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已做完,珍重再见
2005年我真正期待过的电影并不多,《九首歌》是其中的一部,因为经常看电影,我会凭着本能而不是影评人的推荐去决定是否应对一部电影怀有期待,因此第一次知道《九首歌》这部电影的时候,吸引我的是它的剧照和小段预告片,而不是宣传所说的“九十分钟的性和摇滚乐”。剧照很简单,只是一对男女在海边亲昵拥抱,海是灰色的,男女都是灰色的,但是爱情和青春是彩色的。那是在镜头之外,不容易被看见。那一小段预告片也很简单,剧照中的这对男女在床上做爱,钢琴的音符流泻,女人可爱的笑容,男人的画外音,说他爱这个女人,爱她男孩子一样的身体,她今年21岁。
于是我在我的博客上说,我想看这部电影,这不算是一种推荐,但我的一些朋友还是在看了我的博客后去看了这部电影。果不其然,他们大多数人不喜欢。在90分钟的电影里,只有男人和女人用各种方式去做爱,然后参加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然后分手,这样的一个几乎没有故事的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接受,有人批评它说任何一种希望描述纯粹的爱情的尝试都是失败的,也有人说只把它当A片来看更合适。这些我想我都可以理解,只是当你旁观一场爱情,你并不需要去和什么人讨论什么才是纯粹的爱情。爱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讨论的,所以导演让你看他所理解的爱情,那么你就只要看着就可以了,然后爱情结束,然后你关上电视去睡觉,仅此而已。
我不能说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我甚至选择性地跳过了一些镜头,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流了两次泪,一次是两个人正爱得热烈,他们在充满阳光的房子里做爱,窗外有很美丽的风景,一段安静的钢琴声不期然地响起,那些飘落的音符,仿佛是一段记忆。爱情正在进行,但是如果一个有心的旁观者听到这段音乐,就会知道,另外一个男人,那个拍了这部电影的男人,他在用钢琴告诉我,这一切都将成为一场回忆。而电影另外一次让我动容之处,则是当这一切真的已经结束,男人在白雪皑皑的南极上空,突然想起女孩,一脸的沉默,还是那段钢琴曲,仿佛昨天重新来到身边,此时的回忆真的就只是回忆了。你曾经留不住的,你预言别人也留不住而且他们真的也没有留住的爱情真的也就这样过去了。你平静地目睹着这一切,甚至不会觉得特别激动,只是这巨大的苍凉如此轻飘地滑过你的生命,那一刻,面对着那些记忆里的画面和音符,我们如此安静,是因为我们都无言以对。那个拍电影的男人,他并不是只想给人讲述他所理解的性和摇滚乐,他想告诉人们的是他所感受到的爱情和生命和它们所带来的,巨大的空。
它让我想起很久以前认识的一个男人。他说,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其实就是做爱这么一回事。但也就是这个男人,他从22岁开始正式谈恋爱,到了我认识他的32岁,整整十年里,换了很多女朋友,却还说自己在寻找真爱。当年的我对他的理论颇不以为然,曾经认为他不是在撒谎,就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典型的男人式的借口。虽然我不是他的女朋友,却也为此而忿忿不平过。直到很多年后,大家都不再有联络的今天,我才明白,也许他只是过于坦诚地说出了爱情的本质,很冷酷,也很真实。就像在这部充满着性和摇滚乐的电影里,没有人会注意到在奔放的激情和音乐之中,穿插的那段起画龙点睛作用的钢琴曲一样。在这场巨大的虚无里,当你从梦中醒来,你会发现,只有回忆是这冰冷的夜里唯一真实的可以陪伴着,让你取暖的东西。
爱情是无论如何都会死的吧,无所谓有没有婚姻这个形式。能让两个人长相厮守的东西,却常常是爱情以外的。互相依赖、互相习惯的是亲情,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是伙伴,一起打天下、捞世界的是契约,在床上争夺权力、研究上位下位问题的是政治,我们有多少争吵是因为爱情本身?也许大多数为了爱情以外的其他东西:前途,工资,房子,未来,男人是否是优质的长期饭票,女人是否道德完满,贤良淑德。而其实真正的男女之间的感情,也只是他们相遇,他们做爱,他们告别而已。
我像《九首歌》里的那个男人一样喜欢那个21岁的、有着男孩般身体的女孩。就像有时候我会喜欢那些向死而生的人,也喜欢他们向死而生的爱情一样。只有尽情地死,才能忘情地生,我喜欢她爱情的方式,纯粹、简单,爱了就是爱了,不需要任何的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作为女人,我一直以为她比故事里的那个男人更有勇气。谁爱谁多一些,谁比谁多一些权力,谁该给谁承诺,谁该为谁改变,既然爱情终究要死去,那么,除了做爱,也只有做爱,可以让两颗灵魂紧紧拥抱在一起,而其他的一切,其实并不重要。
他们连争吵都没有,除了喜欢一起去听摇滚音乐会,就是做爱。这爱情太放肆,所以它才更像一个乌托邦的故事,不知道该怎么结束。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每天做爱?当然不会,于是在九首歌之后,他们分了手,她学习结束,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他们在男人的家门口互相拥抱,微笑道别。时值圣诞节的前夜,满是彩灯的大街上,连一滴告别的眼泪都没有。于是我会禁不住想,她到底是因为太年轻而承受得起这爱情的虚无呢,还是因为太年轻而根本无法体会这生命的不可承受的轻飘?无论怎样,她走后,我们对她的一切都不可知,倒是他,我们看到他对她的思念,才知道,原来一切都在岁月中,并不是不着痕迹。原来大脑可以忘记的,身体会牢记。
他们表达的是他们真正相信的那种爱情,这也许并不现实,也许只是一种理想,也许对某些人来说并不正确,但这爱虽然不至于奋不顾身,却至少也是心无杂念。爱的时候就去爱,退的时候就全身而退,不再回头。要知道这世界上勇敢做爱的人不少,勇敢爱的人却并不多,我通常把这样的人叫做狠角色。如果是女人,我还会把她们定义为真正的尤物。只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大多数的人,则总是在爱又不敢爱、退又舍不得中徘徊,结果太过放肆的爱情在人们的眼中反倒成了一种罪。其实观众也大可不必猜测这样的爱情到底是否存在,至少它存在于导演和演员的心里,存在于某些看电影的人的心里。人这一生中,能够将纯粹的爱情进行到底当然没那么容易,然而,一个连一段不掺杂任何目的和杂质的爱情都没有体会过的生命也是可悲的。身体的欲望,有时候只是为了抵达另一个灵魂来抚慰生命的孤单。爱情总是会死的,如果我们有一天终究要重回孤独,为什么不趁还在一起的时候、还互相依恋和陪伴的时候,只是相互拥抱,做一个单纯的爱呢?为什么不能在爱已做完的时候,只是微笑告别,互道珍重呢?没有人可以告诉别人怎样去爱,要拼命抓住还是洒脱放手,都不过是一种选择,只是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有的人做出了那样的选择。无论他们看上去是多么的不可理解,但是他们确实有着他们自己的理由。对于我来说,这理由懂一些,总是比完全不懂的好,这也许也是看电影,看我们所不熟悉的那些人的爱恨情仇的意义。
此生因你而放荡
几年前我刚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说话和写作总是用些令人吃惊的表达方式,那时候就喜欢拐弯抹角地说话,好像这样能够令人印象深刻似的。记得有一次,我对一个男人说,你肯定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那男人就说你这是讽刺呢,于是我告诉他,“道貌岸然”这个词,其实很性感。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文字游戏有些太过矫情和做作了,不过这个词的另外这层含义,却也并非我一时心血来潮的释义,我很难向其他人解释我的感觉,直到前两天把《烈火情人》又翻出来看。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里,杰瑞米·艾恩斯扮演的斯蒂芬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下从楼梯上走下来,于是我对自己说,这就是那样道貌岸然的性感了。他温良儒雅,举止翩翩,他的笑容里有一丝腼腆和落寞,但是你知道,在这个男人平静的外表下,是翻腾炙热的岩浆,他像一个包装得完美无瑕的礼物,用冷漠和礼貌将任何危险的女人拒之千里。假如你有足够的魅力、有本领撕破了这包装,摘下这道具,你将得到的,就会是这个世界上最甜美的糖果,而这糖果只为你存在,别的人谁也得不到。
