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本育儿百科 » 定本育儿百科全文在线阅读

《定本育儿百科》第十二章11~12个月的宝宝 (330~365天)

关灯直达底部

翻看宝宝相册,爸爸妈妈会发现,这一年来在小宝宝身上发生了多么惊人的变化!此时的宝宝也很有幽默感,喜欢不停地戏弄爸爸妈妈。他们愿意表达亲近,更了解运用亲吻与拥抱的艺术。这是怎样翻天覆地的一年啊!而未来又是多么的令人期待!

身心发育

身体发育的特点

马上就要过1岁的生日了,宝宝也将度过婴儿时期的最后一个月,宝宝的身体发育又有哪些变化呢?一起来看看:

1.体重 到了快1周岁时,宝宝不再像6个月以内那样胖乎乎的,不少宝宝已经显得瘦高。男宝宝的平均体重在这个月约为9.8千克,女宝宝的平均体重约为9.3千克。

2.身高 男宝宝的平均身高约为75.5厘米,女宝宝为74厘米。

3.头围 头与躯干的比例越来越协调了,这个月里,男宝宝的平均头围约为46.3厘米,女宝宝的平均头围约为45.3厘米。

4.胸围 胸围等于头围或稍大一些。男宝宝的平均胸围约为46.37厘米,女宝宝的平均胸围约为45.3厘米。

5.坐高 男宝宝的坐高平均约为47.8厘米,女宝宝坐高平均约为46.7厘米。

6.牙齿 一般来讲,12个月时宝宝应出6~8颗牙。但也有些宝宝刚刚开始出牙,但乳牙长出最晚不应该超过1周岁。

特别提示:12个月的宝宝喜欢用蜡笔乱涂,桌子、沙发、纸张、甚至是墙壁都可能成为宝宝的画板,如果爸爸妈妈不想为此而苦恼的话,最好给宝宝开辟一块属于他(她)的小天地,让他(她)尽情地发挥,爸爸妈妈也许会有惊奇的发现。

宝宝的心理发育特点

马上就要1周岁的宝宝喜欢和爸爸妈妈依偎在一起玩游戏、看书画、听故事,喜欢和爸爸妈妈玩藏东西的游戏,喜欢认真仔细地摆弄自己的玩具和观赏实物,一边玩还一边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但是绝大多数我们都听不懂。这个时期的宝宝喜欢的活动很多,除了翻书、看图书外,还喜欢搭积木、滚皮球等。如果听到喜欢的歌谣还会做出相应的动作来。

12个月的宝宝,每天的活动都很丰富,随着爬、站立到行走的技能日益增强,他的好奇心也随之增强,似乎想把房里每个角落都了解清楚,都要用手摸一摸。

为了宝宝心理的健康发展,爸爸妈妈在保证宝宝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的探索精神,千万不要随意恐吓宝宝,以免伤害他正在萌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大动作、小动作都进步了

宝宝在第12个月里,基本上在坐着时都能自由地左右转动身体,并能独自站立,扶着一只手能走,自己推着小车也能向前迈步;在小的精细动作上能够用手捏起扣子、花生仁等小东西,并会试探着往瓶子里装,能从杯子里拿出东西然后再放回去,双手摆弄玩具比上个月要灵活了。

宝宝的运动发展

此时的宝宝能够站起、坐下,绕着家具走的行动更加敏捷。不必扶,自己站稳能独走几步。

站着时,能弯下腰去捡东西,也会试着爬到一些矮的家具上去。

有的宝宝已经可以自己走路了,尽管还不太稳,但对走路的兴趣很浓,这一变化使宝宝的眼界豁然开阔。

宝宝的情感发展

开始对小朋友感兴趣,愿意与小朋友接近、游戏。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要自己吃饭,自己拿着杯子喝水。可以识别许多熟悉的人、地点和物体的名字,有的宝宝可以用招手表示“再见”,用作揖表示“谢谢”。会摇头,但往往还不会点头。现在一般很听话,愿意听大人指令帮你拿东西,以求得赞许,对亲人特别是对妈妈的依恋也增强了。

宝宝的语言发展

此时宝宝对说话的注意力日益增加。能够对简单的语言要求作出反应。能对“不”有反应,利用简单的姿势例如摇头代替“不”。会利用惊叹词,例如“oh-oh”,并尝试模仿词汇。这时虽然宝宝说话较少,但能用单词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并开始用语言与人交流。已能模仿和说出一些词语,所发出的一定的“音”开始有一定的具体意义,这是这个阶段宝宝语言发音的特点。宝宝常常用一个单词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外外”,根据情况,可能是表达“我要出去”或“妈妈出去了”;“饭饭”可能是指“我要吃东西或吃饭”。

宝宝的认知发展

此时他仍然非常爱动,在宝宝周岁时,他将逐渐知道所有的东西,不仅有名字,而且也有不同的功用。你会观察到他将这种新的认知行为与游戏融合,产生一种新的迷恋。例如,不再将一个玩具电话作为一个用来咀嚼、敲打的有趣玩具,当看见你打电话时,将模仿你的动作。此时他也许已经会随儿歌做表演动作。能完成大人提出的简单要求,不做成人不喜欢或禁止的事。隐约知道物品的位置,当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时,他会到处寻找。已经具备了看书的能力,他们可以认识图画、颜色、指出图中所要找的动物、人物。当然,这需要妈妈的指导和协助。

