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巨婴国 » 巨婴国全文在线阅读

《巨婴国》2.巨婴心理:共生

关灯直达底部

婴儿前6个月,处于共生期。

这一阶段的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没有“我”的意识,也没有“外界”的意识。他觉得自己与万物合一,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

集体主义,也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

特别是,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构成一个共同体,两人宛如一人,我即妈妈,妈妈即我。对婴儿来说,共生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真实需求。婴儿的各种需求,都有赖于妈妈满足他。如果离开妈妈,他就会死掉。

共生心理,在巨婴身上则展现为:

一、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二、集体主义。大家要共生在一起。

三、统一思想。大家必须统一在某一思想里,这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一致了,共同体就有了裂痕。

四、反对独立。这是双重的,一方面,集体压制个人独立;另一方面,个人离开集体就会破碎。

五、没有界限。一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

都在找妈:中国文化的实质

在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的双重压制下,中国人多被抹杀了个体性,个人往往依傍于一个共同体结构,如家庭结构或社会结构,而这会形成你我不分的共生关系。在古代,个体性不被强调,虽然我们讲修行,但修行的一个诀窍是,主动抹杀自己的个体性。

在现代中国,我们也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洪流中,自然而然地,开始强调个性化与自由,但是,集体主义,仍是我们的文化基因,而这个基因,尚未被深刻地分析。作为本土的、有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去分析我们文化中个体与集体的意识与潜意识,成了我的一种本能。

很多人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多抹杀人的个体性,而与此同时,标榜个人主义的美国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可能导致“自恋”泛滥。所以,甚至有说法称,中国文化是治疗个人主义的良药,孝道可以拯救全世界。

的确,美国强调个人主义,这会导致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问题。美国的个人主义的解药,绝非集体主义,相反,恰恰是他们的个人主义还不够。

还不够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完善的个人”的目标,还没有自我实现,也未成为他自己。并且,个人主义有超越界的精神在,个人是对上帝负责的,直接与上帝对话,而非自我中心的无边膨胀。

国人的集体主义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个人无法存活。这个无法存活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更是心理层面的。作为一个个体的中国人在这个社会可能觉得孤单而破碎,自我都还未成形。国人之所以爱扎堆成群,这都是因为在心理上需要有人陪伴,否则会直接面对破碎未成形的自我,这很可怕。集体主义的真相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导致大多数人的里子是破碎的,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自我中。

所有的共生,源头都可以回溯到婴儿6个月前,和妈妈的共生,这被称为母婴共同体,即婴儿感觉,他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们是一个人。不过,只有6个月前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后的共生关系都是病态的,但病态共生,在中国是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母子共生、父子共生、夫妻共生等,非常常见。比如某著名钢琴家和他的父亲,在这样的关系里,父亲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更常见的,是婆婆非要到儿子的家里来,其实是想和儿子共生在一起。中国的集体主义大家庭等可以这样理解,即大家共生在一个体系、群体里,由此构建了一个心理共同体,共享一个群体性自我,其中没有“我”,而只有“我们”。

我一再说,国人的集体心理发展水平,是6个月之前的婴儿水平,而荣格却在《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中评论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的道家典籍说,东方人的心灵发展水平远超西方。

对此,我的理解是,最低的境界和最高的境界常常看起来是很像的。婴儿最初的状态没有分化、没有边界、没有你我之分,觉得一切都是合一的。开悟的人据说就是这种境界,觉得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我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心。这是很好的东西,但如果你处于混沌无明状态,也有类似感觉,这是非常可怕的,会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巨大问题。

开悟的人会对他人和世界有深深的同理心,并会尊重一切存在,他们彻底脱离了幼稚的自我中心,而巨婴也会觉得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但“既然我们是一体的,所以我不需要考虑你,也不需要感受你”。并且既然我们属于一个共同体,那我可以随意地替我身边的亲属角色做决定。这会是可怕的自我中心,所以说,集体主义中常伴随着最极端的自私与自我中心,而讲究集体主义的社会,一般整体上的道德水平都不高。相反,如果整个社会的心理发展水平超越了婴儿水准,那就会更注重界限,尊重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不必为你的情绪负责,也不必为你的命运负责。这会引起一种很大的所谓“分别心”,这种分别心对于开悟来讲像一种障碍似的,但人需要经历这种二元对立,再从二元对立回归到万物合一。

