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我关怀的力量 » 自我关怀的力量全文在线阅读

《自我关怀的力量》13 自我 欣赏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最深的恐惧,不是我们无能。

我们最深的恐惧,是我们的强大超出自己的想象。

让我们害怕的,是我们的光芒,而不是我们的黑暗。

我们总是问自己:“我是谁?竟如此光芒四射、才华横溢?”

事实上,我们又不是谁呢?

放低自己,并不能帮助这个世界。

一味羞涩,也不能让周围的人感到更加安全。

我们是可以闪闪发光的,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

当我们允许自己的光芒散发出来,也会不经意地允许别人也这样做。

当我们从自己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存在自然也会解放其他人。

——玛利安妮·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

《回到爱中》(A Return to Love)

本书用了很大篇幅阐述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失败及缺陷给予自我关怀,不过,自我关怀(包含三种成分,即善待自己、共通人性与静观当下)并非只是关注个体所厌恶的方面,同时也关注我们真正喜欢和爱戴的方面。

欣赏自己的优点

有时候,发现自己的优点反而比发现缺点更难,因为人们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爱慕虚荣,即使偶尔想想自身的优点也会让我们感觉不自在,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几乎很少接受他人的称赞。比如:“玛丽,你真漂亮!我喜欢你这件衬衫。”“哦,谢谢!但是我身材不好,身材丰满的人穿起来会更好看的!”可见,赞美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难为情,并且这种反应通常是无意识的。

当然,恭维比侮辱感觉好多了,又有多少人会真正接受别人的赞美并悦纳它呢?很多实例表明,我们在听到别人的称赞时,往往会认为这是一出恶作剧而不是出自内心的赞美,这种感觉通常源自于上述的畏惧心理。

畏惧的表现之一就是防止别人建立过高的期望值。对自己的优点轻描淡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带给大家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而不是让别人失望。假如你在足球周赛之前反复地跟大家强调,你是一个多么垃圾的球员,如果你意外地踢进了制胜一球使你们队获胜,你的队友们会非常惊讶:“我不知道你竟然这么厉害呢,太棒了!”同时,如果你在比赛最后错失了关键球,大家也会关怀地跟你说:“你已经很努力了!”相反,假如在足球周赛之前,你对自己的球技过于自信并表现得洋洋得意,那么此时大家就会对你反唇相讥:“喂,我可记得你曾说你是学校足球队最优秀的运动员啊,哪所学校?难道是瘸腿驴学校?”

畏惧的表现之二是我们恐惧将自己内心的邪念释放出来。如果我们习惯于看扁自己,那么意识到自己的优秀品质会让我们觉得非常不适应。个体对自我的认知通常融入了缺憾感,使得我们害怕承认自己是杰出的、有价值的人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某种程度上这种感觉就像死亡对我们的威胁一样,消极的自我认知反而会使个体奋起。

第三个畏惧表现是如果自己在团体中一枝独秀会影响自己的发展。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需要不断地表现出过人之处,才会感觉良好,然而高处不胜寒。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越优秀,爬得越高,就意味着与他人越疏远。尽管我们希望自己具有高自尊,但本能会告诉我们这样会导致他人与我们疏远,从而变得孤独。如果我承认我的优点,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比你更优秀,咱们两个不能再平等地进行交往了呢?这种渴望与畏惧的两极效应使得高自尊并不会带给我们丝毫的舒适感。

托马斯是一个技术公司的会计,当有人赞扬他的时候,他总是感觉极其尴尬和不自在,比如,有人称赞他的工作做得好,他会出于礼貌迅速回答“谢谢”,然后尽快地转移话题。当人们向他致以积极的关注时,他感觉自己像是一条被拎出水面的鱼,令他反胃。他并不知道在接受他人赞美时应该如何表现,或者说如何悠然地享受他人的赞赏。同时,他对他的上司害怕得要死,因为他的上司梳着大背头,常以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物,虚荣而且傲慢,他可不想让自己也成为上司那样的人。

其中的原因是,我们通常喜欢银幕上谦逊、不爱出风头的英雄,而不喜欢那些骄傲自大的人。除了自恋狂自己,没有人会喜欢自恋狂。如果我们肯定自己的积极品质并且为之高兴,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以自我为中心了呢?以自我为中心是不讨人喜欢的呀,难道不是吗?这多少有点纠缠不清、进退两难。如果我们承认我们自身的优点,就意味着我们的品行不好,所以为了让自身感觉舒服点儿,我们不得不关注自身的缺点。荒谬!难道不是吗?然而,我们所有人平时可都是这样做的呀!

