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我成长的力量 » 自我成长的力量全文在线阅读

《自我成长的力量》理解一个人,就是把他放到他的背景里去

关灯直达底部

理解他人的过程,就是走出自我中心的过程,也是长大的过程,发现每个人都平等的过程。基于你发现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就不会对人有过高期待,也不会对人有太失望的感觉,也就不会有怨恨。同时,你也深刻理解了他人。

怨恨的意思是:我想要,但我没得到;你应该给我且你有能力给我,但是你没有做。而成人的过程就是:我想要,但我没有得到;你应该给我,但是你没有做。你没有做是因为你没有能力给我,而不是你不想。所以我原谅你,不怨你,并且愿意给你我的理解和慈悲。

我们会发现,没有人是神。大家都有自己的无奈和悲哀。

可是我们常常迟迟不愿意长大,以至于把抱怨、怨恨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伴侣、对父母、对领导、对偶像、对孩子,甚至对自己。

比如在伴侣关系中。

有的人会对伴侣充满不满和抱怨,责怪伴侣这没做好,那没做好。又是没责任心,又是不够理解体贴。

我认识一对情侣。女孩对男孩有着还不错的感情,却执意要离开他,因为失望。女孩无数次问男孩:你将来想做什么,你有什么追求,你对人生的规划是怎样的,对我们的规划又是怎样的。男孩通常都是避而不答,或者轻声说道:没有规划,以你为主。每每这时候,女孩就感到悲凉,为什么男孩没有一点责任心,为什么这么无所谓这段感情,为什么口口声声说着爱,却连把自己划进他的规划里都没有做到。男孩也很痛苦,为什么他这么爱她,她却不信任他,总是苦苦相逼。

我理解女孩的地方在于,她是个有追求的人,却屡屡实现不了自己的追求。所以她需要一个人来转嫁自己的需求,通过男朋友也有梦想这点,来找点慰藉。

我带着女孩一起同男孩玩了OH卡(一种根据“自由联想”“投身于”原理设计出的探索心理与潜意识的卡牌工具。由一位德国心理学学者和一位墨西哥裔艺术家共同研发。——编者注),探索了男孩没有规划背后的潜意识是什么。我们慢慢探索到,男孩不敢有规划,不能有规划,规划是个令他恐惧的东西。女孩很惊讶也很不解为什么他会对梦想这么美好的东西有这么多排斥。

我们继续探索OH卡的时候,男孩呈现了他的原生家庭: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每当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打算的时候,都会被强行打乱。因为他的父母会替他做各种决定,灌输给他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他只有执行的份,不能有独立的思考。一个人,如果他每次尝试都受到无情的打击,他就会学会乖乖地不再尝试,时间一久,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因此他不能有梦想,他保持了最纯真的善良,也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探索完这些后,女孩泣不成声。她深深感动于男孩的坚强,在如此的环境下他依然一路走来,并且还能有一颗勇敢去爱的心。他需要的是有人陪伴他重新发展出梦想,而不是指责他没有梦想。这和爱不爱没有关系,这只是他的经验导致他的思考方式如此,是他隐隐的伤。而她从来没认真地看待过他的这一面。

为什么她会看不到他的这一面呢?我也带她做了OH卡,探索了她的潜意识。她很心疼父母的劳累,想给他们一个未来。办法就是努力成就自己。因此她要设立目标,达成目标。她的经历告诉了她:人只有规划好道路,才能走得好;人没有规划,只能说没有责任心,不在乎。所以她怨男孩。

男孩也理解了她的怨,这背后有着太深的担忧:怕自己没有前途,怕自己是个不上进的人,觉得没有梦想就等于不爱她。

关系的和解有时候很简单,就是要能看到彼此内心深处的脆弱。当你能看到那部分脆弱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去怨恨对方。因为你知道了不是他不想给,而是没有能力给;你也知道了,其实他是想给的,是爱着的。你看到了脆弱,同时也就看到了脆弱之下的爱。

而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些,是因为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对方,把对方当成了完全富足的人,把对方理想化为了绝对成人,从而毫不顾及他的成长背景、他的性格特质对他的限制。

因此我常说,理解一个人,不仅仅是站在他的角度替他思考,而是把他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去理解他的人格,他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特质,他的什么经历导致了他这样。当你看到那些无奈后,你心中就生起了慈悲和爱。