饮食营养

注意食物的均衡搭配

很多小宝宝刚刚断奶,正在适应新的饮食规律,如果小宝宝不能适应新的食物,往往会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此时宝宝快满周岁了,一般能吃爸爸妈妈日常吃的食物了,即使不为宝宝做特别的食物,吃现有的食物也是可以的。此时的宝宝已经成为了家庭的一员,在饮食方面可以很好地融入家庭的生活了。

断奶后的辅食喂养还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因此家长要注意提供给小宝宝的营养一定要均衡。

此时宝宝已经长出了几颗乳牙,因此可以吃一些松软的面包、稀烂的汤粥等。爸爸妈妈一定要多给宝宝做些五谷类的食物,尽量少吃精米白面。像鸡蛋羹、煮烂的虾饺、蔬菜泥、动物肝泥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可以给宝宝适量食用。水果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不能忽略的,而且越新鲜越好,如果怕水果太硬,可以用勺子刮成泥状喂食宝宝。

总而言之,宝宝用餐时,只有均衡的饮食,才能够提供给宝宝充足的营养,保证宝宝在断奶的情况下,也不会“亏嘴”,身体棒棒的。

给宝宝补充水果的方法

水果色泽鲜亮,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因此,家长经常让宝宝可着劲儿地吃。然而,吃水果并非那么简单,其中有很多学问值得关注:

1.食用时间 很多妈妈喜欢在餐桌上摆放一些水果,以供宝宝在餐后食用,认为饭后吃水果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这对于喜欢吃油腻食品的人很有必要,但对于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宝宝却并不适宜。因为,水果中有不少单糖物质,极易被小肠吸收,但如果堵在胃中,就很容易胀气,甚至便秘。所以,饱餐之后不要马上给宝宝吃水果。而且,餐前也不要给宝宝吃,以免影响正餐的营养素的摄入。最佳的做法是,把吃水果的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或是午睡醒来后,让宝宝把水果当做点心吃。每次给宝宝的适宜水果量为50~100克,还可把水果制成适合宝宝消化吸收的果汁或果泥。

2.与体质相宜 给宝宝选用水果时,要注意与宝宝的体质和身体状况相宜。如,舌苔厚、便秘、体质偏热的宝宝,最好给吃梨、西瓜、猕猴桃、芒果等寒凉性水果,它们可清火;而苹果、荔枝、柑橘等易引起上火,不宜给体热的宝宝多吃。消化不良的宝宝应吃熟苹果泥,食用配方奶便秘的宝宝则适宜吃生苹果泥。

3.食用要适度 吃水果也要讲究适量,过多了常会引起麻烦。如:荔枝汁多肉嫩,但是大量吃荔枝不仅会使宝宝的正常饭量减少,还常会在次日清晨出现血压下降、晕厥,甚至死亡的可怕后果,这是由于荔枝含有的一种物质可引起血糖过低而导致低血糖休克所致;柿子也是宝宝钟爱的水果,但过量食用,尤其是与红薯、螃蟹一同吃时,会使宝宝发生便秘,使宝宝胃部胀痛、呕吐及消化不良;香蕉肉质糯甜,又能润肠通便,但如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吃得太多,则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

4.不可代替蔬菜 有些宝宝不爱吃蔬菜,妈妈便经常让他多吃水果,认为这样可以弥补蔬菜中的营养成分。但这种做法并不科学。首先,让宝宝用水果代替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就会增大,导致身体摄入过量的果糖,不仅会使宝宝的身体缺乏铜元素,影响骨骼的发育,还会使宝宝经常有饱腹感,导致食欲下降。其次,与蔬菜相比,水果在促进肠肌蠕动、保证无机盐中钙和铁的摄入的功用上要相对弱一些。因此,不要用水果代替蔬菜。

5.可大块吃 这时的宝宝一般只要削好了皮就能吃了,不太需要特别地为宝宝进行加工。有的妈妈特别细心,特别把水果弄碎了给宝宝吃,但宝宝未必会买账哦!因为如果宝宝在记住了咀嚼果肉的快感之后,就会不再喜欢吃这种弄碎的水果了。

教宝宝吃“硬”食

宝宝长时间吃流食,慢慢就会养成习惯,吃惯了流质食物的宝宝,虽然已经长了几颗小牙,也有了些咀嚼能力,但要吃硬食即固体食物,还需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可是,如果宝宝吃“硬”食的时间早了,妈妈会怕宝宝不消化,甚至出现堵住嗓子,使宝宝难以呼吸的意外;如果宝宝吃“硬”食的时间迟了,妈妈又会担心宝宝不能摄入足够的营养,影响宝宝今后的发育。什么时候才能让宝宝学吃“硬”东西呢?

宝宝在12个月大时,已经基本可以开始吃固体食物了,在这个阶段,宝宝们通常已能掌握拿东西、嚼食物的基本技巧了。不过开始时要将固体食物弄细些,以便于宝宝咀嚼;可以先吃去皮、去核的水果片和蒸过的蔬菜(如胡萝卜)等。等宝宝习惯吃这些“硬”东西后,便可以“升级”食物的硬度,给他们试着吃点煮过的蔬菜,但不要太甜、太咸或太油,以免宝宝产生厌食、拒食行为。

谨防不良饮食习惯损害大脑健康

很多家长没有科学的饮食观念,很多饮食习惯也不好,如果不注意加以改正,很可能就会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导致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作用于宝宝身上,危害宝宝的健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家长应该谨防哪些不良饮食习惯损害宝宝的健康:

