特,他心里一定很难过。罗伯特是南方乡下过来的,当然有南方口音,这有什么错吗?上次我和爸爸带你去佐治亚州,那里的小朋友不也对你的发音感到好奇吗?他们笑话你了吗?

“没有,”欧文听妈妈提起那次去乡下玩,很兴奋,“他们还教我学他们那里的口音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在纽约,罗伯特的家乡在德州,不同的家乡就有不同的发音,还有不同的风俗。”妈妈耐心地开导欧文。

“什么是风俗?”欧文不解。

“风俗是一种习惯,比如罗伯特的小辫子就是他们民族的一种风俗,你们觉得不好看,而罗伯特觉得这样很美,既然这是罗伯特家乡的风俗,你们就应该尊重他,你也渴望被尊重,是不是?”

“嗯,我明白了,我们都是一样的。就算说话不一样,打扮不一样,可我们也能成为好朋友,而不应该取笑自己的朋友,这样罗伯特就不会和我做朋友了。”没想到欧文能体会到这么深的意义,妈妈激动地抱住欧文,说:“可是怎么做才是尊重他呢?”欧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妈妈站起身,对欧文说:“尊重他,就是明天上学时跟罗伯特说‘嗨!伙计!你的小辫子是怎么编的,蛮好看的。’还有,问他愿不愿意学标准的美式英语,如果愿意的话……”

“我就教他!就像南方小朋友教我一样!”还没等妈妈说完,欧文就接过了话头。

妈妈笑了,欧文终于懂得了如何尊重和理解罗伯特,这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妈妈可不希望欧文从小就学会不尊重人和排斥陌生人这坏习惯,她想让欧文认识到,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都需要被人尊重。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让他理解什么是尊重,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缺乏独立性,害怕被孤立,喜欢随大流,更喜欢用否定他人来突显自我价值。所以,欧文在罗伯特受到别人取笑的时候选择了沉默和犹豫,并对性格内向的罗伯特说话不客气。如果任由孩子这样下去,终有一天他们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而弱者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他就是“错”的,就该不被尊重。

也许很多中国父母不会觉得这样对孩子有什么大影响,其实不然,这对孩子的性格和人际关系影响非常大。孩子可能因此变得自大、偏执,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接受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人,参与到排斥他人的行为中。因为受不了别人的差异,而对他们评价过低,因为不习惯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这样的孩子往往交不到好朋友,因为他没有做到最起码的尊重,他会因此失去很多朋友。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是不可忽视的。美国父母如果要孩子帮忙,他们一定会说“请你”,得到帮助以后,他们会说“谢谢”。美国父母误解了孩子,他们一定会向孩子道歉,会真诚地说声“对不起”。

让孩子在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自然就能学会自尊自爱,同时也以尊重换来友谊。心理学家罗达·邓尼曾说:父母误会了孩子,或者没有履行诺言,如果能及时和孩子说声“对不起”,就可以重拾孩子的自尊,同时也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智慧心语

孩子不是天生的外交家,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后天养成的,他不懂尊重别人,可能是他没有学会,也可能是他没体验被尊重的感觉,这正是社交教育中的缺陷。只有被尊重的人才会尊重别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

8.学着聆听,你的人缘是最棒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外国小孩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呢?爷爷笑着告诉他,这是因为上帝想让人们少说话,多看、多听啊。故事很短,哲理却很深。

我们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周围的人都是我们的聆听者,自己又何尝不是对方的聆听者呢?大人要聆听孩子说话,学生要聆听老师说话。只要我们认真去聆听,就能感觉对方接受了自己。

让孩子学会聆听他人,一定会让他收获更多的友谊。美国父母喜欢充当孩子的聆听者,也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做别人的聆听者。

生活中,如果孩子和朋友发生了小摩擦,美国父母是如何教孩子学会做一个聆听者的呢?

儿子:“我真想打史格特一巴掌!”

父亲:“孩子,发这么大火,你很生气吗?”

儿子:“你知道那个坏家伙干了什么吗?他竟然把我在美术课上捏好的小泥人弄碎了。我放在桌子上的,去了趟厕所,回来就看到它碎了。”

父亲:“你认定就是他干的吗?”

儿子:“是的,因为我回来后看到他正摆弄小泥人,并企图把它弄好,可这根本办不到。”

父亲:“那史格特怎么说?”

儿子:“他说不是故意的,是皮特把他推倒在桌子上,才碰掉小泥人的。”

父亲:“哦……”

儿子:“我才不信呢?他本来就是个讨厌鬼!”

