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趣味生活简史 » 趣味生活简史全文在线阅读

《趣味生活简史》二

关灯直达底部

就在布鲁梅尔在伦敦内外的服饰舞台上唱主角的时候,又有一种材料开始改变世界,尤其是改变制造界。我指的是棉花,它的历史地位是几乎怎么说也不会过分的。

今天,棉花是一种很普通的材料,因此我们忘了它曾经是极其珍贵的,其价值甚至超过了丝绸。但在当时,在17世纪,东印度公司开始从印度进口东方棉布(从卡利卡特市,东方棉布的名字由此而来[1]

),突然之间,大家都开始买得起棉布了。在当时,“东方棉布”实质上是个集体名词,指印度印花布、平纹细布、密织棉布以及其他五颜六色的织物。这些材料质地轻,很好洗,又不会渗色,因此令西方消费者欣喜若狂。虽然有的棉花是埃及出产的,但印度控制了棉花贸易。我们不会忘记,英语中有无数词语就是从那个贸易来的:khaki(咔叽布)、dungarees(粗蓝布)、gingham(方格布)、muslin(平纹细布)、pyjamas(宽松裤)、shawl(披巾)、seersucker(泡泡纱)等等。

印度棉布的突然大量上市,高兴的是消费者,但不是制造商。欧洲的纺织工人无法与这种神奇的织物抗争,要求保护,几乎哪里都是这样,而几乎哪里的工人都得到了保护。在整个18世纪,欧洲许多地方都禁止进口成品棉织品。

原棉依然可以进口,因此极大地刺激了英国的棉纺工业来利用这个条件。问题是棉花既难纺,又难织,于是人们把注意力转向这两个问题,试图将其解决。他们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叫做工业革命。

要把大包大包的棉花变成床单和蓝色牛仔裤这样有用的产品,包括两个基本过程:纺纱和织布。纺纱,就是把短的棉花纤维通过每次加一点短纤维,然后扭转一下,变成长的线团——跟上面提到的编绳子的过程是一样的。织布,就是把两组棉线或纤维以合适的角度互相交错,形成网眼结构。干这种活儿的机器叫做织机。一台织机的全部工作就是紧紧抓住一组棉线,那样另一组棉线就可以在第一组棉线里穿插,从而产生织物,那组固定的棉线叫做经纱。第二组活动的棉线叫做纬纱(weft)——它就是动词“织”(weave)的古老形式。通过横向的和纵向的棉纱的互相交错,你就织成了布。今天,大多数日常家用棉织物,如床单、手帕等,仍然是用这种基本的、简单的布制成的。

纺纱和织布原是家庭小工业,养活了许多人。传统上,纺纱是妇女的工作,织布是男人的工作。然而,纺纱所花的时间要比织布多得多,这种反差在1733年以后变得更加严重。那一年,兰开郡一位名叫约翰·凯的年轻人发明了飞梭——这是纺织工业所需的第一个突破性创新。凯的活动梭子使织布的速度提高了一倍。本来就已经无法赶上的纺纱机,就更加绝望地落在后面了。因此,整个供应线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有关各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根据传说,织布工和纺纱工都把气出在凯的身上。他们袭击他的住宅,他不得不逃往法国,最后在贫困中死去。即使到了现在,这个故事还在大多数历史书里反复出现,用工业史学家彼得·威利斯的话来说,带有“教条主义的热诚”。但是,实际上,威利斯坚持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凯确实在贫困中死去,但只是因为他不大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他提出要自己来制造这种机器,然后把机器租给纺织厂老板。但是,他确定的租金是那么高,谁也不愿意付这笔钱。而他的机器又被广泛非法仿制。他把全部资金用来打官司,要求赔偿,但是没有成功。最后,他去了法国,希望在那里取得更大的成功,但他的希望落了空。他在发明飞梭以后又活了差不多50年。从来没有人袭击过他,也没有人驱赶过他。

