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朱天衣的作文课:我的心爱宝贝 » 朱天衣的作文课:我的心爱宝贝全文在线阅读

《朱天衣的作文课:我的心爱宝贝》我的私房书单

关灯直达底部

开出这份推荐书单,真有些野人献曝的尴尬,我一直认为看书选书是极其个人私密的事,我所喜好的类书,不见得是别人读得进的,就好比每个人所欣赏的美食都不尽相同,我视若瑰宝的野菜珍馐,也许在旁人口中并无丝毫意义,而所谓的山珍海味,于我也许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吃不出好,还浪费食物,所以每当有家长为孩子向我索取书单时,我总会克制自己别“己所欲一定要施于人”,宁可花更多的时间解释“开卷有益”、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等说服对方千万要把这好快乐的选择权交还给孩子,我真的认为从琳琅满目的书海中,挑选自己喜爱的书是人生少有的乐趣之一,就好似打开一家餐厅的菜单顿觉人生充满了希望与喜乐一般,当然,也有部分的人会觉得选择本就是件麻烦事,因而才会有“招牌菜”的出现,比之于书市,那就该是“畅销书排行榜”了吧!面对什么都无所谓爱憎的人,我真想建议各家菜单上都列下一道菜,名之为“随便”,所以若说我这份书单有任何意义,那么就当是给什么都可以、什么都“随便”的人的一点参考吧!

我此次所列的书单虽是针对国小年龄层的孩子,但从七岁到十二岁其实差别是很大的,除了心智成熟与否,是不是有阅读习惯也是造成这差距的主要原因,比如同样是小五的孩子,也许有的连静下心来读一本简单的绘本都办不到,但有的孩子却已能沉浸在金庸的世界而乐此不疲,所以这份书单只能大略取个公约数,对程度较高及还未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来说,用处可能就不大了。

那么针对还未有阅读习惯及较稚龄的孩子要如何开始阅读呢?我以为从绘本(文字多过图画的较妥)或孩子感兴趣的类书着手都是可以的,不管是科学、传记、历史、小说……什么都可以,只要孩子愿意读就可以了。

我仍要强调,这只是一份十分个人、私密的参考书单,千万别强迫孩子依样画葫芦地照单全收,也千万别以此作为鉴别孩子阅读能力的依据,那会失真,且完全失去我列这份书单的原意了。

一、《少年小树之歌》

如果只能推荐一本书,给读小学的孩子阅读,我想就会是《少年小树之歌》这本书了,这近似自传的故事,距离现在虽已年代久远,但它所透露的讯息却不受时空的限制,除了祖孙间的深情令人动容,也将印第安人安身立命于天地间的生活哲学,阐述得十分明白,透过这本书,能让孩子们重新思索,该如何善待我们身处的环境、善待我们周遭的小生命。

故事中的小树,是一个有着印第安血统的孩子,当他的父母相继过世后,便跟着印第安祖父母住在深山里,过着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生活,祖父母十分疼爱却不宠溺他,以最自然的方式陪伴他成长,也让他明白了天地万物的自然法则,包括狩猎火鸡时不贪心地只取自己所需的分量;包括每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当有一天逝去时,便可埋葬在那棵树下,让自己化成养分回馈给那棵大树,在睿智的祖父引导下,我们和小树都一起亲近了这个生养我们的天地,也才明白最环保、最保育的就是那些几乎已被淘汰的古老民族呀!

而在当时,正是白人世界以种族优越的心态强凌这古老民族最炽烈的时刻,小树的祖父种种看似反社会的行为,其实不过是在坚持着印第安人传统的习惯及既有的生活方式,但他仍节制地不将己见全然灌输给小树,他留给小树选择的权利,尤其是受教育的权利,即使有万般不舍,但他仍让自己的小孙子离开山区,到城市里接受所谓的“文明教育”,而小树最后仍是返回了山上,不只是因为思念爷爷、奶奶,更是因为看似文明的教育环境竟如此地保守、制式,他在受了一番痛楚折磨后,选择逃回山上。

