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1~2岁之间,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自立与依赖之间摇摆不定。因此,在这一时期,爸爸妈妈既要允许宝宝在某些方面依赖爸爸妈妈,以使宝宝小小的心灵得到安慰,又要鼓励宝宝向自立、自强的方向发展。
身心发育
身体发育标准
初学走路的宝宝容貌的改变比身高体重变化大得多。12个月时,他虽然会走路或会说几句话,但看起来仍像一个婴儿。头部和腹部仍然是身体的最大部位。站立时,他的腹部仍然突出,比较而言,他的臀部仍然很小,他的腿和胳膊既软又短,好像没有肌肉,面部软而圆。但是,当宝宝到了1岁以后,其生长和发育就显得缓慢一些。
1.身长 在1~2岁之间,男宝宝的身长大约在79~89厘米之间,女宝宝的身长大约在78~88厘米之间,比刚满周岁时要增加10厘米左右。
2.体重 1~2岁之间,男宝宝的体重大约在10.73~12.64千克之间,女宝宝的体重大约在10.11~11.92千克之间。
3.头围 这一年里,男宝宝的头围大约在47.09~48.44厘米之间,而女宝宝的头围大约在46.01~47.39厘米之间。
4.牙齿 这一年,宝宝的牙齿继续生长,到19~21个月时,多数宝宝都将萌出16颗小牙,且第二乳磨牙应萌出。
5.囟门 宝宝的前囟门在1岁半的时候多数都应闭合,如果不闭合,请及时找医生咨询。
6.大脑发育 宝宝的脑细胞数量在1岁多的时候便已经接近家长的数量了。
宝宝的心理变化
1~2岁时,宝宝开始出现一些表象。所谓表象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比如,1岁多的孩子会在头脑中回忆起妈妈。看到与妈妈相关联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1岁多的孩子爱哭,可能正是因为宝宝的表象和回忆有所发展了,所以不能一味地指责宝宝不听话、任性等。
小宝宝的语言能力
宝宝1岁时能掌握10~20个词,以后逐渐发展到50个或更多的词汇。到2岁时掌握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能记住200个左右单词。对于物品的名称、爸爸妈妈的教导,叙述性的语言都能记忆,并可简单对话。
1.1~1岁半时宝宝的语言能力 能说出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如毛巾、电视机、脸盆等;要某一物品时,能说出名称并用手指出;每月都能多说一些词。
2.1岁半~2岁时宝宝的语言能力 能说几个词组合的句子,如“喝水”“妈妈上班”;能用几个简单的词提问题,如“帽子呢?”“这是什么?”;用“不”或“不要”来表示否定;能发出以p、m、n、b、w和h为声母的词。
小宝宝的第一步
宝宝学走路时总是摇摇晃晃的,还要伸出双臂来保持平衡。
开始学步的宝宝从一个支点开始,笨拙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学步初期,宝宝全然不顾跌倒、受伤的危险。家长一定要站在宝宝的背后,双手扶住他的两只胳膊,一起走。慢慢过渡到领着他的一只手走,当这样走好时,放手让宝宝自己走。
关于宝宝的变形腿
爸爸妈妈在看着宝宝笨笨地向前迈步的同时,最担心的就是宝宝出现变形腿了。
●所谓O形腿 是指宝宝两脚并拢站立时,两个膝关节不能合拢而出现缝隙。其实这是生理性的,不同的宝宝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从出生到1岁半时,宝宝多数都有些O形腿,但到了1岁7个月左右就开始逐渐变直了,到了2岁左右又变成了X形腿。
●所谓X形腿 就是两膝关节靠拢时,两条小腿合不上。一般来讲,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情况。这种情况完全消失,也就是让宝宝站立后膝关节之间、小腿之间都能没有缝隙,要等到宝宝长到4~7岁时。
爱撒娇,不听话
一些刚满周岁的情感外向的宝宝,当自己的目的达不到时,常常会用肢体动作进行宣泄,如跺脚、躺在地上打滚儿等。实际上,这是极其自然的表现方法。但很多妈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屈服,满足宝宝的愿望。这就如同告诉宝宝,只要使劲哭闹,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以偿。于是,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妈妈不答应要求,他就会运用这种方式。
对于这种情况,妈妈一定要十分清楚,第一次最为关键。当宝宝躺在地上边哭边挥臂蹬腿时,妈妈要装做没看见,等他消耗体力,过一会儿,宝宝就会渐渐安静下来,再过一会儿,他就会自己起来的。但这种情况往往会被过路的阿姨、婶婶,或者爷爷奶奶等人打断,妈妈只要屈服了一次,以后再想采取不理睬的方式对待宝宝,宝宝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知道最后他会成功的。
另外,有些宝宝更为难缠,比如当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会往墙上或地板上撞头。这样一来,几乎每个妈妈都会心疼,一方面怕宝宝太疼,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大脑发育,于是就妥协了。其实,对待宝宝撒娇的办法,最好是设法让宝宝的体力在户外得到充分的消耗,带他到户外玩,而不赞成给宝宝点心等来收买宝宝的做法。
饮食营养
宝宝的零食怎么吃
吃零食是宝宝的一大乐趣,而且零食可以在两餐之间补充宝宝的能量消耗。因此,多数家长都会给宝宝准备很多零食。但是零食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它含糖高,易损害牙齿,如果含有奶油,还容易使宝宝发胖。那么,对于1岁多的孩子,零食该如何给呢?