那么,如何才能既为自己的优良品质而欢呼雀跃,又不掉进自我中心的陷阱里呢?我相信答案仍然是自我关怀,尽管方式有所不同,我习惯称之为“自我欣赏”。在承认所有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尽情地陶醉于自身的优秀品质当中,而不会唤起骄傲自满、优越感以及自负等情绪体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写道:“人类最深的本性是渴望被欣赏。”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就体验到被欣赏的感觉,并且可以坦诚我们很漂亮,不是因为我们真比别人漂亮,而是因为我们表现出了人类本性中最漂亮而且美好的一面。

关怀之喜悦

佛教认为,幸福的基石之一是随喜(mudita),翻译成汉语即为“关怀之喜悦”。这种心理体验发生于我们为他人的美好品质以及良好状况由衷地赞赏时。理解关怀之喜悦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自我关怀,因为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怀之喜悦的核心情感是仁慈与美好祝愿。如果我真心地关心你的幸福并希望你一切安好,那么我也会真心地希望你获得成功,为你所拥有的智慧与天赋而高兴,因为它们会使你的人生如愿以偿。

然而,比较典型的现象是他人的优秀品质仿佛会使我们产生缺陷感。因为那位女士光彩夺目,所以我就一定丑陋邪恶;因为那位男士具有聪明才智,所以我就一定愚蠢至极。当我们因为他人的光鲜亮丽而眼红时,就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认知与理解,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由衷地为他人的精湛造诣而感到高兴,又会怎么样呢?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这样做的结果是会使我们当中体验到幸福感的人数增加。根据世界人口的最新统计,那将大约是七十五亿人啊!

关怀之喜悦的本质元素是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于群体之中时,我们会为“我们”中的一员获得赞美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现在在奥斯丁的得克萨斯大学工作,我们这些奥斯丁人都是学校足球队的发烧友,作为他们的铁杆粉丝,我们所有人都不希望把赢球机会拱手相让。这种与足球队的一体感使得我们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呼雀跃。当我们感觉与他们紧密相连时,就能完全地陶醉在他们的辉煌之中。进一步来说,当我们将这种感觉扩大至全人类,而不仅仅是当地的一支足球队时,会怎么样呢?那么,我们的“群体”就总是获胜者!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到他人的优秀品质并由衷地欣赏他们。如果我对我丈夫的智慧、英俊、创造性和幽默感不以为然,那就意味着我已经不再对他的优秀品质上心了,而这种感受会演化为某种消极“假设”和“预期”的温床。我必须发现并好好地欣赏他的优点和智慧,并承认他是一个少有的“神人”。正因为此,关怀之喜悦还需要静观的参与。

自我欣赏的根源

当我们将善待自己、共通人性和静观当下施加于正在遭受痛苦的他人身上时,通常表现为关怀;当把它们施加于正在遭受痛苦的自身时,则通常表现为自我关怀;而当指向他人的优秀品质时,表现为随喜,即关怀之喜悦;同样,当指向自我的优秀品质时,通常表现为自我欣赏。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友善对于自我欣赏的作用。我们大多数时候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缺点而非优点。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经常会小看自身的优点,因为承认自己具有某些优点会让自己感到提心吊胆和不自在。然而,如果我们对自己仁慈点儿,那么就会因为我们具有某些品质而欣喜。难道自己是一位好父亲、好员工、实在的朋友和有责任心的环保活动家,感觉不是很好吗?难道我们的诚实、耐心、勤奋、创造性、敏感、灵性和关怀等优秀品质不该获得他人的赞赏吗?自我欣赏、自己赞美是善待自己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礼物,在此过程中没必要大声说出来,而且也不会使他人感觉不舒服。我们可以在内心默默地认可自己那些应该或者需要获得赞赏的优点。