这个打开包装的人很快就出现了,她从大门走进他的家,直接地走到他面前,从此也走入了他的生活,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是男人,她是女人,这本没有什么,但除此以外,他是她未来的公公,她是他的准儿媳,于是他们之间,就多了一份乱伦的罪孽。
很多年前我在看这个电影之前,先在杂志上看到这个电影的剧情介绍,当时对于朱丽叶·比诺什所扮演的安娜很是有些愤怒和厌恶。她无疑符合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那种“红颜祸水”的种种条件,年轻、漂亮、神秘、放荡且胆大包天。她第一次见到他就看穿了他的心,毫不费力地撕下了他苦心经营了许久的面具,将他一直压抑的欲望搅了个翻江倒海。他们最后东窗事发,他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她,却只要穿上衣服,若无其事地走开,再换个男人结婚生子就可以了。她并不是那种机关算尽的女人,但却是那样的自私和残忍,本来她只要和他的儿子、自己并不爱的未婚夫分手,他们就不过是普通偷情的男女关系而已,即便被发现,也不过是上上报纸,被社会批判一下。但是她太知道他因禁忌而更加难以抑制的欲望,因为遇到了他,她决定留在这个家庭里,当他说自己要与妻子离婚娶她的时候,她断然拒绝了他。私下里,她是他的,她给他一切,公开场合,他连碰她一下都不可以。她故意这样,也喜欢这样,因为她知道,有了这一层公媳的不伦关系,在完全占有和完全禁止的两者之间的折磨,会使他永远对她如饥似渴。
他像一只发了情的公兽一样四处追逐着她,不顾一切地和她做爱,完全背离了他历来所遵守的种种信条,又快乐,又痛苦。我仔细地端详着艾恩斯的脸,深深地为他眼睛里的那份孤独所打动。在世人的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欲壑难填的老男人吧,纵有翩翩风度,也难以为这个社会所原谅,但是人们是不知道他的孤独的,肉体的结合只是一种形式,而最重要的是,他渴望一种完全释放的自由和一种切入肌肤的温暖。有时候,所有语言的倾诉,都不及一个紧紧的拥抱。
“我爱你那不能自制的淫荡”,这是《失乐园》里凛子对久木所说的话。他们都是普通人,有世人眼里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烦恼。斯蒂芬的富裕和地位远非久木和凛子所能比,但对于他来讲,生活也不过是另一种优雅的、昂贵的一地鸡毛而已。同样是违背社会伦理的爱情,他们却远远比他幸福得多,他们紧紧相拥,共同赴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坚信自己是爱着和被爱着的,而他却只能在事发后自我放逐,寻找异国他乡的某一个偏僻的小镇,孤老终身。在遇到她之前,他只是个普通的成功男人,有事业有家庭,有人世间的枷锁同样无法超越。直到遇到她的那一天,他一下子如同坠入了地狱,所有的放荡不羁、狂暴占有都从潘多拉的盒子里跑了出来。和她做爱的疯狂,真的让他开始与众不同,这把他自己也吓了一跳,他恨恨地问她,你是谁?你到底是谁?而她只是笑而不答,听凭他在她的身上肆虐。也许这本来就是他,他的血管里流淌着不能自制的淫荡,只是他自己一直都不知道。他以为他是某一种人,但是她用她的身体告诉他不是。她揭穿他道貌岸然的伪装,她带他离开安全的轨道,然后松开手,任由他坠落。
我一直疑惑安娜是否真的爱过斯蒂芬,或者一直以来,她的内在只是一只自私而任性的动物,她看到盒子就想去打开它,占有它。她说:“受伤的人是危险的,他们知道怎样让自己活着。”她也果然这样做了,但是和凛子不一样的是,她的心里并没有爱,也不肯放下一切真的去爱谁,她只是喜欢他为她疯狂而已。也许她根本没有他想象的那样与众不同,充其量不过是个自私的尤物,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却只有她才能让他如此淫荡如此释放。她在他眼中是什么,并不是真的重要,重要的是她让他感到了自己是什么。她所吸引他的一切,就是他想做的那个自己。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为许多人淫荡的,叫做下贱。只为一人而淫荡的,叫做爱情。
追悔莫及总归是有的吧,至少为了死去的儿子。但是对于这段爱情,倒也不必,她本也配不上他,舍不得自己,舍不得去爱,怎样也不可能成为浴火凤凰,终究跌到了俗世的尘埃里。她的超凡脱俗,原来也不过是个假象,只不过他信以为真,而她自己也是。当他最终明白这一点后,她给他留下的,不过是那一道射进屋内的阳光下,巨大的照片上,一张曾经风华绝代的面孔。我想如果真的有人能最终超越欲望,最终明白色即是空的话,应该是斯蒂芬这样的人才对。
“后来我只见过她一次,偶然相遇,在机场转机,她没看见我,她跟彼得在一起,手中抱着一个孩子,跟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出轨拯救人生
同丈夫以及孩子平静地生活在白雪皑皑的小镇上的卡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她相貌平凡,心地善良,生性自卑懦弱,没有什么特长,对生活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这一天,她迎来了一对从城里来的夫妇,丈夫齐格夫高大斯文,妻子伊丽莎白秀丽俊雅,不仅如此,他们还多才多艺,品位不俗,互相之间有着高度的默契和了解,这一切都让卡佳觉得自惭形秽。想想自己那庸俗不堪的生活,丈夫的冷漠嘲讽,夫妻之间常年没有性生活,儿子也瞧不起自己,和爸爸有样学样地成天跟她作对,卡佳每天都在忍受这些来自生活的折磨,她变得唠唠叨叨,神经兮兮,但每每想跟丈夫沟通,都会遭到丈夫的拒绝。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得知齐格夫夫妇是因为伊丽莎白的出轨才离开首都,搬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来试图修补夫妻关系的,而两个人之间也很久没有性生活的时候,卡佳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想都没想,就义无反顾地向齐格夫出手了……
挪威电影《快乐,快乐》(中文名又译《欢愉主妇》),是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剧情类评审团大奖。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家庭伦理片,虽然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但却是那一年我心目中最佳的家庭伦理片之一。其剧本的扎实细腻、功底深厚,可以与当年奥斯卡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又一年》媲美,对平凡人日常生活和情感的准确把握及表达难能可贵,而挪威白雪皑皑的美丽景色以及电影中时不时透出的北欧人的冷幽默,更为电影增色不少。
在这个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世界里,连出轨都是一件人们见怪不怪的平常事。我常常觉得家庭伦理的故事是最不好讲的,正所谓画鬼容易画虎难。作为一个同样写故事的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默默地把这个故事的走向在心里预设铺排了一遍,然而电影的结局还是令人出乎意料。由于伊丽莎白最终发现了齐格夫的出轨行为,这对冷战多时的夫妻终于打破僵局,大吵一架,发现了彼此的内心其实还是深深地爱着对方的。而齐格夫的出轨似乎是终于抵消了伊丽莎白的出轨行为,让他开始从心底里原谅妻子,停止了对妻子的惩罚,两个人打算重新开始。在故事的另一头,卡佳却终于发现了丈夫其实是一个同性恋这个事实,而这也让她知道,从前丈夫将夫妻之间没有性生活这件事全部都归结于她没有吸引力、讽刺她邋遢、发胖等等,这些都不是她的错。和齐格夫的出轨不仅让她开始正视自己身体的欲望,更使她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自己是性感的,是有魅力的,男人们是渴望得到她的身体的。