对于一日三餐都能很好地吃,且体重也已经超过13千克的宝宝,尽量不要给他吃零食了,而应该适当地给些应季水果。富含能量的面包、土豆片、爆米花等最好不吃;牛奶糖、巧克力等热量高的零食要少吃。如果宝宝感到饿,可以在家里自制一些水果果冻给宝宝吃。
吃零食的时间要定好。家长给宝宝买了零食之后,要尽量放在宝宝看不到的地方,以免每次看见都要吃。零食应在两餐之间,以免距离正餐时间太近影响食欲,而且一天之内,给零食的次数不要超过3次。
宝宝的零食要少选择油炸、含糖过多或过咸的零食。油炸食品容易让宝宝发胖,过甜的零食,尤其是黏性甜食,容易形成牙菌斑,使牙齿脱钙、软化,形成龋齿。而过咸的食品不仅会对宝宝的咽喉产生刺激,还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除此,给宝宝选择零食,还要考虑到安全因素,要注意食物的形状、硬度、大小等应符合宝宝的生理特点,防止食物呛入呼吸道引发危险,比如吃花生仁、瓜子和核桃仁等零食时,一定要在家长的看护和指导下进食。
宝宝膳食多样化
1岁多的宝宝生长发育仍然相当快,所以应供给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质,膳食的安排要尽量做到花色品种多样化。荤素搭配,粗细粮交替,平衡安排各种食物,如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一般来讲,宝宝每天的能量需要是脂肪、蛋白质、糖三者之比应为1.2∶1∶4,每天最好仍旧给予1~2杯牛奶,每日3餐另外加1~2顿小点心。
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品
在对1岁多宝宝的喂养中,除了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外,还要注意合理的烹调手法。
合理应对宝宝的不良饮食习惯
很多妈妈注意到,1岁后的宝宝常对食物很挑剔,刚吃一点就将头扭向一边,或者干脆拒绝到餐桌旁就餐。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不必过于焦虑,可在每次吃饭时多准备一些有营养的食物,让他自己选择想吃的食物,并尽可能变化口味。
如果宝宝还是什么也不吃,那干脆将食物先收起来,在他感到饥饿的时候再给他吃。但是,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他拒绝吃饭以后绝对不要给他吃饼干和甜点,否则,长期这样下去,宝宝只会对零食感兴趣,对正常的一日三餐饮食不感兴趣。
生病期间不宜吃甜食
很多宝宝在生病时,都会有食欲不振的情况,爸爸妈妈心疼宝宝没吃饭,常常会给宝宝一些甜食。其实,这样做对宝宝的身体恢复是很不利的。这是因为,宝宝生病后,消化道分泌液会相对健康的时候有所减少,胃肠运动缓慢,消化功能失常,所以往往会食欲下降。
此时,如果给孩子吃过多的甜食,会消耗掉体内大量的维生素,而人体缺乏某些维生素后,口腔内唾液、胃肠消化液就会减少,从而会使得食欲更差。特别是在饭前吃甜食,会引起血糖升高,更会导致宝宝没有饥饿感,而更不愿吃东西。
另外,即使健康的宝宝也不要过多吃甜食,会造成食欲差、龋齿,并且对保持视力和骨骼生长也不利。
烹调方式的选择
在为宝宝准备膳食时,由于不同的烹调方法对食品的营养成分可造成不同的影响。所以对不同性质的食品宜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营养损失。
1.煮 这种方法可使食物里的糖类及蛋白质在汤中发生水解,而对脂肪则没有明显的影响。煮过的食物,有助于人体对淀粉性食物和蛋白质的充分吸收。但水煮也有一些弊端,比如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和钙、磷等无机盐溶于水中,造成营养流失;蔬菜用水煮时,会使30%的维生素C遭到破坏,另外30%溶于菜汤内;其他耐热性不强的B族维生素也会遭到破坏。
2.蒸 在烹调过程中除无机盐不会因蒸而流失外,其他如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损失与煮基本相似。
3.焖 因这种烹调方法可使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有较大的损失,但可提高人体对其他营养的消化利用。
4.卤 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部分溶于汁中,可减少食物中的少部分脂肪,使烹调后的食物更容易消化。
5.煎 煎的温度比煮要高,但烹调时间较短,因而维生素损失较少。
6.炒 烹调时急火快热,因此除维生素C损失较多外,其他维生素保持较完全。但干炒黄豆时,会破坏部分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维生素。
7.熘 熘与炒相似,只是熘时往往要加醋、勾芡,这可对维生素起到保护作用。
8.炸 炸法因油温较高,一切营养物质均可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如果在挂糊上浆后炸制,则可避免上述损失。
9.烤 烤可分为明火烧烤和间接烘烤两种。明火烧烤对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破坏较重,脂肪和蛋白质易变性;间接烘烤会使原料变硬结层,可减少内部各种营养成分的损失。
10.蒸或烙 制作面食时,最好采用蒸或烙的方法,不要用油去炸面食。尤其是玉米粉,因为其中的维生素本身较低,而且又不容易被宝宝的肠道吸收,如果用油炸,就会使营养素含量更少了。可把玉米粉做成玉米粥、小窝头,这样,不仅可具有宝宝喜爱的颜色和香味,而且吃了也容易消化。
宝宝的健脑食品
为了能让宝宝更聪明,妈妈应在宝宝的饮食安排上适量增加健脑食物,以下食物都对宝宝的大脑发育有很大好处。
1.鲜鱼 鲜鱼中钙、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很丰富,可分解胆固醇,使脑血管通畅,是最佳的宝宝健脑食物。
2.蛋黄 蛋黄中含有的胆碱和卵磷脂等是脑细胞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宝宝多吃些蛋黄能给大脑带来活力。
3.牛奶 牛奶中富含钙和蛋白质,可为大脑提供各种氨基酸,适量饮用牛奶,也能增强宝宝大脑的活力。
4.黑木耳 黑木耳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蛋白质、多糖类以及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也是补脑健脑的佳品。
5.大豆 宝宝每天适量食用一些大豆或豆制品可以补充卵磷脂和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能很好地增强大脑的记忆力。
6.香蕉 香蕉中钾离子的数量很高,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宝宝常吃也有一定的健脑作用,且可以预防便秘。
