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我成长的力量 » 自我成长的力量全文在线阅读

《自我成长的力量》情绪化是一种什么化

关灯直达底部

情绪化。

情绪化,就是不能用理性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在感情强烈冲动的情况下,做出的缺乏理智的行为。

我们在面对万千世界的时候就是会有丰富多变的情绪,这只是面对世界时的自然反应,有没有情绪产生也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它会自动产生,因此我们可以接纳并允许一个人有情绪。拥有丰富的情绪不是一件坏事、错事,反而说明这个人很有趣,他活得很真实,他能够对情境做出相应的反应。没有情绪反应能力的人,比有情绪反应能力的人可怕得多。

情绪化之所以具有破坏力,不是因为情绪变化多而快,而是缺乏理性支配。换句话说,造成伤害的不是情绪,而是情绪下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很多情绪,有没有情绪并不是问题,能不能用理性支配情绪下的行为才是问题。

我们需要讨论的,不是有没有情绪,而是避免把情绪过多地付诸行动。有没有情绪自己说了不算,但是否做出相应的行动,就是理性支配的了。

比如说,你可以愤怒,愤怒是被允许的。但是你不要激情杀人,杀人是不被允许的。

理性对情绪下行为的支配程度,显露出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情绪大小便。

我们常常把情绪称为心理上的大小便。随时都产生大小便,是一个人身体自动运作的结果,这个没有好坏,也基本不受你的意识支配。对于一个身体功能没有发育或者身体功能受损的人,他的大小便就是失禁的,比如婴儿和相关成人患者。一个健康、成熟的人,他可以随时随地产生大小便,但是他不会随时随地排泄大小便,他会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情境大小便。因为他会用自己的理性和意志力进行行为支配,不让它即刻付诸行动。即使有时候他因为大量饮水了或者腹泻了,难以忍受,非常想发泄,他也会迅速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方便。他不会就地解决的。

因为你是一个成年人,其实你是有随地大小便的自由的,当然法律和道德可能会因为你妨害了公共文明而惩罚你,但你依然有破坏公共文明的自由。而你不随地大小便的原因很简单:

委屈一下自己,不想影响别人。不然自己会有羞耻感。

人的情绪也是如此,情绪随时都在产生。出于你是一个成年人,你基本上不想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别人,有为因随地发泄所带来的羞耻感而忍耐的能力。即使在家里,对家人,你也不会随地大小便。同样的,我们对家人,也不能随时发泄自己的情绪——心理上的大小便。

情绪化,实际上就是心理上的随意大小便。

成熟的过程,就是你舍不舍得为了别人憋屈一下自己。

情绪的延迟满足能力。

情绪发泄是件很有快感的事,正如你有了尿意可以立即排泄时很有快感一样。我们把那些无法憋住自己情绪的行为称为缺乏延迟满足能力。他们追求的是即刻满足。如果你见到一个人情绪化,无法憋住情绪,无法选择适当情境发泄,那么你就知道他缺乏延迟满足能力了。

延迟满足能力是一个人人格健康的另外一个指标。延迟满足的意思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或者为减少更多的损失,我们可以放弃眼前的诱惑,克制自己的欲望。在情绪问题上的体现就是,克制自己发泄情绪的欲望。

一个成功者,他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延迟满足能力。也就是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够居安思危、放弃诱惑、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当孤单无助来临的时候,他能够忍住,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放纵;当挫折到来的时候,他能忍得住受伤和绝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放弃;当他成功的时候,他能忍得住喜悦,而不会欣喜若狂忘记了自己是谁。

也许你会说,这样活着多压抑,难道不累吗?

人如果像婴儿或猪一样活着,由着自己的情绪走,是很轻松。由着自己生殖器的冲动而想大小便就随地解决,很欢乐。可是你要知道这样做在一个生态系统里,终究是一件对自己非常不利的事。而且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享受发泄的快感外,还会享受到一种通过忍耐而得来的更加深邃的快乐。那是种更高级的追求。

所以你只需看一个人对情绪下行为的操控能力有多强,你就知道他能把事业做多大了。

延迟满足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如果错过了小时候最佳的延迟满足训练期,成年后也依然可以获得。你可以刻意训练自己,就像是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时候你怎么说服自己坚持一样。教练会这么教你: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正是坚持开始的时候。

对情绪的忍耐力训练也是如此,每当你想发泄情绪的时候,正是坚持开始的时候。当你想发泄的时候,你可以刻意提醒自己:延迟满足训练现在开始!然后你就憋住不对他人发火。绝望想放弃的时候也是如此。

你也可以邀请一个“教练”——你的伴侣或你常对他发火的那个人,邀请他每当在你想发火的时候就温柔提醒你,现在开始训练,憋住!