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这是所有优秀的家庭伦理电影归根结底制胜的法宝。生活的变化多端,常常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即便你已人到中年,成家立业,面对着它给我们出的一个个难题,一个个困境,还是会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那么多。这部电影的导演安妮·赛维特斯凯到目前为止只执导过三部作品,虽然和很多女导演一样,她的视角是以家庭伦理故事、关注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为主,但其对世界冷静幽默的解读、收放自如的处理手法,却令人不敢对其小觑。在电影中,导演时不时会不动声色地穿插进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譬如卡佳的儿子放学归来,却发现邻居家的叔叔和自己的妈妈正在雪地里快乐地裸奔,而且正向自己奔来,于是转身拔腿就跑。譬如伊丽莎白和齐格夫两人处于冷战中,伊丽莎白欲望难耐,躲在洗手间里手淫,却被丈夫迎头撞上,两个人都装作没事儿人似的互相避开。譬如卡佳的丈夫无法面对自己是个同性恋这个事实,就巧妙地将夫妻间没有性生活的原因都嫁祸于妻子。这些点点滴滴的微妙的细节,就如我们的生活,既荒唐,又司空见惯。当事人难于理解,旁观者一眼看清。也只有见识水平非凡的观察者,才能够真正地不露声色,甚至用玩笑的方式来给你讲出这样的一个故事。
每个人都说,出轨会毁掉婚姻!可是生活中又哪儿有那么多标准答案呢,齐格夫夫妇最后不就决定再过下去试一试了吗?虽然这并不意味他们最终一定能真的重新来过,但这终究让他们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而卡佳夫妇的婚姻则真正走向了结束,当丈夫向卡佳表示“我不会离开你”的时候,这位一向懦弱的女性则淡淡地说:“但是我要离开你。”
在电影的结尾,每个人都因为这次出轨事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成长,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决定。到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导演并非想和观众讨论关于婚姻出轨的道德问题,也不是要鼓励人们出轨,而是想告诉大家,即便是出轨这种事,也没有办法对它可能带来的结果一概而论,它可能结束婚姻、也可能拯救婚姻。总之,生活的改变总是势不可当,你只要接受它,生活自会指给你方向就是了。有时候坏的事情可能带来的结果却并非那么糟糕,毁掉了婚姻,有时候却反倒会拯救你的人生也未可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意味,要远比单纯地对家庭伦理道德做讨论高级了许多。
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丑闻笔记》我读了小说,还没来得及看电影就被告知结局,为了喜欢的布兰切特,还是把电影看了,结局果然搞得人很扫兴,不过当时也并没有想太多。前两天和一个姑娘聊天的时候,她提醒我以前看到的一则新闻,说那应该就是《丑闻笔记》的真实版,于是突然就觉得那电影的结局让自己的不舒服如鲠在喉,一定要写篇文章一吐为快。
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1996年,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八个月后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在狱中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了2005年。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八年的铁窗生涯,八年的相思苦,她出狱后,他们跑去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她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如今他们秘密地生活在一起。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这是段不伦之恋,但是个伟大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重新看了一遍,突然明白了电影的结局,书的结局为什么和这个故事的结局如此不同,在这一系列故事里四个人——两个主人公和一个作者,一个导演,各自的立场互为对照,非常有趣。作者是女人,专栏作家出身,爱漂亮衣服,爱帅哥,游走于上流社会,所以她化身芭芭拉,站在两个爱人中间,虽然尽量去理解这场情事,但忘记不了自己冷嘲热讽的本事,终究是在这么伟大的故事里只敲了一小块下来。让人感慨,就这样与永恒的作品擦肩而过,但于她也是本分,能力所致。况且这本书写在2003年,能写出书中那样的结局也已经很了不起了,谁能想到这场不伦之恋会终成正果呢,女专栏作家也不会知道。我们总以为可以嘲笑生活,结果反倒经常被生活嘲笑。但是我终究明白女作家的善良,她最终没有选择以希芭入狱为结局,还留了点希望的由头。
令人恍然大悟的是电影的结局,这个电影是2006年拍摄的,那时候两个主人公其实已经结婚,但是导演是个男人,世界也是男人的,于是男人们把故事的结局改成让女主角回归了家庭。如果真实生活中她死不悔改,那么就在电影里将她救赎,让道德高尚的丈夫再次扮演上帝的角色将她救赎,最后接受改过自新的女人,离经叛道者渴望回归,最后终于走上正途。这是男人的胜利,也是道德的胜利,这样的女人怎能让她修成正果?我觉得有趣且讽刺的是,女作者的书中和真实的女主人公自己似乎都没有提过“原谅”这种词,倒是男人编出了这样一个结局。
我呢,自然是喜欢最真实的那个结局。她就是走了,一去不回头。
于是突然明白,易卜生不是上帝,原来娜拉出走之后,也不一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即便当妓女,也未必就是最后的最坏的结局。原来,伟大的作家,真的需要勇气和胆识。原来,生活才是最伟大的作家,而就算生活真的赐予一个平庸的作家、导演永恒的灵感,他们也未必能抓得住,他们就这样与永恒擦肩而过,一辈子只能重复创造着平庸的作品。
我曾经看到过现实生活中两位主人公的一张合影。她的名字叫玛丽凯,他的名字叫维利·法劳,他们看上去都是普通人。祝他们幸福。
忘记你等于忘记我自己
自从那年的一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令人拍案惊奇之后,好莱坞就似乎特别喜欢研究人脑玩了,这几年随口数得过来的拿人脑和记忆来说事的电影有好几部。除了科技发展到可以把一个人送进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之外,最典型的是刚刚看完的《记忆裂痕》,本·阿弗莱克的大脑像一块黑板一样被人擦来擦去,最长的一次甚至要擦去三年的记忆,然后他再给自己留下无数线索,像玩闯关游戏一样,在三年后把线索拿出来挨个揭破。
这样的电影于我,一向不过是图个新鲜,看看热闹而已。但是这一部《暖暖内含光》却是不同,同样是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人类记忆的故事,讲述的却是一对普通的情侣分手了,每日里孤单单地拿着个叫做记忆的东西不知怎么办好,于是就选了个科学的法子,一前一后地跑到科学家那里去洗脑子,无论如何,只要快点远离那痛苦回忆就好。我看着这样的剧情介绍,竟然一时间有些动容,心里头冒出歪念,如果科学真可以进步至此,岂不是从此可以尽情地疯去,再也不怕那爱情带来的千疮百孔了?