精神分裂症其实就是处于一种幼稚的、混沌的你我不分的状态,尚未分化出我和你的分别,也未分化出想象与现实的分别。

精神分裂在大多数人眼中很可怕,但在一些思想家眼中具有美学、哲学上的积极意义,比如荣格认为,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下,会有原始的人格碎片、原型涌现出来,展现出原始的神话剧情,可生发出艺术的可能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精神分裂这个概念可以对抗资本主义的宰制。

我并不喜欢德勒兹这种政治化的说法,我比较喜欢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成年人保持在一种早期婴儿状态。按照精神分析,3个月前的婴儿都处于偏执分裂的精神病状态。“分裂”即这个世界一分为二,好和坏是不能并存的。“偏执”即这个世界只有好的或只有坏的存在,并且我是好的。3个月前的婴儿的世界都是这样的。所谓正常人就是从这个状态中走出来,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滞留在了这个状态里。

荣格的理论很神秘,容易让人着迷。不过弗洛姆认为荣格和希特勒一样都是恋尸癖,荣格有对死亡的迷恋,搞个人崇拜,荣格派领袖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和弟子、来访者发生性关系的例子。精神分析认为这是不能碰触的,但荣格派认为没那么严格,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你我不分、没有清晰界限的情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没那么多幻觉,相比之下正常得有些无趣。

我把心理治疗界分成三派:学院派、江湖派和神仙派。学院派靠谱,但比较无趣,而作为神仙派的各种神秘流派很流行。我也一度对神仙派很着迷,现在也觉得神仙派有很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但随着我看的故事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有戒心。因灵修很容易进入巨婴状态。我见到的一些灵修大师,自称已开悟,但其实是精神分裂症。不过很有意思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也存在着非常强大的东西,他们的全能自恋也的确能创造一些奇迹。所以说,我无意妖魔化灵修,灵修大师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可以触及常人无法触及的东西。但如果他们同时精神分裂,那迷信他们就很可怕。

爱因斯坦说,自我是一个牢笼,将自己与世界的其他存在割裂开。自我,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它像一个壳,大多数人需要这个壳来保护自己,但这个壳也使得人对世界没那么敏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些心理功能特别低的人,其自我之壳是破裂的,这让他们很痛苦,但同时,他们在某些方面也会变得非常敏感。

荣格自己患过精神分裂症,所以他有超凡的敏感,而弗洛伊德就是一个神经正常人格健全之人,他的理论也因此相对荣格来说有点无趣。尽管如此,随着我对精神分析的了解越来越深,咨询越做越多,发现精神分析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精神分析有三个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的确比弗洛伊德更有说服力。因为,经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是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和父亲的关系,但中国人虽有俄狄浦斯情结,可主要问题还是在处理和妈妈的关系。

对此,我有一个绝对的说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婴儿,都在找妈。所以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解释力和治疗力,在国人中,都远胜经典的精神分析。都是婴儿,都要和妈共生在一起,所以在中国的家庭中,所有人为所有人操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也是你的事,我过分地为你负责,你也要过分地为我负责,否则你就是王八蛋,否则我就会充满愧疚。并且,大家不能分离,不能背叛,对中国人来说,个性化就是对大家庭的背叛。

因为我们都活在母婴共同体中,这是最原始的集体主义,它衍生出后来的种种集体主义,如大家庭。

并且,这像是一个历史传承。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古希腊的城邦制给人非常成熟的感觉,而中国幅员如此辽阔,却一直在渴望统一,这就像是婴儿在渴求整个宇宙都和自己共生在一起。

不光是儒家强调统一,根据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的说法,诸子百家都在讲统一。

还有,古希腊表现美的方式十分直接,而中国式的表达美的方式,都是绕着弯的、压抑的、凄婉的。很多古代文字都在传达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中国古代的爱情也很少完满的,悲剧较多。因为爱情是一个成熟个体的自我实现,而且爱情势必意味着对家庭对妈妈的背叛,这会撕裂母婴共同体,所以很多古代人的爱情都是妈妈一手摧毁的。