所以,这本书也让我们稍稍明白了,当一个强势的文明挟带着船坚炮利兵临城下时,许多优质的、源远流长的人类共通记忆便溃不成军,但胜利的不见得就是好的,端看这么几十年来地球给糟蹋到什么地步,而人们也懂得回头寻求古老精神遗产作为救赎,便可知端倪了。

这本书里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情节,包括不可免的生离与死别,但作者书写时十分地克制、不滥情,尤其写到祖父母相继过世时,仿佛像花开花谢般的自然,直到最后,看到已是青年的小树,一人骑着马,带着垂垂老矣的狗狗往回行时,那份怆然才再也无法隐忍地溃堤泪下,这真的是一本动人且耐看的书,很适合成长中的孩子阅读。

二、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白牙》

《野性的呼唤》与《白牙》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品,这两本书同样都在书写人与动物之间深挚的感情,我们要是理解百年前人们对动物的谬误(当时许多学者判定动物是没有感情的),便会明白杰克·伦敦的作品在当时为什么能得到这么热烈的回响,即使今天重新阅读这两本书,仍然会为他敏锐的观察、细腻的描写惊叹不已,孩子若静得下心阅读这两本书,对写作及视野的开拓都会有所帮助。

《野性的呼唤》与《白牙》同样是描述受尽人类百般凌虐过的狗(狼),经过种种凄惨的遭遇,最后幸而遇到懂得付出关爱的人类,重拾了对人的信赖,但这两个故事最后的结局却很不一样。“白牙”这体内绝大部分流着狼血的“狗儿”,被书中的主人翁驯养后,从阿拉斯加被带回到美国本土,经过好一番适应,演出了一场忠犬救主的戏码,立了大功,才被文明世界的人及狗接纳,从此赡养终老,算是一个美满的结局。

而《野性呼唤》中“巴克”的际遇,则正好是倒过来的,它原本是生活在文明世界中备受疼爱的家犬,但却被人偷走运到阿拉斯加充当雪橇运输犬,也是经过一番生死磨炼,才渐渐适应了极地环境,并从野蛮的丛林法则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只比狼还凶狠的角色,最后当它挚爱的主人误入禁地,被当地土著杀死后,它以卓绝的猎杀手段为主人报了仇,再以高超的本领赢得了狼群的认同,从此斩断了与人的纠葛,回归原野与狼共舞;而“巴克”与它的后代,至此也成为土著之间口耳相传、似神似魔的“妖狗”。

一般的评价,《野性呼唤》更胜于《白牙》,我想除了和《白牙》最终太过迪士尼的圆满大结局有关外,《野性的呼唤》后半段描述巴克挣扎于人的深情与原始野性的呼唤最是动人,奔流周身的原始血液告诉它该奔向旷野,但与主人深挚的感情却不停地又把它拉回到营地,以致后来当它发现主人及同伴遭到血洗,愤然展开另一场杀戮时,惊心动魄都不足以形容杰克·伦敦的描述,而最后的章节,还有一段叙述,那便是事隔多年已然成为狼群首领的“巴克”,不时地还会回到它主人逝去的山谷,对着灰冷的月色发出愁惨的哀号,我以为即使对动物无感的人,阅读至此,也很难不为之动容吧!

看完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的是动物与人的情感,也可以站在动物的立场想想,“白牙”和“巴克”的结局,哪个才是最适宜的选择?是以人为主,将动物圈养在身边?还是给予它们一些空间,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像迪士尼在改编《白牙》为电影时,结局就变成了主人选择留下来陪“白牙”终老阿拉斯加,这或许才是真正完美的结局吧!

三、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当人遇见狗》《雁鹅与劳伦兹》

劳伦兹这位得过诺贝尔奖(1973年生理医学奖)的动物行为学之父,曾著述过许多关于动物行为的书籍,其中又以《所罗门王的指环》最浅显易懂。为什么取名为《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因为相传圣经故事中的所罗门王拥有一只魔戒,戴上它就可以和鸟兽言语沟通,而劳伦兹虽然不具备这样的魔法,但他一样能从生活周遭的鸟兽身上,明白一些美妙而真实的故事,他是怎么办到的呢?除了长时间近距离地观察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生命的亲与敬。

