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
竹下闲坐久,一一数青莲。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也达到全年峰值,这一天就是夏至。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这一天,中国最北端的漠河是我国昼长最长之地,昼长17小时;我国领土最南边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昼长最短之地,昼长12小时多,南北差距达4小时40分钟。哈尔滨市昼长约16小时;北京昼长15小时;济南昼长14小时40分;上海昼长14小时11分;杭州昼长14小时7分;福州昼长13小时46分;广州昼长13小时34分;香港昼长13小时30分,海口市这天昼长13小时多一点。
夏至这天正午,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景象,人们看自己的影子,也会见到一年当中最短的影子。中国大陆有五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点设有“窥阳孔”,人们可以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
在我国的北至点北极村,北纬达53度以上,而地球本身有23度半的倾斜角,每年夏至前后,这里一天有17个多小时可以直接看到太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可达19个小时,又被称作“不夜城”。当看不到太阳时,太阳的余光仍可以辐射到这里,呈现夜色清明的现象。
在东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夏至都是最早确定的时间或节气之一。一般以为先民是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谨慎的学者认为这一时间在公元前7世纪。但跟冬至一样,夏至是东西方农业的基础时间,不会迟至公元前7世纪才确定下来。无论是西亚万年前左右起源的农业文明,还是东方大陆上的良渚、红山等文化,对时间的测定都相当熟练了。更不用说后来的陶寺观象台、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它们对时间的观测已成为部族生活的大事。
夏至在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灾年丰之俗。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乃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说:“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清嘉录》里说:“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可见古人对夏至节气的重视程度。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宋代从夏至日开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跟冬至一样,夏至也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在天文学上,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逐日降低。唐人权德舆在《夏至日作》中说:“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传统中国的蒙学读物《幼学琼林》说:“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
天文学规定,夏至是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跟“冬九九”一样,“夏九九”也是中国人的计日方法,它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比较典型的夏至九九歌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中国人还有以伏计日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对热的感受方面,东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古罗马人认为每年7月、8月的酷热是太阳加上天狼星的热能造成的。天狼星在英语里叫“the dog star”“dog days”由此而来。俗谚说:“夏至狗,无处走。”“热成狗”成为有关不妙状态的妙语。
在中国人的观察里,夏至的物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古人说,鹿角不脱落,战祸不停止;蝉子不鸣叫,贵臣放荡淫逸;半夏不长出,老百姓会得传染病。
这三类物候在传统中国同样有极不寻常的意义。鹿跟先民相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社会政治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鹿是爱情的象征,鹿皮是古人婚礼当中的重要贽礼,是年轻人结婚时少不了的东西。《仪礼·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郑玄注曰:“俪皮,两鹿皮也。”故《诗经》说:“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鹿也是德音的象征,是美好愿望的象征,《诗经》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还是权力的象征,《汉书》卷四五《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晋书·石勒载记》下:“勒笑曰:‘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除了给予先民以灵感,让中国的先民想象出一个祥瑞麒麟外,鹿还对农业、养生、政治管理、汉字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山麓、俸禄、福禄寿、逐鹿中原、指鹿为马,等等,处处可见鹿的影子。
蝉在中国有知了、几溜、马季、伏天、二斯、秋凉、季鸟、山季鸟等多种称呼。它独特的生活习性让它成为复活与永生的象征,成为周而复始、绵绵不绝的象征。上古中国的政治继承制、禅让制,或许就有取蝉的这种象征意义。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都有在死者口中含玉蝉的习俗,以象征复活与永生。人们甚至把蝉当作立身处世榜样的“至德之虫”。骆宾王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至于半夏,本是旱地中的杂草,中国人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称其为半夏,它还有半子、三片叶、三开花、三角草、三兴草、地文、和姑、守田、田里心、无心菜、老鸦眼、老鸦芋头等几十种称呼。它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因此这一草药也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唐人王建有诗:“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赊来半夏重熏尽,投著山中旧主人。”张籍有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在文士雅医那里,半夏也是极好的入联材料,如“金钗布裙过半夏,栀子轻粉迎天冬”“使君子走边疆三七当归,白头翁夜关门半夏附子”,等等。
对农业来说,夏至节气的降水很关键,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荆楚岁时记》:“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农民要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适时适量施肥,及时播种晚稻,培育好晚稻秧苗。我们由此可知,在炎热的夏天农忙的意味。“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我们说过,生与长不同,春生夏长,夏天在长,农民的工作就是帮夏天的农作物更好地成长,要辛劳付出才能够换来一年的生活。
夏至节气的天气有预报作用,如“夏至大烂,梅雨当饭”“夏至落雨,九场大水”“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等等。反常天气亦能预兆未来,如“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不雨天要旱”,等等。
对养生来说,此时的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吕氏春秋·尽数篇》:“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孙思邈倡导:“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夏天众多的食材中,姜可能是最为重要的。“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孔子即有名言:“不撤姜食,不多食。”除了饮食,中国文化还注重精神调节,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对现代人来说,夏至期间昼长夜短,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量剧增。大城市的用电负荷令能源供应成为一大问题。在现代社会管理中,夏至成为用电高峰的代名词。2000年,美国加州发生断断续续一个月的大停电事件,引发震撼,美国人为此发起了社会运动来解决电力不足问题。“关灯”运动有三大诉求:随手关灯、冷气设定在26℃、离峰时才用大型家电。这一运动果然奏效,有效减少了用电量。2007年6月22日,自然之友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夏至关灯活动”。如年轻人看到的,“夏至关灯”不仅可以解决能源问题,也有助于解决光污染问题,能够让人享受自然的夏日和夏夜。
夏至在大时间序列里正是乾卦时空。中国人多知道乾卦的意义,乾卦爻辞,潜则勿用,见则在田,朝乾夕惕,或跃在渊,飞则在天,等等,是对人生状态极好的指示,是方法论或行动指南。先哲系辞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是说生命享有着造化赋予的充沛的能量,不需要再依傍外物,要勇猛精进,呈现出自身的光热,展示自身的才华。如年轻朋友抒情的:“尝试关掉电器,去享受自然的夏夜,你会发现美好的世界仍在那里,星星,晚风,蝙蝠,夜蛾,茉莉的香气,小伙伴的欢笑……”
可见,夏至仍有诗意。如苏轼有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则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至同样有哲理,有人性天心不易的机理。李清照有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君子自强的决绝解释,如歌德名言,凡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项羽因此从历史里获得救赎,较之历史上的成功者,他在中国人心中更有着美学的意义。张耒的名诗《夏至》:“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这是对夏至行深至微的观自在,自强不息者因此在苦夏里能够“度一切苦厄”,能够“各正性命”,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