于是一有机会就忙不迭地找来看了,结果却并不是想象中的好莱坞轻喜剧,相反,电影里始终笼罩在淡淡的伤感之中。远离了好莱坞式的明色重彩,乔尔(金·凯瑞)消瘦的脸上从头至尾都有一层异国情调的灰色,和他满眼的忧郁纠集在一起,让人看了心酸。我开始怀疑这个电影的导演不是好莱坞教育出来的,于是跑去IMDB上查找,果然,米歇尔·冈是一个法国出生、法国长大的小子,学过艺术,出过长篇,可就是没学过电影。既然如此,那么这部电影被好莱坞所抛弃也就不足为奇了。好在我们现在有网络,有DVD市场,好在人们都记得曾经爱过不能忘的岁月。
克莱门汀(凯特·温丝莱特扮演)的头发真是五颜六色啊,那是电影里最鲜亮的色彩,但却都是冷冷的,冷冷的蓝,冷冷的橙,走在冷冷的海边,不戴帽子的时候,就是被海风吹乱的满头满脑的冷冷的寂寞。别人的寂寞都是藏着的,她的寂寞却是这样的扎眼,也不是不甘心,她只是不怕全世界都知道。乔尔说,她的样子真酷,我想他是觉得她为他说出了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寂寞。于是他们一起吃饭,然后做爱,有时候爱情真的很简单,一个人爱上另外一个人,就只因为她顶了一头绿发。
后来我们知道,这样的一头绿发,这样的海边,只是乔尔最终要科学家帮他从自己记忆里抹去的场景之一,除此以外,他还要抹去关于克莱门汀的一切记忆,好的坏的,以及她红的绿的和蓝色的头发。爱情是个坏东西,它带给我们的伤痛总是比幸福更多而且更深刻。分手的时候,这伤痛就像瘤子一样如影随形地附着在我们的身体里,时不时地就冒出来钻心地疼一下,让人恨不得一刀将它割了去。
这样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过的吧,所以当我们看到乔尔拎了克莱门汀的东西跑去诊所,我们的心陪着他一起黯然,但却没有人能够说他做得不对,毕竟她已经忘记他,是她先去找的科学家,将他们的过去彻底抹去了事,她用陌生的眼光看着他,那么他还要记得她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记得她?为什么要独自回忆?独自忍受这痛苦?
但是,忘记真的就那么好么?当他真正开始一点点地消除关于她的记忆,在他生命中的那些美好的往事就一一地浮现出来,只是幸福的感觉总是不如痛苦更切肤。他要忘记那痛,于是也想不起来曾经有过的快乐而已。直到这一天这一刻,当他躺在床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记忆里的她正在消失,一盏盏灯灭掉,一间间屋子倒掉,他才明白,原来他们共度的时光,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忘记她,等于忘掉他自己。
真的要忘记么?忘记两个孤单的人一起相依为命的日子,一起在海边吃野餐,忘记躺在冰冻的河上看星星,一起在夜晚去探险。忘记自己曾经深深地爱过,也忘记自己曾经被人深爱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曾经的青春岁月,都是自己曾经作为一个可爱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据,如果真的忘记了,生活难道不就是只空匣子而已了吗?记忆被掏空了,也就没有了曾经认真活过的证据。
仅仅消除记忆是不够的,所谓命中注定,就是当乔尔最终抹掉了每段关于克莱门汀的记忆后,再次偶遇她的时候,依然会为她深深地吸引。科学是粗鲁的东西,它能做的也只是杀杀脑细胞而已,但是爱情却不仅仅是大脑的事。我们用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会渗透着另一个人的气味,假如身体也有记忆,皮肤也有记忆,那么又用什么办法来将它们一一杀死呢?没有办法,于是乔尔又一次莫名其妙地来到和克莱门汀相遇的海边,于是他们再次相遇并且相爱,她即便不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一个人,也是他追寻的那一种类型的女子。他再怎么兜兜转转一百次也是一样的结果,无非是找到另外一个克莱门汀而已,这是他的命运,躲也没有用。
考夫曼这个家伙还是温暖的,也许有些发冷的只是摄影师的镜头,他们给了这个故事一个美好的结局,不算大团圆,但总是留下了一丝希望,两个人发现记忆真相之后,终于决定在一起再走一段。这是个开放式的结尾,一切都还没有结束,结局就在遥远的将来,未必是我们所盼望的那样。但无论如何,旧的记忆随风而逝,新的记忆开始累积。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决定离开彼此,我相信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即便是再痛苦,都不会再放弃,那些曾经真心爱过的岁月。
请给我一场不赶时间的恋爱
下午在家睡觉,被玛玛的电话从床上揪起来,于是洗把脸和她跑去库布里克看《志明与春娇》,电影很好看,超出我想象的松弛有道、成熟丰满,是不愠不火、有生活底子的那种好看。春娇接到志明电话时语气装着淡定,却忍不住抿着嘴笑,我和玛玛也心领神会地跟着笑。在电影的最后,春娇问志明:“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爱上你的吗?”原来是那一次两个人到宾馆开房,但是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做,志明搂着春娇说:“有些事,不需要一个晚上做完,又不是要赶时间。”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现在确是难得听见,于是我心里禁不住感慨了一下。
我有一个女朋友,也算是大龄未婚女青年了,有一次谈恋爱很顺利。男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也愿意结婚。见面,接吻,上床这一套程序按部就班地走下来,也不过花了很短的时间,对方不能说是不靠谱的人。“但是,”女朋友很认真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快?为什么我就不能谈个恋爱?我还想谈恋爱。”是啊,人一旦长大了之后,就好像连谈个恋爱的资格都没有了。都市人生活节奏快,什么都要赶,什么都要三分钟做出决定,做出定位,这个关系是情人的关系,那就要赶紧决定上不上床?第一次见面就上,还是第二次见面上?不上也别聊了,赶紧换别人去。这个关系的发展方向是婚姻,那你什么工作?工资开多少?要小孩子吗?结不结婚?不结婚咱就别聊了,我得赶紧相亲去。人人都很赶时间,谈恋爱是奢侈的事,是年轻人的事,年轻人还可以牵着小手唱,到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可是还不到三十岁的人,就已经很多人活得紧张兮兮,谈什么恋爱,差不多得了,要办事赶紧的,后面还有生孩子、买房子,一大堆事等着要办呢。