●吃盐太多 人体对食盐的需要量,家长每天是6克以下,儿童每天在4克以下。如果总是吃过咸的食物,就会损伤血管,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造成脑细胞的缺血缺氧,从而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因此,在日常饮食中,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给宝宝的食物中食盐的量不可过多。

●喜欢吃味精 作为大众调味品,味精的确给饮食增添了不少滋味。但是,医学研究表明,孕妈妈在妊娠后期如果经常吃味精会引起胎儿缺锌,而周岁以内的宝宝使用味精过多则可引起脑细胞坏死。世卫组织提出,家长每天摄入的味精量不得超过4克,孕妈妈和周岁以内的儿童应禁食味精,即使宝宝大了,也应尽量少吃味精。

●饮食习惯 含过氧脂质食物摄入过多。如果人们长期从饮食中摄入过氧化脂并积聚在体内,可导致人体内某些代谢酶系统遭受损伤,导致大脑早衰或痴呆。通常,含过氧化脂较多的食物有油温在200℃以上的煎炸类食品以及长时间暴晒于阳光下的食品,如熏鱼、烤鸭、烧鹅等。另外,炸过鱼、虾的油会很快氧化并产生过氧化脂质。其他食物,如鱼干、腌肉,以及含油脂较多的食品在空气中都会产生过氧化脂质。所以,这些食物,宝宝一定要少吃,最好是不吃。

●吃含铅、含铝的食物 铅是脑细胞的一大“杀手”,食物中含铅量过高就会损伤大脑,导致智力低下。含铅较高的食物,有爆米花、皮蛋等。另外,铝也是损伤大脑的有害元素。经常给宝宝吃含铝较高的食物,就会造成宝宝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甚至导致痴呆。含铝较高的食物主要是油条、油饼、爆米花等。

宝宝饮食卫生的禁忌

从这个月起,宝宝的一日三餐基本上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饮食卫生要更加注意。

●嚼饭喂宝宝不可取 有些妈妈担心宝宝嚼不烂,便自己先将食物嚼烂后再喂给宝宝,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卫生的喂食习惯,对宝宝的健康有很大危害。

●宝宝餐具要避免与家长混用 爸爸妈妈要为宝宝准备一套单独的餐具,且要单独清洗、存放。在使用前要将奶具和餐具用沸水烫过清洗消毒,并且要定期煮沸消毒,用后要洗净,放在橱柜内。

●家里有人生病时跟宝宝一起玩 比如,如果家长患有感冒,要先戴上口罩再喂宝宝;家长患有肠道感染时,须反复用肥皂洗手后再接触宝宝。

●解冻后的食物再给宝宝 如果给宝宝吃解冻的食品,一定要保证重新煮过或者用微波炉加热,变凉之后再给宝宝吃。

注意给宝宝补钙

钙是人体内含量多的矿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1.5%~2%。人体对钙的需要量很大。宝宝在出生第1年生长最迅速,1周体重增长3倍,身长增长0.5倍,这就需要大量的钙盐沉积在骨组织内促进新骨的形成和骨的生长。体内钙量从出生时25克左右增至75克,当人体钙吸收不足的时候,就要动员骨钙来保持血钙的正常,用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及神经功能。宝宝只有保持骨钙的正平衡,即每日平均骨钙沉积超过140毫克,才能达到正常骨骼发育需要量。

钙对宝宝的作用:

1.能够组成人体的骨骼和牙齿,能够占到1.5%和2%,如果缺少就会造成骨质疏松。

2.能够缓解神经兴奋性。

3.能够参加人体凝血的过程,有些人出血以后不容易止血,这和钙的缺乏有关系。

4.能保持很多酶的活性。

5.能够维持身体细胞膜内的通透性。

怎样知道孩子是否缺钙?宝宝母乳喂养,妈妈身体很好,宝宝吃奶也不错,基本上宝宝不缺钙。喝牛奶也是一样的。如果宝宝饮食营养很不错,奶源很充足,每天吃的奶也比较够,较大宝宝每天吃牛奶300~400毫升,基本上不缺乏钙。如果膳食中钙不是充足的,就需要额外服用钙制剂了。

补钙要补维生素D吗?除非这个孩子晒太阳晒得很好,否则就需要补。因为维生素D真正的来源不是吃进去的,晒太阳可以提供我们人体需要维生素D的95%以上。晒太阳要提倡每天在1~2个小时以上,而且晒的面积比较大,最好是全身。冬天,我们在北纬35度以上地区的日光的紫外线就已经很少了,所以我们冬天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单晒太阳已经不够了。

钙能和牛奶同服吗?牛奶含钙很高,同时吃钙片,很高的钙量中只会吸收一部分。正常人体对钙的吸收率在30%~40%,牛奶是50%左右。钙越多,吸收率反而低。因此最好分开吃。

母乳喂养也要补钙?国际上惯例宝宝生下来半个月的时候就应该吃维生素D,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其他喂养。配方奶里面可能加了一些维生素D的,母乳喂养的宝宝一定要在宝宝生下来半个月以后加维生素D。因为母乳是很好的东西,但有几项比较缺少,其中一项就是维生素D。因为奶水里面基本上没有维生素D,有的量也很小,不够。所以宝宝要在半个月开始吃。

天天补钙为何还缺钙?天天补钙,不一定钙很好的吸收利用了。一定要补钙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并且很好的晒太阳。维生素D不够,晒太阳很少,虽然补了钙,没有很好的利用,所以还会出现缺钙的现象,所谓真正的缺钙。家长也不要一味寄希望于钙品,户外运动、晒太阳、营养均衡才是重要。