还要过一代人的时间,才会有人找到解决纺纱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由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人想出来的。1764年,兰开郡有一位不识字的织布工,名叫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他制造出一种精巧而又简单的设备,叫做詹妮纺纱机。这台机器把多个纺锤组合在一起,可以干10名纺纱工的活。我们对哈格里夫斯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生长在兰开郡,年轻时就结了婚,有12个孩子。据知,没有留下他的画像,他是工业革命早期的主要人物当中最贫穷和最倒霉的人。与凯不一样,他真的经历过麻烦。一伙愤怒的当地人来到他的家里,焚烧了20台半成品詹妮纺纱机和他的大部分工具,这对一个穷人来说是个重大损失。因此,他一度比较谨慎,不再制造詹妮纺纱机,改而从事记账工作。顺便提一下,詹妮纺纱机不是像常说的那样是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的:“詹妮”是个北方用语,意思是“机械”。

从插图里看,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机器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只不过是一个架子上安着10个线轴,由一个轮子驱使线轴转动,然而,这个装置改变了英国的工业前景。令人不大愉快的是,它也加快了使用童工的步伐,因为儿童比成人动作快、个儿小,哪里线断了,在机器里哪个不好够得着的地方出了类似的故障,他们可以跑过去修理。

在哈格里夫斯发明这种机器以前,英国的家庭工人每年手工纺纱50万磅。到1785年,由于有了哈格里夫斯发明的那种机器,以及随后的改进机型,那个数字一跃增加到1600万磅。然而,哈格里夫斯并没有分享到他的机器所创造的财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理查德·阿克赖特耍弄的阴谋。阿克赖特是工业革命早期所有的人物中最没有意思、最没有创造能力的人,却又是最成功的人。

与凯和哈格里夫斯一样,阿克赖特也是兰开郡人。要是没有兰开郡人,哪里还会有工业革命?他1732年生于普雷斯顿,比哈格里夫斯年轻11岁,比凯年轻将近30岁。(应当记住,工业革命不是个突然发生的爆炸性事件,而是个历经几代人时间、在许多不同领域里不断创造发明的渐进过程。)阿克赖特在成为工业人士之前,当过酒吧老板、假发制作工以及理发师兼外科和牙科医生,擅长拔牙和榨取病人的钱财。他跟另一位名叫约翰·凯的人交上朋友,因而似乎对棉布生产发生了兴趣。这位凯是个钟表匠,与发明飞梭的约翰·凯没有任何关系。在凯的帮助下,阿克赖特开始把生产棉布的全部机械和部件放在同一个地方。阿克赖特是个办事不讲多少良心的人,他毫不犹豫地、毫不后悔地(更不用说给予补偿)剽窃了哈格里夫斯的詹妮纺纱机的基本原理,逃避了生意上达成的协议,抛弃了朋友和伙伴,只要他觉得这么做很保险或者有利可图。

他确实有改进机器的真本事,但他真正的天才在于把可能变成现实。他实际上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而且是个极其有组织能力的人。他通过艰苦努力、好的运气、机会主义和毫不留情的手腕,在很短而又极其有利的时间里,确立了对英国棉布业的事实上的垄断地位。

被阿克赖特的机器替代下来的人,不仅成了麻烦,而且往往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阿克赖特显然预见到了这个结果,所以他把自己的第一家工厂盖得像个堡垒,建在偏远的德比郡的一个偏远的角落,而且配置了几门大炮,外加500根长矛,守卫得固若金汤。他用机制棉布垄断了市场,结果发了大财,虽然他并不讨人喜欢,自己也不快活。到1792年死的时候,他雇用了5000名工人,家产达50万英镑。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笔巨额财富,尤其是对一个在一生的许多时间里当过假发制作工和理发师兼牙科医生的人来说。

实际上,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真正工业化呢。真正使它工业化的关键人物,是那个时代或几乎任何别的时代最令人料想不到的人:埃德蒙·卡特赖特牧师(1743—1823)。卡特赖特出生在诺丁汉郡一个在当地很有影响的富裕人家,原本怀有当诗人的志向,最后却成了牧师,被任命为莱斯特郡一个教区的教区长。他偶然与一位棉布制造商有过一次谈话,结果于1758年设计出——完全是凭空想象出—— 一种动力织机。卡特赖特的织机改变了世界经济,使英国真正富了起来。到1851年博览会的时候,英国已经有25万台动力织机在运转。这个数字以平均每10年10万台的速度增加,到1913年达到了顶峰——80.5万台。到那个时候,全世界已经有将近300万台动力织机在运转。