7.核桃仁 核桃是公认的健脑食品,它含有钙、蛋白质和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对宝宝的大脑发育极为有益。
8.杏 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宝宝吃杏,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保证大脑供血充分,从而增强大脑功能。
9.圆白菜 圆白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够很好地预防大脑疲劳。
此外,玉米、小米、洋葱、胡萝卜、香菇、金针菜、土豆、海带、黑芝麻、栗子、苹果、花生仁以及动物的脑和内脏等也都是较为理想的儿童健脑食物。
如何搭配宝宝的主食
不少家庭,在给宝宝的膳食安排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主食不够重视,搭配不够合理。目前,大多数人都吃精白米、精白面。从口味上来说,精白米、面比粗粮可口,但从营养上来说,粗粮的营养价值要比精米、精面高得多。营养研究表明,稻米和小麦的营养成分大部分集中在胚芽、糠麸和米的表面部分,加工越精细,营养素的损失就越大,特别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E,这两种维生素都是人体必需的。另外,粗粮中还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吸收水分和肠道内的有毒物质,对预防便秘和肠道肿瘤都有很好的作用,因此,不应长时间地给宝宝吃精米、精面,而是要经常吃些标准米、面。
此外,一些杂粮如玉米、小米、高粱等,虽然其蛋白质质量不高,但含有较多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和纤维素,对人体有利。所以宝宝的主食应粗、细搭配,不仅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同时还可变换口味,使宝宝有新鲜感,避免偏食。
适宜此阶段宝宝食用的食谱
自从有了宝宝,妈妈会对烹调有了兴趣,究其原因,就是想让自己的宝宝吃上最有味道、最有营养的香香饭菜。
1~2岁时,宝宝可以说“食无禁忌”了,但是为了健康,还是有很多饮食讲究,在本章中我们都有详细的介绍,家长们可以认真参考。另外,再给家长们介绍一些适合此阶段宝宝食用的食谱,如:
1.玉米青菜
·材料
玉米罐头1个、青菜200克、火腿50克。
·调料
盐、香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
将玉米粒用水焯开,捞出,沥干水分;火腿切丁;青菜洗净,切段,用沸水焯一下。将玉米粒、青菜、火腿放在一个大碗内,加盐、味精、香油拌匀即可。
功效
玉米营养丰富,不仅含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蛋白质,还有有益人体的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可促进宝宝的吸收消化,是一种好吃又常见的营养食物。
2.蘑菇奶油烩青菜
·材料
油菜100克,蘑菇50克,奶油、芹菜各20克。
·调料
酸奶、盐、胡椒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
芹菜洗净,切丝,焯水;油菜洗净后用沸水煮熟,切成小块,与芹菜丝拌匀;将蘑菇洗净,并与奶油熬成汤;再将蘑菇奶油汤与酸奶、香油、盐、胡椒粉混匀成调料;把芹菜、油菜和调料混匀,放入锅内用小火炖10~15分钟即可。
功效
此道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胡萝卜素以及钙、铁等多种对宝宝有益的营养成分,对促进血液循环、明目、增强免疫力等有很不错的作用。
芹菜营养十分丰富,据测定,100克芹菜中含蛋白质2.2克,钙8.5毫克,磷61毫克,铁8.5毫克,其中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瓜果蔬菜高1倍,铁含量为番茄的20倍左右,芹菜中还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等,植物纤维也比较丰富,对人体健康都十分有益。
3.软煎鸡肝
·材料
鲜鸡肝100克、鸡蛋1个。
·调料
面粉、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将鸡肝在清水中洗净,摘去胆囊,切成圆片,撒上盐、味精、面粉,蘸满蛋清液;锅置火上,放油烧热,下入鸡肝,煎至两面呈金黄色即可。
功效
鸡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烟酸以及钙、磷、铁等成分,有补肝益肾等功效。鸡肝与蛋清等合用,营养丰富,可补充维生素A、铁质等的不足。
虽然维生素A对美容护肤、增强免疫力和视力很有帮助,但如果每天维生素A的摄入量超过15毫克的话,就会引发骨质疏松症。
因此肝脏一定要适量地给宝宝吃,每周2次就可以的。宝宝的饮食要多样化,尽量要轮换着给宝宝吃,不然宝宝会吃腻的产生厌食的现象,每次吃多少要根据宝宝的食量吃饱就行,不能过量会引起消化不良的。
4.熘鱼肉泥丸
·材料
鲤鱼200克。
·调料
盐、味精、淀粉、植物油、葱、醋、姜各适量。
做法
将鲤鱼洗净,剔去骨,再将鱼皮去掉,将鱼肉剁成肉泥,加入盐、醋、味精腌渍入味,在腌渍入味的鱼肉馅中加入适量淀粉和水,搅拌均匀;葱、姜洗净,切成丝;锅内加入适量水煮沸,用汤匙将鱼肉舀成丸子,放入温开水中煮熟,捞出沥干。锅中放油烧热,下葱丝、姜丝爆锅,再加少许淀粉液、盐放入锅中爆汁,最后将沥过水的鱼丸倒进锅中,挂浆即可。
功效
鱼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钙、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很丰富,可增强宝宝体质,促进智力发育。
鱼肉营养丰富,不能因为怕被鱼刺卡到就不给宝宝吃鱼,只是在吃鱼时要注意两点:一,要非常细心地挑出鱼刺,一定要保证把鱼刺剔除干净后再给宝宝吃。二,尽量做一些鱼刺较少、较大、容易剔刺的鱼给宝宝吃,减少宝宝卡到鱼刺的风险。宝宝还比较小,可以吃剁烂的鱼肉泥。
日常护理
给宝宝一个好睡眠
宝宝的睡眠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短。当宝宝过了1岁之后,想让宝宝像以前那样安静地进入睡眠状态就不那么容易了。再加上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接触外界新鲜的事物,精神就更加难以平复,入睡前的那段时间,总是最令妈妈头痛的。
因为此时宝宝虽然已经相对比较独立了,但是对妈妈还有很深的依恋。有的宝宝晚上喜欢妈妈陪在身边才能入睡,这个时候妈妈就不要以要宝宝独立为借口,拒绝宝宝的请求,应该尽量满足宝宝的需要,让宝宝赶快进入梦乡。