本来一个科学家在研究观察时,最该讲究的是客观冷静,讲白一些就是不带任何情感,我真的好庆幸劳伦兹并不是如此,因为数据性的数据固然可贵,但对生命满怀敬意与同理心的他,却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更丰美的动物世界,我想这正是现代孩子最欠缺的。

很幸运的,我有一对十分容忍我的父母,自小便由着我把家当动物园,在那不满七十平大的眷舍里,我把从山涧抓来的紫螃蟹养在大澡盆里,邻居家大扫除清出来肉乎乎的小老鼠、小蝙蝠安置在鞋盒子里,树下捡来的小松鼠、小鸟放在垫了厚厚卫生纸的小提篮里,而溪沟里捞来的台湾斗鱼更是瓶瓶罐罐地放满了客厅,乌龟、鳖、胸口有蝴蝶结的小鳝鱼我也养过,至于那些比较“正常”的兔子和鸡等,则是任它们在院子里自由奔窜,在此同时,家中还长驻着十来只狗、十来只猫,所以当我看到劳伦兹位于多瑙河河畔的家园时,真有些似曾相识的感慨。

现代的生活环境已无法让孩子们享受与动物为伴的童年生活,但纸上作业至少可以弥补这一点缺憾吧!这是我推荐劳伦兹著作的心情。若孩子们看完《所罗门王的指环》仍意犹未尽的话,那么另外两本《当人遇见狗》及《雁鹅与劳伦兹》,也是可以继续阅读的。

若是把劳伦兹的著作当工具书看待,那么他那简单易懂的叙述很快地就可以让孩子进入状态,若能进一步将这些与动物互动的生动经验藏在心底,那么假以时日,孩子将会在自己周遭的同伴动物身上,也经历一场又一场的亲密接触,不是一定要拥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才能具备与动物沟通的能力,劳伦兹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关爱,对生命多一份亲与敬,那么每个人都能与另类生命展开一场深情对话。

四、吉米·哈利——“大地系列”

又是一套关于动物的书?!我也知道这样的书单未免同构型太高了些,但这部由英国兽医吉米·哈利所著的套书,真的是有趣极了,时不时拿出来翻阅,总能逗得人笑逐颜开,不推荐给孩子们看,实在是可惜。

这部畅销全球的“大地”系列,之所以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我想和吉米·哈利幽默的文采有绝大的关系,其实以六七十年前的时空背景来看,兽医真的是一点也不轻松的行业,那时他们看诊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经济型动物,其中又以大动物居多,像是牛呀!马呀!或者羊和猪之类的,帮这些大型动物接生或看病,简直就像是在打仗一般,而且出诊时间往往都在午夜至凌晨的时分,若正好又遇到又湿又冷的冬夜,那么套句吉米的话:“这简直就不是人干的工作!”但吉米却乐此不疲,一做就是五十余年,直到他老到做不动退休为止。

是什么支撑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苦干下来?是英国北部风景优美的约克郡谷地?是心爱的妻子海伦?是他执业的伙伴西格、法屈生兄弟?也许都有,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和他那幽默文笔相得益彰的达观性情有关,任谁看都是苦不堪言的差事,到他眼底、笔下,却都有了不一样的诠释。

在他下乡第一次为一只“三汽缸”的乳牛疏通阻塞的乳头时,有这么一段描述:“我正在做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我突然坐在牛栏的另一头猛喘气,胸口清清楚楚地印着一个牛蹄印。这实在难为情,可是我毫无他法,只有像条上钩的鱼似的拼命张着嘴喘气。牛主人把手蒙住嘴,他的教养正在跟他想笑的冲动交战。‘小伙子,真对不住,我该早告诉你的,这头牛最友善,它最爱跟人握手。’很显然地他很欣赏他自己的幽默,刚说完就把头靠在牛背上笑得喘不过气来……”这,就是冷面笑匠吉米·哈利,被牛一蹄子踢得快气绝了,却还能写出这样一段令人捧腹的文字来,类似的叙述,在他一本本的著作中俯拾皆是。

透过吉米·哈利,我们看到了英国乡间田野之美,我们认识了面冷心热的农村人情,我们也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切的感情,一桩桩真实的故事经由吉米风趣又深情的描述,跃然在我们的眼前,也无怪乎我所认识的许多兽医朋友会告诉我,当初他们会决定走入这行业,全是受了吉米·哈利的影响。

当然我会推荐这套书,并不是希望为动物保护多争取几位兽医师,而是吉米的人生态度及流畅生动的文笔,真的很适合合家共赏,但若因此多为台湾造就出几名仁心仁术的兽医师,也不枉我这番苦心推荐了,哈哈!