父亲:“可是,为什么你不愿意听他解释呢?也许他真不是故意的。”

儿子:“我才懒得听他说。”

父亲看到儿子这种态度,便给他讲了一个关于美国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的故事,希望他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几年前,乔破产了,为了生存下去,他去做一名汽车推销员,也就是在那时,他从一个到他所在的汽车经销店来买车的一位顾客那里,学到了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课。

当时,那个顾客挑选了好一阵子才决定要买,乔要做的工作就是让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签一纸合同。

当他随乔往办公室走时,他开始向乔谈起自己的儿子。他十分自豪地说儿子即将进入美国一所有名的大学,他说:“吉拉德先生,知道吗?我儿子想成为医生。”

“那很不错!”乔顺口说道,他们继续往前走,乔一边看着其他推销员干得怎么样了,一边听那名顾客说话。

“吉拉德先生,我儿子很聪明吧?”他继续说,“当他还是个小不点时,我就发现他相当聪明。”

“哦,是吗?成绩很优秀吧?”乔说,顺便又看了看外面。

“他的成绩一直是班里最好的。”那位顾客又说。

“那他高中毕业后要做什么?”乔问道。

“我刚才告诉过你,吉拉德先生,他即将进入最好的大学,打算学医。”

“不好意思。学医啊,那太好了。”乔有些心不在焉。

这时那名顾客意识到乔可能完全没有听清他在讲什么。

“好吧,吉拉德先生,我想我该走了。”就这样,他并没有签下合同,一转身就走了。

下班后,乔回到家,整理今天的业绩情况,分析他做成功和失败的交易,他开始重新考虑白天和他聊天的那名顾客。

第二天上午,乔给那个人打电话:“您好,我是乔·吉拉德,有空来一趟吗?我这有辆好车很想卖给您。”

“哦,吉拉德先生,我想我已经不需要了,因为,我刚刚已经从别人那里买了一辆车。”那位先生说。

“是吗?”乔有些遗憾地说。

“是的,我从一个肯听我说话、欣赏我的人那里买到的,当我向他提起我的儿子吉米时,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听我说着,没有感到一丝厌烦,这一点让我很感动。”

随后,他停了一会儿,又说:“吉拉德先生,对你来说,我儿子上哪所大学,能不能成为医生并不重要。但我必须告诉你的是,当别人向你讲述他的事情时,你要听着,认真地听。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多么重视他。”顿时,乔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

从此以后,乔的工作似乎好了起来,因为每个走进店里的顾客,他都是笑脸相迎,每一个顾客说的每一句话,他都会认真聆听,从不打岔,一直听顾客说完,所以,顾客们都喜欢他,因为他们感觉乔很关心他们,也很重视他们。并且,乔和很多顾客成为朋友,他的好人缘也为他赢得了不少生意。

父亲:“故事讲完了,孩子你明白了什么吗?”

儿子:“爸爸,我是不是也应该听听史格特的解释,我想他可能真不是故意的,因为他当时还哭了,可是我没有理他,倾听他。”

父亲:“这个问题需要你自己解决,去试试吧,也许你会收获一个好朋友。”

我们看,这位父亲并没有急于打断孩子的话,而是先听孩子把话说完,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他没有告诉孩子那样到底是对还是错,而是通过一个故事让孩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位父亲的做法是要让孩子明白,要想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先要学会聆听。因为,聆听有时比说话更重要。

如果想要孩子学会聆听他人,父母先要做到这一点,才能在生活中感染孩子。而中国父母,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出正好相反的态度,他们不喜欢听孩子说。

一个小孩回到家中,对正在看电视的爸爸抱怨:“爸爸,小伟今天打我了。”

“哦……”父亲头也不回地说。

“爸爸,你在听吗?”

“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

“你根本就没有,还是算了吧。”最后,孩子垂头丧气地离开了,这位父亲嘴上说在听,其实心思都在电视上,孩子因为不被重视而感到很失落。

如果换成是美国父母,他们会这样做。

“爸爸,汤姆今天打了我。”

“嗯。”父亲转过身,看着孩子讲述这件事。

“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真令人讨厌!”

“亲爱的,爸爸不得不跟你说,打人可不对……”

这位父亲在与孩子说话交谈时,及时放下了自己的事,而且耐心地听孩子说,然后给孩子提出意见,这让孩子知道到父亲此刻正在感受他当时的处境,与他产生共鸣。即使父亲没说什么,但被聆听的孩子和不被聆听的孩子的心情肯定是不同的。被聆听的孩子得到了理解,也能学会宽容,这样,他平时也能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的孩子又怎能没有朋友呢?

学会聆听是取得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那些人缘好的人总是能够很圆满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善于聆听别人说话,并且不要在别人面前高谈论阔自己如何如何,否则,阻断别人说话的同时也就阻断了和别人成为朋友的可能,如果能做到在和别人说话时少讲话,耐心地聆听,才会让人愿意接近你。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聆听他人,更多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极力并急于表现自己,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喋喋不休。这样的人听不进任何人说话,反过来,任何人也会对这样的人避而远之。

不懂聆听的人,比别人少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些隔阂。这就是善于倾听的人和不善于倾听的人的差别。那些有好人缘的人,走到哪里都有好朋友,因为他们往往都是善于聆听的人。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聆听,赢得好人缘,就要在和别人相处时做一个耐心的聆听者。

智慧心语

聆听别人,是向对方展示一种善良、尊重的好品格,对方也会非常感激你能够做他的听众,从而信任你,喜欢你。无论任何时候,父母都要让孩子尽可能多的为别人考虑,聆听对方的心声。这样的孩子,便可以独立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