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全文在线阅读

《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第10章 经济地理学

关灯直达底部

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 Stephen Chernin / Getty Images

1846年夏天,庄稼生长得很旺盛。上一年的天灾好像过去了,马铃薯——800万爱尔兰农民唯一的粮食——将会再次慷慨地生产出人们之所需。但是一周之后,神父马修(Mathew)写道:“我目睹了一次因大范围植物腐烂而造成的浪费。可怜的人们坐在篱笆上,看着他们腐败的田园……痛苦地悲泣那使他们失去所有食物的灾难。”戈尔(Gore)上校看到“每块地都变黑了”,一位庄园管家注意到“土地……看上去像被火烧过一样”。因此,第二年不可避免地没有了马铃薯,饥荒和瘟疫也就无法避免。

5年之内,这个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的居民点的地理分布被永远地改变了。美国接受了100万移民,他们为美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所创造的运河、铁路和矿山提供了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他们开创了商品流动的新模式,美国玉米第一次在英格兰—爱尔兰找到了市场——作为贫困救济(Poor Relief)的一部分——之后又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欧洲市场,整个欧洲在那一年也正在经受因为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失收的痛苦。在那些日子中,致使马铃薯坏死、枯萎的微生物改变了两大洲的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格局。

这种改变源自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交织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它们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反复观察到的现象,那就是看似各自独立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模式实际上是单一实体中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经济地理学家要专门研究的东西在这些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

简单地说,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研究人们如何谋生及其谋生方式如何因地而异,以及经济活动如何在空间中相互联系。当然,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70多亿人全部的经济事务,不可能考察地球表面无处不在的无限多样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也不可能追踪它们之间数不清的相互关系、联系和流动。即使我们的理解力能够达到那种程度,那也仅仅是对一瞬间的理解,而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经济地理学家努力追求一致性。他们试图揭示普遍规律,以便表征人类生活的经济变化之谜。他们的研究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人类创业中动态的、相互制衡的多样性,认识经济活动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也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体系之间与日俱增的相互依赖性(见第13章的“经济区”部分)。马铃薯枯萎病,尽管只侵袭了一个小岛,但是它最终却影响了各大洲的经济。同样的,美国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其经济的“去工业化”及向后工业服务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正在改变着各国的相对财富、国际贸易的流向、国内就业和收入的模式等(图10.1)。

图 10.1 这些在巴尔的摩卸下的日本汽车是不断进口的商品流的一部分,进口汽车夺取了原本由美国制造商占领的国内市场的重要份额。已经建立起来的生产和交换模式正不断受到世界经济和日益相互依赖的各种文化以及相对竞争力变化的影响。(© Paul Conklin / PhotoEdit

10.1 经济活动和经济体的分类

由于控制人类经济活动的环境和文化现状很复杂,因此理解谋生模式(livelihood pattern)变得更加困难。很多生产方式起源于随空间变化的物理环境背景。例如,潮湿热带地区常见的农作物在中纬度地区的农业系统中就不存在,在美洲的饲养场或西部山区中茁壮成长的牲畜却不能适应北极冻原或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的环境。矿藏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地区和国家经济繁荣、就业机会多,而有些地区却一无所有。林业和渔业也依赖于其他自然资源,其存在、种类和价值的分布也不均匀。

经济或生产决策,除了受环境可能性的限制之外,可能还会受到文化因素的限制。例如,因为文化形成的食物偏好而不是自然环境限制导致的饮食习惯,使得人们选择某些作物或牲畜为食。美洲和非洲的首选作物是玉米,北美洲、澳大利亚、阿根廷、南欧和乌克兰是小麦,亚洲大部分地区是水稻。穆斯林地区不养猪。一种文化环境中的技术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当地人对资源的认识或者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在工业化社会之前,人们从事狩猎、采集或园艺活动,他们不懂得、也不需要土地下面的铁矿石或炼焦煤。政治决策可能会推动或阻碍——通过补贴、保护性关税或生产限制——经济活动模式的形成。而且,最终,生产受需求这样的经济因素的控制,不论这样的需求是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表现出来、通过政府干预表现出来,还是通过单一家庭因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消费需求表现出来。