春娇和志明,用了整整七天的时间,才搞清楚彼此到底是不是爱着对方的,到底想不想在一起。这七天,好像是很少很少的时间,但是在这样忙碌着向前的世界里,就算这七天,也依然是奢侈的了。现在这年头,真是难得在电影里看到一对熟男熟女谈恋爱、能120分钟还不上床的。我想这也许是电影之所以打动人的地方吧,一起在巷口抽烟,一起看着塑胶袋发呆,一起在夜的都市里闲逛,看蜗牛趴在栏杆上,两个人没正经地玩着,对未来不确定,也没什么目的和计划,但这也许才是爱情在它即将开始时本来的样子,即使不是小孩子了,也一样有爱情的进进退退、辗转犹豫。只是人们太忙了,早已经忘记了而已。我想这也是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我的原因,因为不管是到了什么样的年龄,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着恋爱的。
我很想讲个一只小老鼠的故事,和电影无关,只是想讲而已。
说有一只小老鼠在路上跑,它跑呀跑,跑呀跑,小兔子见到它就问,“小老鼠你跑什么呀,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小老鼠说,“不行啊,我要赶紧去看看路的尽头有什么”。小老鼠继续跑,一只小乌龟看到它就问,“小老鼠你跑什么呀,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小老鼠说,“不行啊,我要赶紧去看看路的尽头有什么”。于是小老鼠一直跑呀跑,很多朋友叫它,它都不肯停下来,它跑着跑着,突然眼前一黑,咣当撞到了一堵墙上,“这里是哪儿啊?”小老鼠问。“这里是路的尽头”,一个声音回答。可是这里没有风景,也没有光,只有一片黑暗,小老鼠很失望,想回去。但是那个声音又说,“这里是路的尽头,也是生命的尽头,所以,你已经回不去了”。小老鼠很伤心,它想起它还没来得及看风景呢,也还没来得及和小伙伴们好好玩过。但是,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了。
这世界上有些人是小兔子、小乌龟,但大多数人是小老鼠一样的人。从属性来讲,我和我的一些朋友还有志明和春娇,是属于和小兔子一样的人,走到国贸桥下,不聊房子车子,也不聊赚钱啊投资啊,还兴致勃勃地跟朋友瞎吹牛说这里就像《魔戒》里的摩多山。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是酷呆帅毙了的戒灵,骑着乌黑的大飞龙,从高楼大厦和乌云滚滚中悠然飞过。我也知道像我这样的人,都老大不小了,在世人的眼里,跟怪胎也没什么区别。照志明前女友的看法,就是,他老这样无聊不无聊?于是很多人经过我们身边,又摇头叹气地走了,如果有人问我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我看完了这个电影,下次倒可以回答他们:
哦,没什么,他们都在赶时间。
爱你爱成一场遗憾
又翻出岩井的《情书》来看,想起了我的故乡。
我出生那个城市,是和树长大的城市一样的北方。但是没有海,所以远不及树的城市那样的干净。然而在下雪的时候,当尘土都被覆盖,一切也是同样的美丽如仙境一般。那个叫博子的女孩,从男朋友的墓地祭奠回来,踏着厚厚的积雪和男朋友的母亲一起回家。阳光照在屋子里很明亮也很清冷。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在某个大年初一的早上醒来,发现外面突然下了场雪。一切一下子变成梦境一样。
她就在这样的晴朗而寒冷的白色天气里看他的照片,心里充满遗憾。那时候她的遗憾是因为突然到来的死亡而生的,巨大地压在她的心头,追迫着她。因为不甘心,所以不肯去忘记。然而她不知道还有一个遗憾等着她。我们也都不知道,只是也随着她遗憾着,淡淡地观看。
于是她写信给他住过的地方。她说:“你好吗?我很好。”结果另一个叫树的人就这样子被问了出来,回答她说:“我很好。”她一下子惊住了。仿佛抓住了一线生机一般。尽管明知道一切是不可能的事。
两棵树的故事就这样地被回忆追了回来。这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少年萌动的爱情被无数观众一眼就看破。一棵树爱上另一棵树。然而他却一直没有表白。于是这“一直”就变成了“永远”,并由死亡刻上了一个坚定不可更改的结果。这个结果就叫做——遗憾。
少年的他是多么可爱。她为什么就不爱他呢?记得那个在白色窗帘后读书的男孩,那个在每张卡片后面写满心中女孩名字的少年。多想看看他长大后的模样。
遗憾真是这世界上最残忍的事了。电影里的遗憾更是如此。他爱她。她不知道。我们却知道。这遗憾就留在我们心间了。有些压抑,但总还是好些的。只要她不知道,这遗憾就不是遗憾。不知道了反倒开心去过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岩井俊二却不肯这样。他让女孩们在晴朗的春天的下午去找她。他让她们把男孩曾经交到她手中的那本书翻过来给她看。于是她拿着那张画有她肖像的卡片惊住了。她终于知道了他的爱情。然而他却再也不会知道,在这么多年后,这个他曾经刻骨铭心爱着的女孩,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意。
他爱她爱得成了一场遗憾,不甘心找到了博子做代替。他把这遗憾藏在心里。没有人能发现他的秘密。博子爱他也爱成了一场遗憾,死亡的痛苦加上发现真相。如果到了影片结尾再不让她解脱出来那真是太残忍的事了。她回忆他也回忆成了一场遗憾。除了拥有两个亲人、一些对死去父亲的回忆,她所有的只是那场始终不肯去医治的重感冒,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那样一份宝贵的初恋。
现在他走了。她知道了。她也知道了。我们全都知道。然而这遗憾啊……这遗憾就这样让每个人毫无办法地眼睁睁地看着,无可改变。除了就着行云般的钢琴声看她把卡片重新插进书里抱在胸前朝我们笑一笑真的是无可改变。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遗憾的美吧。导演自然是要他的电影美的。我们也为这美所感动,然而有的时候却也真想拼却了这场美不要了,来一个俗套的大结局。做一回只是贪图浅薄快乐的观众。让她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知道她爱他。让他知道她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思。让他们至少能成为朋友。让每个人寻找到心中的答案。在这流光声色的虚幻世界里,让有情人此生无憾。
爱情的镜头感
高二那年的夏天,班里的一个女生和男朋友分手了,几个女孩儿在校园里的树荫下坐着谈论此事,分手的女孩说:“我一转身,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另一个女孩子把话接过来:“头发一甩的刹那,当当当,音乐响起……”大家都笑了起来。那个失恋的女生也笑了,眼中还闪着泪花。当时大家都那么年轻。会相约了逃课去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文具盒里贴满了明星贴纸。渴望有电影般的爱情,连失恋也有一种唯美的镜头感。