宝宝怎样补充维生素

日常护理

如何照料难以入睡的宝宝

入睡的难易,是宝宝的天性,光靠训练是没有办法完全改变的。最合适的哄宝宝入睡的方法就是协调好宝宝的天性和家庭的和平氛围,按照各自家庭的具体情况哄宝宝入睡。对于容易入睡的宝宝,用不着什么特别的方法也能入睡,比如有的宝宝即使爸爸妈妈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说着话,他也能很快入睡。

对于难以入睡的宝宝,则需要不同的方法。尤其是到了快周岁时,宝宝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加,给他脱了衣服放进被窝,他一会儿又钻出来在床上乱跑或四处爬;有时需要妈妈在旁边唱着歌,轻轻地拍着他,就这样也得二三十分钟才能入睡;有些宝宝还要叼着奶嘴,如果没有断奶的话还得吃着奶。

哄宝宝睡觉的好办法

为了哄这样的宝宝入睡,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他白天的活动量,让他感觉疲倦了再进被窝。过早地把宝宝放进被窝只是增加了宝宝入睡前磨人的时间,因此,在宝宝没有达到一定的困的程度之前,还是不要让他进被窝。有时候宝宝可能是因为一天见不到爸爸妈妈,等晚上爸爸妈妈下班后就显得比较兴奋而无法入睡,直到晚上10点多才睡觉,这样也比没有和爸爸妈妈交流就早早睡觉要好。如果宝宝第二天能够睡到9点,一样可以消除疲劳。而且现在大部分宝宝都是晚上9点睡觉。

对于无论怎样都不快些入睡的宝宝,可以采取缩短午睡时间的办法。不过,如果宝宝一直都是从3点睡到5点,而家长要在4点叫醒他,他可能会有两三个小时都显得不够高兴。

一旦把宝宝放进了被子就要尽量让他快一些入睡,比如,宝宝吸着奶嘴5分钟就能入睡,就比拿掉奶嘴哼哼唧唧地10分钟入睡要好。夜里宝宝哭闹醒来时也要像哄宝宝入睡一样的想法,总之就是为了不让宝宝养成夜里起来玩耍的习惯,要尽快让他入睡。

冬日宝宝睡眠二忌

冬季冷,很多家长也怕宝宝冷,所以在宝宝睡眠时就会想当然地进行一些保暖做法。可是有些做法是需要严忌的,比如:

1.忌门窗紧闭 冬日天气寒冷,许多家庭怕宝宝着凉而习惯门窗紧闭。但是据环保部门检测,在寒冷季节,一般城市中粉尘、有害气体密集度最大的地方不是工厂和马路,而是在门窗紧闭的家中。这是因为家里也有污染源,如燃料烟雾、尘埃、人体自身污染等。若是新居,还有墙体和家具散发的化学物质。如果门窗紧闭,通气不够,污染密度就会增高。

2.忌蒙头睡觉 冬夜怕宝宝冷,便将宝宝的大半个头都蒙进被窝,暖是暖了,但被窝里的小气候含氧有限,且流通不畅,时间长就会变得空气混浊,氧气稀少。在这样的环境下睡觉,睡眠效果很差,对宝宝的健康很不利。并且如果家长把宝宝的头蒙得太严实,还有可能引发窒息。因此,不能让宝宝蒙头大睡。

还有的宝宝会每次早上推着出去晒太阳时就会舒服的睡着了,这种户外睡眠在冬季可以增加宝宝的抵抗力,减少患感冒的概率。但是,冬季户外睡觉也要有所注意:第一要注意保暖好;第二,开始时间要短一些再逐渐延长,可以使他慢慢适应室外的温差。

警惕餐桌上可能出现的危险

宝宝在进餐的时候可能会有危险,家长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宝宝不小心很可能会造成一些意外发生,比如将食物呛入气管从而引起窒息,也有可能被很热的食物烫伤,或者被餐具戳伤气管等。为此,家长在宝宝进餐的时候应注意到以下几点,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帮助:

1.吃饭时不要逗笑宝宝或惹哭宝宝,让他专心进食。若在宝宝进食时逗引大笑或打骂恐吓,容易使宝宝将食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进餐时,热汤、热粥、热水瓶等要放在宝宝触摸不到的地方,以防宝宝伸手去抓后被烫伤。

3.宝宝进餐时,不要铺餐巾。因为这个时候的宝宝好奇心、探索欲很强,喜欢去拉餐巾,容易将桌上的热汤、热菜等一起拖下来被烫伤。

4.筷子、叉子等餐具不要让宝宝当玩具玩耍,如果宝宝不吃了,就要将他的筷子和叉子等餐具收起来,以免不慎戳伤眼睛和身体。

5.有些零食对这个月份的宝宝来说也是不太适宜的,如花生仁、小糖球及各类带核的食物,以免宝宝不慎吞入气管而发生意外。

6.生鱼片、醉蟹、醉虾等也不宜给宝宝食用,以免其中有刺扎到宝宝,或者发生腹泻;也不宜多吃油煎或烧烤类食物,宝宝吃这些食物不易消化吸收。

收拾好高处的物品

有时候,家长可能随手把一些物品放在床边、床头柜或者婴儿床的架子上,虽然这些都是一时疏忽之举,但是对宝宝却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家长一定要养成整洁的好习惯,把物品都收好,尤其是高处的物品,绝对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以免宝宝将高处的物品拉下来造成伤害。家长时刻都要想着身边有一个宝宝,放任何东西都要想到会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或者是不是有什么安全隐患,尽量将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宝宝眼部的“特殊”现象

