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我关怀的力量 » 自我关怀的力量全文在线阅读

《自我关怀的力量》1 揭秘 自我关怀

关灯直达底部

执念于一己并不等同于爱自己……

爱自己喻示着适应、关怀和理解的能力,

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莎朗·萨兹伯格(Sharon Salzberg)

《慈爱》(The Force of Kindness)的作者

置身于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对自己满意过呢?自我感觉良好,特别是体验到自身优于一般人的价值感,非常短促易逝;而些许的不足似乎就是一场失败。记得我还是大一新生的时候,在为赴某次聚会而准备数小时之后,向我的男朋友抱怨说,我的发型和装束未免太逊了。他努力安慰我道:“别担心,你看起来很好。”

“很好?嗯,那就好,我一直想要的就是很好……”

想要出众并不难理解。但是问题在于,不可能每个人在同一时刻都超过别人。尽管我们有许多方式让自己变得优秀,但总有人比我们更聪明、更漂亮、更成功。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易事!为了积极看待自己,我们往往鼓吹自己,贬低他人,以求在比较中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这种策略却得不偿失,它妨碍了我们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哈哈镜

假设我必须让自我感觉更好,而不是让你对我产生良好的感觉,那么我到底该怎样透彻地看待你,或者换言之看待自己呢?举个例子,因为工作我已经疲惫不堪,在丈夫很晚回家之后,我对他大发脾气(纯属虚构)。如果我竭力追求积极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想看到自己不光彩的一面,我就会曲解所发生的事情,把两人之间的摩擦都看成丈夫的错,而不是自己的。

“好,你回来了,我让你买的东西你买了吗?”

“我才刚进门,不该问候一声‘亲爱的,看到你很高兴,今天过得怎样’吗?”

“嗯,如果不是因为你那么健忘,或许我就不会那么急切地问了。”

“事实上,我确实买了。”

“哦……呃……这可不同寻常啊,但愿你以后也不会像以往那么不靠谱。”

这可不是幸福的秘诀。

为什么我们不愿承认脱离常规之后的粗鲁和不耐烦呢?那是因为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会让自我感觉更好。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设想一下此情此景中的所有辩解和抢白。每个人都会因说错话或做错事而责怪他人,以此来证明自己做法的合理性,似乎我们的生活就系于此;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内心却又深知:一个巴掌拍不响。究竟我们还要在这样的事情上浪费多少时间?若我们能平心静气、坦诚相待,岂不更好?

但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不能透彻地看待自己,也就不可能留意到自己身上引发问题的点,也不可能留意到妨碍自身潜力发挥的方面。如果我们无法承认自己的缺点,又怎能一步步成长呢?忽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的问题和困难都是他人的责任,可以暂时让我们感觉良好;但是长此以往却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让我们陷入停滞不前和冲突的恶性循环之中。

自我评判的代价

不断满足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似乎有点儿像饮酒,虽然甘醇,却留有后患。而就在隐患暴露之余,我们也恍悟——不管我们是否情愿,不能总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我们不能总是感觉非同一般、出类拔萃。现实是残酷的。我们照了镜子,却不喜欢镜中的自己,于是羞愧开始萌生。当我们最终承认自身的瑕疵和缺点时,大多数人都会苛求和为难自己。“我还不够好,我简直一无是处。”如果“诚实”要遭受如此严厉的指责,也难怪我们要对自己隐藏实情了。

在某些方面,糊弄自己似乎要难得多——例如,当把自己的身高同杂志模特儿比较时,或者把自己的银行账户同富人比较时——我们可能会痛不欲生。似乎对自己失掉了信心,开始怀疑自身的潜力,进而不再抱有希望。自然,这种懊悔的状态只能导致更为严厉的自我苛责,就像我们变成了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并一直这样沉沦下去。