后来一直就有了一种感觉。一个好的情人未必一定是懂电影的人。但是一个有镜头感的人却一定是个有魅力的情人。倒不是因为电影可以教会一个人多少浪漫的招数,也不是因为可以演示出多少惊人的接吻姿势。不过一个可以用跳脱于自我之外的眼睛来看待自己爱情的人,总会知道怎么让一个微笑变成最美的记忆,留在你的生命里。
这是一种天分和悟性。我见过一些十分有魅力的人,他们的骨子里都是这种有镜头感的人。丰乳肥臀的女人并不难找。而梦露却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最伟大的情人。曾有摄影师回忆这位尤物的时候说,无论摄影师们怎样地偷拍她,她总是仿佛知道摄影机在哪里。她接吻的时候会跷起一只脚。这一个让她永恒的动作如此简单,却比很多飞过来吊过去上天入海的吻更生动地打动人们的心。
是的,一个有镜头感的情人只是轻轻地跷起了她的一只脚。于是这个吻就让你的平淡而又枯燥的日子浪漫起来了。那一刻那个美丽女人一定是有一只眼睛游离于自己的身体之外,注视着自己的。仿佛摄像机一样,设计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并从中获取着乐趣。有时尤物和肉弹的区别也就在于这么一个小动作而已。
电影带给我们什么?仅仅是一个故事,一句经典的对白,一种思考或表达吗?这些我们通过阅读和交谈等其他的方式也同样可以得到。然而我们依然在看过那本薄薄的《廊桥遗梦》之后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透过被雨水模糊了的车窗玻璃看离开的那辆蓝色卡车。看那镜子下面那个摇摆的项坠。我们也会伴着一个中国男人的急促呼吸看一个法国少女在明媚阳光下,用艳艳红唇在透明的玻璃上印下的一吻。有的人终其一生,只会用一种视角看爱情,一个有镜头感的情人,却一定是具备着某种天赋的。它和其他天赋一样,也同样需要培养和磨练,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天赋,只把它当成是一种与美貌并同的本性使然。我想这也是电影的最大作用之一,它启发了不知道多少人懵懵懂懂的镜头感。让他们重拾这份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
爱情故事的桥段永远只有那么几种,在什么地方或者在什么人之间发生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有的时候我们期待一部爱情电影带给我们的,也许只是一个让我们久久不能遗忘的镜头而已。每个人都是自己记忆的导演,有选择地编辑着岁月的镜头。然后在生命里的某一天,做回一个天堂电影院里的孩子。面对着曾经有过的青春,爱情,痛苦和一切的一切,这一次,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做一回观众吧。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看完电影《2046》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很多人不会喜欢它,但是我喜欢,别人问我,我也会坦白地说喜欢,于是就想,又会被人叫做小资,不过这无所谓。我说我喜欢,是因为这部电影是有历史的,而我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有历史的电影。很多人会不相信,觉得我是在瞎说,不过这也无所谓。又有人会说,你说的历史就是《花样年华》嘛,我也看过。不过这电影似乎和那部电影没什么关系嘛,爱情不爱情的,一地碎片,不好看。
但是这个历史不仅仅是和那个叫做《花样年华》的故事有关的,他是和一个叫王家卫的男人整整过去的十年有关。关于过去到底发生过什么,我以为他是想了很久的,但想得太久了,反倒觉得很多东西都没有必要再一一去追述,于是就干脆挖了一个洞,把那东西放了进去,叫我们自己看。有的人看到了,有的人看不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王家卫就是王家卫,他自己也无所谓。他只管挖洞。
话说到这里,我想我有必要提一下周慕云的眼神了,看《2046》,我是从周慕云的眼睛开始入戏的,他拿了礼物去给白玲赔礼,两个人话里话外地调情,浅薄而轻佻,梁朝伟和章子怡的演技相差不止一个档次,但是勉强也可以看,梁朝伟的眼睛里尽闪着露骨的放浪形骸,像极了我认识的一个男人。2004年的春天,我们在西湖边玩,经过一个亭子的时候,那个男人就坐进一口大缸,我为他照过一张相片,就是这样的一副无赖的表情,就是这样的一双肆无忌惮的眼睛。
这男人不是我的情人,从来不是,我们一直是最好的朋友,于是这反倒使我成了他生命中一路跟着旁观下来的女人,就像是在看一场电影,观看着另一个周慕云的全版故事。当你看到一个人生命中发生了一些事情,他就变成2001年的他,2002年的他,2003年的他。他一直在变,但是你知道,他其实还活在2001年,他说他要忘掉的过去,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忘掉了。但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有些东西如果已经发生过,就会改变一个人,使他成为另一个他,无论是怎样的人,也无法放弃。他或者是不自觉,或者早知道,但也无济于事。
香港的苏丽珍把周慕云变成新加坡的周慕云,他揣着他的秘密跑到庙里,挖了一个洞,然后把自己的秘密告诉给了一棵树,然而这秘密就算已经不再是秘密,却也已经改变他的一生,让他永远也回不去了。他想摆脱,就去赌钱,碰到金边的苏丽珍,又跑去把秘密告诉她,但是等他说完了,又觉得这也没什么用,原来他是在自己的心里挖了一个洞,他自己走不出来,在哪里挖洞都没有用。他把这话告诉金边的苏丽珍后就离开了。其实那话是他对自己说的,但是他知道,谁都帮不了他,他也帮不了谁。他并不缺少人倾听,大不了就再找到一棵树,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王家卫的确是在《花样年华》的结尾里教给了我们一个对付秘密的方法,但是他却没有告诉过我们,那个洞挖过以后并没有用。我想这也怪不得王家卫,《花样年华》时期的他,恐怕自己也并不知道,所以他用了整整五年来拍《2046》。
于是我想起我前文提到过的那个男性朋友,有一阵子,他是花天酒地得可以,对女人也是狠心得可以。但是他只是热闹,不是快乐,我在一旁边看着他边想,如果他走不出来,他就要完蛋了。当然,他也在某时某刻跟我说过同样的话。我们就像住在一个宾馆隔壁的两个邻居,我站在我的人生里去观看他,我住2047,他住2046。他站在他的人生里回望我,他住2047,我住2046。