妈妈还可以在宝宝的床旁边放一个薰衣草的熏香,薰衣草含有促进睡眠、缓解疲劳、安神静气的功效,可以令闻到的人安然入睡。另外,宝宝睡床周围的光线不要太刺眼,越柔和越有利于宝宝的睡眠。睡前也不要听节奏过于强烈的音乐,那样只会让宝宝的精神更亢奋。
总之,在睡觉之前,一定要安抚好宝宝的情绪,让他安静下来,再哄他睡觉会更容易一些。
让宝宝学会自己吃饭
吃饭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太复杂的用具宝宝暂时还学不会,因此,教宝宝学会使用勺子是其学习独立进食的第一步。
家长在教宝宝使用勺子的时候,一定不可心急,要循序渐进、耐心地教。当宝宝十分急切地想要吃某些东西的时候,就是家长教宝宝用勺子的最佳时机。当宝宝十分着急地想把某些东西送入自己口中时,就会很关注别人是如何做到的,因此家长要利用好这种机会。家长可以先给宝宝一个同样的勺,然后让他看着自己是如何把勺子放到嘴里的。
虽然宝宝只有1岁多,但使用勺子并不难,此时的宝宝特别善于模仿,所以家长要不断重复动作教宝宝。也许他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勺子是吃饭用的,可能只是当成玩具。家长要让宝宝耳濡目染,逐渐明白勺子的作用,这样才能帮助宝宝尽早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
教宝宝用杯子喝水
1岁左右的宝宝可以教他用杯子喝水,这样可以训练其手部小肌肉,发展其手眼协调能力。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给宝宝准备一个不易摔碎的塑料杯或搪瓷杯。
2.开始练习时,杯子里的水要少放,让宝宝两手端着杯子,家长帮助他往嘴里送,要让宝宝一口一口慢慢地喝,千万不能一次给宝宝杯里放过多的水,避免呛着宝宝。
3.当宝宝能够较稳地拿杯子时,可逐渐放手让宝宝端着杯子往嘴里送。这时也要注意杯子中的水量要由少到多。
4.宝宝练习用杯子喝水时,家长要用赞许的语言给予鼓励,比如“宝宝会自己端杯子喝水了,真棒!”这样可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宝宝牙齿咀嚼功能健全
宝宝咀嚼功能有了显著进步,能把食物送到咽部,通过咀嚼和吞咽协调功能,把食物顺利送入消化道。宝宝不但会咬食物,可能还会咬一些比较硬的物品,拿牙齿当工具使用。宝宝会逐渐适时地放过太硬的食物或物体,以保护自己的牙齿不被咬坏。
训练大小便
1岁半到2岁之间,是培养宝宝大小便的最佳时期。爸爸妈妈要抓住这段时间,让宝宝早日养成自己大小便的好习惯。
1.家长的带头作用 家长可以让宝宝看见自己大小便,这样他的记忆中就会有印象——家长都是在卫生间的马桶中解决问题。家长还可以让宝宝坐在便盆上,发出“嗯、嗯”的声音,告诉宝宝这是做什么用的。
2.熟悉宝宝的排便规律 家长一定要熟悉自己宝宝大便的时间规律,当时间快到的时候,可以把宝宝放在便盆上,示意他可以开始排便了。如果宝宝不愿意排便也不要勉强,适应一阶段后,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在此期间,家长要不厌其烦地重复,以强化宝宝的记忆。
3.对于小便,家长最好事先掌握宝宝分泌尿液的过程时间 当宝宝的膀胱开始充盈的时候,家长就要及时给宝宝把尿,可以用吹哨的方法使宝宝形成条件反射,不自己随意排尿。夜间入睡前让宝宝尿一次,把膀胱中积存的尿液排干净,以减少夜间起床排尿的次数。
在训练宝宝时要注意,当宝宝反应激烈时,就不要再继续了,以免适得其反。通常来讲,训练宝宝小便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他一觉醒来或饮水30分钟后,这样成功率较大,而且印象也会比较深刻。大便最好安排在清晨,因为肠胃蠕动了一晚,会把之前一天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给宝宝一双合适的鞋
1岁多的宝宝准备开始走路了,所以为宝宝选购一双合适的鞋很重要。这不仅对宝宝学会正确的走路姿势息息相关,还是保护“小脚丫”的最基本的一件事。为宝宝选择鞋子要从几方面进行考虑:
1.穿着要舒服 根据宝宝的脚形、大小、胖瘦,要求鞋既要有空间让脚生长,又不能使孔隙太大不合脚,给走路带来不便。鞋底应稍柔软且防滑,以橡胶底或布底为佳,鞋面以布或软皮制为好。
2.质地良好 质地要轻便、柔软,既保暖,又透气;鞋底要有弹性,以增强脚弓弹性;鞋腰要结实不宜变形,避免宝宝穿上后将脚滑出来;鞋跟要平,以免引起肌肉和韧带损伤,并利于维持宝宝的正常脚弓;鞋面和鞋帮要有一定弹性、易起皱,这样宝宝的脚能自然地弯曲。
3.要有保护 家长还应该考虑到这时期的宝宝在学走路的时候,还不知道看脚下,稍不注意他的小脚就会踩到或踢到什么东西。因此,鞋底和鞋帮应有保护小脚的一定厚度,以免小脚丫受粗糙地面或其他尖锐物品等的伤害。
4.试穿 给宝宝买鞋,最好让宝宝试穿。每隔一段时间,要检查一下宝宝的脚和鞋是否合适,是否又小了等。
培养宝宝的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对宝宝的身体健康和以后的生活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爸爸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培养宝宝的卫生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盥洗 对于1~2岁的宝宝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早晚洗手洗脸、饭前便后洗手、睡前洗脚、洗屁股以及定期洗澡等,随时注意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宝宝要有单独的婴幼儿专用盥洗用具,不可与家长混用。
2.勤剪指甲,保持指甲清洁,不积泥垢 指甲缝是细菌容易寄存的地方,而宝宝常常不自觉地将手指放在口中吸吮,因此极易传染病菌。在给宝宝勤剪指甲的同时,家长还要纠正宝宝吃手指、挖鼻孔和抠耳朵的坏习惯,防止由此感染病菌。
3.保持口腔清洁 宝宝每次吃东西后,家长要让宝宝喝一点温开水,以清洁口腔。到了2岁左右,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宝宝饭后漱口的习惯。
4.衣服要勤洗勤换 宝宝的衣服要整洁,身边应随时准备干净的手帕,用手帕擦手擦脸和擤鼻涕等。
