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德拉斯到南安普顿的海上18天里,钱德拉塞卡摆脱了常规的学习和考试。许多个月以来,他第一次有机会静静地思考物理学。大海的单调有助于思想,而钱德拉塞卡的思想是很丰富的,真的很丰富,还将为他赢得诺贝尔奖,不过那是54年以后,他成功地使他的思想得到世界天文学界认同之后的事情了。
上船之后,钱德拉塞卡的头脑里浮现着白矮星、爱丁顿的疑惑和福勒的解决办法。福勒的方法几乎肯定是对的,没有别的办法。不过,福勒没有完全认识到白矮星中简并压力与引力之间平衡的细节,也没有计算星体最终的内部结构——当我们通过它的表面到达中心时,它的密度、压力和引力是如何变化的。他遇到一个有趣的挑战,可以帮他消除长途旅行的无聊。
作为发现星体的结构的工具,钱德拉塞卡需要知道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假定白矮星物质已经被压缩到某一密度(例如,每立方厘米100万克),将它再压缩(就是说,减小它的体积,增大它的密度)1%,则它将通过提高压力来反抗这点增大的压缩,那么它的压力会增大多少个百分点呢?物理学家用绝热指数来称1%的压缩所产生的压力增大的百分比。在本书中,我将用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压缩阻抗或者简单说,阻抗。(这个“压缩阻抗”不应与“电阻”相混,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钱德拉塞卡解出压缩阻抗,是通过一步步地检验白矮星物质密度每增加1%所产生的结果:电子格子的减小,电子波长的减小,电子能量和速度的增加以及最终电子压力的增加。4结果很清楚:每1%的密度增加产生5/3个百分点(1.667%)的压力增加,从而白矮星物质的阻抗为5/3。
在钱德拉塞卡这次旅行的许多年前,天文学家已经计算了物质压缩阻抗与星体深度无关的星体内部引力与压力相平衡的细节——就是说,压力与密度彼此同步增加的星体,在越来越深入它的内部时,每个百分点的密度增加总是伴随着同一固定百分比的压力增加。结果产生的星体结构情形都包含在爱丁顿的《恒星的内部结构》一书里,钱德拉塞卡把书带上了船,因为他太珍爱它了。这样,当钱德拉塞卡发现白矮星物质有5/3的与密度无关的压缩阻抗时,他满意了。现在他可以直接深入爱丁顿的书去发现星体的内部结构:星体的密度和压力从表面到中心的变化方式。
钱德拉塞卡将爱丁顿书中的公式与他自己的公式联系起来,发现天狼B中心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60 000克(每立方英寸6吨),电子简并运动速度为光速的57%。
这样的电子速度大得惊人。钱德拉塞卡像他之前的福勒一样,用量子力学定律计算了白矮星物质的阻抗,但忽略了相对论效应。然而,当任何物体以近乎光的速度运动时,即使粒子服从量子力学定律,狭义相对论的效应也必然变得重要了。在57%的光速,相对论效应可能还不太大,但引力更强的更致密的白矮星需要更大的中心压力来维持自己,它的电子的随机速度也将相应地更大。对这样的白矮星,相对论效应当然不能忽略。所以,钱德拉塞卡回到他分析的出发点,计算白矮星物质的压缩阻抗,这回他决心把相对论效应包括进来。
为将相对论纳入计算,需要将狭义相对论的定律与量子力学定律融合起来——这个融合,理论物理学的伟大头脑们那时刚开始考虑。一个人在船上,又刚从大学毕业,钱德拉塞卡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融合,但是,他能达到的融合足以揭示出高速电子的主要效应了。
量子力学坚持,当已经致密的物质再压缩一点,使每个电子的格子比原来更小时,电子的波长必然减小,相应地,简并运动的能量必然增大。然而,钱德拉塞卡认识到,增加的电子能量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它依赖于电子的运动是低于光速还是接近光速。假如电子运动慢,那么像平常一样,能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快的运动,也就是说,电子将具有更高的速度。然而,假如电子接近光速运动,那么它的速度就没有办法增得更高,(否则,它就将超过光速了!)所以能量的增加有不同的形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增加的能量变成惯性;就是说,它增加了电子加速的阻力——电子表现为似乎更重了一点。增加的能量的这两种不同命运(增加速度或者增加惯性)产生不同的电子压力的增加,也就是不同的压缩阻抗——钱德拉塞卡推出:在低电子速度时,压缩阻抗为5/3,与他以前的计算相同;在高速时,压缩阻抗为4/3。
将相对论性简并物质(也就是简并电子以近乎光的速度运动的致密物质)的4/3的阻抗与爱丁顿书中给的公式联合起来后,钱德拉塞卡导出了高密度、大质量白矮星的性质。答案令人震惊;高密度物质要让自己对抗它的引力是困难的——星体只有在小于1.4个太阳质量时,才可能与挤压它的引力相抗衡。这意味着没有哪颗白矮星的质量可以超过1.4个太阳!