你可以创造出100种具体的方法来,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对于一些过度自控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善于并且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时候就要鼓励他们及时发泄,找到一个平衡点。延迟满足能力过强,会导致失去寻找满足的能力。

情绪容器。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膀胱,膀胱的作用就是容纳尿。一个健康的膀胱,具有良好的容尿能力,膀胱的功能实现了人对于尿的延迟满足,可以让人在合适的情境里小便。如果膀胱出问题了,就容易导致尿失禁。

人的心理上也有这样一个“膀胱”,我们称它为情绪容器。也就是一个人的身体里本来就有很多情绪,它被情绪容器收纳着。情绪容器对情绪的储存能力,叫作情绪容纳力。

情绪容纳力强的人,对情绪的克制能力就强。克制的意思就是,我能憋住我的情绪不让它随时发泄出来,我可以等到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发泄。情绪化的人,就是情绪容纳力比较低的人,不具备判断合适时间和合适方式的能力。前面我们说的延迟满足的训练,实际上就是为了增加情绪容纳力。

情绪容纳力强的人,对别人的情绪也能容纳。他能接住别人的情绪,暂时储存在自己这里,然后自行处理,而不会把自己的倒给对方。

实际上随着人的自然成长,我们的情绪容纳力是在增强的,越长大越知道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有的人没有这样的发展,是因为它的情绪容器在自然状态下本身就已经很满了,别人再给他一点,他就赶紧要急着推开。

这就像是人的膀胱长了结石。当有异物在膀胱壁里占用了空间时,人对尿的容纳力就会降低,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现象。同样,人的情绪容器如果自身已经装了很多固有的情绪,就会无法容纳现在发生的情绪,然后出现发泄时间长、发泄时间频繁等现象。

这些固有情绪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

平时有情绪不注意处理,总是不敢发泄或不去发泄,不去寻找合适的情境发泄。这就像是一个人憋尿憋久了他也会没了尿意,但是却很伤害膀胱。

一个人如果他小时候的某种情绪不被识别,不被允许,他的这种情绪就会在潜意识里储存。比如说你害怕的时候,如果妈妈不让你哭,你就压抑了害怕的情绪并把它储存了起来。如果你生气了,你会发火,你妈妈会告诉你“不许生气”“不许发火”,然后你就学乖了,学会了“发脾气是不对的”,也将愤怒压抑了起来。

妈妈。

妈妈做了几件事,会导致一个人没有发展出情绪容纳力:

妈妈自己没有容纳能力。自己的情绪无处安放,就容纳不了孩子的情绪。妈妈之所以容易对孩子感到烦,就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已经饱和了,不能再承受多一点点了。这时候孩子就不敢有情绪。小时候情绪没有被接住过的人,长大了也没有接住别人情绪的能力。所以一个人之所以对他人的情绪敏感,是因为自己没有接住别人情绪的经验和能力。

妈妈不识别、不标记。她不帮孩子识别他的情绪,而是教育他不要有情绪。妈妈禁止的不是行为,而是情绪。这时候情绪就形成了压抑。语言上无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只能通过行动来表达了。对于情绪,高级的方式就是用语言表达,但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人就会动手,选择用行动来表达。

小时候没有被教会标识情绪,长大了就没有识别自己情绪的意识,会惯性地行为发泄。

我们并不是要你责怪妈妈,如果要怪,至少要怪你姥姥、太姥姥、太太太姥姥……就像小时候没有学好外语,你不能怪你妈没教你,毕竟她自己也不会。你要做的是:长大后要付出比小时候更艰辛的努力来学习。你需要意识到的是,小时候你的情绪没有被接住过,长大了你需要重新发展这部分能力。

发展。

发展的方法至少有两个:

其一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刻意训练延迟满足能力。学会憋屈自己,保护别人。“小不忍则乱大谋”是有道理的,为了系统整体的平衡,你需要牺牲你此刻的感受。不然你爽一下所造成的后果,会反过来对你造成更大的伤害。

其二是情绪语言化。如果你不想憋了,想发泄,你要使用成熟一点的方式发泄:语言化。小时候没有人教你如何用语言表达情绪,长大了你要重新学习语言化。情绪语言化的意思,就是你要学习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行动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我现在觉得很生气”是情绪语言化,“我现在觉得很委屈、很受伤”则是更成熟的情绪语言化。你可能识别到了自己的愤怒,却没有识别到更深层的委屈和受伤。“我想掐死你”,这就是行动语言化。真去掐了,那就是行动化了。

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人应该有上进心”“人应该努力”“人应该做正经事不应该堕落蹉跎时间”……很多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冲突也会由此产生。在我们网课里,曾经有一个妈妈说起她的现状:特别勤奋,下了班后不仅带孩子,还学英语、跳舞,课外班不断。然后她深恶痛绝地责怪老公爱打牌、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够努力、没有上进心。他们经常因此冲突不断。

事实并不存在什么“人应该”。所有的“人应该”,都是你在小时候不这么做就会感受到危险,而形成的一种安全生存模式。你做的目的,是潜意识里感受到这样才是安全的,是一种保护机制,而非自愿自发的行为。比如有的家长看不得孩子打游戏、看电视、闲着发呆,就会要求孩子去写作业、做家务。每当孩子休息、娱乐、享受的时候,就会被惩罚。每当他自虐、努力、刻苦、忙碌的时候,他就享受到安全感和表扬。

