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神贯注的方法 » 全神贯注的方法全文在线阅读

《全神贯注的方法》CHAPTER 6“完美”活法:拥抱无常

关灯直达底部

常言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如果想要完全沉浸于当下,我们就要学会拥抱变化。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变化会让我们不适应。我们本能地想要抵制变化,哪怕是实际上对我们有益的变化——尤其是在接受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变化时。大多数时候,你所经历的变化会让你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但当时却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它可以让你更好地经历当下,全神贯注度过难熬的每一刻。

记得在高中毕业典礼上,我的一位好朋友流着眼泪告诉我:“以后一切都变了,真舍不得!我太喜欢这几年的高中生活了。”她并不是唯一有这种感觉的人。我们肩并肩走在校园里,看着那熟悉的运动场,熟悉的老同学,每个人都五味杂陈,有人开心,有人难过,有人紧张,有人不舍。很明显,我生命中的重要一页就此结束了。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站着另外一位好朋友。我至今还记得刚上一年级时,他穿得像个工程师,我们坐在一起吃午饭,他长满雀斑的脸上抹得到处都是花生酱和果酱,而且一边大嚼三明治一边说话,喷得到处都是。真的很难相信那已经是十二年前的事了。大学毕业之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牙医。至于我那位泪眼婆娑的朋友,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她在高中并没有谈恋爱,在我身旁抹眼泪的那一刻,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开始一段美好的姻缘,等待她的,是一个完美的家庭,还有一份令她充满激情的工作。

当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时,我们会感觉很积极,很舒服,甚至很振奋。但换一种情况呢?当变化让你觉得很难接受,甚至让你感到痛苦时,你该怎样接受它呢?当我母亲从一个健康活泼的女强人变成一位疼痛缠身的病人时,我该怎么接受它呢?这件事难道还会有什么积极的一面?在提笔写这一章之前,我曾花了很长时间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我知道,拥抱无常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我也很清楚,现实总是充满挑战,不可能每一天都风和日丽。眼看着深爱的人每天承受痛苦,知道她随时可能离我而去,这一切只会让我感到沮丧甚至愤怒。但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看到任何积极的一面,就必须学会改换视角。

事实上,在母亲去世的那段时间里,我并没有领悟到那其实是一堂至关重要的爱的教育课。当时我的孩子刚刚出生没多久,为了养家,我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忙到筋疲力尽。因为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也很少提到她的疼痛,所以如果不经常提醒自己多去看看她,我很可能就会忘记她正身患绝症。即便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甚至最后几天里,母亲也从来没有表达过恐惧或痛苦。知道她癌症复发后,我坐在她病床旁边,她看着我说:“你知道了吗?”我说是的,她说:“确实很糟糕,但没关系!”然后她笑了笑,像是在安慰我。

在剩下的日子里,母亲每一刻都活在当下,全神应对。当你坐在床边跟她交流时,无论她身体正在忍受怎样的煎熬,她都会跟你保持眼神交流,让你觉得舒服,她是一个非常善于倾听的人。母亲希望自己能从容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她的确做到了。在她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当病魔一点一点吞噬她的身体,当生命一点一点离开她的躯壳时,她在向每个人展示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爱的力量。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对她来说,更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痛苦,而是如何让身边的人不为她感到难过,这是她最后的人生目标。我的母亲天性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她总是忠于自己,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她不需要说太多话,人们只要在她身边,就会感觉很舒服。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但事实上,她极大地影响了我为人处世的方法。直到几年之后,当我有机会安静下来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母亲离世这件事时,我才真正理解这一人生变故所带给我的成长。

总的来说,人的离世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骤然离世,比如说发生车祸。遇到这种情况,无论是离开的人,还是活着的人,都没有时间考虑太多,一切都很快。另一种情况是重病缠身慢慢离世。遇到这种情况,病人和病人家属都会经历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此时病人和家属都可以进行一些思考。我的母亲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教给了我勇气、从容,还有力量。她的离世本来是一场悲剧,但她却通过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一些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

从母亲身上,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和而有勇气。我前面说过,母亲从未说过自己感到害怕,也从未流露出任何恐惧的情绪,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感到恐惧。只是她太有爱心,所以宁愿自己面对一切,也不想给别人增加负担。她在谈话时总是全神贯注,这点对我影响很大。每次我跟两个女儿说话时,也总是尽量保持专注,用心倾听她们跟我说的每一句话。母亲总是先为别人着想的天性,也让她和别人感到快乐。从她身上,我也学会了这一点,这又是宝贵的一课。

