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觉得读不懂,可从解读书籍入手
正如电视综艺节目看多了会厌烦一样,我们也无法忍受到处充斥着“肤浅”思想的世界。偶尔,我们会想听听古今中外的大师的言论,想要到达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深渊。为此,翻阅“古典著作”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虽用“古典著作”来概括,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当代人必读的。有些书从基础上就很难理解,或是太古旧以至于“过了期”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例如马克思的著作,以共产主义如今的情况观之,直接应用其理论已经不能改善社会了。由此可见,阅读需要把握好角度。
阅读古典著作需要窍门。下面介绍两个能减轻阅读负担的方法。
一是暂且放下原书或译本,先从针对其价值或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阅读。 例如,哲学家康德的著作极为艰深晦涩,读起来很无趣,但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一书中对其思想做出了阐释。众所周知,该书内容简明易懂,标题也很时髦,能引导读者对哲学展开思考,因此一推出便成为畅销书。这本书作为入门书再合适不过了。
另一位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解读”也很困难。不过,幸好有长谷川宏先生长期致力于翻译其作品,只要阅读他所著的《新黑格尔》一书,就能从整体上轻松把握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而且,长谷川宏先生还对黑格尔的著作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引用,光是理解这些引用的部分,感觉就能距古典世界更近一步。
还有中国的古典著作,直接读原文很累人,幸好现在有大量的文库本,从各种角度对其加以解读。从安冈正笃、吉川幸次郎等人所做的广受好评的古典著作解读书,到守屋洋的作品,优秀的书籍可谓数不胜数。每本书的解说都很容易理解,对于体会中国古典著作的世界观是足够了。
最近,野村克也的《野村的实践〈论语〉》也引发了热议。这位著名的教练关于《论语》有何感想,又是如何将之与棒球联系在一起的呢?无论野村本人的拥护者还是棒球迷们,都会很感兴趣。
很多人都是从这些简明易读的解读书籍入手,继而沉浸在古典著作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若觉得把握不大,可以继续多读一些其他的解读书;若是颇有信心,就可以鼓起勇气挑战原书。总之,古典著作的内涵极深,一旦迷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肯定都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白话译文”便于阅读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就是阅读外国的古典作品,应该如何选择译本。
古典作品本身就很难读懂,而且翻译也会对作品形象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翻译距今已超过三十年,遣词生硬,字印得也小,字体还很老,令常人很难阅读。
在这一点上,例如艰深晦涩的黑格尔的书,长谷川宏先生的翻译就很容易读懂,因为他用的是白话风格的日语。再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众所周知,龟山郁夫先生近年的译本就赢得了爆发性的人气。用龟山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是以“能一气读完的文字”为目标进行翻译的。
换言之,即便是难以阅读的古典作品,只要使用简明易读的白话翻译,多数人也能接受。有的人可能原本对古典作品很感兴趣,但觉得门槛太高,不得不敬而远之。可以说,白话翻译的作用就是扫除这种印象。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最近兴起了“古典新译浪潮”。光文社自数年前持续出版的“古典新译文库”系列,便是其中的代表。正因为叫“新译”,如果戈里的《鼻子》,大体全是用说相声般的口吻翻译的。《鼻子》本来就是一部含有幽默成分的小说,所以这样的尝试并不违和。甚至可以说,若能让读者一口气笑着读完,这样的翻译就是成功的。不光是文学,康德、柏拉图等思想家的著作也不例外。最终,说不定就能形成足以媲美岩波文库和新潮文库的系列丛书。
再比如《源氏物语》,从前就有与谢野晶子、谷崎润一郎、圆地文子、桥本治、濑户内寂听等大家致力于“白话译文”。而在最近,林望先生翻译的《谨译源氏物语》就引发了热议。其译文将古典风格和白话风格平衡地融于一体,我个人期待这部作品成为《源氏物语》译本的新标杆。
在我看来,既然生为日本人,读过《源氏物语》的人生和没读过的人生,在厚度上是有差别的。 大和和纪女士基于《源氏物语》创作的漫画《浅梦》,整体上忠实地再现了原著,也是很出色的作品。但若是觉得读过这本书就相当于读过《源氏物语》,那就未免太对不起紫式部了。
在这一点上,《谨译源氏物语》既是不折不扣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很简明易读。即使是以前从不理会古典作品的人,也能顺利读完这本书。若是大家都能通过这本书走进源氏的世界,一直读到最后,日本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必能得到惊人的提升。
“当代古典”也该关注
与数百年前的著名古典作品不同,每个学术领域都有足以称为“当代古典”的作品。例如,即便是写于 20 世纪后半叶的作品,其出现也有可能成为学术的分歧点,或其作者给学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阅读这样的作者所写的书,也是很有趣的。
关于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书,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专业书籍毕竟读者有限,所以很多关于其研究课题的书,都是面向大众的。例如,如果要我推荐一本,我会推荐先前介绍过的《E=mc2 ——世界最著名的方程式“传记”》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这一著名方程式的诞生及发展过程,极具感染力。
该书首先讲述了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E (能量)这一概念的过程,及其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并描绘了当时的科学家的形象,还回顾了诸多历史,如m (质量)是什么,c (光速)的有限性是如何被确认的,等等。
然后便是决定性的发现:将能量和质量用一个等式联系起来。平时说到能量,要么是发热的,要么是运动着的。从常识上来说,眼前的物体看起来并不带有能量。从学术上来说,能量自有能量守恒定律,质量也有质量守恒定律,各自有着说明体系,二者的世界是分离的。
而将二者连在一起的便是爱因斯坦。后来没过多久,原子弹就研制成功了,因为人们已经知道,很小的质量也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也就是说,“E=mc2 ”这个公式,跟落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是有直接关系的。可以说,这区区五个字符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社会和整个世界的近现代史。这个方程式背负着令人恐惧的命运。
说到日本历史,人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战国时代或明治维新前后。相比之下,很少有人了解“E=mc2 ”的发现与日本之间的关系。然而,考虑到该公式后来对日本人的心灵造成的强烈冲击,其发现绝对是不可忽视的重大事件。
东日本大地震中的核电站惨剧,也跟这个方程式不无关系。或许,人类是开启了绝不能打开的“潘多拉之盒”吧。该书会引领我们直面如此残酷的事实。
不光是这本书,最近,让文科生也能轻松读懂理科知识的书变得越来越多。西蒙·辛格的《宇宙大爆炸》便是个中典型。对于自认为是文科生、一看见数学公式就头疼的人,这些书可谓是福音。借助这些书,也许就能从大体上把握这个世界,触及历史洪流改变方向的转折点,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求知欲得到满足,将带给我们极大的喜悦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