活动类型

这些因地而异的环境、文化、技术、政治和市场因素,给用普遍性方法划分世界的生产活动增加了空间方面的内容。一种分类方法是把经济活动看作随生产或服务复杂性的增加以及与物质环境距离的增加而排列的一个连续体。从这种观点看,可以把生产和服务活动区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图10.2)。

图 10.2 经济活动的类型。5个主要经济部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通过交通和通讯服务以及提供给所有部门而不是单一部门的基础设施联系并结合在一起。

初级活动 (primary activity)是指那些从土地上收割或撷取某些事物的活动。此类活动是生产循环的开端,这个阶段中人类与资源和环境的接触最密切。这些初级活动包括最基本的食物和原材料生产。狩猎和采集、放牧、种植业、渔业、林业和采矿业、采石都属于典型的初级活动。

第二产业活动 (secondary activity)是那些通过改变原料的形态,或将原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更有用、更有价值的商品从而给原料增加价值的活动。形态效用 (form utility)① 的物品包括陶艺和木器等简单手工产品以及精密的电子产品或者航天器的部件(图10.3)。炼铜、炼钢、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和化学工业——实际上整个制造业和加工工业——都包括在这个生产阶段中。此外还包括能源产业(“电力公司”)以及建筑业。

图 10.3 这些正被运进木材厂的圆木是初级生产活动的产品。把圆木加工成木板、胶合板或是活动房屋的活动属于第二产业活动,通过改变它们的形式增加了其价值。很多第二产业的产品——如从钢厂出来的钢板——构成了其他制造商的“原材料”。(© Mark E. Gibson

第三产业活动 (tertiary activity)由为初级活动和第二产业活动提供服务,以及为整个社会和个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商业活动和相关劳动力组成。其中包括专业服务、办公服务和个人服务。它们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构建至关重要的联系,因为第三产业的服务性职业包括了重要的批发和零售贸易活动——包括“.com”互联网销售,这在我们这个高度相互依赖的社会是必需的。

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从事信息加工和传播行业,或者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或他人的公司。第四产业活动 (quaternary activity)一词用于经济活动的第四级,全部由从事教育、政府、管理、信息加工和研究领域的白领专业人士提供的服务组成。有时候,这些管理职能中又分出一个分支——第五产业活动 (quinary activity),指的是各种私有或公共大型机构中的高层决策工作。第三产业、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活动的区别将在本章的“超第三产业”部分进一步阐述。如图10.2所示,交通和通讯服务贯穿了各个活动类别,将这些活动联系在一起,使一切人力企业所需要的空间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这些生产和服务活动类别使我们看到了人们为了谋生和自身生活而从事的近乎无限多的活动的基础结构。但是这种分类未能告诉我们由个体劳动者或企业组成的更大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在理解更大组织的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时,我们要看经济的体系而不是成分。

经济制度类型

广义来看,在21世纪初期,各国经济分为三种主要的经济制度类型:自给经济、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其中没有哪种经济制度是或曾经是“纯粹”的。也就是说,没有哪种经济能够孤立于这个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但是,基于各种经济制度对资源管理和经济的控制方式,每一种经济制度都表现出了基本特性。

在自给经济 (subsistence economy)中,生产者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都是供生产者及其亲属使用的。因此,很少进行商品交换,只有很有限的市场需求。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已经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 (commercial economy)中,从理论上讲,生产者或他们的代理商自由地经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供求规律决定价格和数量,市场竞争是影响生产决策和分配的最主要的动力。在与共产党所管辖的社会相伴行的计划经济 (planned economy)中,生产者或者他们的代理商通过控制供给和价格的政府机构来安排商品和服务。生产的数量和生产的区位模式均按中央计划部门的严格计划安排。