另外,要想让宝宝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那就是家长首先要做榜样。因为这一时段的宝宝特别善于模仿,家长的言谈举止都是他模仿的对象。另外,还要培养宝宝掌握一些与盥洗相关的词语,如刷牙、牙杯、毛巾、漱口等,教时要有耐心,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并及时给予帮助。为了能够引起宝宝的兴趣,家长可以将盥洗过程编成儿歌教孩子唱,当宝宝做好时一定要即时鼓励。最后一点提醒年轻的爸爸妈妈,就是培养宝宝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经过不断的重复、巩固,最终才会使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注视力异常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小宝宝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工具。所以家长要定期为宝宝做相关的视力检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特别是6岁以下的宝宝,因为6岁之前是宝宝视力发育的黄金阶段,一旦过了六七岁再进行矫正,往往是事倍功半。
宝宝的视力异常常会有一些征兆,如看东西靠得过近,习惯性眯着眼睛看东西,或者看东西时全收下巴,由正方往上看等,家长要注意观察。
为了早期发现,家长还可以给宝宝做一些简单的试验。比如,分别遮住宝宝的一只眼睛,让他看前方0.5~1米处的画片,如果两眼分别看时均能讲述画片的内容,则说明两眼视力无明显下降;当用某一只眼睛看画片时,常说错内容或变得很烦躁,急于打开被遮住的眼睛,则可能未遮眼的视力有所下降。此试验需要反复多次,并注意所选的画片应是宝宝所熟悉的。
既然良好的视力关系着宝宝一生的幸福,那么如何预防宝宝的视力异常呢?来看看专家的建议:
●避免让宝宝在灯光下睡觉 在此阶段的宝宝,视力正处于最关键的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光线变化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如果卧室灯光太强,就会使宝宝感到烦躁不安,以致难以入睡,同时也会改变宝宝适应昼夜明暗的生物钟规律,使他们分不清黑夜和白昼。所以卧室里的灯光不能太亮,宝宝马上就要入睡的时候,妈妈可以将卧室灯熄灭。
●预防眼内异物 要特别注意预防宝宝眼内进异物,如刮风天气外出时要在宝宝的脸上蒙上纱巾,以免风沙刮进眼睛;扫床时要将宝宝抱开,避免扫帚或凉席上的小毛刺等进入眼睛。总之,家长要多用心关注宝宝的眼睛,发现异常及时诊治,及时治疗,保证宝宝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为宝宝的一生的健康、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把握宝宝穿衣适度
1~2岁的小宝宝穿衣要适量,宜少不宜多。这是因为宝宝的汗腺分泌十分旺盛,到了1岁以后,宝宝的运动量又明显增多,所以要适当穿得少些,以适合其好动及代谢旺盛的特点。
首先,增减衣服要及时和适量。家长应每天听天气预报,可作为给宝宝加减衣服的依据之一。以免冷时不加热时加,热时不减冷时减,而导致宝宝患上感冒或肺炎。
另外,给宝宝增减衣服还应注意,减衣服后应使宝宝感到舒服,不活动时不感到冷,一般活动后不感到热即可认为穿的合适。并且还要注意,宝宝衣着要宽松些,增减衣服后四肢活动不要受限制。
宝宝穿衣三原则:1.春捂秋冻。宝宝一般是阳气偏旺之体,如果过暖则会助长阳气而消耗阴液。所以妈妈也不要过早、过度为宝宝保暖,可以检查一下宝宝的手、后颈,以不出汗为好,如果身体出汗容易感冒。2.手暖无汗为标准。通常宝宝穿着只要比家长多一件就行,大些的宝宝可以和家长一样多,甚至还可以有意让宝宝略微少穿一点,以锻炼御寒能力。3.不要让衣服妨碍宝宝的运动。经常看到有些宝宝穿得不太适合运动,这些都会使行动尚不灵活的宝宝活动起来十分不便,在客观上会减少宝宝锻炼的机会。
如何给宝宝使用凉席
炎炎夏日,也常常让宝宝酷暑难耐,为宝宝买一块凉席是很有必要的。
防止意外伤害
宝宝到了1岁以后,大多都能够自己走路了,因而其活动的范围变大了,而且此时的宝宝好奇心极强,看到什么都想摸摸,作为家长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关注宝宝的安全,以免发生意外。
1.气管异物 此时宝宝虽可自如地咀嚼、吞咽食物,但咽反射弱,一旦异物呛入,无法通过强咳反应将异物咳出而导致异物吸入气管发生危险。所以对于一些小物件,如纽扣、花生仁、栗子等宝宝可以放入口中的物品,应置于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2.误服 常见的原因是宝宝将家中存放着的药物当成糖丸而误服,以致发生意外事件。为了避免宝宝误服,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药物置于宝宝看不到、拿不着的地方。
3.外伤 1岁后宝宝可以四处走动,但刚刚学走路的宝宝身体平衡能力很差,经常跌跤。对此,看护人员要随时陪在宝宝身边,不要让他自己走远。同时,家里要将地板上的杂物清理干净,给宝宝尽量宽敞的空间。而尖锐的桌角也常常在宝宝摔跤时给宝宝带来意外的伤害,应用桌角安全套做好防护。
4.热水烫伤 5岁以下宝宝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动脚、跑来跑去,易发生热水烫伤事故。为此,家里的水壶一定要放置在宝宝触摸不到的地方。另外,饮水机最好要选用有保护盖的,或者暂时不用饮水机。
春季是宝宝长高的天赐良机
一年之中,春季阳光中的紫外线最多。紫外线不仅有很好的杀菌作用,而且能刺激骨髓增生,使红细胞增多,后者有利于人体携氧,加快组织的新陈代谢。紫外线对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同样有益,因为人体内的维生素D只有经过紫外线的照射转化成维生素D3才能被人体吸收,进而促进钙、磷的吸收,为骨骼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春季宝宝易长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户外活动增多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如生长激素分泌的增多,尤其有利于长高。而宝宝的跑、跳等运动,都可对骨骼产生良性的机械刺激,促使其微结构的重建,加速骨骼的生长。
春季各种蔬菜、水果等都含有人体长高所必需营养素,都对宝宝的骨骼发育有利。要想让1~2岁的宝宝抓住春季这个长高的黄金季节,关键在于家长的护理。
1.保证充足的睡眠 宝宝的生长激素一半以上是夜间熟睡时分泌的,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影响了宝宝的夜间睡眠,就会直接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2.营养补充要到位 首先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各种组织器官都由蛋白质构成,因此选择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类、牛奶、大豆、鸡蛋等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适当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骨骼生长也有作用,如钙、磷、镁、铁、锌等,可多吃些牛奶、鱼类、动物内脏、坚果类食品等;补充脂肪和脂肪酸,除非宝宝已经达到肥胖指标,否则不应该严格限制宝宝选择脂肪性食品,但应多选择天然的含必需脂肪酸高的食品,如鱼类、鸡蛋等;补充各种维生素,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尤其对宝宝长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常食品中,柑橘类水果、胡萝卜、菠菜维生素C含量等尤其丰富。