假如卡特赖特获得了按照他的发明理应得到的补偿,那么他会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富有的人,就会像约翰·D.洛克菲勒和比尔·盖茨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那样富有。但是,实际上,他没有从自己的发明中直接获得任何好处,为了保护和实施自己的专利实际上还背了债。1809年,国会一次性付给他1万英镑,与阿克赖特的50万英镑简直没法相比,但足以使他舒舒服服地度过晚年了。与此同时,他对发明产生了爱好,设计出了制绳机和刷毛机,两者都很成功。他还设计出了新式的印刷机、蒸汽机、铺设屋顶的砖瓦。他的最后一项发明,于1823年他临死前不久获得专利,是一种“不用马拉就能行驶的”手摇客车。他在专利申请书中信心十足地宣称,两个人不停地而又不必过分费劲地摇动曲柄,一天可以行驶27英里,即使是在很陡的路上。

有了嗡嗡作响的动力织机,棉纺工业准备腾飞了。但是,目前提供的棉花来源,远远不能满足工厂的需求。若要种植棉花,显然应该是在美国南部。那里的气候对许多作物来说太炎热、太干燥,但完全适合种棉花。不幸的是,在南部的大部分地方,能长得好的只有一个品种,那个品种不太好使用,叫做短纤维棉花。每个棉铃里满是黏糊糊的籽 ——1磅棉花纤维就有3磅籽 ——这些籽你不得不用手一粒一粒地摘出来,因此不可能会有有利可图的收获。把棉籽和纤维分开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即使使用奴隶劳动也是省不了钱的。为奴隶提供吃穿的费用,远远超过能用的棉花产量所能创造的价值,哪怕使用的是手脚最勤快的奴隶。

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个在远离种植园的地方长大的人。他叫伊莱·惠特尼,马萨诸塞州韦斯特伯勒人。假如故事里的内容都是真的话(我们就会知道,很可能不是),那简直是天大的运气,让他青史留名。

故事通常是这样讲的:1793年耶鲁大学毕业以后,他来到南卡罗来纳州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但他到达那天马上发现,原先答应的酬金要和别人对半分。他很生气,便拒绝了这个职位。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口袋里却身无分文,而且离家千里迢迢。

他乘船南下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活跃的年轻寡妇,名叫凯瑟琳·格林,是美国革命的已故英雄纳撒内尔·格林将军的妻子。格林帮助乔治·华盛顿度过了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国家为此感激不尽,在佐治亚州奖给格林一个种植园。不幸的是,格林是新英格兰人,不习惯佐治亚州的炎热气候,在那里的第一个夏天就中暑致命地倒下了。现在,惠特尼是在向格林的遗孀求助。

这时候,格林夫人已经在和另一位耶鲁大学毕业生同居,感情炽烈,关系比较公开。他名叫菲尼亚斯·米勒,是她的种植园经理。他们欢迎惠特尼来到他们家中。在那里,他们向他介绍了那个棉籽问题。他仔细观察了一个棉铃,马上觉得自己可以找到解决办法,便躲到种植园的工场里,设计出了一个简单的滚筒。滚筒一边转动,一边用上面的钉子把棉花纤维钩下来,剩下的就全是棉籽了。他的新发明非常管用,干的活顶得上50名奴隶所干的活。惠特尼获得他的“轧棉机”[2]

的专利,准备成为大富豪了。

故事通常就是那样讲的,然而,里面的很多内容其实很可能不完全是真的。现在人们认为,惠特尼早已认识米勒——否则,他们的耶鲁大学校友关系确实似乎过于凑巧了——他也知道在美国土地上种棉花的问题,他来到南方,很可能是应米勒的请求,因为米勒知道他试图发明轧棉机。而且,这项工作似乎不是在种植园里花了一两个小时就完成的,而是在故乡韦斯特伯勒的车间里花了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时间才完成的。无论这项发明的实际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轧棉机确实是个奇迹。惠特尼和米勒结成了伙伴关系,充满了发财的期望,但他们是蹩脚的商人。凡有人使用他们的机器,他们要求得到任何收成的1/3份额。无论是种植园主还是南方的立法者,都认为这个比例是非常贪婪的。惠特尼和米勒都是北方佬,在感情方面也帮不了他们的忙。他们顽固地拒绝改变要求,认为南方种棉花的人面对一项这么具有变革性的技术是会退让的。轧棉机富有诱惑力,这点他们说对了,但他们没有看到这项技术也是很容易被剽窃的,任何半路出家的普通木匠只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做出一台来。过不多久,整个南部的种植园主都在用自制的轧棉机收获棉花。惠特尼和米勒在佐治亚州打了60场官司,还在别的地方打了许多场官司,但发现南部的法庭对他们毫不同情。到1800年,发明轧棉机仅仅7年以后,米勒和凯瑟琳·格林在经济上陷入极度困境,不得不变卖了那个种植园。