正如,你会抱怨一棵小树为什么长得不直,瘦弱,这么不争气,不好好做一棵树。但当你发现小树的根部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的时候,你才会由衷地被它的顽强折服:在如此的困境下,它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顽强地长大。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这可能是人类怨恨的一个雏形。在小孩子的眼里,妈妈是掌握了生存资料者,因此她是绝对正确的,而且是绝对有能力的。婴儿天生就理所当然地想向母亲索取,妈妈也该有足够的奶水和爱供给他的成长。当这个妈妈没有满足他的时候,他就会生出怨。

如果你去回忆和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奇怪的事被我们解读为不爱:有的人被严格要求,不能有自己的主见、爱好,全部得听家长的。有的人被忽视,因为爸妈工作忙等。总之他们犯的种种错,导致了我们现在心理创伤不断。

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确没做好,不是一个好爸或者好妈。一些很简单粗暴的错误,他们都残忍地犯了,剥夺了我们在敏感期该培养出来的特质,让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学心理学,填补自己的缺失,或者以更大的牺牲,企图在伴侣那里重新获得满足。我们会恨父母的种种。即使你嘴上说不恨父母,我更愿意说是强烈的道德感让你不敢去承认这种恨。

因为真正不恨的标志应该是这样的:妈妈(爸爸),我同情你,心疼你。

因为你会发现他们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已经最优化地做到了如此。你的妈妈也曾经是个婴儿,在她长大的环境里,接受了那个年代的各种不幸——没学上、孩子多、被忽视、被暴力、被控制、被各种要求,都是常有之事。他们经历战争、饥荒、社会动荡,在那个年代巨大的扭曲下他们想活下来,只有以扭曲点心理功能作为代价。然后他们带着扭曲的心,努力地养育了你。他们想要的心理营养,他们作为人脆弱的部分,基本全部被忽视,没有得到过满足。

甚至他们中年以后,作为一个中年的男人或女人,也尽是无奈。我也是在学了很多年心理学后,回家才第一次敢跟我妈讨论她的人生,她这些年的委屈、恐惧以及对于她老公的不信任。当我共情一个历经沧桑的女人的脆弱和悲哀的时候,我看到她默默地流下了泪,觉得很心酸。这个女人这些年活成这样也够拼的,她内心深处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小孩,从来没有被看到过。她无数次用控制、抱怨来尝试发出需求的呐喊,却一次次被孩子们说“妈你别唠叨了”,被老公附和着说“你妈就是这样的人”。作为一个中年女人,不能被老公理解,不能向自己的父母再去索取,她唯一的寄托可能就是想从孩子这里获得点什么。她也不想把压力施加下去,可是,人的潜意识会让自己的需求通过各种可能性来寻求满足,她不知道也无法控制。

当我发现她不仅是个妈,更是个女人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的一生很可怜,我愿意去爱她而不是再去怨她。虽然我爱她的方式不一定是靠近她听她唠叨,当然这可能也是一种好方法。

我们对领导、单位、政府、权威也是如此。领导就是父母的一个象征延伸品。我们期待着领导能做出英明的决定,为我们负责,从来不出错。如果他做得不好,我们就抱怨。我们对他们的这些期待,就像是婴儿对妈妈的期待一样。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也是人,有着自己的无奈。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大家只是角色不一样,能力有些不一样,但作为人的部分,我们却是非常一样的。

萨提亚常说: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见证。作为人,我们98%的部分都是相同的。我们经历怎样的过去,就会发展出怎样的处事方式,怎样的人格。

因此当你面对一个看不惯的人,对一个人有愤怒感的时候,通常是这样的:你用自己的视角审视了他——应该很简单就做到的事他却没有做。但是你把他放到他的成长背景里去,马上就会发现,其实他已经很努力很认真了。

我的一个案主也是如此。她刚来的时候,我对她充满了愤怒,她经常不理我,问话也不回答,低头玩手机。这种没有回应的对话,是很挑战我耐心的。但是我访谈完她的背景后,顿时平静了下来:她十分担心犯错,连说话都是。因此她会有社交障碍,见人紧张,因为她不知道手往哪里放才是对的,话该怎么回答才不会错!然后我就想:她是有一个控制欲多么强的妈,才会被长期压抑成如此胆小慎微。

用督导的话说就是:一个狮子座的女生,被培养成了小绵羊,也是醉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愤怒已经完全转化为了心疼。

萨提亚相信人性本善。人本来的动力就是积极向上的,我们所愤怒、抱怨、怨恨的,不过是该那么做的他却没有做。实际上我们只是没有发现,他的确是没有能力这么做,虽然你有时候很难理解他为什么没有能力那么做,觉得他明明是有的呀。

那也只是“你觉得”,从你的背景里看,他“应该”是有的。但是你需要把他放到三个背景里去看:

①童年成长背景。他的童年成长背景是怎样塑造了他的行为模式、人格特质和能力。他小时候经历过什么?这些会对他有哪些影响?他有过哪些创伤?他的能力跟你有哪些不同?他的想法跟你有哪些不同?