3.饮食禁忌 这个时期的宝宝平时要少喝可乐、果汁、甜点等糖分过多的食品,过多的糖分会阻碍宝宝身体对钙质的吸收,影响到骨骼的发育;盐也是宝宝增高的大敌,所以,宝宝的日常饮食习惯要养成少吃盐的习惯;加工食品,如火腿、香肠、汉堡、肉松、汽水、乳酸菌饮料、冰淇淋、调味汁等,这类食物含有较多高磷,摄入过多将直接导致体内钙、镁等矿物质流失,影响钙的利用、骨骼的发育。
为小宝宝清除易噎物品
虽然对宝宝来说,把东西往嘴里塞是无可非议的举动,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却是每个爸爸妈妈必须严加注意的。爸爸妈妈应该了解哪些物体可能引起宝宝噎住窒息,以及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1.易噎住宝宝的食物 坚硬的食物,如花生仁、坚果等;圆形的食物,如糖果、葡萄、肉圆等;黏稠的食物,如花生酱、果冻、糯米制品等;其他的食物,如爆米花等,宝宝通常会大把地把它们塞进嘴里。
〖应对措施〗
(1)将坚硬或圆形食物切成细长条状或碎片状,防止其卡住宝宝的喉咙。
(2)注意宝宝吃东西时的举动,防止一口吃得过多。
(3)教育宝宝吃东西缓慢并充分咀嚼。
(4)让宝宝坐着吃东西,不要边吃边走边玩。
(5)教育宝宝吃东西时不要说话或大笑。
2.易噎住宝宝的玩具 体积较小的玩具,这类玩具可以被宝宝塞进嘴里引起噎住窒息;可拆装的玩具,玩具中的某些部件可能体积很小,容易让宝宝吞食;内有塑料小珠或塑料小球作为填充物的玩具,玩具表面破损后,漏出物被宝宝放入口中。
〖应对措施〗
(1)在购买玩具的时候,注意玩具上的适合年龄标志,不要给宝宝玩不适合他年龄的玩具。
(2)经常检查宝宝的玩具,看是否有松动的小部件。
(3)当宝宝与大孩子一起玩时,要密切监管,防止大孩子的玩具含有对小宝宝不安全的因素。
3.其他应注意的物品 硬币、笔套、纽扣、鹅卵石、电池、塑料瓶盖、婴儿爽身粉、未充气或破损的气球等。
〖应对措施〗
(1)家长要经常检查桌子底下、沙发缝隙、床底下等地方有无隐藏的小物件,这些家长注意不到的地方,常是宝宝最爱发掘东西的地方。
(2)柜子、抽屉等都要用儿童安全锁锁住,柜子、抽屉可能存在很多小物品,以防宝宝误取误食小物品。
(3)让宝宝无法接触到垃圾桶,垃圾桶对于宝宝而言充满了各种危险物品,不光是因为垃圾桶不卫生,更重要的是,垃圾桶中的各种“危险品”,比如鸡蛋壳、易拉罐盖等都可能给宝宝造成伤害。
总之,生活中爸爸妈妈要有足够的细心,将一切危险因素排除干净。
不要吓唬宝宝
1岁到1岁半的宝宝,恐惧心理最强。这是因为宝宝虽然能够充分感觉到自己周围的世界,却不能充分保护自己,所以就会对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产生恐惧心理。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很多事情都可能产生恐惧,如电话铃声、电器蜂鸣声、汽车喇叭声、汽车的前灯等,有的宝宝甚至看到妈妈的湿头发也会怕得要命。
当宝宝战胜不了恐惧时,就会缠着妈妈来安慰自己,大多数宝宝在1岁半左右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这个时期妈妈要注意平时不要吓着宝宝,要充分保护好宝宝,不能让他受惊吓。如果宝宝能在不受惊吓且祥和的环境中成长,加之补足运动所需的体能,他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即使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不会被吓得逃之夭夭。
有时,家长们会习惯性地选择一些故意夸大的话语去吓唬宝宝,希望令他们做得更好。殊不知有些话会对宝宝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宝宝还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他们会把家长说的话当成是真的,记在心里,致使缺乏安全感。
可以斥责宝宝吗
所谓斥责宝宝,其实就是因为宝宝犯了错误,或是不能按照家长的意图行事时,家长对宝宝语气尖锐地加以责备,据此来“劝导”宝宝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的说话方式。
由于宝宝到了1周岁后,基本上都可以自己走路了,因此活动范围也扩大了。当宝宝做一些危险动作时,妈妈不得不加以斥责,比如,宝宝将餐具从餐桌上扔下去、用手去摸装有热水的水壶、将打火机拿在手里等。这时对宝宝斥责的目的在于使宝宝中止危险行为,并记住将来也不可以这样做。多次被妈妈斥责后,当宝宝再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想起妈妈的斥责,这种不愉快的记忆可以让宝宝可知自己的某些错误行为。
但是,对于这一年龄的宝宝,斥责应仅限于宝宝的错误行为或宝宝的瞬间不良行为。当家长想让宝宝做某件事时,最好还是采用夸奖的方法。比如,当宝宝不能告诉妈妈自己要小便而是随地排便,甚至尿在裤子里时,就是斥责也没有用,因为此时的宝宝确实还不能出色地做好这些事情,斥责对于他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其实批评宝宝也是有技巧的,可以用表扬伴随批评。在批评的同时伴随表扬,宝宝就会感到父母还是爱自己的,从而稳定情绪,坚定信心。所以,对宝宝的批评要注意:一是批评他的行为,肯定他本人;二是批评他此时的行为,肯定他一贯的表现;三是实事求是的批评。
不要简单地逼宝宝表态。宝宝犯了错误,往往慑于家长咄咄逼人的气势,会赶快说“下次不干了”。其实他并没有明白,下次还会再犯。这时可以用诱导提高的方式使宝宝自己分析自己的行为,效果会好得多。
批评要心平气和,不要暴跳如雷,不要对宝宝大声吼叫。要正面批评,不要用反语讥讽。批评后,不要反复唠叨,以免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降低批评的效果。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原则
对1~2岁的宝宝进行教育,也要注意一些原则,比如:
1.循序渐进 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宝宝的智力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早期教育应遵循宝宝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反而会妨碍宝宝的智力发展。