我开始喜欢2047这个数字,这个房间是旁观者的房间。王家卫让周慕云最后住进了2047的确是别有用意,他在2047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2046里发生的故事,也参与着2046的故事。他给王靖雯写故事,取名叫2047,这个故事对于王靖雯来说,的确是2047,但却是他自己的2046。他其实是又给自己挖了个洞,可是他一边挖一边开始明白。生活不能这样下去,这场漫长的告别需要一个终点,可是这个终点在哪里呢?直到他再次看到露露。那一刻,他仿佛是站在了轮回之外回望这轮回,他终于醒了。人生最大的顿悟总是发生在刹那间,在不动声色里。周慕云还是那个周慕云,他唯一改变的,只是他的眼神。当他再见到白玲的时候,放荡的眼神已经一扫而光,眸子里是极度平和与安静。
所以我一直在想,这部电影,如果没有了梁朝伟的那双眼睛,就什么都不是了。周慕云是那个逃出2046列车的人,走得出来,是靠他的悟性,白玲却走不出来,这是她的命运。所以他可以对白玲那么好,因为他知道她是个一辈子都再也逃不出来的可怜人。但是他帮不了她,他能为她做的,也就是付一付账,而她怨他的……唉!不说也罢。
2046,数数这趟列车上都有谁?有露露,有张震,有金边的苏丽珍和香港的苏丽珍。也许还有我们,再也许,还有一个叫王家卫的男人。这部电影,仿佛也是他为自己挖的一个洞,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回忆。露露从《阿飞正传》穿越而来到了《2046》,她还在寻找那只没有脚的鸟吗?而Leslie,也真的已经变成了那只鸟,在某一个傍晚,离我们而去。张震并没有成为那只鸟,他从《重庆森林》的天涯海角归来,踏上2046这趟列车,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落地。所有的这一切情节,都代表着王家卫自己走过的路。他似乎更应该学会去遗忘,抑或是周慕云对金边苏丽珍说的那句话,其实也是王家卫对自己说的?看王家卫在《艺术人生》里因为张国荣而落泪的时候,我就想,有些东西,怎是说忘记就可以忘记。拍完了《2046》,他是否就真的可以放弃一些东西?而这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重要。
《2046》是一辆列车,它开往未来,但是列车里的时空是静止的,装满了困在过去里的人。它从来不强迫人留下。可是很多人踏上了这趟列车,就再也没能离开。
2001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我和我的朋友在我们城市里的一个酒吧喝了一夜酒出来,钻进早晨清冷的空气中,街上一个行人都没有,他穿着一件衬衫和一条短裤,光脚穿着皮鞋走在我身边,走着走着,他就唱起歌来。那歌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他唱跑调了。
那一年,我曾经真的很想在树上挖个洞,但是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工具。这救了一棵树的命。如果我当年真的挖了,那么这个洞就该叫做2001,它和2046一点关系也没有。就像这部电影,其实和爱情根本没有关系一样。我现在很庆幸我没有真的那么做,我甚至从没在任何树上、地上挖个洞,把那些伤心的往事埋起来,因为我一直记得周慕云的那句话“自己走不出来,在哪里挖洞都没有用”。
爱莉嘉的病态人生
在看《钢琴教师》之前,有朋友说这是一部比较病态的电影。在我理解,通常能用“病态”这个词来评价的电影一般只有两种,一是导演自己本身有些病态,所以整个电影本身也呈现出一种病态来,电影中的每个人、每束光、每个镜头的角度,甚至每一粒尘埃都带着一种疯狂或者阴郁的气息,逼得人透不过气来。而另一种则是导演以正常人的目光来讲述和诠释一个极端的故事,把它放在阳光下,日常生活中。在正常的人群里,走着一个不正常的人,让观众们看着他的沉沦与挣扎,看着他无法自拔、无法自救、无能为力地徘徊在这个所谓正常的世界之外。对于这两种“病态”,我一直以为后一种电影是更残忍的,而《钢琴教师》,则属于这更残酷的一种。
爱莉嘉是一个受人尊重的钢琴女教师,她40岁了还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过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她既没有结过婚,也没有男朋友,甚至连个情人都没有。她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也是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然而这一切都掩饰不了她那正在老去的面容,也满足不了她在黑夜里孤独无助地燃烧着的欲望。她禁锢自己的灵魂,她的母亲既是和她相依为命的人,又是她灵魂监狱的看守。她因此憎恨她的母亲,却又离不开现有的生活。每次和母亲争吵,每一种过分的压抑总会让她寻找到一些发泄的方式。她到露天的电影院去偷窥,蹲在情侣的车下撒尿,她一个人去看色情电影,回家后用刀片来残害自己的性器官。她在做这所有的事情时都面无表情,看不出痛,也似乎没有快乐,我看着她冲干净浴缸里顺着她大腿流下来的血,灯光下,那浴缸是白色的,鲜血很红。
没有人知道她的秘密。因为她走在人群中是那么正常。她和谁都不亲密,对谁都保持着警惕。虽然她的步伐显得有些老态,她的背有点驼,“这只是一个老处女而已”。人们顶多会充满好奇或者同情地这样猜测一下,而她则用平静的表情和冷酷的眼神来对付这一切。她看到学生留连在色情杂志架前就表现得很愤怒。或许她真的愤怒,但却是为自己没有得到的正常人的生活而愤怒,那被逮到的男孩在她的面前几乎害怕得要死去。她却借此找到了一种平衡。她依靠这种平衡在日常的有尊严的生活与私下的病态的生活中不露声色地游荡着。正常的爱莉嘉和变态的爱莉嘉都是她,但是她自信能控制住这一切,她的控制力让她觉得自己很安全。
18岁的华德打破了这个平衡,这是个阳光般灿烂的年轻人,有美妙的肉体和迷人的笑容,朝气蓬勃又充满力量。他听出了她内心澎湃的欲望,于是便对她展开追求。接下来的事情是每个观众都能想象得到的,这个40岁的女人自然而然地坠入了爱河。然而横在他们之间的问题却不是社会舆论,而是爱莉嘉自己。她虽然已经深深地陷入了情欲中不能自拔,但她自认为清醒的头脑却依然不肯放弃控制的权力,她挑逗华德,却不肯满足他。她自己心中充满了对性爱的变态幻想,但当她面对一个真正的男人的时候,却又觉得他们是那么的肮脏而无法接受。
华德简直被这个女人给弄蒙了,他其实只是一个正常而普通的男人,有着正常而普通的情欲。如果说在学校的厕所里,第一次感觉到爱莉嘉有些病态时他还能保持镇定的话,那么当他读到爱莉嘉给他写的那封建议他对自己实施性虐待的信时,他被这女人脑子里的古怪想法弄得不知所措了。他是因为觉得她美好高贵才追求她的。他想和她上床,却完全没有想到她优雅端庄的外表下,竟然是个疯子。虽然他不断地说自己是真的爱爱莉嘉,但是面对真实的疯狂的爱莉嘉,他却只好无能为力地落荒而逃了,他开始觉得爱莉嘉是一个丑陋的、恶心的老女人了。爱情在这个时候脆弱得不堪一击。爱莉嘉以为他爱她,才向他坦白了自己的秘密,现在却遭到了拒绝和嘲笑,她的整个世界在一瞬间失去了平衡。