除了少数例外,如古巴和朝鲜,严格的计划经济已经不再维持其传统形式。它们已经被改革或被破除,以便引入自由市场体系;或者仅仅部分被保留,在政府监督下,或在精心挑选的、日益具市场导向的经济部门国有化的基础上,国家对经济的管制程度较低。尽管如此,计划经济却风貌犹存。它们所创造的物质结构、生产模式,以及推行的区域相互联系,仍然影响着后继社会的经济决策。

实际上,没有多少人仅是一种经济体系的成员,尽管其中可能有一种经济体系处于主导地位。印度一位农民生产的水稻和蔬菜也许主要是供其家人食用,但也可能被省下一些用来出售。除此以外,家庭成员也许会到市场上出售自己生产的布料或其他手工艺品。这位农民用出售产品得来的钱给家人购买衣服、生产工具或燃料。因此,这位印度农民至少是两种经济制度的成员:自给经济和商品经济。

在美国,政府对各种类型商品的生产和服务(如种植小麦或甘蔗、生产酒类、建造和运营核电站,或者从事某种需要执照的个体专业服务)的控制,意味着这个国家实行的并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在有限的范围内,美国公民所分享的是有控制和计划的自由市场。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市场经济无疑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鼓励或要求生产出口商品而不是国内食品,或者通过限制进口来促进那些仅靠国内市场支持还不容易发展的国内产业。一个又一个的例子说明,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仅是一种经济制度的成员(图10.4)。

图 10.4 中国街头的个体零售商、店主和小贩都是计划经济和市场体制的成员。1985年5月在政府取消了对大多数食品的价格控制之后,自由市场和私营小贩越来越多。渐渐地,非食品类的生产和贸易也在私营形式中走向繁荣。一方面国有企业萎缩并解聘工人,另一方面2004年私营企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私营部门的增长速度是其他经济形式的两倍。照片中是四川省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一排户外的家禽商贩。(© Jon C. Malinowski

不可避免的是,空间模式,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都可能发生变化。例如,西欧国家的商品经济,其中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受计划经济控制的影响,同时又被强化了的自由市场竞争和世界贸易组织与欧盟领导下的超国界调控措施所重构。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和中东很多国家传统上是自给经济占主导,现在却受益于来自先进国家的技术转让,并融入方兴未艾的全球化生产和交换的模式中。

发展阶段

尽管有发展变化和全球性趋同,但地区和国家之间经济和社会条件方面明显可见的差距仍然存在,而且自20世纪中期以来,这种差距一直是衡量发达和欠发达的尺度以及相关理论的关键因素。我们在第7章中提到过,发展意味着对国家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生产性利用,我们回顾了这些有比较意义的标签,如发达、欠发达、发展中、新工业化以及类似的说法。我们还回顾了联合国认可的对全球差异对比的认识(图7.8),一边是经济上发达的工业化的“北方”,人均收入相对较高;而另一边是“南方”,工业化很少,甚至没有实现工业化,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图7.7)。在这一对比中,关键指标是一个经济体的工业化水平和超越自给性谋生方式的程度。

在20世纪6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将正常的发展描述成从传统的自给农业社会、低技术水平和不发达的商品交换的限制中,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投资,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开发自然资源,经过逐步扩大和完善工业基础的“起飞”阶段,实现进步的过程。终于,发展中国家将会到达“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时代”,最终会达到大多数西方最发达经济体的后工业化状态。

这种理论上预期的进步被证明是虚幻的,尽管有来自发达国家的贷款、投资和技术转让的注入,但很多欠发达和最不发达国家仍然停滞在起飞前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均被联合国宣布为“十年发展计划”——实际上对于最不发达国家和那些相信发展阶段是可定义和可做到的人来说,却是希望破灭的3个10年。不久之后又有人提出了其他发展理论和模型来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大推动”(Big Push)的概念得出的结论是,不发达经济可以通过协调在基本(但高工资)的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并通过保证低成本消费品的批量生产,扩大消费基础,摆脱贫穷。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增长速度的差异是由国家对人力资本——技能、习惯、教育和健康的复合体——的投资不同导致的,认为在有效利用先进技术和企业家才能方面,人力资本至关重要。一个引申出来的推断是,对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来说,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是发动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方式。