五、“魔戒”“哈利·波特”“向达伦”“黄金罗盘”“龙骑士”

终于要来谈一谈近几年来火红到不行的魔幻系列作品了,其中当然又以《哈利·波特》最受欢迎,本来是不需要再锦上添花地为它打广告,但还是想借此机会来谈一谈“哈利·波特”现象及它所引起的魔幻风潮。

当然很多人对“哈利·波特”热是嗤之以鼻的,老实说我也是其中一名,光是看到每次新书出版时,必得要上演的全世界同步发行,以至早一分钟送出书的邮差险些儿丢饭碗的事,便觉得真是够了,我便碰过类似的事,在第七集首卖日,正好便利商店架上有陈列,我便拣了一套,并结了账,好在买了后人没走远,隔一会儿便看到店员慌慌张张地找了来,抱歉再三地向我索回发票,说是他们早卖给我了一分钟,若追究起来是很麻烦的,唉!噱头玩到这地步真有些无聊了。

类似的促销花招,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像是每次出书之前,还要先预告这一集会死几个人,死的是主要人物,还是坏蛋,至于周边商品的促销更是到了泛滥的程度,光是电影拍摄过程大书特书的报道,便令人想不看也难。唉!说到这儿,同行相轻的酸意似乎越来越重了,就此打住吧!

撇开这些商业行为不说,“哈利·波特”对阅读这件事还是有贡献的,至少有很多原本不看书的小孩及大人,愿意接近书本了,而且一看就是七套、上百万的字数,不管原始目的是真的想看,或者怕在同侪间向隅,都没关系,若因此培养出个阅读习惯,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若把“哈利·波特”当作魔幻入门书,那么接下来的“向达伦”冒险系列、“魔戒”、“纳尼亚”传奇系列、“黄金罗盘”系列以及“龙骑士”,也是可以继续阅读的选择,尤其有了电影的助阵,相信更能得到孩子的青睐。我自己倒是蛮喜欢“夜巡者”吸血鬼系列,只是对较小的孩子来说,其中探讨是非善恶,黑暗与光明的矛盾,可能就显艰涩了些。所以,只要孩子愿意阅读这些奇幻魔法世界的书籍,别太担心,就让他们读吧!至少阅读这件事,是百利无一害的。

六、“小淘气尼古拉”——戈西尼的文字桑贝的插画

早在三十年前的《国语日报》,就曾登载过小淘气尼古拉系列的故事,作者勒内·戈西尼于一九二六年出生于巴黎,他的国小与中学教育却是在阿根廷的法国学校完成的,直到一九五〇年初回到法国后,在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五年间与漫画家桑贝共同创造出小尼古拉和他的朋友亚三、欧多、科豆、鲁飞等,以及环绕着这群小萝卜头的一些大人,包括他们的父母、老师及邻居们,而所有故事发生的背景则是在法国。

花这么多的文字介绍这系列书的作者及背景,主要是想凸显在时空上,它其实距离我们是很遥远的;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地球的另一端,且距今已超过五十年,这应该是老掉牙又与我们毫不相关的故事,但它为什么能穿越时空、毫无间然地与我们相会,且时不时地引我们发噱,甚或爆笑不已,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童年。

当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很讶然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的童年竟如此相仿,除了尼古拉比较爱以哭要挟父母外(在我们小时候这只会换来一顿好打),其他的情节真的会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以为已遗失的童年,包括和同伴们结盟、好认真地定下一大堆的规矩,到最后却被困在那一堆规则中,完全忘了当初结党结派是要做什么;还有,记不记得玩伴中那个像亚三的好吃鬼?还有那个令你又爱又怕(端看他和你同不同国)像欧多动不动就打人的“恐怖分子”?而那个像小乔方有钱又漂亮的小公子,是不是至今想起来仍让你又妒又羡呢?你会好惊讶戈西尼笔下的人物怎么和自己儿时的玩伴如此雷同。