即使我们做到了言行一致,足够好的标准似乎还是遥不可及。我们必须聪明、健康、时尚、幽默、成功和性感,还要虔诚。不管我们做得有多好,似乎总有人做得更好。如此一来,结果令人深省:数百万计的人每天需要依靠药物来应对日常的生活,不安全感、焦虑和抑郁在当今社会随处可见。究其原因,许多都是因为自我评判,在与生活的赛跑中,一旦我们未占上风,就不停地苛责自己。

换种方式

那么解决之道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停止评判和评价自己。不再给自己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自己。友善、关切和体恤地对待自己,就像对待朋友甚至陌生人一样。我们从没有像虐待自己一样虐待过任何人。

自从我脑子里闪现自我关怀的想法之后,我的生活随即发生了变化。那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人类发展博士学位的时候,我正对博士论文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那段时间我的婚姻刚刚破裂,我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处处充满了羞愧,心灰意冷。我想报名参加当地佛教中心的冥想训练班可能会有所帮助。在洛杉矶的郊区,母亲的开明和包容让我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对东方的宗教很感兴趣。但是我从来没有对冥想认真思考过,也不曾研习过佛教哲学,我对东方思想的接触更多地源于加利福尼亚的新时代阵线。作为探索的一部分,阅读莎朗·萨兹伯格的经典之作《慈爱》,使我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我知道佛教对关怀谈及很多,但是我从没有考虑过关怀自己可能和关怀他人一样重要。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只有学会了关心自己,才能真正地关心他人。如果你继续评判和批评自己,却努力善待他人,就会人为地划分出一条边界,从而导致隔离和孤立感。而这恰恰与统一性、互容和博爱——所有宗教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

还记得我与未婚夫鲁伯特的谈话,我认识他是在每周一次的佛教团体见面会上,当时我感触良多。“你的意思是在你窘迫的时候应当对自己好一些,或者当你经历艰难的时候要对自己充满关怀吗?我不知道……如果我对自己过于关怀了,难道我不会变得懒散和自私吗?”我思索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他的意思。但我也逐渐意识到,自我批评尽管得到社会的赞成,却丝毫没有帮助,它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若自我批评了,我反而会感到不称职和不安全,并且向周围的朋友抱怨自己的挫败感,甚至于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我害怕随之而来的对自己的痛恨。

鲁伯特和我都慢慢地学会不再依赖外部关系去满足对爱、接纳和安全的需要,其实这些感受我们可以自给自足!这意味着,其实我们能给予自己的比能给予彼此的更多。我们俩都被自我关怀的概念所打动,以至于在岁末我们的婚礼上以“我发誓要帮你拥有对自己的关怀,那样你才会健康和幸福”一语结束自己的誓言。

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跟随一位研究自尊的重要学者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训练。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如何决定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快,我获知自尊并非心理积极健康的终极标志。尽管数以千计的文章已经论述了自尊的重要性,研究者最近也开始指出人们为了获取和维持高自尊感陷入深深的陷阱:自恋、自我沉醉、自我愤慨、偏见和歧视,等等。我意识到自我关怀或许是对自尊无休止追求的变通之法。为何如此说?因为它同自尊一样对自我批评进行了保护,但是却没有必要把自己看成完美无缺的超人。换言之,自我关怀包含了高自尊的益处却没有其坏处。

在我获得位于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的教职资格时,遂决定一旦安定下来,我将进行有关自我关怀的研究。尽管还没有人从学术的角度对自我关怀进行过界定,更别说对其进行研究了,但我明白这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自我关怀呢?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般而言,我发现描述自我关怀的最佳方式就是以人们更为熟悉的经验开始——对他人的关怀。毕竟,关怀都是一样的,不管它指向自我还是他人。

关怀他人

设想一下,在上班的途中你遇到了堵车,一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想给你清洗车窗来换取一块钱。“他也太碍事了!”你自忖道,“他会让我错过红绿灯而迟到的,他可能只是想要些钱买酒或者嗑药吧。或许我不理他,他就会走开的。”但是他却不依不饶,在他给你洗车窗的时候,你坐在那儿愤恨不已:如果你不抛给他钱,你会因此而内疚;可如果给了,你又不甘心。