尽管这些观点因对西方市场经济的偏好而经常受到批评,但可以理解的是,对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主要强调对国家差异标准化的、容易获得的衡量方法。除了常见的人均收入的差别以外,往往还关注不同国家对不同种类的经济活动(初级产业、第二产业等,如本章开头所列)中劳动力的配置方式,以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相对贡献。人们认为,发展程度可以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再分配体现:从基本的初级活动(主要是农业)向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工作转移,先是在第二产业,然后是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经济不发达的不丹(喜马拉雅山下的一个小国),其劳动力的93%从事农业,2%从事工业,5%从事服务业;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澳大利亚,劳动力中只有1.5%的人从事农业,19%从事工业,而有将近80%的人从事服务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同样的,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对GDP的相对贡献大小也可以揭示出国家发展水平之间富有意义的差别。例如,大部分GDP来自农业,同时只有很小一部分GDP来自服务业,说明其依赖自给性农业,经济活动只有极少的或是低水平的零售业、个人和专业服务——这无疑是经济不发达的标志(表10.1)。另一方面,高度发达、后工业化社会从初级生产(包括农业)获得的贡献相对较小,GDP主要来自个人和专业服务,这标志着高度一体化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表10.1 经济发展阶段和产出结构

国家类别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数(%)

农业

工业②

制造业③

服务业

最不发达国家

乍得

64

8

6

29

马里

36

26

3

39

新工业化国家

马来西亚

10

50

31

40

泰国

10

44

35

46

工业化国家

捷克共和国

3

38

26

59

爱尔兰

3

41

31

56

后工业化国家

澳大利亚

3

26

12

71

美国

1

22

15

77

资料来源: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6 .

不论当地盛行哪一种经济制度,无一例外的是,交通是一个关键变量。没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哪个国家的经济也不可能繁荣。所有的自给性社会——还有那些发展中国家的自给性地区——其特点就是与区域性的和世界性的交通干道相隔离(图10.5),这种隔离限制了他们发展为更先进的经济体系形式。

图 10.5 通达和孤立的模式。可达性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可以度量世界上一个地区能够参与相互联系的市场活动的程度。经济发达国家中孤立的地区因为交通成本过高而处于价格方面的劣势。以自给经济体制为主的地区交通不便会延缓其现代化的进程,阻碍其参与世界市场。

资料来源:Copyright Permission: Hammond Incorporated, Maplewood, NJ 07040.

经济组织间明显的差距现在正在变得模糊,由于全球化缩小了国家经济在结构方面的差异,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向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如此,这两种经济分类方法——依据活动类型分类和依据经济组织分类——仍然帮助我们看清并理解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在本章中,我们理解这一格局的途径,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从初级活动到第五产业活动,着重描述每个类别所涉及的技术、空间模式和组织体系。

10.2 初级活动:农业

人类在经济方面最基本的关注就是生产和确保足够的食物资源以满足个人每天的能量需求,进而平衡营养。这种供给可以通过消费者直接从事狩猎、采集、种植和捕鱼(“采集”的一种形式)等初级经济活动,也可以通过从事其他初级产业、第二产业或更高水平的经济活动获得,这些经济活动的收入使劳动者足以养家糊口。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个重新出现但并未被意识到的忧虑是世界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需求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迅速超过现有和未来的粮食供应潜力。但是,实际情况是,尽管世界人口自1950年以来已经翻了一番多,但是从那时起,全世界人类粮食生产总量也已经翻了一番多。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已经确定了日最低人均需要能量——2350卡路里。根据这个标准,每年粮食产量足以超过全世界的人口需求。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粮食资源能被平均分配的话,每个人每天都能得到足够的营养。但事实上,世界有近1/7的人口——差不多都是在欠发达国家——得不到足够的粮食和营养(图10.6)。保守地说,有54个国家无法达到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规定的人均最低需要量,因为他们没有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以满足其人口的需求,或者只能通过进口的经济手段来弥补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