自我欣赏中固有的共通人性是指,我们欣赏自己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其他人更优秀,而是因为所有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欣赏他人善良和优秀的同时就会使我们忽略或弱化自身与他人的区别。作为一种可以使芸芸众生充满活力的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尊重自我时就会尊重其他任何事物。就像一行禅师曾说:“你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整个宇宙都为你的存在而欢聚一堂。”如果你认真领略了互即互入的道理,那么你就会理解为你的成就而欢呼并不比为自己的失败而关怀更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的确不能说我们的天赋和才智是个人所为,因为这是我们从祖先的基因库里继承下来,经过父母的含辛茹苦、朋友的宽宏大量、老师的循循善诱以及文化智慧的洗礼等,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条件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我们。因此,我们赞赏自身的优秀品质,是对塑造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这一种群的造物主的一种感激与敬畏之情,可以说,自我欣赏是对造物主的一种谦逊的敬意!

自我欣赏也需要静观的参与,就像我们赞赏他人之前首先要发现他人的优秀品质一样,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去发现自身的优点。考虑到承认自己有多么优秀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所以有时候我们会有意识地把这些想法屏蔽掉。我们之所以抑制了“我们可能也没那么差劲”这种想法,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异常美好的感觉。然而,静观却可以让我们甩开以往的思维习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接近这些美好的体验。最顽固的思维习惯就是过多地关注消极信息,忽视积极信息,并且这种倾向在我们思考自身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最明显。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生存下来。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的优秀品质当作是理所当然的,而只去担忧我们自己的缺点。她一次一次地告诉自己,如果我只能减五千克,就惨了,她完全忽略了自己的优点:青春活力、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事业有成,并且有一个深爱自己的男朋友。然而,如果我们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好的一方面,那么我们就会将这些消极内容转向积极。

有些人可能认为,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自身的优点,很可能会导致自己忽视了成长过程所必要的磨砺。不错,但这种假设也只是在关注“过多”时才成立。当然,如果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不客观,比如“我非常完美,一点儿瑕疵都没有”,那无疑就成问题了。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经常落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里,这种想法对我们并没有好处。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并不是被划分为绝对的好人或绝对的坏人,我们应该尊重并接受本来真实的自己,不好也不坏。最关键的是要有平衡心态和全局意识,这样我们在看待自己时才不会失真。当太阳升起,我们就尽情地欣赏自身的光彩;当太阳落下,我们就以关怀之心抚慰自身的忧伤。

练习一欣赏你自己

列出你真正喜欢并欣赏自己的十项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并不是你平时一直具有的,而是偶尔会有的)。在写下这些品质的时候,观察自己是不是产生了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尴尬、陌生以及对虚荣的恐惧感?如果这些不舒服感产生了,你就试着告诉自己,这并不是说你比其他人更优秀或者你是完美的,你仅仅是注意到了自己偶尔会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点。观察自己是不是已经承认并悦纳了自己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感觉,细细地欣赏这些优秀品质,并把它们融入自己的内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自我欣赏与自尊

表面看起来,自我欣赏和自尊非常相似,因为它们都涉及自身的优秀品质,不是吗?但是,尽管自我欣赏和自尊在很多地方是重叠的,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是不同的。两者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对人类共同体验的认可,自尊常以区别和比较为前题,是比其他人更好的一种表述,因而是特殊的;自我欣赏则是建立在共通性基础之上,认为自己与他人具有相似性,并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