又一天,你因为雷雨被困住了,同一个路口,同样的红绿灯,同一时刻,一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像往常一样提着水桶和橡皮清洁刷站在那儿。但是出于某些莫名的原因,今天你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你把他看成一个人而不再仅仅是一个麻烦。你留意到他的遭遇。“他靠什么来生活呢?大多数人都会把他轰走,他就这样一整天都在车辆尾气中,肯定收入不多,至少他在努力提供些什么来换取收入。如果有人总是对你横眉怒目,一定也会让你难堪不已。我想知道他经历过哪些事情,以致沦落至此。”彼时彼刻,你把那个流浪汉看成有血有肉的人,他在遭受痛苦,你的心和他连在了一起。令你惊叹的是,你不再不理他,而是和他攀谈起来。你被他的痛苦所打动,想着要以某种方式去帮助他。如果你所感到的是真正的关怀,而不仅仅是可怜他,你会对自己说:“如果没有上帝保佑,我大概会和他有着一样悲惨的经历。如果我出生在另一种环境下,或者仅仅是因为不走运,我可能也会如此痛苦挣扎,我们其实都很脆弱。”

当然,也有可能你会变得冷酷无情——你害怕沦落街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从而让你颜面尽失。许多人都会如此。但是这样并不能让他们感到快乐,也不能让他们应对工作上的压力以及面对爱人和孩子时的无力。这样根本无助于直面自身的恐惧。若非要说有什么用的话,铁石心肠会让你感觉比流浪汉好些,不过却让整件事变得更糟。

还是让我们假定你并没有无动于衷,你确实体验到了对那个无家可归流浪汉的关怀。那么感觉如何呢?事实上,感觉起来颇好。在你敞开胸怀的时候的确很好——你立刻就会更多地感到万物相通以及生命不息。

回过头来,如果那个流浪汉没有试着以清洗车窗换取报酬,或者他只是乞讨些钱以满足买酒和嗑药的恶习,你仍然会关怀他吗?是的。你不必邀请他来你家,你也不必给他一块钱。如果你感到有责任做些什么的话,你可以只是对他报以微笑或者给他一个三明治。他仍旧值得关怀,所有人都值得。关怀不只与那些无辜的受害者有关,它与每个为失败、弱点或者失策所累的人都息息相关。不言而喻,你我的生活就是如此。

关怀是对痛苦遭遇的察觉和洞悉。它还是对身陷苦境的人的善意,所以关怀的欲望——排忧解难——就应时而生。最后,关怀还认可我们共同的人类境遇——它布满瑕疵,不堪一击。

关怀自己

自我关怀,按照定义,与关怀他人包含了同样的品质。它需要我们停下脚步,认可自身的遭遇。如果我们甚至都不承认它的存在,便不可能被自身的痛苦所打动。当然,有些时候我们会被自身的痛苦所蒙蔽,对任何事情都视而不见。虽然如此,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没有承认所遭遇的痛苦。西方文化有很强的“咬紧牙关”的传统,我们被灌输勇往直前、不应抱怨的思想。即便我们身陷困难或者窘境,也罕有人会花时间退一步承认当时的艰难。

当痛苦源于自我评判——如果因对某个人失仪,或者在聚会上失言而对自己愤怒不已——我们更不可能承认此时的痛苦。就像之前我问候一个朋友,因好久不见,我发现她的肚腩微隆。“你有喜了吗?”“呃……没呢,”她说,“我只是最近有些发胖了。”“哦……”我的脸立刻就红了。通常,我们并不会承认那一时刻的痛苦值得关怀。然而,终归是我大煞风景,难道就不应该受到惩罚吗?嗯,如果是你的朋友或者家人搞砸的,你会因此而责罚他们吗?好吧,也许有些时候会,不过这样你会高兴吗?