金庸的小说,可以见到种种典型的中国式心态,男主人公多是婴儿,有好婴儿,比如郭靖、虚竹、张无忌,他们身上有非常纯真、诚恳的东西,你问他什么他就说什么,毫无戒备和防范,没有自我的外壳,没有自我保护。金庸把这些人写得很美、很有道德。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男人。中国男人是不能对母亲、妻子与权威撒谎的,一旦撒谎就意味着破坏了共生关系,你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就意味着对母亲的不信任。

很有趣的是,中国文化一向被贴上男权的标签,但我觉得更多的是母系的文化。很多东西都是为了维护母亲的,孝道的核心就是捍卫母亲,《二十四孝》中强调的是对母亲的孝,而对父亲的孝,不是主流。对父亲是忠,对母亲忠和孝都要有。我们的文化都是围绕着怎样做一个好婴儿,并且找一个好妈。

原因是,婴儿第一个爱的都是母亲,所以母亲就对婴儿有致命影响力。金庸主要刻画的是好婴儿,但最后真正成功了的是朱元璋式的流氓、无赖、浑蛋,最经典如韦小宝。

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寓言故事与影视,你会发现,美国的影视,父亲是绝对的主角,中国的影视和寓言,妈妈是绝对的主角。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再爱我一次》,讲的全是这个。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的故事中,你也只会看到母亲。

最夸张的故事是岳飞,他的父亲岳和,富有、善良、被邻人爱戴,给岳飞请了多位老师教岳飞书法与文化,请了周侗教岳飞武艺,金兵来犯,又激励岳飞退敌报国,在岳飞成人后才去世。如此一个理想的父亲,竟然在传说中被抹去。小时候,我家里的一本《说岳全传》,里面的岳飞,出生后三天,就遭遇水灾,父亲遇难,母亲独自将他抚养成人。并且,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这成了一个图腾般的意象,简直掩盖了岳飞父亲的所有光芒。《说岳全传》我读了不下一百遍,但竟不知岳飞是被父亲抚养成人的,当在微博上探讨这件事时,我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岳飞有父亲。

这是一个悬案,也像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阴谋,岳和作为一个理想父亲,在历史上被“谋杀”了。

类似图景也展现在麦兜的故事中,麦兜也只有含辛茹苦、永远乐观的理想母亲。其实麦兜有父亲,在故事的最后一集中,有一个“大表舅”,长得和麦兜一模一样,是个超级自闭男,我想,那应该就是麦兜的父亲。

或者做流氓,或者做好婴儿,而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多没有好下场,譬如乔峰,他是金庸笔下最有雄风同时又最善良的男主角之一,他是真男儿、真英雄,但他悲惨地死了,而且是被吞噬一切的大母神马夫人用极其可怕的方式害死的。

他的两个义兄弟虚竹和段誉都像婴儿一样,女人让他们干吗就干吗,所以活了下来。《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也是个好男儿,但他还是将女人放到绝对的第一位,为了博女人的一个微笑,他可以命都不要。

可以说,金庸的小说,完整、结构化地展现了各种典型中国人的面貌,他触碰到整个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和各种典型的情结。所以,他那么火,是有道理的。

中国社会,到底谁掌权?社会权力体系中,是男人掌权,最经典是皇帝,家族权力体系中,却常是大母神掌权,而作为权力代表的男性大家长,也得听他妈的。所以说,中国虽然自古重男轻女,但在家庭里实际上是母亲说了算。现在的状况也是如此,奶奶、姥姥掌权的现象太多。在社会层面上,我们是男权社会,在家庭层面是母系社会,皇太后说了算。

我的这个说法,总会被女权主义者批,我也没有想到,自己最终会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但它的确就这样形成了。

比如北周、西魏的八柱国达成共识,不管谁家的女儿,等做了妃子生了儿子,就要被处死,汉武帝刘彻临死前把储君的母亲杀了,如此没人性,却自诩英明。这都是为了切断母婴关系的天然链接。谁小时候带太子,就会对他有致命影响力,如果是妈妈带,那种影响力难以抗衡,所以要杀掉。