●斗鸡眼 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眼肌尤其是调节眼球活动的一些肌肉发育不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而宝宝通常习惯用深沉和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事物,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再加上婴幼儿时期宝宝的鼻骨不发育,两眼距离较近,年轻的爸爸妈妈在与自己宝宝对视时总觉得宝宝好像是对眼。其实这对于大多数宝宝来说,属暂时的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2~3个月后宝宝双眼的共同注视能力就可以发育良好了。1岁以内的宝宝,眼球还未发育成熟,眼球直径短,处于远视状态。当看近的物体时,两只眼睛不能在同一个轴的位置,因此出现共同性内斜视,即所谓的“斗鸡眼”。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的逐步发育,这种现象就会消失。

●假性内斜视 由于宝宝面部骨骼在发育过程中,鼻根部相对显得宽一些,所以从外观上看起来好像眼球偏到内侧,似“斗鸡眼”。这是一种假性内斜视造成的错觉,实际上眼球的位置还是正常的。日后,随着宝宝面部骨骼、眼眶骨及鼻骨的发育,这种现象就会消失。爸爸妈妈完全不必担心,但是可以密切关注宝宝眼睛的变化。

早期教育

教宝宝认颜色

宝宝通常最喜欢的颜色就是红色,所以教宝宝认颜色可以从红色开始。妈妈将几样红色的物品集中在一起,如红色的积木、红色的气球、红色的小汽车等,然后捉住宝宝的手边移动这些物品边说“这是红色的,这也是红色的”。在宝宝慢慢地感知这些物品都是红色的以后,对宝宝说“把红色的XX给妈妈”,让宝宝把这些红色的物品一件一件地递给妈妈。这种训练是为了让宝宝初步学习一定的抽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等宝宝认识了红色之后,可以教宝宝认识其他的颜色。但是一般来讲,宝宝喜欢鲜艳的颜色,所以教宝宝认颜色的时候也要投其所好,以引起他的兴趣。

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

11~12个月的宝宝能听懂许多话,有的宝宝还会自言自语地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这都是宝宝语言能力发展进步的表现。这段时期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宝宝的语言进行训练:

1.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宝宝的行为 宝宝玩球,妈妈说“这是一个球,是一个红色的球”,宝宝指着杯子时,妈妈可以观察一下宝宝,如果感到宝宝想说而不会说时,可以对宝宝说“宝宝是想喝水,好吧”。但是这种方法不能长期下去,特别是宝宝1岁后慢慢会说话以后,如果家长总是帮宝宝表达,他就会总是依赖家长,而不愿意自己说话。

2.每天朗读优美的童话故事或诗歌 每天给宝宝朗读1~2个优美的童话故事或诗歌,宝宝会接触更多新的词汇,培养他语言的理解力,当然也可以给宝宝放录音,或让宝宝看光碟里的故事(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宝宝视力造成影响)。

3.每天和宝宝看图画书、讲故事 给宝宝看的书,要有鲜艳的图画,故事要简短,语言要生动,每页最好只有2~3句话。开始时可以反复讲同一本书,让宝宝听熟。有时可以一面讲,一面问,以增加宝宝的兴趣。

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将近周岁时,宝宝已经能够理解手中抓着的玩具与掉落在地上的玩具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常常喜欢故意把抓在手中的玩具扔掉,并且用眼睛看着、用手指着扔掉的玩具。也就是说,从这个时段起,宝宝已经将手和眼联系在一起了。更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要带宝宝到大自然中捡小石子、扑蝴蝶、捉蜻蜓、抓蚂蚱、捉小蚂蚁……为了进一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可以试着做做插锁眼的小游戏。

插锁眼这个游戏可以使宝宝学习玩具的玩法,培养活动的目的性。

用硬纸板做成一个拼板,爸爸妈妈先说出不同形状的小块边的名称,如圆块、三角块、方块等,再把它们分别放进相应的小槽里,然后让宝宝一个个取出来。注意,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重复这些形状的名称,这样宝宝才能记住。慢慢地宝宝一听到家长说出某个形块的名称,就能立刻把它拿出来。

家长们还要注意,抓住宝宝手眼协调能力的关键时期进行培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按照如下时间来参考进行:9~10个月是双手动作协调配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期;12~13个月是双手控制物品及扔东西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学习扶着走

12个月的宝宝基本上都可以扶着东西走了,为了促进宝宝独立行走能力的进一步成熟,可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家长可以为宝宝安排一些可扶可靠的家具,让他练习扶物行走。家长在不同的位置呼唤宝宝,或者用宝宝喜欢的玩具逗引他,鼓励宝宝扶着向前行走。也可以让宝宝推着椅子练习走,或在宝宝的身上系一条软带子保护他练习走;或拿一根光滑的小棍子,让宝宝牵着小棍子的一头,家长牵着另一头慢慢走,但要注意,别让棍子伤着宝宝。

培养宝宝精细动作的能力

精细动作对宝宝的大脑发育十分有益,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小游戏进行锻炼:

1.搭积木 给宝宝拿两块积木,一个乒乓球。家长示范将一块积木搭在另一块上,再试着把乒乓球搭在第二块积木上,乒乓球总是掉下来,滚走了。看到这儿,宝宝多半会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咯咯地笑了。这时,可以让宝宝来搭积木,放球,或者再给宝宝一块小积木,让他继续往上搭。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宝宝的观察力和小肌肉动作。

