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人格不断趋向高尚,不怀怨恨的生活,不论处在任何境况中都有自尊的人,才能在生命中找到真实的悦乐之泉源。
从前在雪山下,有一只两头鸟,为了安全起见,它们轮流睡觉,一头如果睡着,另一头便醒着。
这只两头鸟虽共用一个身体,却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头叫迦喽嗏,常作好想;一头叫优波迦喽嗏,常作恶想。
有一天在树林里,轮到优波迦喽嗏睡觉,忽然从树上飘来一朵香花。醒着的迦喽嗏就想:“看它睡得那么熟,还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虽然独自吃了,我们一样都可以除掉饥渴,得到这朵香花的好处。”于是,就默默地把那朵香花吃了。
过一下子,优波醒来了,觉得腹中饱满,吐出的气充满香味,就问迦喽嗏说:
“我在睡觉时,你是不是吃了什么香美微妙的食物?我怎么觉得身体安稳饱满,声音美妙,感觉这么舒服。”
“你睡觉的时候,有一朵摩头迦华落在我的头旁边,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并没有分别,就独自把它吃了。”
优波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从内心深处生起嗔恚嫌恨的心,心想:你有好东西吃,也不叫醒我,你等着瞧吧!下次我吃些坏东西害死你!
过了不久,两头鸟经过一个树林,优波看到林间有一朵毒花,起了一个心念:“好,害死你的机会来了。”就对迦喽嗏说:“你现在可以睡觉,我醒着,帮你看守。”
等迦喽嗏睡着以后,优波就一口把毒花吃下去。由于优波的恨意,两头鸟就一起被毒死了。
这是记载在《佛本行集经》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故事来告诫弟子,嗔恚是多么可怕的愚行,一个人(乃至一只鸟)在怀着恨意时,往往会忘记对自己的伤害,更甚的是以自己的生死来逞一时的仇快,走入一个无可挽回的境地。
两头鸟的故事还有更深刻的象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两头鸟,有着善恶的抗争、梦与醒的矛盾、觉与迷的循环。当一个人在善意、觉性抬头的时候,就可以使恶念、痴迷隐藏;可是当一个人恶意的嗔恨愚痴升起时,立即就杀死了自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善念了。
另外,对一个修行者,他处在众生中就有如两头鸟,大家都是共用一个身体,使任何一个众生受到伤害,立即就伤害了自己的慧命,因此要保持着纯明的善念,才不至于损人损己。
两头鸟的故事里,迦喽嗏在临死前说了一首偈:
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 其华风吹在我边,汝反生此大嗔恚。 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闻痴共居。 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
正是劝人不要与愚痴妥协,含着贪意、嗔恨、愚痴的人在还没有伤害别人之前,自己必然先受伤。
在《杂譬喻经》里还有一个类似的头尾争大的故事:
从前有一条蛇,头和尾经常自相争吵。头对尾说:“我应该比你大。”尾对头说:“应该是我大。”
头说:“我有耳朵能听,有眼睛能看,有口能吃,走时在你前面,因此应该我为大。”
尾说:“是我让你走,你才能走,如果我不让你走,你就完蛋了。”
于是,蛇尾就绕树木三圈,三天都不肯放开,蛇头无法去找食物,饥饿垂死,只好对尾说:“请你放开吧!让你做大就是了。”尾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放开树木。头就对尾说:“你既然比我大,就让你在前走吧!”
尾兴奋地向前走,才走不到几步,就掉落到火坑去了。
佛陀说这个故事是在告诫弟子,在僧团里应该听从有智慧的大德上座,不可任性为之,而上座也不应该让座下的人率尔随意,这样不但道业不成,而且会一起堕入非法的火坑。
头尾争大的故事用在现代,让我们知道自然的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头与尾都是同样重要,做头的人应把头做好,而做尾的人也应尽力把尾做好,人尽其才,才是社会之福。如果人人想争大,不但容易心生愤懣,甚至大家相携堕入火坑。人不怕地位卑微,怕的是在心灵中没有奉献的火光,在人格中没有自尊的色彩。反过来说,做头的人如果不善用眼睛、耳朵、嘴巴、双足来创造人群的幸福,就令人遗憾了。
佛陀在经典中说的故事都是简短精彩,又充满了无限的象征意义,他说这些故事是在倡导一个人如何使自己的人格高尚,并通向明净纯粹的世界,他用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和平、牺牲、慈爱、智慧、诚信、平等、无私、克制欲望是多么重要。
只有人格不断趋向高尚,不怀怨恨的生活,不论处在任何境况中都有自尊的人,才能在生命中找到真实的悦乐之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