但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这样的要求,或者说每个家庭的要求严格程度并不一样。因此就有了对于努力、上进不一样的感受方式。长大后,两个人在一起就会产生差异、冲突和嫌弃。

有人会反驳说,我这么要求他错了吗?人就是应该自律啊。难道人不应该自律,不应该努力,不应该有目标吗?那人活着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再说我努力、我自律、我定目标,也不是在自虐啊,我都是为了自己好为了他好为了我们好啊,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啊。

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两极化思维:人如果不是一直上进努力,就是不努力上进;如果不是应该做,就是不该做。没有中间值。

中间值是:人可以做,可以不做。有时候可以这么做,有时候可以不这么做。有时候可以上进努力,有时候可以堕落逍遥。这才是比较健康的一个状态。什么时候呢?看情况。

健康的人格,应该是灵活、适应情境的。能够随时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人格,就是生存最大化、消耗最小化的人格。

不可否认的是,当你有了目标并且为之努力的时候,你的确是可以实现更好的生活了。越是坚定,越是容易获得丰厚的回报。但是你可能没有看到的是,你执着于目标、努力和上进的背后,也有惨重的代价。

比如说实现不了的痛苦。当你一定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标准值。达不到它你就会痛苦。比如你对自己的努力设定是100分,那么当你已经努力了80分的时候,你还是会自责,你对自己的体验就是“我还不够努力”。你的想法就会是“如果我可以更努力,我就……”。当你看到比你更上进的人的时候,你就会陷入自责,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家,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

在我们网课里出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定下一个目标,还未实现就又定了更高的目标。当时那个同学说,以前他考试的时候,如果失败了没有冲进前10名,就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冲进前5名,逼自己更努力。结果每次目标都实现不了,然后就开始自责,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不配活着。有的同学会说他对自己的目标和能力评估错误。实际上不仅如此,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又很想上进的时候,他就是会自动化地定制高目标来让自己的焦虑得到缓解。这时候定下低目标会让他感觉不到自己是在上进的。

比如说努力时所付出的艰辛代价。一旦你有了“人一定要努力上进”的信念,就难以接受自己休息,也难以接受自己在没有透支完精力的时候停下来。比如有时间就工作,半夜困得不行了还坚持工作,病了也坚持工作,放弃了娱乐坚持工作,卧薪尝胆,相信皇天终不负我。但是,这个结果真的值得你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

对很多人来说,很多目标都不值得他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的学生时代,你会不会努力学习呢?会不会定个目标一定要让自己考第一呢?我想你肯定做过这种事。

但是有的人就是考不了第一,原因只是你不够努力上进。如果这关乎你的生存,如果你足够努力足够拼,像成功学里说的,“你要比别人努力100倍”,那考个第一问题并不大。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比别人努力100倍呢?因为实在是太辛苦了。比起那些辛苦,你宁愿考10名之外。

你也努力过,但能做的就是稍稍努力,而并没有很努力。

但是你知道吗?有的人就十分努力,真的能比别人努力100倍。这种人你读书的时候应该见过:不谈恋爱,不看小说,不抄作业还主动买各种难题卷子,吃饭20分钟内解决,不休节假日,少喝水以少上厕所,早上4点多起来躲到厕所里背书。结果就是,他们学习就是比我们好。他们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他们深深知道考不到第一的后果。你考进前10名你妈能乐得不行,全家都会庆祝。他考到第二可能就会挨打挨骂。你考个二本大学就差不多了,他认为如果不考进北大清华一辈子就完蛋了。

所以你们形成了对于考试这个事不同的规条:

你的规条是:人可以努力,太累的时候就算了吧,超出自己精力的时候就需要休息。

他的规条是:人一定要努力上进,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坚持。

你努力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可以有,有了更好,没有也可以接受。他满足的是安全感、生存的需要,这些必须得有,没了就完蛋了。如此一来,就导致你们的付出完全不是一个能量级别。所以你努力不过他们也很正常。

所以很多看起来很有成就的人,他们并不快乐,不享受。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努力拼搏,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不这样做就会死。学霸考第二会自杀,是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太差劲了,令他们满足的安全感和生存受到了威胁。

然后你和这样一个“一定要努力”的人结婚,他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再看看你:你怎么这么不努力!这么不上进!整天就知道玩!这和你上学的时候,班主任、家长总说你不学习就知道玩一样,实际上你不过是偷偷看了一本小说而已。

你只是允许自己在不想努力上进的时候可以休息,而他要求自己所有时候都必须努力上进。

他决不允许自己放松下来,决不允许自己有享受的感觉。每当放松下来,每当享受的时候,他就会有堕落感、羞耻感。而你可以允许自己有那些感受,所以当你玩的时候不上进的时候,你可以安然享受。但是因为他做不到安然地虚度时光,所以他也看不得你那么做。

而当你们都不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冲突就成了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