妈妈被杀掉,那自然是奶奶带太子,结果出现了奶奶掌权的现象。于是又想办法防止奶奶掌权,后来变成奶妈掌权。

荣格从非洲找到了大母神的原型,这个大母神是可怕的、吞噬性的,在神话中会化身为龙,而青年男子必须斩龙后才能走上英雄的道路,也就是个体向成熟发展的道路。这也对应了精神分析的一个说法——每个孩子都得先完成心理上的弑母,才能从共生中走出来。

非洲的大母神形象一点都不美,我更喜欢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盖亚是最初的地母,她是吞噬性的、无所不在的,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绝对影响力,而她的丈夫却没有。这就是原始的共生感觉。

到了宙斯与赫拉的阶段,赫拉不是大母神,没有绝对权威,宙斯也没有绝对权威,妻子可违背他的意志,而大家可以共存。宙斯作为宇宙统治者,和儿子赫拉克勒斯摔跤,却被赫拉克勒斯摔倒了,赫拉去作战,被赫拉克勒斯射中。赫拉克勒斯简直可以说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头号英雄形象,但他在中国就是逆子,摔倒父亲,又射伤大妈,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绝不可能用赞美的语言去描绘这样的事,一定会描黑,或者干脆修改历史。

大母神是最原始的母亲形象,我很多来访者讲过对大母神的恐惧:面对一个庞大的、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扩展权力的母亲,非常害怕被吞噬。

中国男人常被称为妈宝男,但相对而言,我觉得中国女性比中国男性要更幼稚一点,因为重男轻女给女性造成了集体创伤。并且,不要傻傻地就去做一个符合传统文化所描绘的好母亲。舆论上,我们都在寻找刘慧芳1那样的母亲,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一个超级中国好女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更多是婴儿式的女人,像小燕子那样,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这样的角色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还得到男人的宠爱。以我听到的故事看,她们多比刘慧芳活得好。

比如《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的妈妈殷素素,她就是一个婴儿和妖女,没有善恶之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让我高兴你就是好人,让我不高兴你就去死,典型的小婴儿,还没有人性化的一个妖。她找了张翠山这样的中国式好男人之后,才可以变成一个人。

说得夸张一点,这些中国女性的角色,都没炼成人形,她们身上多的是妖性,是原始的洪荒之力,而非人性。《聊斋志异》和《白蛇传》是反映这种形象的典型。虽然很多人讨厌许仙的懦弱,但对于白娘子这样的妖女,对于一个自我都没有构建起来的小婴儿来说,必须要寻找那样一个男人,那个男人从来不违拗她,从来不主动攻击她,这样妖女才在这个无害的男人构建的容器中修炼成人。

所以,唐僧如此受妖女喜欢,唐僧肉就代表着绝对无害。《西游记》中,唐僧就算快被吃了,也绝不和妖女急眼,不吐一个脏字,多么纯洁的存在。

对于妖女而言,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只要对方的意思和自己不一致,这样的女人就会崩溃。所以,必须寻找被动的、听话的、围绕她的意愿转的男人。她们常是在扮演一个自恋的、自我中心的母亲的角色,把丈夫变成一个婴儿。看起来是我在照顾你,实际上在精神、情感上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并且会对对方构成极大的压制。

刘慧芳这样失去自我的中国式好女人也不少,但更多的中国女人是妖女级别的,妖女在二十几岁还显得挺可爱,一旦到了四五十岁就变得非常可怕,她们通常会认为人生的不幸都是男人导致的,而且对整个家族产生可怕的控制欲望,严重的时候真的给人吞噬一切的感觉。所以大母神,是一个很深的中国图景。

我希望对典型的中国人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但并不是要破掉这种状况,只是看到,种种现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早期有一种冲动,把所谓的孝道破坏掉。后来,我意识到,我该做的不是破坏,而是解构,揭示出其中的逻辑是怎么运转的。

我甚至都没有想过要治疗中国人——这太自恋了,能认识清楚,并表达出来已经很好了。

听上去,我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很像五四时期对封建传统的批判。但五四运动充满革命的意味,我没有。五四运动,一是因为新鲜事物的引入,一是因为很深的自卑,开始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我不想全盘否定,只想用精神分析来解构。如果只是生硬地破坏、攻击一个事物,反过来也很容易被破坏。

