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全文在线阅读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建议“自问自思”

关灯直达底部

是否在边“问”边读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

举个浅显的例子,譬如,很多人都有过在车站或银行的窗口、超市的收银台前长时间排队的经历。当然有些只是暂时的,但有些却会拖延很久。看到这种情况,相应的负责人就该增加人手,提高工作效率,或者重新审视整个体系,寻找问题的解决对策。

然而,唯独现场的工作人员是不会意识到排队情况的。或许,这些人被“我们正在工作”这一意识所支配,无暇顾及周围。又或许,这种“异常”早已成为常态,所以在他们看来是“正常”的。总之,他们无法发现问题。

再比如数学界的费马大定理,为该定理给出证明的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固然伟大,但发现(预测)该定理的费马无疑更伟大,因为是他把这个巨大的难题抛进数学界,令其中的所有人为之着迷。

也就是说,因为有了问题,人们才会关心,并试图找出答案。拥有再优秀的头脑,没有问题也无济于事。

关于这一点,更简洁的表现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书,即“对话篇”。除了哲学家柏拉图的书之外,吉野源三郎的长期畅销书《你们该如何活下去》也是采用的对话的形式,但并非单纯地罗列提问和回答,而是在思考答案的过程中,又生出了新的问题,由此逐渐揭示整体面貌。

读书也是这样。只要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我在读书时若遇到作者的提问,会用括号把问题括起来。 就算不是明确的提问,只要我觉得“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定义应该有其理由”,就会同样用括号括起来。

这样一来,我首先能弄清楚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来写这本书的。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对话如何展开,也能预想到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提问,甚至自己也能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不是“自问自答”,而是“自问自思”。

“问题发现能力”是社会人的必备能力

今后,社会对这种“问题发现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例如,我以前听 7-Eleven 的 CEO 铃木敏文先生说过,便利店的商品如何摆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销售额。据说,铃木先生曾多次以顾客的身份走访便利店,确认顾客在店内的行动路线和视野范围。如此一来,就能立刻知道哪里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他为发现问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再比如日本电产的社长永守重信先生,据说他只要在工厂里转一圈,就能发现很多问题点。这是因为,他总是抱着“彻底排除无用功”的问题意识。而且,他基于丰富的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工厂才是好工厂,所以能通过对比而使问题点得以凸显。

这些人的共通之处在于,经验的积累会成为问题发现的一大助力。 越是在没有指南手册的领域,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越有理由被称为“能者”。

不过,我们常人虽然也会积累日常经验,毕竟很少有人每天都过得起伏跌宕。而且,就算对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有所了解,但只要超出范围,就会立刻变得迷茫。也就是说,如果只基于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经验值”就会很难提升。 如此一来,问题的发现也会变得困难。

就这一点而言,书中塞满了各种人物的经验。读书的一大好处,就在于能把别人的经验“错以为”成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认为,读书本身就能增长经验。

事实上,到了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现实经验与读书经验之间的分界线正逐渐变得模糊。譬如,假设有人读了很多关于坂本龙马的书,彻底为其着迷,那这个人肯定会对龙马的遇袭而感同身受。在查阅各种文献的过程中,其精神和经验会同一化。

而且,积累读书经验时越年轻,其价值就越高。现实经验只有经过一定的岁月才能积累起来,但通过书本获得经验,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而且,积累读书经验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迈上下一级台阶。

譬如,假设一个人的工作业绩毫无起色,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顾一切地不断努力,提高经验值是一个办法,但若不能确定业绩没有起色的原因,是很难真正解决问题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广泛阅读该业界、职别的相关书籍,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