我们常说,学校也好、小区也好,就像是社会的缩影,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最好的场域,尽管尼古拉的故事看似与我们有段距离,但那乱中有序的童稚世界,不仅可勾起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童年回忆,也可以让孩子们在愉快的阅读中,检视一下自己在同伴间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这也许是意想之外的收获哟!

附带要提的是,我好喜欢桑贝的插画,若能一幅一幅仔细欣赏,你会看到画中每个小小人都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表情,完全把戈西尼笔下的那群小天使、小魔鬼表露无遗。

七、《佐贺的超级阿嬷》《窗边的小豆豆》《东京塔》

近年来台湾书市出现了不少日本翻译的作品,像是适合中学、大学生阅读的村上春树,虽然他的文章有些晦涩,但他那带有异国风情(对日本人来说亦是如此)的笔调,实在是很受年轻学子的欢迎,也间接影响到许多新世代创作者的书写风格,像几位当红网络作家的作品,就很明显地看得出有村上春树的影子。

然而要真正碰触日本本土风情又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可能就属《佐贺的超级阿嬷》《窗边的小豆豆》系列及《东京塔》了,很巧合的是这三位作者都出身于日本的艺能界,《佐贺的超级阿嬷》作者岛田洋七是一位相声达人;《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是名主持人,在日本艺能界的地位犹如台湾大姐大张小燕;而《东京塔》的作者利利·弗兰克则是一个演员,也是词曲作家,他们在长大成人,甚至事业有成后,不约而同地回溯起童年或甘或苦的生涯,是泡沫经济冲击?抑或是人们思古溯源的本性使然?我们也许无法确知,但这些书在日本人气之旺、销售之佳却是不争的事实。

像父亲早逝的岛田,被母亲送到乡下让阿嬷照顾,面对穷到不行的日子,阿嬷自有她一套应对哲学,包括“有钱人很可怜耶,要去旅行、吃寿司大餐、定做新衣,忙死了。”面对被人丢弃、卖相不佳的蔬果则说:“尾端岔开的萝卜,切块煮起来味道都一样。弯曲的小黄瓜,切丝用盐巴拌过后味道也相同。”而当岛田考试成绩不尽理想未能达到满分5分时,阿嬷也笑着安慰他成绩单上只要不是0就好,每科1啊2啊的加在一起,就有5分啦!至于英语老考不好,阿嬷便建议他在答案纸上写“我是日本人”,岛田说:“可是,我也不太会写汉字。”阿嬷说:“那你就写‘我可以靠平假名和片假名活下去’。”岛田继续抱怨说:“我也讨厌历史。”阿嬷便说:“那就在答案纸上写‘我不拘泥于过去’。”哈!哈!面对这样的超级阿嬷,想不乐观也难呀!后来岛田之所以能成为相声大师,为大家带来欢笑便不足为奇了。

而来自问题家庭的弗兰克,有着学习障碍的彻子,他们都和岛田一样,拥有一段并不平静的成长岁月,但他们在亲人或长者的协助下,一一走出了那段惶惑青涩的日子,若把这些作品归类为励志丛书也不为过。

但我其实更喜欢看的是这些成长故事的背景环境的描述,日本距离我们不远,且几乎是和我们同文同种(去那儿自助旅行真是畅行无阻),看到这些书写,我总会忍不住叹息:“喔!他们也是这样长大的。”所以,若亲子一起共赏这些文章时,不妨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成长中有意思的片段,也许你也有个超级阿嬷,或曾像彻子小时候状况一大堆、像弗兰克一样曾颓唐消沉过,对这些糗事别羞于启齿呀!这样的谈话不仅不会减损伟大父母的形象,反而更能赢得孩子崇拜的目光哟!端看这几本书的卖座状况,便知我所言不假。

八、张曼娟——“奇幻学堂”