②你们的关系背景。你们是什么关系?你们有哪些共同的磨合和经历?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彼此间形成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印象。你清楚你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经历,在意哪些与不在意哪些,他知道吗?

③事件的背景。同样一件事,你们的相关经验、经历、能力、理解、思维等都是一样的吗?

当你将他放到这3个背景下,如果你依旧发现,他有能力去做但他就是不去做,那么除了要故意气死你外,我是想不到其他理由。可他为什么要气死你呢?

最后就是,理解和喜欢是两个概念。我不喜欢你,但我深刻地懂了你后我就不会再对你有情绪。我理解了你的局限,就不会再去期待,也就没有怨,没有恨,没有讨厌。因此,我也认识到我应该去寻求真正能给我满足的对象。

而我们,此生不同,各自平安。

我为什么

有时候

不回你消息?

我有一个比较好的朋友,异性,共同语言多,联系也比较频繁。每当想到我们的关系的时候,我都觉得很温暖。因为在她面前,我感觉我是被接纳的,我是可以做自己的。

其中最让我感到温暖的一个事就是:她的消息,我有时候及时回,有时候很晚回,有时候不回。对此我不必担心她会感觉到受伤,因为我知道她相信我。因为她心里有一个信念:重要的事,你都会回;不重要的事,你不回也会看得到。

更重要的是,她相信在我这里,她是重要的。所以不需要用“及时回”和“一定回”来证明她的重要性。

但曾经不是这样的。我们认识3年多了,曾经有过一次非常严重的冲突,以至于她决定让友谊的小船进行一下侧翻。冲突的原因就是,她实在无法接受我随机回消息。为此,作为两个“正常人”,我们交换了彼此的意见。

某:我能接受你不及时回消息,毕竟每个人都有忙的时候,我还不至于无理取闹。但是隔了两三天还是没回是怎么回事?难道你连个厕所都没上?如果你上厕所却还没回我,只能说明我不如上厕所重要,不如工作重要,不如ABCD重要,只能说明你一点都不在乎我……

丛:朋友圈都说了,不回微信的原因有很多种:忙别的去了然后就忘了;想着一会儿回然后就忘了;我正在想怎么回还没想出来撂一边了;看书去了手机在另一个角落懒得动然后就忘了……原因有100个,不一定是你不重要啊,也不一定是我不在乎你啊。

某:100个借口。

丛:我不是不想回啊,我是能力有限真回不了。

这理由找得,说出来的时候无力又无奈,开始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回个消息也叫能力有限?但是冥冥中是有那么种感觉,的确是没能力回。这就像是在生活中,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不要拖延,多大点事;不要犯某个小错误,多大点事,但还是会不能自已地犯。就像从小学到现在屡屡提醒自己“不要粗心,多简单的题”,但还是会无法避免地粗心。

有太多事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就是有难度,也不知道难度在哪,但就是做不好。也不是因为态度不端正或能力不行,但就是做不好,做不到。

这就像是按时起床,一次两次没有任何难度。但是长期以来,你会发现总有一种神秘力量把你紧紧吸在床上,自责了N多回,毒誓也发了很多回,但还是不战而败。能力问题吗?态度问题吗?不重视吗?“只要你真心想起你一定起得来”——这是鸡汤学,有毒。还有减肥,你能说一个控制不住嘴迈不开腿的人不是真心想减肥吗?体验过的人才知道。

这次争执,以拉黑结束。某说:你不是不爱回吗?以后你永远不用回了。

幸好这是两个学心理学的,能启动“非正常”模式,进入心理模式重新进行交流。

我们深入探讨了她为什么会这么在意我回不回消息,为什么她这么容易感觉到不被重视,为什么我明明重视她,她却不相信,总找我不重视她的证据。

如果一个人心里装着“我不值得被在乎”,无论你多在乎他,他都会找到你不够在乎他的证据。即使回消息这个事做得天衣无缝,他也会在其他事情上经常发现自己不被在乎。这就是强迫性重复,人一定要反复找证据以体验某种熟悉的感觉,才觉得有存在感。