2.因材施教 由于遗传、生活环境、接受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每个宝宝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要根据每个宝宝的个性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对智力落后的宝宝,更要善于发掘他们的特长,激发宝宝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3.避免过度教育 好奇好动是宝宝的天性,过多地干涉会使宝宝胆小、怕事,也会助长他们的反抗心理,过分保护和干涉会使宝宝缺乏独立性。而过度地期望还会给宝宝造成压力,常会导致宝宝恐惧,对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反倒无法很好地完成。
4.寓教于乐 做游戏和讲故事是最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尤其适合年幼的宝宝的智力发育。组织宝宝游戏时应注意4个方面,即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知识性和角色性,要力求通过游戏促进宝宝的动作、技能的发展、言语的发育,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讲故事、听故事可培养宝宝的表达力、注意力、思维力及想象力,但应注意故事内容要适合宝宝的智力水平,言语要生动。
丰富宝宝的词汇量
宝宝长到1岁多时已能够四处走动,因而活动的范围也增大了,还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此时的宝宝多数都已经有了表达的愿望,但却常常因词汇的缺乏而限制了其语言的表达。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各种机会,教给他新的词汇。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宝宝词汇量的机会随处可见。比如:让宝宝和妈妈一起择菜、洗水果,告诉他各种蔬菜、水果的名字、颜色和外观的形容词,让宝宝练习用这些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还有妈妈到邮局寄信、到商场购物、观看街头的宣传橱窗等,都可以带上宝宝,并给他讲解看到的新知识、新词汇的意思,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里有一些技巧和策略可供参考:尽量是宝宝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官学习,这样事物就可以具体、直接、形象地刻画在宝宝的大脑中;宝宝喜欢才能学得快,比如,宝宝认识褐色、紫色的时间也许会比认识红色和黄色要晚许多。因此,帮助宝宝扩大词汇量也要根据他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状况,投其所好。
拥有丰富的词汇,才能进行充分的表达。在发展宝宝语言智慧的过程中,大量丰富宝宝的各类词汇是第一位的。
温水、凉水训练触觉智能
在浴缸中放两个小盆,其中一个装上凉水,一个装上温水,让宝宝把双手先放进温水,同时告诉宝宝:“这是温的。”大约5秒钟之后,让宝宝把双手放入凉水,同时告诉宝宝:“这是凉的。”这样反复交替几次,宝宝就会感觉出温和凉的差别,从而提升宝宝的触觉智能。
但是,做这个训练时要掌握好水的温度,温水不要热了,以免烫了宝宝;而凉水也不要过于凉,否则宝宝试了一次之后就不愿再进行了。
理性对待宝宝间的矛盾
现在,在中国城市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独”惯了的宝宝,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小摩擦。作为家长怎样解决宝宝之间的矛盾呢?
1.首先家长要明白,宝宝间的矛盾是难免的 活泼好动的宝宝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极为正常,家长不要小题大做,更不要把宝宝之间的争执发展到家长之间的矛盾。
2.家长应持冷静的态度,理智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是谁非,家长都不能偏心袒护,更不能粗暴打骂,而要批评教育,让宝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要教育宝宝做一个团结友爱、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宝宝受了委屈,也要充分肯定宝宝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讲道理,我为你自豪,他打了你,是他的不对,他也会受到批评,我们不生气、原谅他。”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宝宝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对性格懦弱的宝宝尤其重要。
3.家长应教给宝宝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比如,告诉宝宝当别人打过来时,要知道用手去挡开,或者避开,该争的时候要去争,特别是遇到一些有害于小朋友、危害集体的事情,要勇于站出来敢于制止,必要时也包括还手。
加强体能训练
多样化的幼儿体能训练,不仅有助于宝宝的运动、学习和体能全面协调地发展,还可以激发宝宝对运动的兴趣。以下是两种能够引起宝宝锻炼欲望的方法:
●学做快乐的小动物 如果宝宝的体能以及动作的协调能力较差,可以让他模仿兔子跳、鸭子走、鸟儿飞等各种动物的活动。由于多数宝宝都喜欢小动物,模仿起来也特别有兴致,这样既增加了运动量又锻炼了四肢的协调、灵敏和柔韧性。
●汽车比赛 家长需要准备两辆小汽车,家长一个,宝宝一个,由家长发出口令:“预备——开始!”一起将汽车推出去,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如此反复几次,让宝宝学习竞赛活动,培养宝宝积极进取的心态。不过为了不打击宝宝的积极性,家长不要一味地自己赢,要不时地让宝宝的汽车跑得快。
蒸馒头,让宝宝热爱劳动
和宝宝一起蒸馒头,是非常好的劳动,也是亲子DIY的良好开端。
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将宝宝的小手充分洗干净。妈妈端出干面粉,并在干面粉上加适量水,用力揉,同时告诉宝宝这叫和面。面和好后就成了一个面团,可以让宝宝任意将面团搓成各种形状。如果宝宝自己不知道如何下手,妈妈要在一旁提醒或者做示范。等宝宝将面团搓成各种形状后,可以在里面放上好吃的馅料,如放上肉馅就成肉馒头,放上菜馅就成了菜馒头,什么也不放就是纯粹的大馒头。随后,将馒头蒸熟。当宝宝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后,一定很高兴,不仅让他认识到了劳动的快乐,也可以增加宝宝的食欲。