张曼娟编写的这套“奇幻学堂”,其中包括了《我家有个风火轮》《火里来,水里去》《花开了》《看我七十二变》,分别改编自中国的经典小说《封神演义》《唐传奇》《镜花缘》《西游记》,她各在故事中挑选了一位人物,重新雕塑,并增加新的素材,甚至增添了想象的情节,使故事更贴近孩子的心灵,我以为这套书是目前我所看过最好的儿童版的经典章回。

过往在坊间书肆翻阅所谓专为孩子改编的经典名著,我觉得只有惨不忍睹可形容,也许有人以为把所谓的“文言文”翻成个大白话就适合孩子阅读了,我以为那只是把章回小说中最精彩的“说书”给摘除了,剩下的便是无滋无味的空架子,读起来既无趣也无益。

与其如此,不如抽取精彩片段,或挑选其中特有意思、特具代表性的人物,加些自己的创意,让这些传奇人物更活灵活现地跃入孩子的脑海中,这样才真的是在说故事,才能唤醒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张曼娟便在《我家有个风火轮》中,为哪吒安插了个小姐姐花蕊儿,她的身形小巧,但却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当哪吒被火焚烧几近魂飞魄散时,就是这小姐姐背着他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太乙真人,用莲花化成肉身才重返人间的,尔后透过花蕊儿的眼,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却以爱化解了的父子大战,这似乎比原来哪吒被父亲李靖用玲珑宝塔收服,不得不苦苦哀求认输才和解了的情节要来得动人。

而在《看我七十二变》中,张曼娟又为唐三藏、孙悟空创造了一段前世因缘,在前一世他们原是一对兄弟,因为做兄长的孙悟空一直误解弟弟的善意,最后还害弟弟赔上了性命,因此在取经的途中,已然明白前因后果的孙悟空,总能不弃不离地守候着有时有些神经质又多疑的唐三藏,最后终得圆满达成任务归来。张曼娟添加如此一段因果,倒真的使故事更合理了,不然以孙悟空的好本领外加暴躁脾气,又如何肯屈从于领导能力不太高明的唐三藏呢?所以我以为,这些增添的部分,倒是使原来的故事更生动有意思了。

也许有人会质疑,怎么可以擅改这些经典章节!?我们回头想想,不管是《西游记》或《三国演义》和原来的史实相差多远?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真有其人吗?而曹操真像罗贯中笔下描写得如此不堪吗?而《白蛇传》在民间流传的版本便有好几种,如此的百花齐放才真的是民间创作力的展现。

所以与其让孩子看那些无趣也无益的白话简略版,不如就让张曼娟以另一种说故事的方式,带孩子先跨进古典章回小说的门槛吧!

九、侯文咏——《顽皮故事集》《淘气故事集》《天作不合》《大医院小医师》

侯文咏的作品有很多是适合合家共赏的,这没有任何贬抑的意思,本来他的《顽皮故事集》《淘气故事集》《天作不合》应该就是设定给孩子们看的,这当然会让人忍不住拿张大春的《野孩子》《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来比拟,我个人喜欢的是后者更辛辣的书写方式,只是儿童不宜,所以只好选择推荐比较轻松、干净的前者了。

当然一开始看侯文咏的文章,会觉得是不是太好看了些,像他的《大医院小医师》便老少咸宜,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十分的健康写实,幽默的笔法、难得的医师背景资历,不想成为畅销作家也难呀!哈、哈!是不是嗅到了一点酸酸的味道了?尔后的一本书却让我对侯文咏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它不是《白色巨塔》,也不是《危险心灵》,而是他2002年写的《我的天才梦》,这本有些自传体式的散文,记录了他由小至今的成长过程及心路历程,包括小学时代便已自行编写出刊了三期《儿童天地》,包括在成长岁月中放弃自己所喜欢的写作而投入行医的行列,以至后来成为畅销作家仍不满足,而选择孤注一掷地投入写作,成为一位专职作家,其中生命转折处的低回、困顿,侯文咏毫不掩饰地透露出来,这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与努力,因此重新回头读他的旧作,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最近又读了他的新作《灵魂拥抱》,也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里面的元素很多,比之过往的作品层次又复杂许多,看得出来是投注了很大的心力书写完成的,以大众读物来说已是难能可贵的作品,但若有一天,侯文咏在写作之路还想作一番调整转换时,或许可以考虑放空,把肩上一些东西放下,把心心念念的读者放下,放怀去书写,如《我的天才梦》最后所言,穿越时空、超越生命中的局限去书写,就当是个冒险也好,没有人规定作家的每件作品都该获得所有人的认可的,这是我对努力、真诚的侯文咏的一点点个人建议。