2.小棒够皮球 给宝宝一根小棒子和一个球,把球放得稍微远一点,但是能用棍子够到的地方。看宝宝是否知道用小棒子够皮球。不要急着教他,要慢慢启发宝宝自己做。这种训练可以加强宝宝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锻炼手的精细动作。

3.学翻书 在宝宝心情愉快时,让他坐在家长的怀里,打开一本宝宝看的图画书,让宝宝看到一个他喜欢的小动物如“小狗”,以引起他的兴趣,再当着他的面把书合起来,说:“小狗藏起来了,快把小狗找出来吧!”这时家长将书打开,并表现出惊喜的样子说:“哇!小狗在这里。”再合上,让宝宝模仿家长翻书的动作,打开书找到小狗。开始时,宝宝可能只会打开、合上,而翻不准,但只要有兴趣就可以了。这个游戏有利于宝宝的手眼的协调发展,并有助于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蜘蛛网 在一张硬纸板上用打孔器打出许多小眼,引导宝宝把自己想象为一只会结网的小蜘蛛,在小眼中穿梭,编织出美丽的“蜘蛛网”。用彩色的毛线穿网效果最好,如果没有也可以用鞋带代替。

5.打开套杯盖 拿一只带盖的塑料茶杯放在宝宝面前,向他示范打开盖,再合上盖的动作,然后让他练习只用大拇指与食指将杯盖掀起,再盖上,反复练习,做对了称赞他。用塑料套杯或套碗,让宝宝模仿大人一个一个套,以促进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陪宝宝多“读”书

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让他看长篇的文章还是不可能的,他喜欢看的是有各种好看图片的绘本。但是,这些绘本图多文少,家长要怎么和宝宝一起阅读呢?

●用童言童语给宝宝讲故事 此时的小宝宝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家长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将文字转化成最简单的语言,用童言童语来让宝宝走进书中的故事。

●别忘问询宝宝的意见 在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问问宝宝的想法,比如,家长可以问“如果你是兔宝宝,你会怎么做呢?”用这种引导的方式,可以向宝宝传达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是非观念。

●把书中的人物现实化 这样宝宝更容易融入故事之中,更容易得到认同。如:“强壮的老虎是哥哥,弱小的老鼠是弟弟,强壮的老虎哥哥不可以欺负弱小的老鼠弟弟,要友爱朋友,朋友才会喜欢你!”

●多多选用卡通人物书 除了传统绘本故事书外,对于小年龄的宝宝,可以适当选用造型奇特的绘本,如:可爱小巧的建筑师造型书、立体浇花造型的浇花器书,或是卡通人物造型制成的布偶书等。

●学会变换不同的讲法 同一本书也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这时的小宝宝注意力都不长,妈妈每次讲述时可以从中挑出一个重点来讲,下次再找不同的主题,或者也可以加入新的角色,每次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保持孩子的新鲜感。

●讲故事前妈妈要做足功课 在说故事之前妈妈本身也要做些准备,这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灵活度,并且在讲述时也不会结结巴巴。否则,宝宝听起来不生动,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了。

●和孩子一起表演故事 对于讲熟、讲透的故事,家长要引导宝宝进一步深入理解内容和应用故事中的语言。分角色表演,对宝宝的理解力、表现力、肢体运动能力的发展作用很大。

●家长始终保持对图书的浓厚兴趣 家庭中要努力创设学习的氛围,同时家长还要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遇到问题与宝宝一起查资料解疑问,为宝宝将来利用图书、资料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习与人分享

快到周岁的宝宝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如果家长总是把好吃的东西让宝宝一个人独吃,并在语言上经常说“这是给宝宝的,妈妈不要”,他就会形成独吃独占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再纠正。所以,在吃东西时妈妈可以有意将苹果分成几份,特别是吃一些平时不容易得到的食品,或者是宝宝特别爱吃的东西,都要教育他与大家分享的意识,不能吃独食。

学习与人配合

家长每天都要给宝宝穿衣、脱衣、洗澡等,在这些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教宝宝主动与人配合。这对将来宝宝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和与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开始时,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教宝宝。

比如穿上衣伸袖子时说“宝宝小手钻出来,钻呀钻出来”,穿裤子时说“宝宝小脚钻出来,钻呀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达到每当穿衣服时宝宝能够主动伸手,穿裤子、穿袜子和鞋时,做到主动伸出脚来,洗澡时也能主动配合的目的。

适合本月宝宝的游戏

近1岁的宝宝,身体更灵活了,认知能力也增强了,因此可以开展的游戏也更多了,下面我们就根据近1岁宝宝的特点,设计一些他力所能及的游戏,供家长们参考,教宝宝练习:

1.模仿动物叫 爸爸妈妈为宝宝选几张动物图画或动物玩具,然后和宝宝一起模仿动物叫声。家长叫一声,让宝宝也叫一声,叫时要有意夸张一些,这样宝宝会更爱玩。

2.一起跳 将宝宝面朝外、背朝内地抱在家长怀里,数完1、2、3,向前跳一步,再数1、2、3,再向前跳一步。如果宝宝身体允许,家长也可弯下腰扶住宝宝两腋,先让宝宝站好,数完1、2、3,拎起宝宝一起向前跳,这样宝宝会更乐于参与。

3.钻纸箱 用大纸箱做个“山洞”,让宝宝在下面爬过来、爬过去地玩。家长可以在“山洞”的一头用宝宝喜欢的玩具引诱宝宝钻过来。这种玩法虽然简单,但是能够训练宝宝的柔软性和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还可以激发宝宝快乐的情绪。