来自他者的视角很重要,如精神分析最初就是西方人开创的。但精神分析的那种核心,如实地认识人性,却是普世的。借助这个他者的视角,可以从自己所在的情景中跳出来,从而可以更好地观察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体。

我本来是唐诗宋词的痴迷者,有一天发现他们都没跳出忠孝的坑,于是很失望。觉得他们没有一个能有鲁米的智慧,或者真正沿袭了老子的智慧,太多人有浓浓的屈原怨妇味儿。现在想,这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一个他者的视角吧,没能帮助自己从庐山中跳出来。

但更重要的,还是像苏格拉底说的,要认识你自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我自己,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人,如果把自己搞清了,也就把很多事搞清了。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入,对中国集体之心的认识也就越深入。

(注:《澎湃》新闻记者李丹对此文也有贡献。)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恋爱中,我们在寻找什么?

至少,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男人找的,是“新娘”,新的娘。女人同样也是如此,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让中国女人最放心的憨厚老实可靠男人,都是“妈妈”,都是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为什么都要找妈?因为在婴儿期,我们得到的母爱质量普遍不怎么样,这导致我们内心里都有一个匮乏的婴儿,而渴望再有一次机会,找到好的母爱,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

我们喜欢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实际上,我们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国父母容易认为,孩子3岁前怎么对待都可以,反正记不住。但其实是,孩子越小,越需要呵护和照顾,特别是前6个月,如果婴儿严重缺乏爱,那会导致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可以说,对于1岁前的小婴儿来说,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作为新的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母亲对孩子自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3岁前,父亲对孩子的直接影响比较小,他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太太。

我们也有类似的说法,如“爸爸熊,熊一个;妈妈熊,熊一窝”“一个好妈妈,益三代;一个坏妈妈,害三代”等。

但是,我们的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的老人又习惯将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与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亲与婴儿的分离。

我听到太多这样的故事:妈妈头脑中知道,孩子3岁前,不要和孩子有长时间的分离,但她们就是有各种现实的原因不断与孩子分离,譬如送回老家,而且还多次分离。这看起来是现实的原因,但去了解这些妈妈的成长史,会发现,她们小时候也都和自己妈妈分离过。所以,很多时候,就会有种无意识的力量推动妈妈或爸爸,导致他们的孩子要去经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分离创伤。

并且,特别糟糕的一点,我们普遍对妈妈不够友好,著名的婆媳大战中藏着新妈妈的无数血泪。越是重男轻女的地区,这一点就越严重。

譬如在广东潮汕地区,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父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亲人与工作再次,而妻子永远是最末位的。特别是,当出现婆媳大战时,男人们几乎都会站在自己妈妈这一边。在这种状态之下,还要求新妈妈们做好妈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就太难为人了。

并且,不可思议的是,婆媳大战,多数就是围绕着新生儿开始的,而这时新妈妈是最无助最需要支持的,这简直就是在要新妈妈的命。

既然丈夫靠不住,婆家也无爱,当有了孩子特别是儿子后,妈妈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儿子身上,并且会把对丈夫的一些情感和期待放到儿子身上,这导致儿子从小就体验到了被吞没感。正常的养育,是妈妈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转,而这些家庭的男孩,则是从生命一开始,就要学习围绕着妈妈的感觉转。

结果,这些男孩,在婴儿期没有体验到被“好妈妈”照顾的感觉。女孩们的遭遇则更惨,她们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

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既然婴儿期没有得到好妈妈,这会导致在恋爱中,大家都会找妈。并且越是匮乏,找妈的欲望就越强,所以相对更匮乏的女人们,即便在感觉上被更雄性的男人吸引,但真到了要抉择的时候,还是选择更母性的男人。

所以萝莉找大叔这种事情,在西方是偶尔出现,在东方则成了常见现象。

萝莉总是嘟着嘴,这是在要奶吃。她们渴望被包容,想要安全感,而同龄人只有热情,这热情也常是巨婴水平的,所以要找大叔。大叔不仅仅是成熟,甚至根本就不是成熟,而其实是具有母性的男人,没有乳房的“妈妈”。