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犯错,人生大抵如此。为什么谨言慎行后,就要指望所有事情都会变好呢?难道我们在呱呱坠地之前就签订了人生的契约,允诺你将会完美无缺、无往不利,你的人生将会万事如意?“呃,打扰下,肯定出了什么差错,我可是在‘一帆风顺直到终老’计划书上签过字的,我能找负责人谈谈吗?”是不是有些荒诞,但是在我们跌倒或者突遭变故后,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还是会像事情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地步一样。

活在推崇独立和个人成就的文化氛围中具有诸多的负面效应,其中之一就是如果我们无法不断地达成自己的目标,剩下的就只有自责而已。而如果我们犯了过错,就意味着不配再得到关怀,这样对吗?其实每个人都值得关怀才是真理所在。作为生活于这个星球上具有意识的人类,其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价值,同样也值得关爱。其实,这也是《独立宣言》的普世情怀:“我们主张的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并被造物主赋予不可让渡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无须为关怀争取什么,它已是我们生而有之的权利。作为人,我们具有思考和感受的能力,并且抱有对幸福的渴望,所有这些让关怀本身呼之欲出。

尽管如此,许多人却会抵制自我关怀的想法。它难道不是可怜自己的另一种形式吗?或者就是放任自己的文字游戏?在本书中,我会证明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它与自我关怀的真实意义截然相反。正如你会看到的,自我关怀会产生对自身健康和幸福的追求,从而会激发改善个人状况的积极主动的行为。自我关怀并不意味着我的问题比你的更重要,它只是说明我们的问题同样重要,值得关注。

也就是说,不要因过错和失败而自责,你反而可以利用痛苦的体验软化心肠,抛却那些让人气馁且遥不可及的完美期望,开启真实又持久的满意之门。那一刻你所需要的仅仅是给予自己关怀而已。

在过去十年间,我与同事所做的研究显示,自我关怀是通往幸福和惬意生活的康庄大道。给予自己无条件的关切和安慰,同时感受人们所有的体验,尽管困难依旧,我们却避免了恐惧、否定和疏离的袭扰。同时,自我关怀还滋养了幸福和乐观的积极心态。正是因为有自我关怀的呵护,我们才能健康成长,也更懂得即使身处艰难时刻也能感恩生活的多姿多彩,一路风雨无阻。当焦灼得到关怀的抚慰,是非也变得清晰可辨,它指引着我们奔向快乐的源泉。

自我关怀提供了一方静谧的世外桃源,让我们远离无休止的“好”与“坏”的自我评判,停止问“我和他们一样好吗?我已经足够好了吗?”这种问题。在这触手可及的地方,我们拥有了获得长久以来深深渴望的温暖、支持和关爱的方法。借助对内心仁爱之源的叩问,对人类所共有的不完美处境的承认,我们开始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更深的融入感以及更为真实的存在感。

自我关怀的许多方面像魔法一样,具有化苦为乐的力量。在塔拉·贝内特戈尔曼的著作《情绪炼金术:心智如何治愈心灵》(Emotional Alchemy:How the Mind Can Heal the Heart)中,她使用炼金术来比喻以关爱之情拥抱痛苦之后的精神和情绪转化。当关怀降临时,消极自我评判的死结开始松解,而代之以宁静与融和——就像在煤炭中找到了闪耀的钻石。

练习一你会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你的生活?

通常你会对自己做出怎样的反应?

你会评判和批评自己的哪些方面?外表、职业、社会关系、对子女的照料,等等。

在你留意到自己的某些缺陷或者错误的时候,你会以什么样的口吻对自己说话呢?你会责骂自己,还是会用更为亲切和理解的语气?

如果你对自己非常苛刻,这么做让你的内心感觉如何?

苛责自己的后果是什么呢?它让你更有动力,还是让你更为气馁和消沉?

如果能如实地接纳自己,你会感觉如何?让你害怕,还是给你希望,或者兼而有之?