4.藏猫猫 让宝宝扶着沙发站好,妈妈躲在沙发的背后,分别从沙发背面的上方和左右方探出头来,叫一声“汪汪”,宝宝看见妈妈后,家长马上躲起来,再换个位置,把头伸出来,再叫一声“汪汪”。反复进行,宝宝一定会非常开心。

5.玩滑梯 家长坐好,将双腿伸直,脚跟着地,脚背翘直,摆成一个“滑梯”的样子。牵住宝宝的双手,让他下滑,边滑边说“滑滑梯,滑滑梯”,宝宝会乐此不疲。

6.藏与找 父母当着宝宝的面,将1个玩具放到枕头底下或衣服下面,或者用布、纸将1个小玩具包起来,让宝宝去寻找,以帮助他对“看不见的物体依然存在”这个概念的理解。游戏中可以不断地更换玩具和遮盖物,以引起宝宝的兴趣。

7.指认身体部位 妈妈与宝宝面对面,先指着自己的身体部位告诉宝宝:“这是眼睛,眼睛能看见宝宝;这是耳朵,耳朵能听见声音……”然后问孩子:“眼睛在哪里?”让孩子自己指认。

8.利用工具 在桌子远端放1个小玩具,给孩子l根短棍,教他如何使用棍子把玩具拨过来。此游戏还可放到床上或床下来做。

9.放进去,拿出来 把装有玩具的“百宝箱”放在凳子上,让宝宝站立在箱子旁边,把玩具一件一件从箱子里取出放在地上;取出完毕,再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再放到箱子里去。在训练中,宝宝站不稳的可以扶一下,一开始家长可以先做示范,边做边说“取出来”或“放进去”。家长还可以指定宝宝从一大堆玩具中挑出一个(如让他把小猫拿出来),这样不仅促进了手、眼、脑的协调发展,更增强了认知能力。每日练习1~2次。

家长在早期教育中的任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所固有的想法,但在早期教育中,家长应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应肩负哪些任务呢?

●了解训练内容并预测宝宝的表现 在训练前,家长要认真了解训练的内容,准备好需要的东西,并预想一下宝宝会有怎样的表现,看看自己对宝宝的评价是否正确,从而预测孩子的发展。

●要采用“顺乎自然”的原则 顺乎自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宝宝高高兴兴、自愿地做练习,使他们在练习中感到快乐。

●只要宝宝认真做了,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 比如,家长可以说“宝宝做得真好,比爸爸妈妈做得都好”,“宝宝能坚持做完练习真不简单,明天一定会做得更好,今天应该奖励奖励”。当然,只会表扬也行不通。但是对这个月份的宝宝来说,批评和教导似乎还不太管用。

●对宝宝要充分信任 如果家长认为宝宝笨,不聪明,即使没说出来,也会在表情、神态上流露出来,这对宝宝的性格培养是致命的伤害。

●要让宝宝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当宝宝做得好时,家长一定要及时鼓励,这是对宝宝的肯定,也是激发宝宝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如果一味批评或者对宝宝的成功不予理睬,势必会打消宝宝的积极性。

●灵活地进行训练 在做训练游戏时,家长不要被内容所限制,可相应地增加一些有趣有意义的知识内容,这对提高训练的效果很有帮助。

给宝宝自制玩具

快到周岁的宝宝好奇心很强,什么东西都可以“研究”一阵子,所以宝宝的玩具不一定非要到商店里去花大价钱买,有时家中的小塑料瓶、空易拉罐、旧挂历纸等经过加工制作,都可以成为宝宝喜欢的玩具。

不过自制玩具时因为常常是用过的废品,所以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再给宝宝玩。并且制作过程中使用铁丝等一定要将尖锐的接头等处处理圆滑,以免伤到宝宝。

异常情况

还没出牙

马上就要周岁了,可是宝宝的牙还没有长出一颗,而其他同龄的宝宝甚至已经长出好几颗牙齿了。于是,爸爸妈妈开始着急了。又看到书上说不出牙可能与佝偻病有关,就更加担心了。但是,经常在室外玩耍能够接触足够阳光的宝宝基本上不会因为佝偻病而出牙晚。如果是因为佝偻病而出牙晚的话,那么佝偻病的其他一些症状,比如骨骼弯曲、头部形状异常等也会同时出现,而不会仅仅表现为不出牙。所以,如果宝宝非常健康,身体其他部分发育正常,运动功能良好,即使没有出牙,也可以放心等待。

认为是由于佝偻病或者是缺乏维生素D而盲目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对宝宝的健康发育很不利,这是因为,一旦宝宝维生素摄入过量,就会造成维生素D中毒。也有的妈妈认为是由于缺钙引起的出牙晚,缺钙是一方面原因,但这需要医生检查,并给出具体的补钙方案,爸爸妈妈不可自己胡乱给宝宝补钙。

多数时候,宝宝什么也不缺,这时宝宝的牙齿已经长出来了,只不过是出得慢而已。至于说已经长好的牙为什么没有出来,目前尚不清楚,但最后总是能出来的,所以最好不要胡乱地给宝宝补这补那。即使宝宝的牙到现在一个也没有出来,只要宝宝喜欢吃饭,就可以给他吃;只要宝宝没有其他异常,妈妈尽可以耐心等待。