异常情况
宝宝不吃饭
1岁多的宝宝基本上可以吃很多种辅食了,但是有些宝宝就是不肯吃饭。对于宝宝不吃饭的情况,爸爸妈妈应区别对待,不要和别的小朋友比较。实际上,有些宝宝每天只吃半碗饭,但体重也能以每天5克的速度增长,这就是宝宝的合适的饭量。如果宝宝从一开始就是小饭量,那么日后也不必强求他一定要吃得多。
此外,宝宝不喜欢吃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来自于家长的强制。有些妈妈为了让宝宝多吃饭,就强制宝宝不吃完不许离开餐桌,这样时间久了,宝宝就会痛恨起饭桌来了。还有些妈妈觉得宝宝长得小,就应该多吃饭,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此时,可以给宝宝提供适量的他需要的牛奶、鱼、肉等食物,有助于长高、长壮。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宝宝不吃饭的原因,那就是疾病,比如口腔炎、嗓子过敏等,都会导致孩子不想吃饭。
宝宝不吃饭,在排除疾病的情况下,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实在放心不下,可以到医院进行检查和咨询,但切忌随便给宝宝服用促进食欲的药物,以免危害宝宝的健康。
宝宝太瘦
有一种宝宝,不挑食、还吃得多,可就是“干吃不长肉”。有的妈妈会认为宝宝也许“天生就是瘦人”吧,这种说法不能支持。一般来说,食物的营养功能是通过它所含有的营养素来实现的,宝宝吃的食物多,摄入的营养素也应该多,就能长得胖。
这样的宝宝很可能是消化道功能太差,吃得多、拉得也多,食物的营养素未被吸收、利用,怎会长好?如果妈妈准备的食物质量差,主要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含量低,宝宝也会瘦。再就是宝宝的能量消耗大于摄入,摄入的营养素不能满足身体生长需要,宝宝当然不会胖。如果宝宝总是处于饥饿状态,有可能是消化道寄生虫病;若宝宝表现为吃得多、体重下降、体质虚弱,很可能患有某种内分泌系统疾病,应带宝宝去医院进行体检与治疗。
专家认为,宝宝过瘦,对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会有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发育迟缓等症状,身体较正常发育的宝宝瘦弱,各项智能的正常发展、良好的气质养成等都会受到影响。建议妈妈们要重视瘦宝宝的现状,了解宝宝变瘦的基本状况和原因后再对症下药,帮瘦宝宝“长肉”。
纠正宝宝的不良饮食习惯,全看妈妈的耐心与“花招”。纠正过程中妈妈要坚持到底,不能在与宝宝的对峙中先败下阵来,你的妥协会助长宝宝的坏习惯。
制定宝宝每天的进餐时间,并且固定下来,逐渐养成规律。每天的早餐不能超过7点半,晚点时间不能超过晚8点半,妈妈不能随意更改宝宝的进食时间。
零食总是大人提供的,它们会伤害宝宝的胃,搞乱宝宝的饮食习惯。因此要“肃清”垃圾零食,让宝宝回归饮食好习惯。对于过分依赖零食的宝宝可逐渐减少供给,直到最后“戒掉”。
实际上,幼儿期是锻炼运动能力的时代,宝宝瘦一些是非常正常的。不少宝宝一年里体重增加2千克,而身高却增长了9厘米,这样的宝宝如何能够胖起来呢?妈妈只是由于看到宝宝不太爱吃饭而过于心急了。其实,如果宝宝按照妈妈的意愿来增长体重的话,就不能充分锻炼了。
不会走路
看到别的宝宝刚满周岁,甚至没到周岁就自己能走路了,而自己的宝宝都一岁两三个月了还是不能自己走,妈妈的心里常是既羡慕又嫉妒。但有不少宝宝到了18个月还不会走路,但是以后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正常。
如果到了周岁,宝宝还不能坐着,就很有必要到医院进行检查。但只要宝宝抓住点什么东西就可以走,即便走起来比较笨拙,只要能走,以后就肯定能走得不错。有时候,特别是冬季,宝宝穿得较多,又垫着尿布,不能充分地进行走路的练习,影响宝宝走路。所以,在冬季要把房间弄得暖和一些,将尿布换掉,袜子脱掉,给宝宝练习走路创造条件。
有些宝宝走路晚的确是有原因的,比如出生时体重不足2千克的宝宝,走路晚一点是很平常的。而太胖的宝宝由于走起来吃力,动作也笨拙,所以走路也可能较晚。另外,髋关节脱臼、佝偻病等也可能造成宝宝不会走路,不过这种现象现在已经较少见了。
还不会说话
尽管一周岁的生日都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可是宝宝还是连“嗯嗯”、“不不”也不会说,再看到别人家同龄的甚至更小的宝宝都能说话了,爸爸妈妈就开始担心了,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宝宝会不会是智力发育迟缓呢?
其实,只要宝宝听得见,并且与其他宝宝的动作也没有什么两样的话,就不必要担心智力问题。比如,家长让宝宝把袜子拿来,宝宝会拿过来,问他妈妈在哪,他会用手指或者将脸转向妈妈,这就不必担心了。有些宝宝直到2周岁还不会说话,这可能与遗传有关,可以问问宝宝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当然,宝宝不说话也可能是由于疾病引起的,比如舌下系带一直连到舌尖,使得嘴张不开,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一个简单的手术就可以。另外,一生下来就注射过各种抗生素的宝宝,如果到了1岁半左右还不会说话就必须带宝宝到耳鼻喉科检查,万一听力上有问题,则应尽早向聋哑学校的老师咨询,以便早点开始语言训练。
还有一点,如果妈妈不爱说话,宝宝就缺少了学习语言的机会。而且家长少言寡语的性格也会遗传给宝宝,如果较少与宝宝交流,宝宝可能不但不爱说话,甚至不愿与妈妈的视线对视,这样的情况就有些严重了,应积极地进行干预、引导。
哭昏过去
有些宝宝常常会在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时大声哭泣,但在“哇”的一声之后就不再出声,而是突然憋气,口唇发紫,数秒钟内紧握拳头,两眼上翻,这叫屏气发作,医生将其称为“愤怒性痉挛”。
这种抽搐,有的宝宝在周岁前后就表现出来了,通常是从开始能走路的宝宝中发作,有的一直持续到3、4岁。妈妈不必担心这会转变成癫痫,而且日后也不会因此而发生癫痫或智力低下等。抽搐只要是发生在生气、喊叫之后就不必担心。而且宝宝一发生抽搐后,家里人就立刻妥协,什么都听孩子的,孩子就会越发任性,甚至将这种抽搐作为武器。这时,家里人就要统一行为,对宝宝的发作不予理睬。当宝宝和妈妈争吵的时候,其他人不要帮着宝宝说话,而是尽量将宝宝带到户外去消耗体力。这样,宝宝慢慢会认识到这种抽搐并不能帮助他实现愿望,也就会慢慢地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