通常你会对生活中的困难做出怎样的反应?

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你会如何对待自己?会忽视所遭受的痛苦,仅仅专注于改善问题,还是会停下来给予自己关心和安慰?

你往往会在困难面前无法克制自己,结果表现出不必要的小题大做吗?还是倾向于采用平和的处理方式?

在遇到过错或者苦难的时候,你会与别人拉开距离,感到其他人都比自己过得好吗?还是会试图提醒自己所有人都会体验到生活中的艰辛?

如果你感到缺乏足够的自我关怀,那就该自我反思——你是否过度自我批评了。如果是这样,请马上停止。试着体恤一下,生活于当下极端竞争的社会中要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该有多难。我们的文化并不推崇自我关怀,而恰恰相反,我们被告知,不管多努力都不为过。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我们能从自我关怀中获益良多,而现在正是起航的最佳时机。

所有这些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此处的练习以及随后的每一章都会帮助你了解到不停地自我评判是如何对你进行戕害的。当然也有很多练习会帮助你形成更强的自我关怀,让它成为你日常习惯的一部分,从而树立起更为健康的与自我对话的方式。你可以通过我在研究中编制的自我关怀量表精确地测定自己的水平。请访问我的网站(www.self-compassion.org),然后点击“Test your level of self-compassion”链接。在回答完一系列问题之后,你的自我关怀水平就会被计算出来。如果你想记录自己分数的变化,在读完此书之后你可以再次进行测量,看看练习是否增加了自己的自我关怀水平。

你的自尊水平不可能一直高高在上,你的生活也不可能总是完美无缺——但是,自我关怀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不管你处在人生的低谷还是高潮,自我关怀都会帮你前行,助你更上一层楼。虽然打破自我批评的顽习需要时日,但是在每天结束的时候,你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放下包袱,还生活本来面目,对自己打开心扉。改变生活远比你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练习二通过写信探索自我关怀

第一部分

每个人总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些瑕疵会让他们感到羞愧、不安全,或者是“没有足够好”。如果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不完美的,失败和不完善的感觉就是生活经历的一部分。试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是什么让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变得消极(外表、工作关系,等等),这些方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害怕、悲伤、沮丧、不安全和愤怒的?当你想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请试着尽量诚实地对待这些情绪,不要压抑它们,同时也不要夸大它们。试着去感受你自己真实的情绪——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

第二部分

现在,构思出一个虚拟的朋友,他/她会无条件地爱、接受、宽容和关怀。想象这个朋友能够理解我们所有的优点和不足,包括你刚刚想到的。仔细思考这个朋友会如何对你,怎样去接受和关爱真实的你,包括你所有的不完美。这个朋友会认识到人性的不足,宽容和原谅你的缺憾。在这个朋友的至理名言中,他/她能够理解你的生活史,通晓在你生活中发生的数百万计的任何事情(这些事情创造了当下的你)。你的不足与很多事情有关,而这些事情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你的基因、你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完全不受你的控制。

从这个虚拟朋友的视角,给你自己写一封信——集中于你认为的自身的不足。从一个朋友的角度(这个朋友对你有无限的关怀),他/她会对你的“瑕疵”做出什么反应,会说什么话?这个朋友如何向你传达他/她深深的关怀?尤其是在你对自己感到不自在,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时。这个朋友为了提醒你,你只是人类的一员,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他/她会在信上写些什么内容呢?如果你认为这个朋友会给你一些建议,认为你应该做出一些改变,那么这些建议会如何体现无条件的理解和关怀?当你从这个虚拟朋友的角度给自己写信时,试着让你的信包含强烈的接纳、友善、关怀,以及对自己健康、快乐的渴望。

在你写完这封信之后,把它放到一个地方。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读一遍,真正理解信的含义。体会关怀涌入心中,就像在炎炎夏日里迎接一缕凉爽的微风。爱、联系、接纳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为自己发声,你只需要看清自己内心深处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