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答的艺术 » 回答的艺术全文在线阅读

《回答的艺术》名师讲堂

关灯直达底部

集中思维训练法——打破惯性,放飞思维

“你参加赛跑,追过第二名,你是第几名?”如果你的回答是第一名,那你就错了,因为你追过第二名,你只是取代了第二名的位置,因此正确答案是第二名。

答错了别气馁,再看这道题:“你参加赛跑比赛,你追过了最后一名,你是第几名?”如果你的回答是倒数第二名,你又错了,最后一名怎么追?

仔细想想,题目本身并不难,为什么你会答错?其实,这都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在作怪,此类题目本身就是按照人们的惯性思维来设置,很容易就会被带入思维的误区。想要让各种难以回答的问题变得不难回答,我们就要向自己的惯性思维发起挑战,通过训练改变自己的思考习惯。

惯性思维又称作思维定式,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公安局长率领干警破获一起××案件”的新闻时,潜意识中公安局长这一角色一定是男性,如果新闻中继续报道:“这位女局长……”你一定会发出惊叹,问为什么,这就是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当然也有积极的作用,但对我们思考问题的限制同样明显。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将6只蜜蜂与6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怎样呢?蜜蜂不停地在瓶底找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而苍蝇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内就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离了。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不停地重复这种“合乎逻辑”的行为,由于这种思维定式,导致它们无法逃脱。而苍蝇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却凭借四下乱飞找到了出口,并且成功逃离了瓶子。

惯性思维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等使人形成可认知的固定思维倾向,进而会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这便形成了惯性思维,惯性思维最大的缺陷就是让人摆脱不了已有束缚。如果想要提高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式开始。让我们看看下面这则打破惯性思维的故事:

清朝时期,在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家里比较富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振兆的父亲去世了,谭家开始家道中落,乐进士便想悔婚。

这一天,谭振兆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若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

乐进士没想到煞费苦心制造的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想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改变思维习惯的过程无疑会非常艰难,我们可以从集中思维训练法开始练习。集中思维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在发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判断,综合得出结论,具体步骤如下:

1. 用发散思维思考,然后将思考中产生的想法,用卡片写下来,每张卡片上写一个。

2. 对每张卡片进行分析,把内容相关、联系比较紧密的卡片放到一起。

3. 对内容相似的卡片的内在联系进行仔细思考,形成新的想法,追加上去。

4. 反复整理卡片,进行各种不同的排列组合。

5. 通过这样不断调整,不断思考,我们的思想就会从发散思维时的不同方向,逐渐指向一个方向,进而指向一个中心点,直到我们满意为止。

画龙点睛

想问题时,思维一定要开阔,给出答案之前,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给出一个最优的答案。人的思维是无限的,当我们面对一个看似无法回答的难题时,自己一定要明白,这只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定式所致,只要我们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就一定能找到答案。往往越难回答的问题,越会催生出精彩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