上火

宝宝上火时,常有以下表现:口唇、舌头以及颊黏膜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疱疹、糜烂或者溃疡,不肯吃东西,烦躁,甚至不愿喝水。有时,宝宝还会有腹痛、大便秘结、呕吐,眼屎多或者头面部长红色的疹子等症状。

一旦宝宝有了上火的症状,家长就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调理。以下就是防治宝宝上火的方法:

1.保证宝宝的睡眠充足 人体在睡眠的过程中各方面的机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修复和调整。一般而言,宝宝的睡眠时间要稍长,可达10小时以上。

2.及时补充水分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家长要注意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同时,天气变化时要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宝宝受凉,但同时也不要给宝宝穿得过多,基本上这个月份的宝宝和家长穿的一样多少就可以了。

3.保持大便通畅 这样才有利于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为此可以多给宝宝吃苹果、西瓜、香蕉、芹菜等水果和蔬菜。此外,全麦面包、紫米粥、玉米粥等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粗粮也要经常给宝宝吃。

4.晚饭不宜多吃 晚饭不要让宝宝吃得过多,并且因为饭后少运动,胃内的食物不能及时消化也会导致上火。

5.不要随便给宝宝吃补品 如人参等容易导致内热丛生,出现流鼻血等上火症状。

6.宝宝的饮食要有禁忌 要少吃辛辣、油炸、肥腻食物;一些热性水果,如荔枝、芒果、桂圆等也容易造成上火和消化不良;冷饮冰品要少吃,因为火气大的宝宝食用过多的冰品容易导致体内的冷热失调;还有羊肉、狗肉等也容易导致上火,宝宝吃时要适量。

宝宝不爱吃米饭

不少妈妈看到一些断乳食谱上都写着,到了这个月,宝宝每天吃3次米饭,1次150克,可是自己的宝宝就是不喜欢吃米饭,连1碗也吃不完,于是感到焦急。

能够吃完1碗半米饭的宝宝并不多,很多宝宝吃1碗也是勉强,如果是炎热的夏季,可能只吃2/3碗,每天也只吃一两次。只要宝宝吃鱼、鸡蛋和香肠等,即使吃不了那么多米饭也没有关系。如果还是担心,那么可以称称宝宝的体重,只要平均每天增加5~10克就属正常。如果天气过热,宝宝可能一点米饭也不吃,因此体重可能会停止增加,但只要宝宝精神好,妈妈也不必担心。

实际上,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并不是不吃米饭就不行,米能提供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糖和植物性蛋白,而如果宝宝吃面包和面条,也可以摄取到充分的糖。同时,鱼、鸡蛋、肉中含有比植物性蛋白更好的动物性蛋白,所以,即使宝宝不吃米饭也不必苦恼。

不喜欢吃米饭,如果宝宝喜欢吃小零食的话,也可以给他吃。有的宝宝即使不给他吃零食,他也不会吃米饭的。所以爸爸妈妈完全不必担心零食取代了米饭的位置。

有的宝宝一开始饭量就小,这时候吃米饭的能力肯定比一般宝宝要弱一些,但是一般对生活也没什么大的影响,因此爸爸妈妈也不要强制宝宝吃米饭。

宝宝经常呕吐

原来一直都很健康的宝宝,突然有一天呕吐起来,爸爸妈妈会非常吃惊和担心。不喜欢吃米饭,如果宝宝喜欢吃小零食的话,也可以给他吃。有的宝宝即使不给他吃零食他也不会吃米饭的。所以爸爸妈妈完全不必担心零食取代了米饭的位置。

有的宝宝一开始饭量就小,这时候吃米饭的能力肯定比一般宝宝要弱一些,但是一般对生活也没什么大的影响,因此爸爸妈妈也不要强制宝宝吃米饭。

宝宝呕吐时,将其放在床上并安静躺卧,同时在床边放一个盆盂,待宝宝再发生呕吐时使用。并且,用凉开水给宝宝漱口,除去口腔中的异味。宝宝呕吐时,常常将衣物和被单弄脏,要注意经常更换,如果留有异味,更容易诱发宝宝呕吐。其实,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宝宝呕吐,常见的有:

●咳嗽 平时就容易有积痰,常发出嘶嘶的痰鸣声的宝宝,在饭后咳嗽时就可能会引起呕吐。这种情况,只要宝宝不咳嗽,也就不会发生呕吐了。以前,咳嗽时伴有呕吐常是百日咳引起,但是由于现在宝宝都接种了白百破疫苗,所以这种情况就大大减少了。

●吃得不合适 比如晚上家里吃火锅,宝宝也一同跟着吃,还吃了不少米饭和肥羊肉,到了夜里宝宝就呕吐起来,这就是吃多了的缘故。这种情况下,宝宝吐出来就觉得舒服了,既能睡得安稳也不会发热。

●急性病症 有些疾病会引起呕吐,比如肠套叠,宝宝发生肠套叠时除了呕吐还会有剧烈的腹痛。因此,宝宝会突然大声哭起来,表情痛苦,几分钟就好了,可过一会儿又哭起来。在反复疼痛的过程中会伴有呕吐,也有先呕吐再疼痛的。除了肠套叠,疝气也会引起宝宝呕吐,而且其症状大致与肠套叠相同,但是小儿疝气时,宝宝会是不间断地哭,这一点与肠套叠不同。如果宝宝在反复呕吐的过程中还伴有水样便和发热,那就应该考虑“秋季腹泻”。如果是在初夏出现呕吐,并伴有39℃高热,同时又不爱吃饭,多半是患了口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