钱德拉塞卡的天体物理学知识有限,这个奇怪结果的意义令他感到疑惑。他一次次检查了计算,但找不出错误。于是,在旅行的最后几天,他写了两篇稿子想发表。在一篇文章里,他描述了关于天狼B那样的低质量低密度白矮星结构的结论。在另一篇文章里,他简要地解释了他的结果:没有一颗白矮星能比1.4个太阳更重。
钱德拉塞卡来到剑桥时,福勒正在国外。9月,福勒回来了,钱德拉塞卡急切地去他的办公室,把两篇稿子交给他。福勒赞同第一篇,将它寄给《哲学杂志》发表。但第二篇,关于白矮星最大质量的那一篇,却令他迷惑。他不理解钱德拉塞卡关于没有白矮星能比1.4个太阳更重的证明。他那时是物理学家,不是天文学家,于是他去请他的同事,著名天文学家米尔恩(E.A.Milne)帮着看看,当米尔恩也不明白这些证明时,福勒就没有拿它去发表。
钱德拉塞卡很着急。他到英格兰3个月了,文章在福勒那儿也搁了2个月,他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发表。最后,钱德拉塞卡被惹火了,他放弃了文章在英国发表的努力,把稿子寄给了美国的《天体物理学杂志》。
几星期后,芝加哥大学的编辑回信了:手稿已经寄给美国物理学家埃卡特(Carl Eckart)审査。在稿子中,钱德拉塞卡不加解释地叙述了他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计算的结果:在极高密度下的压缩阻抗为4/3。4/3的阻抗对限制白矮星质量是有基本意义的。假如阻抗大于4/3,那么白矮星可以要多重有多重——埃卡特认为它应该更大一些。钱德拉塞卡回了信,回信有4/3阻抗的数学推导;埃卡特细读过后,相信钱德拉塞卡是对的,同意发表他的论文。5在钱德拉塞卡写成整整一年后,论文终于发表了。1
天文学界对论文没什么反应,似乎没人感兴趣。所以,为了完成博士学位,钱德拉塞卡只好转到别的更容易被接受的研究上去了。
3年后,钱德拉塞卡成了博士,来到俄罗斯同苏联科学家交流研究思想。在列宁格勒,年轻的亚美尼亚天体物理学家安巴楚勉(Viktor Amazapovich Ambartsumian)告诉钱德拉塞卡,世界的天文学家不会相信他对白矮星质量的限制,除非他能根据物理学定律计算有代表性的白矮星样本的质量,并具体说明它们都在他宣布的极限以下。他还指出,钱德拉塞卡分析了相当低的密度下5/3阻抗的白矮星和极端高密度下4/3阻抗的白矮星,这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分析大量的密度在二者之间的白矮星样本,并证明它们的质量也总是低于1.4个太阳。一回到剑桥,钱德拉塞卡就担起了安巴楚勉的挑战。
钱德拉塞卡需要的一个基础是白矮星物质在从低到极高的整个密度范围内的状态方程。(物理学家说的物质的“状态”,指的是物质的密度和压力——或等价地说,物质的密度和压缩阻抗,因为我们可以根据阻抗和密度来计算压力。“状态方程”指的是阻抗与密度间的关系,也就是阻抗作为密度的函教。)
1934年下半年,在钱德拉塞卡接受安巴楚勉的挑战时,白矮星物质的状态方程已经知道了,这要归功于英国利兹大学的斯托纳和爱沙尼亚塔图大学的安德森(Wilhelm Anderson)的计算。7斯托纳-安德森状态方程表明,当白矮星物质的密度被挤压得越来越高,从非相对论的低密度和低电子速度区域进入相对论的高密度和近光速的高电子速度区域,物质的压缩阻抗光滑地从5/3降到4/3(图4.3左)。阻抗的变化不会比这更简单了。