另一个重要的区别与个体习惯将自己定义为好人或坏人有关。要知道,自尊是一种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操控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表征,个体常常试图捕捉自身独一无二的优秀品质(比如我身材好且家庭富有,美貌动人且事业有成,等等)。自我欣赏则是一种源自于“我们是什么样子”的想法,而不是“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也是为什么一幅积极的自画像对于个体获得高自尊如此重要。如此,我们的自我概念与真实的自己混淆了。从另一方面来看,自我欣赏不是一种判断或者标签,更不是对自己进行定义,它是与自身美好品质相联系的一种方式或途径。自我欣赏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并且这个变化过程是不可被“定制”的,变化本身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种伟大的“承认”就承认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光彩的瞬间。

我们总有很多值得自我欣赏的地方,尽管它们并不能让我们变得独一无二。事实上,我们可以呼吸、行走、吃饭、做爱、拥抱朋友——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庆祝的卓越能力。尽管每个人可能都具有这些能力,尽管它们都是一些平凡的美丽,但是人们往往在失去之后,才意识到它们是如此美丽。在我们还有机会欣赏的时候,就要在对自身的复杂性与物种的连通性认识指导之下,尽情地去欣赏自身平凡的美丽,而不是抱着自身高于同类多少的心态去看待它们。

欣赏自我,我们不需贬低他人以显出自身优秀。我可以在赞赏他人成功的同时尽情欣赏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我可以在赞叹他人天资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聪慧而欣喜。欣赏就是承认每个人都有光彩的一面,包括我们自己。

欣赏生活中的精彩

尽管之前我主要讨论了欣赏自我个人品质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欣赏也可以延伸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当中。自我欣赏涵盖所有美好的和健康的东西,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

因为承认自己具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并不用担心这是虚荣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所以承认也就没有什么阻碍了,而这也是自我欣赏的一种形式。赞赏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不是什么难事——家庭和睦、朋友义气、工作稳定——这就如同赞赏我们自身。正如之前讨论过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具有关注消极信息的习惯倾向,所以经常对好运气也不以为意,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我们陷入应对困难和解决生活痛苦的泥淖,从而导致我们漠视了切实带给我们身心愉悦的美好事物——并且承受了很多我们本不该承受的痛苦。就像有研究揭示的那样,赞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体验。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索尼娅·吕波密斯基(Sonia Lyubomirsky)在她的著作《幸福多了40% 》(The How of Happinesss)里提到,积极的生活环境对于幸福生活具有微弱的作用——仅有约10%的作用,即使是诸如中了彩票这样的事情,也只能是让幸福体验暂存一会儿,几年之后又回到了之前不幸福的生活状态。针对这种现象,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基准点”,并且这种基准点是由基因决定的。然而,这仅仅是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而已。研究还显示,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显著地提高自身的幸福感水平,换句话说,并非发生的事情本身影响了你的幸福,而是你看待所发生事情的态度影响了你的幸福感水平。吕波密斯基还发现在提高自身幸福感方面的一些造成明显差异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多想想困难境遇中的积极面,切勿与其他人攀比,尝试做一些慈善行为,保持理性并享受快乐。而所有这些恰好都包括在自我欣赏的大范畴当中,接下来我们会着重探讨其中的两个:感恩与品鉴。

感恩与品鉴

感恩

宗教一直以来都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心怀感恩,最典型的就是做祷告时的感恩仪式。下面是来自《圣经·旧约》中的一段经文:

我们要感恩上帝,因为他为我们退却海水,带来陆地;他为我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白天他让太阳升起照耀大地,晚上他让星星、月亮陪伴众生。愿上帝的慈爱永驻!