然而,南部却在变得很富,过不多久,棉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商品,而在全部棉花当中有2/3产自美国南部。美国的棉花出口从发明轧棉机之前的几乎为零,增加到内战以前的20亿磅这个惊人数字。在巅峰时期,其中84%是英国买进的。

在种植棉花之前,奴隶制度一直处于衰落状态,但是现在极其需要劳动力,因为要摘棉花。摘棉花与加工棉花不同,是个劳动力极其密集型的活儿。在惠特尼发明轧棉机的时候,美国只有6个州存在奴隶制度;到内战爆发前夕,奴隶制度已经在15个州里合法化。更加糟糕的是,像弗吉尼亚和马里兰这样无法成功种植棉花的北方蓄奴州,开始向它们的南方邻居出口奴隶,从而拆散了家庭,加剧了成千上万人的苦难。从1793年到内战爆发之时,有80多万奴隶被运到了南部。

同时,迅速发展的英国棉纺厂需要大批工人,而光靠人口增长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这个需要,于是,它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童工。童工容易管教,成本低廉,一般说来动作较快,能在机器之间跑来跑去,处理抽丝、断线等问题。连最开明的纺织厂老板也随心所欲地使用童工,他们难以舍弃这样便宜的事。

因此,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不但帮助大西洋两岸的许多人发了财,而且使奴隶制度恢复了生机,使童工成为必不可少的劳动力,为美国内战铺平了道路。历史上也许还从来没有哪个人,能像发明轧棉机的伊莱·惠特尼那样,以一项简单的、善意的发明产生如此普遍的繁荣、个人的失望,并在无意中给许多人带来苦难。对于一个简单的滚筒来说,它所产生的结果可谓是相当大的了。

最后,有些南部的州终于答应给惠特尼支付一点钱,他总共从轧棉机获取了大约9万美金,刚好够抵偿他的成本。回到北方以后,他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定居下来,突然想出了一个终于要发财的主意。1798年,他揽得一份合同,为联邦政府制造1万支滑膛枪。枪是以一种新的方法制造的,那种方法后来被叫做惠特尼工作法或美国工作法。它的理念是,制造一批机器,那些机器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配件,再用配件组装出成品。工人们都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技术,技术都将包含在机器里。这是个极妙的理念,丹尼尔·J. 布尔斯廷把它称为使美国变成富国的创新。

那批枪是迫切需要的,因为那个时候美国似乎快要跟法国开战。合同的款项为13.4万美元,是当时美国签订的最大的政府合同。这个合同给了惠特尼,尽管他没有机器,也没有造枪的经验。但是,1801年,在一个几代历史书里都铭记的时刻,惠特尼为约翰·亚当斯总统和当选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表演,把一桌子的散乱零件组装成了一支完整的枪。实际上,在制定那个工作法的过程中,惠特尼私下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交枪的时间晚了8年多。到那个时候,促使造枪的那场危机早已平息下去。而且,20世纪对存留下来的枪做了一次分析,结果显示,那些枪实际上根本不是以惠特尼工作法制造的,而是用工厂里手工制作的零件拼装起来的。那次为两位总统的著名表演,用的是假冒的零件。在这8年中,原来惠特尼在大部分时间里根本不是在完成枪的订单,而是利用从这个合同所拿到的钱在加劲弥补轧棉机给他造成的损失。

[1] 东方棉布的英语是calico,源自印度城市卡利卡特的名字Calicut。——译注

[2] 轧棉机的英语是gin,是engine(机械)的简略形式。——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