图4.3 左:白矮星物质的斯托纳-安德森状态方程,也就是物质的密度与它的压力之间的关系。水平方向是物质被压缩到的密度,垂直方向是物质的阻抗(1%的密度增加所伴随的压力增加的百分点)。曲线上的点是以地球大气压为单位的挤压力(等于内部压力)。右:钱德拉塞卡用爱丁顿的布伦瑞克机械计算器计算的白矮星的周长(水平方向)和质量(垂直方向)。曲线上的点是以克每立方厘米为单位的星体中心的物质密度。8
为了回安巴楚勉的挑战,钱德拉塞卡不得不将状态方程(阻抗对密度的依赖性)与引力和压力力相平衡的星体定律联合起来,从而得到一个描述星体内部结构——也就是描述密度随到星体中心距离而变化的微分方程。2然后,他还得为中心密度范围从低到极高的十多个星体求解这个微分方程。只有对每颗星都解出了微分方程,他才能知道星体的质量,才知道它是否小于1.4个太阳质量。
对中心密度低和极高的星体,钱德拉塞卡在船上就研究过,他发现了微分方程的解和爱丁顿书中得到的星体结构。但是,对中间密度的星体,爱丁顿的书没什么帮助,而且_,不论费多大气力,钱德拉塞卡也没能用数学公式导出方程的解。数学太复杂了,没有別的办法,只能在计算机上数值求解他的微分方程。
1934年那个时候的计算机跟90年代的大不相同。它们更像最简单的袖珍计算器:一次只能进行两个数的乘法,使用者先得用手输入数据,然后摇动曲柄。曲柄带动复杂的齿轮系统进行乘法运算,给出答案。
这种计算机很贵,很难得到,不过爱丁顿行一台“布伦瑞克”(Braunschweigen),大小像90年代初期的个人台式电脑。钱德拉塞卡这时同这位大人物已经很熟了,所以他去爱丁顿那儿向他借计算机。爱丁顿那时正为白矮星问题与米尔恩争得不可开交,很想看看白矮星结构的全部情形,所以他让钱德拉塞卡把布伦瑞克搬到他在三一学院的宿舍里去。
计算冗长而令人生厌。每天晚饭后,爱丁顿(那时是三一学院的老师)都会爬上楼梯,来到钱德拉塞卡的小屋里,看计算怎么运行,能为他带来什么令人鼓舞的东西。
好多天以后,钱德拉塞卡终于算完了。他回答了安巴楚勉的挑战。对10个有代表性的白矮星,他计算了每一个的内部结构,然后根据内部结构计算了星体的总质量和周长。所有质量都像他顽强期待的那样小于1.4个太阳。而且,当他把星体质量和周长点在图上并“将点联结起来”时,他得到了一条光滑曲线(图4.3右;也可参见卡片4.2),天狼B和其他已知白矮星的观测质量和周长都很好地符合这条曲线。(随着现代天文观测的进步,符合情况更好了。注意图4.3中天狼B的质量和周长的1990年最新数值。)结果令人自豪,想到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将终于接受他说的白矮星不能比1.4个太阳更重,钱德拉塞卡感到无比的幸福。
特别令他满足的还是他有机会向伦敦的皇家天文学会报告这些结果。钱德拉塞卡的报告时间安排在1935年1月11日星期五。照惯例,在会议开始之前,会议议题的细节是保密的。不过,钱德拉塞卡的朋友、学会助理秘书威廉(Kay Williams)小姐总会偷偷地提前将会议内容告诉他。星期四傍晚,他收到了会议内容的邮件,惊讶地发现紧跟在他自己讲话后面的是爱丁顿关于“相对论性简并”的讲话。钱德拉塞卡有点儿生气。在过去几个月里,爱丁顿每星期至少来一次,看他的工作情况,还读过他正在写的论文草稿,却一句也没提他自己在这个课题上的任何研究!