并且,大叔是被阉割的,面对成熟的女性,他们会有自卑,而像小女孩一样的萝莉,让大叔有了被需要感。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会去寻找激情和独立。如果这时候有男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会拒绝,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萝莉容易答应,因为她只是生理年龄成年了,而心理年龄还是一个小婴儿,还渴望被一个妈妈养着照顾着。

每个时代的中国女性都有大叔情结。中国总体上是男权社会,女性缺乏安全感。一个来访者跟我说,在潮汕地区,一些女高中生与大叔在一起,都不是要大叔的钱,只是希望从这些大叔身上获得一些关注和爱。

这样的女孩,常是多子女家庭中最被忽略的孩子,而在与大叔的关系中,还会重复她们之前被忽视的关系模式——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不会将所有的关注倾斜在她一个人身上。

继续谈谈大叔。很多大叔在小时候便是懂事、父母不用操心的好孩子,他们少年老成,小孩子的天性过早丢掉了。他们与萝莉在一起,在“喂奶”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象,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都是婴儿在找妈,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个人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我见过很多看上去理想的恋爱,一开始惊叹男女双方的浪漫与投入,那真是全情投入无怨无悔,但不知为什么,两个人越活越苦,很多惨事不断发生,并且两个人的个性发展好像也停滞下来,最终像王小波所形容的,就像两只小老鼠在谈恋爱。

对此,一位女子有非常好的形容,她说,她感觉和前夫的关系,就像是两棵歪脖树拧在一起。

这样的关系中,两个人都是在轮流扮演巨婴和全能妈,一会儿你是巨婴我是全能妈,一会儿我是巨婴你是全能妈,都在全心全意考虑彼此,但同时,都感觉到对方沉重而脆弱,自己的发展被绑住了。

见过很多个这样的恋爱关系后,我明白了,他们就是在竭力建立共生的关系吧。我只有你,你只有我,我们的世界完全重合在一起,思想统一……最终差异像消失了,而发展也消失了。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我见过的这些关系,多数都没有孩子,因为有了孩子就会破坏两个人的共生感。

养育孩子有三个阶段:

6个月,是共生期,我称为一个人的阶段,婴儿觉得和妈妈一体。

6个月到3岁,是分离与个性化期,两个人的阶段,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3岁后,是俄狄浦斯期,三个人的阶段,我是我,你是你,我们中间还有我们共同拥有的另一个人。

爱情的发展,也需要这三个阶段吧。的确有一个经典的爱情三阶段论: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第二阶段的憎恨很重要,活过这个阶段还能幸存,才进入第三阶段,是两颗独立的灵魂,彼此相爱。

最后再说说安全感。关于安全感,国人容易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并且,国人也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真相是,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

妈宝男,顾名思义就是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为对,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

——百度百科对“妈宝男”的定义

妈宝男,在中国,是一种很普遍的存在。

表面上,这样的男人很听妈妈的话,对妈妈很好,但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个表象,内心深处,他们有不为人知的阴影。

用心理学术语讲,他们有一个严重的分裂——将妈妈的形象分裂成“好妈妈”与“坏妈妈”,将好妈妈投射给真实的妈妈,而容易将坏妈妈投射给妻子。

因为这种心理机制,他们不能对真实的妈妈表达坏的情绪,但可以将坏的情绪投射给妻子。他们绝对不能疏远妈妈,但却可以看似毫无理由地疏远妻子。

所以,女性在找恋人时,千万不能使用僵硬的逻辑——一个人对妈妈好,对妻子也会好。如果这种好是流动而自由的,就是真的,但如果这种好,像是一种教条,带着僵硬味儿,那么这个男人对妈妈越好,对妻子会越不好。

对于妈宝男的形成原因,我们有一个常见的误区。

大家很容易会认为,妈宝男之所以这么黏妈妈,是因为妈妈对儿子很好。

其实,妈宝男的形成是因为两个很不美好的原因:第一,在婴幼儿时严重缺少母爱,而对母爱的渴求是所有人的头号渴求,所以妈宝男会一直执着于母爱;第二,大一些后发现,可以通过对妈妈言听计从而得到妈妈的关注,于是形成对妈妈的极度服从,但这样做的同时,势必压抑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