我在一开始曾说过,侯文咏的作品很适合合家共赏,所以不妨在亲子共读时,让孩子阅读《顽皮故事集》《淘气故事集》《天作不合》及《大医院小医师》,而父母或可就在一旁欣赏侯文咏的《谁在远方哭泣》《白色巨塔》《灵魂拥抱》等其他作品,相信这也会是一种很奇特的阅读经验哟!

十、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

提到三毛,每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父母,一定都不会觉得陌生,当年她会受到如此欢迎,当然和那时台湾较为封闭,旅游风气还不那么盛行有关,但如今我们回头来看,会发现在那么多旅游叙事的文章中,她的作品仍是独树一帜,她除了经历丰富,而且有她独特看待人世的视角,因此总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三毛真的是一个很会说故事的人,因此她的文章很容易入门,即使是稚龄的孩子,只要识得字了,翻开她的书,通常都会欲罢不能。而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我会比较推荐早期的著作,因为未经人世大恸的她,每一篇作品都饱满畅旺,充满朝气,像是收录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的《素人渔夫》《沙漠中的饭店》《白手成家》《芳邻》等都饶富趣味;而《稻草人手记》中的《守望的天使》《这样的人生》《卖花女》《巨人》等也都是极有意思的文章;比较之下《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虽然有些沉重,但透过三毛的双眼、透过她的叙述,可以让孩子们进入到另外一个我们并不太熟悉的世界。

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就是一篇极有趣的小品,这篇文章若没记错,原名应该是《中国饭店》,她的丈夫荷西是西班牙人,这段故事是写在他们新婚宴尔时期,三毛利用母亲从台湾寄去的干货,扮家家酒似的煮出一道道美食佳肴,不仅喂饱了荷西的胃,也让这“洋鬼子”老公大开眼界,比如用来做寿司卷饭的海苔,便被荷西误以为是蓝色复写纸,而又叫春雨的冬粉则被误认为是钓鱼的尼龙线,三毛不仅拿来煮汤,还炸了做成“蚂蚁上树”这道名菜,在荷西苦苦追问这怪异的食材究竟为何物时,三毛告诉他这是高山顶上春天下的第一场细雨,给低寒的空气冻得凝结成丝状,原住民同胞采撷了来运到山下贩卖的“春雨”,荷西似信非信,至此时不时地向三毛讨“雨”来吃;此类富有想象力又生活化的描述,很能带给阅读者极大的乐趣。

而她所写的《芳邻》《白手成家》《沙漠观浴记》《悬壶济世》则好似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不必远行,也能体会遥远国度的人们是如何在沙漠中生活,这不同于信息的传递,因为三毛身历其境,并以生动的笔法带我们走入了伊斯兰世界,她真的就好似那会说故事的皇后,引领我们进入“一千零一夜”的神秘国度。

所以借着三毛的双眼,我们能随着她走遍千山万水,而透过她的人生哲学,也能让孩子理解多样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一种另类的阅读经验哟!

十一、中国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

记得我第一次进入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世界,是在国小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寄住在外婆家,实在是因为无聊到发慌了,才会捡起一本舅舅闲置的《三国演义》来翻阅,好幸运的,一翻就翻到赤壁之战的章节,便无法自拔地栽进了三国的世界,看完了赤壁之战,我又东翻西挑的,只捡我感兴趣的部分阅读,那个暑假及往后数年间,我便是这么把玩《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的,直到升工专的那个暑假,我才从头到尾地把这几本章回小说给看完。