钱德拉塞卡抑制着愤怒下楼去晚餐,爱丁顿也在那儿,在高桌上用餐。钱德拉塞卡于是坐在另一处,一句话也不说,因为礼仪告诉他,像爱丁顿那样的大人物,你认识他,而且他又表示了对你的工作感兴趣,那么你就没有权力因为这样的事情去打扰他。
晚饭后,爱丁顿自己把钱德拉塞卡找出去说,“我已经请斯马特(Smart)明天给你半个小时的时间,而通常只有15分钟。”钱德拉塞卡谢了,还等他说他自己的讲话,但爱丁顿却找借口走了。钱德拉塞卡恼火之外,现在更感到焦急和痛苦。
卡片4.2 白矮星的质量和周长的解释
为了定量地认识为什么白矮星有如图4.3所示的质量和周长,我们来看下面的图。它表示了作为星体周长(画在右边)和密度(画在左边)的函数的白矮星内部的平均压力和引力(画在上边)。如果星体被压缩,那么它的密度会增加,周长会减小(图中向左运动),星体压力将沿实线上升,在压缩阻抗为5/3的低密度上升较陡,在阻抗为4/3的高密度上升较缓。同样的星体压缩还导致星体表面向中心运动,从而沿虚线增大了星体内部引力的强度。引力的增长率类似于4/3的阻抗:每1个百分点的压缩对应着4/3个百分点的引力强度的增加。图中画出了几条引力虚线,每条线对应一个星体质量,因为星体质量越大,它的引力越强。
在每颗恒星(例如,1.2个太阳质量的星体)的内部,引力和压力必须相互平衡,因此这颗星必然处在标有“1.2太阳质量”的引力虚线与压力实线的交点上,这个交点决定了恒星的周长(标在图的底部)。如果周长更大,则恒星的引力虚线将在压力实线之上,引力超过压力,星体向内坍缩;假如周长较小,压力将超过引力,星体发生爆炸。
几条虚线与实线的交点对应于图4.3右图的平衡白矮星的质量和周长。对小质量的恒星(最低的那条虚线),交点处的周长较大;质量更大的恒星(高处的虚线)周长较小。1.4个太阳质量的星体,就没有任何交点,引力虚线总是在压力实曲线的上面,所以引力总比压力大,不论星体的周长多大,引力都迫使它坍缩。
[1] 同时,斯托纳(Edmund C.Stoner)也独立推导并发表了白矮星最大质量的存在,但他的推导不如钱德拉塞卡的令人信服,因为他假定了星体在整个内部具有不变的密度。6
[2] 微分方程将不同的函数和它们的变化率,也就是将函数和它们的“导数”结合在一个单独的公式里。在钱德拉塞卡的微分方程中,函数是星体的密度和压力以及它的引力强度,它们都是到星体中心距离的函数。微分方程是这些函数与它们在从中心穿过星体向外运动时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求解微分方程”的意思是,“根据这个微分方程计算函数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