诸如此类的祈祷关注对造物主的美妙与神奇的赞叹。感恩之心是大多数宗教的核心内容,并且被认为是获得精神完满的一道重要门槛。

罗伯·艾曼斯(Robert Emmons)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他致力于感恩的研究,并且发现感恩是直接导致幸福感的最有力的因素。他将感恩定义为:认识到并承认其他人、上帝抑或是生活本身所赐予我们的礼物。研究显示,心存感恩的人体验到了更多的幸福、希望和活力,并且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足,尽管他们物质比较匮乏,对他人的成果也有所羡慕。幸运的是,研究表明:感恩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一组本科生每周汇报他们的近期生活体验,持续十周,并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三组。A组学生写下一些令他们感恩的事物(比如“慷慨大方的朋友”、“无所不能的父母”、“令人痴狂的滚石乐队”)。B组学生写下令人恼火、抓狂的事情(比如“难以寻找的停车位”、“没人愿意收拾的脏乱厨房”、“笨头笨脑的司机”)。C组学生则作为控制组,研究者让他们随意写下一些事情,不施加任何正向或负向影响(比如“清洗自己的鞋柜”)。研究者发现实验组(即A组)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更多的幸福感,而且他们所报告的身体病症更少,参加运动的次数比其他两组都多。这表明:感恩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练习二坚持写感恩日记

研究显示,坚持写感恩日记是提高自身幸福感水平的一种最好的、最可靠的方式。你也许想挑选一个特殊的日记本,以使自己以怀着美好和敬畏的心情去完成这件事。然而,这确实无关紧要,因为这并没有固定的格式,重要的是你每天要抽出一点儿时间去写下慈爱、惊喜和美好的瞬间,以及日常生活中那些带给你快乐的普通事件。

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信自己能持续不断地发现让自己感恩的事物。朋友、家人和亲人可能是排在最前面的,但是千万不要让这种形式变得陈旧不堪,或者像是在例行公事。有哪些事情令你开心了并且是你之前并不以为然的呢?是明媚的阳光、法治的社会还是惬意的室内卫浴?这些事物竟然使我们的闲暇时光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欢乐。

写感恩日记还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感恩,并且使感恩变得真实而具体。比如,之前你可能会说“我感激我的猫咪”,但现在可能会写成:“我的猫咪满足地‘喵喵’叫着并在我的腿上磨蹭,你看它跟我是多么亲密无间啊!”

一段时间之后,感恩日记就为你提高幸福感水平积累了许多实质性材料,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品鉴

品鉴的练习与感恩密切相关。品鉴是指有意识地去享受那些带给我们愉悦体验的美好事物,即慢慢地咀嚼那些愉悦的体验,在脑海中不断地重复着,就像品尝一杯美酒。我们通常认为品鉴一般是指躯体上的感知经验:比如,慢慢品尝食物的美味,轻嗅它所散发出来的香气,而不是狼吞虎咽地一下子吃掉;亲热之前,轻嗅爱人的体香,亲吻并抚摸爱人的肌肤,而不是直奔主题。但是,品鉴并不只适用于躯体感知经验,它可以用到所有的愉悦体验当中——比如,着迷于朋友那富有磁性的嗓音,秋风中翩翩起舞的美丽树叶以及情节曲折离奇、美妙无比的小说。

在品鉴一种体验时,我们通常是在用心去感知,并将注意力有意识地贯注在令人愉悦的想法和感觉上,恰好就在此时,那些满足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产生。我们同样可以品味记忆中那些令人愉悦的片段,就像又再现了愉快体验并再一次欣赏它们——比如,遇到人生伴侣那一天的情形,第一次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的情形,或者是像再次欣赏《布拉格之恋》那样回想自己与爱人亲密时的情形,等等。品鉴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举动,它可以使快乐天长地久,使美好枝繁叶茂。

练习三品鉴当下

挑一份或一杯你自己特别喜欢的食物或美酒,可能是一块黑巧克力、一片热比萨、一只蘸了黄油的龙虾、一盏伯爵红茶、一杯上等香槟——任何可以给你带来愉悦体验的食物或饮料都可以。

在你吃/喝它们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去细细品味,关注你的所有感知。它尝起来怎么样呢?更细致的味道是什么呢?甜的,苦的,还是咸的?闻起来怎么样呢?你嗅到了哪种芳香?当你拿住它、咀嚼它和吞咽它的时候,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口感是什么?它看起来怎么样呢?是不是具有可人的颜色,从而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听起来怎么样呢?(当然,如果你选择的是香槟,不难理解这一点,可能是开瓶时的嘎扎嘎扎声和气体的嘶嘶声带给了你满足感……)慢慢地并全身心地去体会美食带给你的所有美好感觉,并且充分地去品味每个感觉瞬间。