通常,他们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之严重,把他们自己都吓到了。这让他们害怕和愧疚,为了防御这份害怕与愧疚,他们更加不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

然而,对于妻子,他们却很可能不再压抑,于是,他们对妻子容易有莫名的怒火,并且与妻子保持很隔离很疏远的关系,稍强势一点的妈宝男,还可能对妻子非常鄙视。

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对妻子或其他女性有多鄙视多疏远多愤怒,对自己妈妈就有多鄙视多疏远多愤怒。

妈宝男因为和妈妈关系太过亲密,会引发他们的性羞耻感,导致他们的性生活有问题。

不过,不要以为,他们就是没有性能力。他们常常和妻子没法很好地过性生活,但在其他性活动中却可以有很好的性能力。其中的原因是,在性中,妻子像妈妈一样,会唤起他们的性羞耻感。

此外,他们和妈妈多亲近,就有多强的动力,渴望背叛妈妈。所以,他们对背叛妻子有时会有莫名的强烈冲动。背叛并非仅仅是为了背叛,而是为了寻求一种感觉——我可以离开妈妈,我渴望那种自由。

所以,若摊上一个妈宝男,女人最后会觉得像是噩梦。

可是,中国女性虽然说起妈宝男来恨得牙痒痒,会发誓不和这种男人搅在一起,可这种男人一开始有一种好处,对缺乏安全感的中国女人有致命吸引力——好控制。他们在恋爱中,会使用对妈妈的同样招数——言听计从,一切都围着恋人的感觉转,这也让缺爱的中国女性觉得很美好。虽然她们很难欣赏妈宝男,但这份过分的顺从让她们割舍不下。

并且,妈宝男,不就是中国女人制造的?所以,比远离妈宝男更重要的,是不要制造妈宝男。

【附录:网上对妈宝男的一些描述】

一、当然,你不能就这么以为妈宝男是个乖宝宝,是孝顺的男人。我听过有劈腿男以“妈宝”形象做挡箭牌,每次都说“对不起,我妈要我陪她”。所有劈腿对象的来电显示都是“妈妈”,你以为他们母子俩感情真是好,其实你也只不过是他另一个妈妈。所以各位姐妹,千万别误把“妈宝”当孝顺。

二、妈宝男,给人印象一般缺乏主见,没有自信。

三、妈宝男的几种表现:

1.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还完全像个小孩子一样,娇滴滴萌兮兮地撒娇,尤其在妈妈面前。

2.对母亲的称呼和行为亲昵,与母亲互相亲脸。

3.30岁出头还与母亲睡在一起。

四、如何识别妈宝男?

非常听父母的话。如果你们的谈话过程中穿插了无数个“我妈妈”“我妈说”,那你可要小心了,可以做好随时撤退的准备。

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还完全像个小孩子一样撒娇,尤其在妈妈面前。

对女人要求高。希望她们温柔贤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主外还能主内,那他就不是在找老婆,可能就是在找妈妈和保姆。

认为事业不重要。这样的男人,不是习惯了享受父母的照顾,没有事业心,就是为自己没有能力找借口。

补充一句:避开妈宝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你会选听话的男人?除非弄清楚这一点心理,否则妈宝男就是你的真命天子。

对于男人而言,若发现自己是妈宝男,一定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大问题,并且,从妈妈的乖宝宝变成一个真男人,需要走很长一段路。这是必需的,否则你的生命会有极大的空虚感,你还会觉得,自己内心有一个很大的黑洞。

认识妈宝男的两个关键

一、妈妈更容易认可妈宝男,妻子不会。

妈宝男,即妈妈心里永远的宝贝,妈妈这样看儿子,儿子也以此自居,结果这种关系一直延续下去。

孙隆基在其著作《美国的弑母文化》中,提出“大妈咪”主义,妈宝男就是大妈咪主义的信徒,“妈妈永远都是对的”“这是我妈说的”“家母说的”“家母认为”……“我妈说的”成了他的口头禅,妈妈的话就是圣旨。

所以,这样的关系其实是失衡的,妈妈如女皇,而他做小宝贝同时必须得听话。这是妈宝男的常见类型。

一旦婆婆和媳妇开始争夺妈宝男,就有一个特别关键的点:妈宝男在母亲面前容易被认可,而在妻子面前不易。

一次,我跟前女友探讨妈宝男,她想到我们家的宠物,我们最多的时候养过7只加菲猫和3只鹦鹉。养宠物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猫和鹦鹉干出任何一件新鲜事,我们都觉得是惊喜:“哇!太可爱了”“哇!好棒啊!真了不起!”