我自己读《红楼梦》的经验是如此的,第一遍看《红楼梦》正是情窦初开时,当然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宝玉、黛玉、宝钗身上,尔后感情之路稍不顺遂,便想学黛玉绝食自戕,使得本就多愁善感的年轻岁月更是雪上加霜,这也是我并不太鼓励女儿及学生太早阅读这部经典的缘故;后来年岁渐长再翻阅《红楼梦》,便发现其间的人情世故更吸引我的目光,王熙凤、探春的持家风格是如何的不同,而晴雯、鸳鸯、平儿、紫娟、袭人等众丫鬟或早夭或修成正果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到如今这般年纪再翻看《红楼梦》时,则有些像在看中国滚动条画,翻到哪儿便看到哪儿,即便是结社吟诗、衣食讲究也让人看得有滋有味,处处都值得玩味再三,真是读它千遍也不厌倦。

中国所有的章回小说多不胜数,每个人所喜欢的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我则是除了《红楼梦》之外,《三国演义》及《隋唐演义》至今仍是我时不时会回头翻看的书籍,其中尤以“隋唐”中李世民的打天下,秦琼、窦建德、单雄信、程咬金等英雄的豪气干云最深得我心,每每掩卷时都令我有“大丈夫当如是尔”之慨。

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每次重读中国章回小说,都是越读越有滋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我相信即便到了七老八十再拿出这些老书来做伴,一样会有不同的滋味点滴在心头。

所以我的建议是,孩子不论多大,都可以进入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世界,但最好初接触,便直接读原汁原味的原版章回,有阅读习惯的从头读起,没耐心的像我小时候跳着看也可以,中国章回小说是看一辈子的,一时之间读不全,真的没关系,来日方长呀!

十二、金庸的武侠世界——《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

其实老实说,我是不太欣赏得来武侠小说的,也许是因为开始接触武侠时,我的年龄已经太成熟了,成熟到会觉得武侠世界里的人物怎么都有些幼稚,包括他们的行事为人,包括他们的说话方式,而且会纳闷于那些武林中人的功夫怎么如此忽强忽弱,有时拥有盖世武功却不敌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只因为这小子曾经高人指点或灌顶,功力突飞猛进,因而打败一方盟主,也许是我太理性、想得太多了,才无法化入神乎其技的武侠世界吧!

此外,武林中人说话似乎也有些不太寻常,不是像绕口令般的在打禅,就是文绉绉的充满人生哲理,这都令我好生困惑。我记得年轻时,曾和一位好朋友去看此生第一部的武侠电影,是古龙小说改编的《三少爷的剑》,整部电影便充斥着饶富禅意及人生哲理的对话,它的目的应该是发人深省的,却让我从头不可遏的爆笑到最后,这番行径除了使得同行的友人几乎要和我翻脸,且让我更深信自己一点“武侠”细胞也没有。

还好后来李安的《卧虎藏龙》让我对中国武侠有了不一样的见识,所以应该说,不是武侠小说有什么问题,而是写武侠的人良莠不齐,不能一概而论。

说到武侠经典自然该首推金庸,记得年轻时,金庸这名字还是个禁忌,台湾当时并未发行他的著作,那时看的是友人偷渡进来的版本,应该是《神雕侠侣》吧!也许是因为友人视若珍宝且过于推崇,所以老实说,我看后是有些失望的,总觉得其中人物也好,情节也好,怎么都有些像在玩扮家家酒的不太真实,不知是小龙女本就不食人间烟火,还是我又犯了太实事求是的毛病,总之第一回合我是败下阵来了,后来是一直看到了《书剑恩仇录》及《射雕英雄传》,我才开始和武侠产生了些许的“化学变化”(套用金庸的话)。

看金庸的武侠也有些像章回小说般的,依人所好、各取所需,有人喜欢他描绘的武侠招式,有人爱的是他创造的人物角色,而比较吸引我的是高潮迭起的情节发展,无论是何者,金庸的武侠小说总能令人不忍释卷,也是培养阅读习惯很好的入门教材。

除此,武侠小说类似说书的书写方式,对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贡献,因此高年级的孩子在寒暑假时,不妨挑选一两套自己感兴趣的金庸作品,好好看它个晨昏颠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