下一步,体会愉悦体验本身所带给你的感受。你是不是觉得喉咙中冒出了一丝幸福,胸腔中弥漫着一丝暖意,鼻子中因激动而升起了一丝刺痛感?尽可能长时间地去享受这种愉悦体验,直到它自然褪去。然后,抽一会儿时间感恩并欣赏生活所给予你的“恩赐”——食物和饮料。

心理学家早就开始研究品鉴对于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经常细细品味生活中幸福瞬间的人更幸福,并且较少产生抑郁情绪。比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被试者每天进行一次二十分钟的散步,并持续一周。被试者被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是“积极关注组”,让被试者在散步过程中有意识地并且尽可能多地去关注那些美好的事物——花朵、阳光,等等——并且想想是什么让这些事物如此美丽(第十二章中“愉悦地散步”练习就得益于此研究)。第二组是“消极关注组”,让被试者在散步过程中有意识地并且尽可能多地去关注那些令人烦恼的事物——垃圾、交通噪声,等等——并且想想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事物如此令人厌恶。第三组是控制组,仅仅告诉被试者每天进行一次二十分钟的散步。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组被试者明显比其他两组感到更幸福,并且在接下来的访谈中,他们称自己从周围世界体验到了更多的感恩之情。

每天花上一点儿时间,关注并细细地品味那些带给我们愉悦体验的事物,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强我们的快乐体验。

继续赐福

自我欣赏可以使我们陶醉于自己本身或者生活环境的积极面,且不需要我们做出特殊的或者超乎寻常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一“梦想”。美好体验可以不断地重新闪现,令人惊讶的是它可以畅通无阻。我们甚至不需要做出新的努力就可以再次嗅到玫瑰的芬芳,你只需要关注一下自己的鼻尖上是什么就可以了,而不是整天像解决重大问题似的费尽周折,心里想着怎么才能让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抽出时间好好想想,你会惊奇地发现你与妻子/丈夫之间还有很多并没有破裂的情感联系。

就在你们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会惊讶于有一股活力在自己体内涌动。通过阅读本书的粗浅见解,你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你们已经悦纳了我试图传递的思想。尽管你们和我并没有见过面,但我们的思想却在通过这本书中的只言片语交流,多么不同寻常啊!呼吸时,你会感到清爽的气息在你的鼻孔间进出,并深深地感激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使你的生命成为可能。你会惊奇地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产生的情感体验远远超过了我们人体所能全部吸纳的范围,但是通过感恩(哪怕是一点点),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幸福感提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水平。就像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所说的:“幸福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品味它。”

自我欣赏是上天赐予我们用来体验幸福的礼物。我们每个人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值得感恩的地方,美好就围绕在我们身边,在我们体内!人类宝贵品质的光辉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结语

自我欣赏和自我关怀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关注那些带给我们欢乐的事物,另一个则关注那些带给我们痛苦的事物;一个赞美我们作为人类一分子的强壮与伟大,另一个则让我们接受自身的脆弱与不足。最重要的是要打开心胸,而不是无休止地去评价、攀比、反抗、痴迷和曲解——我们仅仅需要打开自己的心胸。打开心胸去看看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不管是光辉或龌龊;打开心胸去看看造物主对我们所有物种的爱,包括我们自身。

走过人生的悲喜剧,你就会将所有的事情与友善联系在一起,感觉自己与所有人以及所有事物都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你会觉得自己不再会用任何评判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一切,生活如其所示,我们并不需要费尽心思去改变它。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以使自己显得高贵,也不必让自己的生活按照特定的程式展开才觉得满意。仅仅通过对曾经的体验报以关怀或欣赏,我们每个人就都拥有了自我恢复、成长以及体验幸福的能力。如果你感觉某件事太难了,你没有能力去改变它,强大的文化力量使你望而却步,那么就从此时此刻开始进行自我关怀吧,每一个崭新的瞬间都会使你的生命旅程截然不同。我们可以同时感悟作为人类的欢乐与悲痛,并以此来改变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