比方说,鹦鹉第一次学会了打开它们的笼子,我们既觉得担心,同时又会赞叹:“哇,这怎么可能!它怎么这么厉害!”

由这个话题,我们想到,妈妈就是这么看孩子的,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了不起的。孩子会说话了,会走路了,会吃饭了,会打滚了,会这样那样了,都会令父母充满新奇。

但妻子对丈夫的态度完全不同。妻子需要的是成熟、负责的男人,他得有力量,能保护和支持她与孩子,至少是对等的。如果丈夫是妈宝男,妻子自然会容易生出各种不满。

因为这个对比,如果婆婆和小两口住在一起,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在妈妈的眼里,妈宝男很了不起,但在妻子眼里,妈宝男令人失望。

二、妈宝男必然有“厌女症”。

世界是相反的,如果你看到了A,就必然意味着你看到了-A。

这是我最喜欢说的话之一,放到妈宝男身上,就意味着:妈宝男对妈妈有多崇拜,就有多厌恨。严重的妈宝男,内心必然有严重的“厌女症”,并且这份厌恨就是从对妈妈的厌恨而来,只是很难认识到。

我在《广州日报》工作时,一位来访者一来就说,武老师,我可能会成为你们报纸的头条,因为我想杀我老婆。我问他,你还有其他什么时候想过杀你老婆吗?他说有。于是把这些时间段都列出来,总结其中的关键相同点。结果,我发现,都是他妈妈从老家过来,和他住了半年以后,他就对老婆起了杀心。

看到这一真相后,我问他:你到底想杀谁?他说:我妈妈。

在此之前,他从未对任何人表达过对妈妈的厌恨,相反,他一直在讴歌妈妈,还想请人为妈妈写一部传记,来描绘她的伟大。

严重的时候,妈宝男甚至都意识不到对妈妈的厌恨,他把妈妈视为该被崇拜的“好女人”,而把“坏女人”投射到妻子身上,并厌恨和远离她。所以,做妈宝男的妻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要治疗妈宝男,我一定会做一个假设——妈宝男病状越严重,妈妈对他的控制越深,他对妈妈的恨意越重,到目前为止没例外。

重到什么地步呢?严重到都想过把妈妈杀掉。

其实,孩子从对妈妈的共生走向独立,必然要完成心理上的弑母。不管妈妈多伟大,妈妈多痛苦,妈妈多需要他,他都要离开妈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果妈妈想死,那就死好了。得有这股劲。

当然,生生地这样脱离,其实很难发生。除非是,妈妈实在是太糟糕了,于是孩子很早就把她视为坏妈妈,可以理直气壮地逃离。正常情形下,孩子脱离妈妈的怀抱,需要父亲的介入。

第一,父亲像是一个敌人,把他从妈妈怀抱里赶走,并且告诉他,这是我老婆!这会刺激儿子,但同时,儿子可以将坏投射到父亲身上,可以去恨父亲,这样就减轻了对妈妈的恨。

第二,父亲需要支持妻子,与妻子建立好的关系,这样妻子就算失去儿子这个亲密的人,还有另一个亲密的人和她在一起。于是,这份分离就不至于那么困难。

但不管怎样,妈宝男都需要认识到,他对妈妈有多崇拜,就有多厌恨。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妈宝男们对妈妈普遍有一份深刻入骨、难以言明的内疚。他们会说,这是因为妈妈很痛苦很可怜。然而真相是,他们之所以对妈妈如此内疚,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对妈妈厌恨冲天,这份强烈的厌恨相当于攻击了妈妈,所以他们会对妈妈内疚。甚至,他们还想杀死妈妈,那自然更要内疚得不得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