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中我为大家介绍了用来明确思路的“分组归类”“矩阵”“商业模型”这三个方法,其中实用性最强的就是“分组归类”。
为了建立假设和 Issue,使用笔记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组归类时,应该先根据“空·雨·伞”的逻辑落实到“事实、解释、行动”上,但很多人可能难以做到这一点。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用比较简单的“分组归类”方法可以在使用笔记的过程中认识到框架的便利性。
一说起框架,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用于发表等资料中的框架,但框架与其说是拿来给别人看的东西,不如说是用来帮助自身思考的东西。框架是用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思考的工具。
但从框架的特性上来看,我们很难在脑中思考时就建立框架,而使用笔记整理思路时也很适合同时动手制作框架。
比如在分组归类中有一个被称为“3C”的框架。
所谓 3C 指的是“Company:公司”“Customer:顾客” “Competitor:竞争对手”这三个要素,在想要客观把握问题所处状况时是非常简单、方便的工具。
这个被认为发祥于麦肯锡的框架,在明确服务和商品如何销售的课题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就算是第一次使用也可以轻松掌握。
我们在收集信息、建立假设的时候,会习惯性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法。
在市场分析时也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过度高估自己公司的强项,认为“应该能卖得更多”,但实际上销量会受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等许多因素影响,所以自己的强项不能做绝对评价只能相对评价。
这时候如果利用“3C”的框架,就不会只致力于发挥自己公司的强项,而是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做出客观而且合理的选择。
将聚集在这 3 个项目中的信息进行分组归类,思考分组归类后的信息具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使用“3C”的框架做成的概括笔记。
用来换工作的笔记术
接下来让我们实际用“3C”的框架整理思路吧。
比如打算换工作的时候,需要对自己拥有的技能和身处的状况进行整理,找出客观的求职方向。使用“3C”的框架在笔记上进行分组归类,思考对自己想要就职的企业,应该如何强调自身的强项才更有效果,建立“假设”和“Issue”。
这时候的关键在于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应该试着在 10 分钟之内完成。
或许有人认为这么大的事情应该多花点时间仔细思考才对,但实际上当时间有限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容易集中精神思考。
更进一步说,如果不能够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强项和身处的环境,而必须仔细思考才能够想到的话,那恐怕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强项”吧。
【主题】如何在跳槽时提出自己的强项
公司:Company→自己
·拥有丰富的 IT 行业工作经验
·对新企业成立的相关案件拥有丰富的经验
·擅长与顾客长期交流、建立信赖关系
·在公司外主持跨行业的同世代的学习会
顾客:Customer→希望就职的公司
·大型生产企业的 IT 部门
·利用自身的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 B2B 的商业活动
·正在将之前委托给外部的工作转变为内部生产
竞争对手:Competitor→同样希望跳槽的竞争对手
·录用应届毕业生的比率较大
将自己的技能和身处的状况用“3C”的框架进行分组归类,就是上述内容。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针对应该如何在跳槽中显示出自己的强项这个主题,分组归类出来的信息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有很多,而与顾客和竞争对手,也就是希望跳槽到的公司和该公司的竞争对手相关的信息则非常少。
如果只在脑中思考,这种偏向性恐怕很难被发现,但当将这些内容写在笔记本上之后,就会一目了然地发现“分析不充分”。
实际上这个“发现”十分关键,因为这正是我们使用笔记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这个步骤而直接递交简历和职务经历,那么恐怕很难获得理想的结果。
也就是说,没能完美地解决“要想被跳槽企业录用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
在这个事例中,如果对想要跳槽的公司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就会在行业新闻的报道中发现,这家公司为了将“B2B”进一步系统化,希望能够提高案件匹配的精准度。
而且由于近年来这家公司一直录用应届毕业生,导致员工的年龄构成出现了断层,连接年轻人和老员工之间的 30 多岁的员工人数比较少。因此,如果是 30 多岁的人想要跳槽过去的话可以说是刚好合适,而如果自己的年龄不符合这个要求那就应该考虑其他的企业,或者进一步提出能够弥补这一弱点的自身强项。
不只是跳槽,在开始任何行动之前,都应该在笔记上整理自己的强项和弱点。而在整理的时候,推荐大家使用像“3C”这样便于使用的框架来作为思考的工具,绝对比单纯在一张白纸上书写要更加有效。
比如在思考自己的品牌战略和品牌形象时,首先使用“3C”这个框架来分析,可以明确品牌和形象战略的方向性。另外这种分析还可以用来回顾分析自己的人生和职场经历。
使用 3C 对跳槽进行分析的笔记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