要想渡过逆境,你需要内心强大,而这个过程又会让人变得更强大。即便已经过去很多年,如今每次想起母亲,我都会感到振奋。她把一场人生悲剧变成了有意义的一课,这是她留给我的宝贵遗产。她的那些品格——用心倾听、无私无畏、内心强大、他人为先……让我受益终生,也让我有更多东西可以跟别人分享。

变化本身就意味着成长,求变是人类的本性。想想看,你难道想一辈子都读一年级吗?想每天重复今天的生活吗?想每天中午都跟同样的人吃同样的午餐,做同样的工作,年复一年,一直如此吗?我们需要变化,变化会让我们感觉充实,感觉振奋,能让我们学到更多东西。事实上,我们经历的每一次变化都会让我们有所收获——无论当时这些收获看起来有多么微不足道。变化会迫使我们去思考,去权衡,去反思。一成不变的人生会让人无法忍受。

有些变化是我们主动进行的,比如学习一门新技能。而有些变化我们则想尽量避免,比如死亡、离婚等。而要想全面成长,我们需要学会从各种变化中学习。每个人都喜欢前一种变化,都想要回避后一种变化,但事实上,两种变化都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有些技能,我们只能从逆境中学到。比如因为母亲去世的经历,所以我现在更懂得该如何帮助跟我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虽然没有人喜欢这种经历,但如果能用心去感受这些经历,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强大。没有人想要失去自己最爱的人,但一旦有过这种经历,我们就会更善于跟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的人交流。在经历了这些事情,并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之后,我发现,诸如“逆境”或“负面体验”之类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主观判断。这些判断的依据是我们的个人感受,而非客观事实。当变化出现时,我们需要保持旁观者心态。否则我们就会根据自己的情绪来给这些变化贴标签,并很容易被这些情绪左右。这样我们就会失去从变化中学习的机会。所以说,保持冥想练习,你就能越来越轻松地随时启动旁观者视角,从而更加冷静地应对变化。

我发现,当我能够专注于当下,不想未来(尚未发生),不念过去(无法改变)的时候,我就可以不去判断眼前的事情是“让人舒服”还是“让人不舒服”的。一旦做到这一点,我就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就这样,沿着这个方向的思考越深入,我就越觉得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记得第一次受邀发表大型演讲时,当时我感觉很紧张。我接受了邀请,但同时也承受了很大压力。《练习的心态》出版后,我曾受邀做过一些小规模演讲,但这次不同。演讲之前,我坐在更衣室里,感觉手在发抖,甚至都端不起杯子,我害怕自己不能吸引这么一大群人的注意。当我走到舞台一侧,等着主持人喊我的名字上场时,从舞台下面的声音就能感觉到整个场馆坐满了人。我从来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过话,那一刻,我心里不由开始打鼓。

幸运的是,我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于是开始转换视角。我知道,我一直都很喜欢跟大家分享我的经历,这次也不例外。其实这次演讲本质上跟之前的并没什么不同,只是由于这次场地大了一些,人多了一些,所以导致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就算我很渴望这个机会,但当时也会让我感到不自在。

想明白这件事之后,我开始重新把这次演讲看成是一个提升自己,在更大范围内跟更多人分享我的观点的机会。一旦转换视角,我就意识到,其实台下的观众都是花钱来听我分享的,既然如此,说明他们一定很认同我的观点,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这是一次提升我自己的机会,凡事都有第一次,说不定下次,我还会有机会面对更多人发表演讲呢!想到这里,我终于放松下来,走上舞台,跟大家度过了愉快的两个小时,而且在随后的签名售书环节同样感觉兴奋而充实。从起初的焦虑不安到后来的轻松应对,实现这一转换并不容易,但却为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仍然是一种学习,而且随着我越来越熟练地切换到旁观者视角,之前让我感觉为难的很多事慢慢都被我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一旦知道该如何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得心应手,毫不费力。当遇到新事物时,不妨把它看成一种提升自己的机会。我们是在突破自己的极限,进入更高的层次。一旦实现突破,接下来我们又会面对更高层次的挑战。挑战无止尽!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把突破极限看成是一种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学会把握当下,专注于眼前的事。如果总是对眼前的经历评头论足,你就很难专注——因为你的一部分精力被用来发牢骚了。当我对生活中的某个变化有看法时,我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在走神,没有完全沉浸于当下。

人生总是充满变化,一旦变化停止,我们就会陷入停滞,无法继续成长。从我母亲的经历可以看出,很多时候,那些似乎最难承受的事往往能让我们学到最重要的技能。跟所有人一样,我也经常要面对难题。但许多之前不愿面对的事情,我现在已经能坦然处之了。我相信,我们不应该用“好事”或“坏事”来看待人生的许多变化,而应该把它们看成拓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只要能把握这些机会提升自己,以后遇到任何情况,我们都能从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