她于是干脆不要这平衡了,反正要也要不得。牢笼一旦被打破,那只欲望的怪兽就再也关不住了,横冲直撞地跑了出来,把她的世界搅到更癫狂。她于是去找华德,诱惑他,躺在地上企求他的爱,承认自己已经投降,只求华德能好好干她一场。然而她的身体比她的心更固执,面对着一个现实中有血有肉的男人,她根本就是一个性无能和爱无能。她渴望过和男人肉体交融,但她对男人的抗拒已经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这是她所没有想到的,现实的一切和她看到的那些春宫电影不同,和她的幻想也不同。当真正的男人的胴体展现在她的面前时,她竟然呕吐了。
华德却被这一切彻底地激怒了。她在水池边呕吐的样子使他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在她心目中是脏的,无论她怎样卑躬屈膝地企求,也无论他怎样的在她面前保持尊严。在这场由她来操纵和控制的关系中,他始终是她病态幻想中的一个棋子而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于是他终于在一个深夜闯入她的家中强奸了她,开始时,她穿着白色带红点的家居睡衣站在走廊里看着他,神态平静得一如往常。“这就是你想要的吗?”他开始狠狠地打她,然后问她,他终于照她的信里那样做了,她立刻被打倒在地爬不起来,鲜血从鼻子里流了出来,很快地染红了那件白色的睡衣。“不要打脸和手,”她说,曾经高昂着的头颅此刻却再也抬不起来。
这一刻她倒真的像一个正常的女人了。一个被侮辱的和被损害时的正常的女人,一个无助地蜷缩在房间的一角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的女人。这曾经是她幻想了无数次的和他做爱的方式,被他强暴、虐待,她以为那会带来快感,然而当这一切真正来临的时候,她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丧失尊严的感觉,遍体鳞伤,毫无快感。
“你不能对一个男人这样,”强奸她的男人一边解开裤带一边告诉她,“你不能这样引诱一个男人然后又对他不管不问。”她躺在地上,即便他一次次侵犯她的身体,也像一具尸体一样没有说出半个字。她曾经对男人的病态的幻想,她躲在里面借以为生的、病态的幻想现在都被眼前这个男人拖到现实中来了。这是一个充满羞辱,令人崩溃和疯狂的世界,一个无法让人活得有尊严的世界。她再也无法寻回从前的平衡,那个高贵的爱莉嘉已经被毁灭了,只剩下那个变态的下贱的爱莉嘉任人凌辱。
她于是恨他入骨,干脆藏了刀子准备在演奏会的时候向他寻仇,她的脸上依然是那副平静漠然的表情。但我们都可以看到她那颗被愤怒燃烧着的心。她等着他,一直等到大厅空无一人了,他才随着家里的人一起赶来,看到她还若无其事地向她问候,然后裹挟在人们中离开了。那一刻她知道,他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她从来没有学会过如何尖叫,即使在人生最压抑的时候也叫不出,哭不出。于是她只有掏出那把藏好的水果刀往自己的左肩狠狠地刺上一下。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在这个电影中看到鲜血,这一次它慢慢地从她的丝绸衬衣上渗透出来,像点缀在她肩头的一朵小红花。这样的一个弱女子,病态也是病态的软弱而已。除了能损害自己,她还能损害谁呢。除了默默地穿过人群,走回家去,明天继续在这个正常世界里偷偷地病态地生活下去,直至死亡将她带走,她找不到出口。
爱杀人
将一个电影多看上几遍,有时会看到以前没有留意的东西。最近把《秋日传奇》又翻出来,再看到的,却是一个爱杀人的故事。
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都被那个金发的阿波罗迷住了吧。所以少有人提及那个女人——苏珊娜。对,这就是她的名字。在布拉德·皮特耀眼的光环下,每个人都显得黯然失色。哪怕是片中唯一的女主角,也显得那么无足轻重起来。她只是一个传奇的点缀,没有她,传奇依然是传奇,而有了她,传奇更加精彩而已。
然而这一次我怎么就为她而落泪了呢。时光流逝,当我的眼睛终于可以从皮特的身上移开的时候,当我作为一个女性观众终于可以抛开年少时的成见重新看待她的人生、她的故事时,我开始怀疑,遇到一个传奇似的男人到底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
其实大哥艾尔弗雷德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已经是足够出色了。他温文尔雅,有才能也有毅力,与这个世界是如此地融洽共处。最重要的是他那么地爱她宽容她,并且有足够的能力给她富裕的生活、社会地位、人们的尊重。他的话是对的,皮特根本不可能让她幸福。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包括她自己,因此他才始终心有不甘,在她死后,他在她的墓前心痛地说,为什么他这样努力,可是所有人都不爱他,而他的弟弟,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而所有的人都爱他。
这的确是巨大的不公平,可是她就是没办法爱他,她爱上一个足够杀了她的传奇。这传奇也是爱她的,这在一个女人来讲,是怎样的一种奢望,然而她实现了。她的未婚夫在恰当的时候战死。她终于可以和从战场生还的他在一起。然而她并不知道那只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的开始,于是如飞蛾一般向着那光亮扑去。
那一段日子,大概是她这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了吧。不再有婚约的束缚,她自由自在地爱他,以为她可以用爱情医治他的战争创伤,安抚他内心的自责和愧疚,然而她错了。无论她再怎样的努力,她除了眼睁睁地看着他逃开外毫无办法。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看着你的爱情明明实现了,又眼睁睁地走掉了,你伸出双手去拼命地拉住那爱情,但却无论如何握不住它。
爱情没有随着他的离开而死去,爱情在她的心中长久地居住下来折磨她。伴随着的还有希望。当希望和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相勾结的时候,就总会特别有杀伤力。她像一只被黏在网上的小飞蛾一样,苦苦挣扎却摆脱不了这一切。只有一直等,一直等下去。直到有一天,他的信来了,斩钉截铁地告诉她,他们之间完了。
撕心裂肺,还是悲痛欲绝?那个男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导演也没有告诉我们,因为除了那传奇以外,一个女人的绝望并不重要。好吧,那就这样吧,至少世界上还有另一个出色的男人爱着她,她老了,不能再让机会就这样流逝。她的伤口需要新的爱情来抚慰。她不甘心就这样在痛苦中老此一生。于是就嫁了吧,她可以告诉自己那男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回来,就算回来了,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女人能得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