她放下指责模式后,开始看自己了。她说:

“我看到了自己作为家里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老二,一直都不是重要的。我从来没有放弃努力成为家里最重要、最受宠爱的那个人,以至于在童年结束后的现在,我依然重复在同样的模式里。

我也想成为你那里最重要的那个人,即使我是在和你的工作比,和你其他朋友比。我一直努力在各种场合追求优秀,让别人在意我,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重要。同样我希望自己在你心中也很重要。

但我从小就没体验到过我是重要的,其实我也很难相信我在别人眼中是重要的。所以你一再表达我对你来说很重要,我也能看到你做了很多,但我依然无法真正地去相信这一点。”

然后,她就哭了。对她来说,我不回她消息,激活了她早年不被重视的感觉,在我这里得到了重现。一个人如果内心觉得自己不够重要,他就需要反复确认自己是不是重要的,并且总去找到自己不够重要的证据,然后迁怒于对方。这其实就是把对早年照料者不重视他们的恨转移到了当下的人身上。

那一刻,我只不过是成了她对妈妈的恨的一个发泄口。这叫移情。

我跟她谈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觉,经常觉得每次回她消息我都很有压力,很烦躁。不想回,却不得不回。很想放弃这段关系。

我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就是不想回你消息,没有恶意,不是因为忙或者忘了,也与你重要与否无关,而是单纯地心烦不想回。只是此刻自己的心情都不想照顾,再强迫自己照顾另外一个人的心情就会让我很烦。

有时候就是单纯地不想回,但是我又知道如果我不回她就会乱想会伤心。所以出于对她的照顾我就惯性地委屈下自己而回了。这个委屈自己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以至于当我不去刻意觉察,我都发现不了我又委屈了自己。

这个模式在我的生活里已经重复了无数遍:

我难以拒绝别人。对别人的要求,我有时候会感觉到压力但是又不得不去做,因为怕别人失望,不开心。自己也不想矫情,强迫一下自己还是可以去做的。所以我常常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

然而我的内心深处依然讨厌被要求,被强迫。我渴望自由,但是又常常不敢承担自由的代价,害怕拒绝别人会伤害到别人。所以我会惯性地委屈自己。

这种强迫,让我想到了我爸对我的强迫。大学的时候,我爸经常嫌弃我不接电话。他经常说:打电话你不接,给你配个电话有什么用。

那时候我很沮丧,因为手机是他买的,我无力反驳。每次都要及时接电话让我感觉到被强迫。我做不了什么,所以我只能把那种被强迫的反感压到潜意识里。在谈恋爱后,女朋友也非常介意我不回消息,这种感觉就被加固,慢慢地我形成了固有印象:只要你不回消息,别人就会不开心。所以无论你想不想回,你都要及时回。

这是一种惯有的自我强迫与想反抗的强迫。

所以如果我看到了却没回你消息,那是因为我在你面前感受到了自由,相信你会允许我做自己。然而你却没有允许我,这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我一直都在被别人各种强迫着。这重复了我早年的模式,让我把你当成了我爸。

我们两个人,因为不同的创伤被激活,而产生了矛盾。

看到了却不回消息,这激活了她不重要、不被在乎、被忽视的创伤。一个人如果早年有很多不重要、被忽视的经验,他长大后就很怕这些,对不被重要、不被在乎和被忽视就容易敏感。

看到了就必须要回消息,这激活了我被强迫、被控制的创伤。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被要求过多却无力拒绝,他长大后就会很烦各种要求,无法拒绝但就是很烦。

一个在索取重要性,一个在索取自由。然而两人谁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矛盾。

成年后关系的很多矛盾,其实都是因为两个人不了解彼此内心深处的伤,都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对方,才会对对方很生气很失望。其实,他们都看不到对方内心真实的那部分脆弱,只沉浸在自己的脆弱里索取着。

我相信我对你来说是重要的,所以你不回我,我也不会怀疑和乱想。

我相信我对你来说是不重要的,所以你不回我,我觉得也正常无所谓。

我不相信我对你来说是重要的,所以我才期待你随时回,以证明我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所以我对于不熟悉的人,才是及时回的,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重要——因为本来就不重要,所以才要照顾一下他,怕他有这样的感觉。我说我们这关系,一起经历了这么多事,彼此安慰了这么多年,你还要再怀疑我们的关系,再怀疑在我的世界里你是否是重要的,我都想抽你了。我两年不回你消息,你都不该对自己的重要性有一点点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