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好人。
但是,我并不喜欢自己的好人形象。最直接的原因是,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不自在。
我的笑容是挤出来的,缺乏感染力。
我的身体是僵硬的,缺少灵活和力量。
走在大街上,举目望去,到处可见一张张好人脸,就像是一张皮,挂在人的面部。
为什么?
首先,成为一个表面上的中国式好人,是集体主义文化所倡导的。要牺牲小家为大家,牺牲小我为大我。所以,每个人就被忽略了。
其次,被忽略的人,作为一个能量体,会沦为黑色的能量体,充满绝望、怨恨和悲伤,特别是怨恨,会吓着自己,觉得自己坏极了,于是去做一个好人。
好人的面子,鬼一般的里子。《画皮》的这种刻画,深刻蚀骨。鬼一般的里子,最终导致,我们一直是互害型社会。
那么,该做好人,还是坏人?
答案是,真实的人!
封闭的好人啊,请认识你自己
在中国,有一个很主流的人群,我称他们为“中国好人”。特别是男人,特征更明显。
他们的特点是: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封闭,感觉麻木;理性或许发达,但感性一般不发达;他们的好,像绵羊,而缺乏力量;他们没有欲求,也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也就是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
好人对自己的“好”很在意,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我是一个好人”的感觉。哪怕撕毁关系、遭遇虐待与不公、牺牲最亲的亲人,都要捍卫“我是一个好人”的自我感觉。因为这样的原因,好人常会好到失去了人情味。
好人通常认为自己活得不错,但你需要好好认识你自己:作为这样一个好人,你的能量是坍塌的还是伸展的,你自己过得舒服吗?为什么这么封闭?
一、过去一直写控制欲是万恶之源。所说的控制欲是指控制别人,现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我控制也是一个很深的东西,会严重地阻碍我们的心,阻碍我们打开自己的世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二、自我控制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一个人会有意无意地设定一些程序,按部就班地生活,若程序被打破,会很难受。为了保护程序不被打破,会将人际关系减少到最低,但整天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不能减少,于是会倾向于将亲人纳入这个程序,结果表现为外部控制。
三、比较极端的,是将亲人也排除在程序之外。结果是,亲人感觉,在他面前宛如透明。并且,拉他出来做任何事情都很艰难。譬如,一位父亲整天闷在家里看电脑炒股,女儿和妻子拉他散步、逛街、旅游等,都会惹他暴怒。
四、程序有很重要的意义,让一个人在他觉得混乱的世界中获得一种极为关键的掌控感,没有这种掌控感,自我就会分崩离析。
五、像宅啊、世界封闭啊、人际交往很少啊……全都和这个有关。为了保持程序稳定,要减少刺激,而人际关系的刺激,是最容易冲击程序的稳定的,所以减少人际关系。
六、与程序相对应的,是流动、柔软与灵活,其实根本上是爱。
七、从心理发展上看,这都源自于一点——早期糟糕的母婴关系。妈妈可能很用心,但没有能力与婴儿共情,结果婴儿无法与妈妈建立关系,无法“控制”妈妈,转而控制一些替代品,或沉溺于想象世界(程序也是想象世界)。去爱吧,真的体会到了爱,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让我们敢于离开程序,转而投入到流动中。
八、一直想办一个“好人改造营”,还想写一本书《中国好人》,但直到深刻理解了“自我掌控”,并深切地碰触到了我内心深处的绝望婴儿后,才终于找到了着眼点。相信《中国好人》一书,无论是心理著作,还是小说,都会触动无数中国人,因为,貌似好人但其实内心关闭、无爱的能力的国人,实在太多太多了。
九、我是这方面的典型,一个特征是,同一时间只处理一件事,事一多心就乱。譬如出门见朋友,那就只做这一件事,而前女友希望一次出门做上个四五件事。她笑话我说,别看你的电脑都四核六核的,你的大脑就是一个286水平的。还好,这个286水平的,做了一点事,因我们有一个优点,注意力容易集中到一件事上。
十、看似包容有爱其实封闭的好人,通过灭绝掉自己的需求与声音,而获得了一份僵硬而可怜的安宁。这份安宁,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安宁,他们可以一生一世一直如此,这会吸引那些严重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度不稳定的人。于是,他们的婚恋成了一种奇特而非常常见的配合。
十一、今天一位来访者谈到对“好人”老公的绝望,哭得像一个孩子,那时我心里冒出一句话:他似乎愿意照顾你,但其实没有心;他似乎一直都在,但其实已经死了。
十二、他们一般都有一个小爱好,而那甚至像是他们的全部了。一位来访者,出行总带着几个电子产品,虽然重复,但必须带,就像“老朋友”;一位朋友,一有时间就捧着看电子书;过去,我们的长辈,可以将自己的世界缩到一两种琴棋书画中。
十三、伴侣与孩子最后多会对他们生出厌恶,因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超出承受能力(他们真的是用力过度),对方应该对他们感恩戴德,欠他们的。伴侣与孩子,是觉得有所亏欠,但也觉得他们的付出里没有爱,于是那种感恩戴德的潜在需求尤其惹人厌。
十四、和一个这样的好人在一起,你会发现,苦闷无人能理解,假若向亲朋好友倾诉,他们会一致地说,他(她)可是少有的好人,怎么就不知足?唯独你知道,你是和一个“活死人”生活在一起。孤独啊。
十五、他们会选择索取者也即依赖者做伴侣。对方做小孩子,他们做照顾者。之所以做此选择,是因为通过这一方式,他们和自己内心绝望的婴儿建立了一种联系。
十六、这类好人最要命的地方是,封闭。
封闭,让亲人无法碰触他们,而感觉到即便是在关系中,即便整天在自己眼前,仍然会感觉到要命的孤独。
并且,好人会招致亲人的讨厌,在一起生活时间越长,就越会与日俱增。
最大的伤害还是对好人自己,他们以自我掌控为核心的封闭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随年龄增长,封闭程度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世界非常狭窄,思维变得简单而狭隘,身体也变得僵硬。
更要命的是,好人通常会失去自我觉知力,他们总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怎么痛苦。但其实是,他们灭掉了自己的需求与声音,使用了麻木的策略。他们给自己打了一剂强有力的麻醉剂,却忘记了。
因为,在我看来,这剂绝望的麻醉药,很可能是在婴儿时期就打了的,所以不在记忆里。
十七、若为好人做治疗,切忌攻击他们的好人外壳,否则他们容易逃走。对于严重的好人,若轻易攻击好人之壳,甚至会导致他们崩溃乃至自杀。好人要破壳而出时,务必有爱的环境。好的咨询关系是一种抱持,好的人际网络也很重要。
十八、讲一个治疗好人的办法:如果会做梦,梦见恶魔之类的形象,试着在睡前对自己说,欢迎意识之光照亮恶魔,或者干脆说,欢迎你,恶魔,我愿拥抱你,你就是我。
十九、我们总强调责任,男人要承担女人的责任,要承担祖国母亲的责任……要以负责任的方式与女人——也即世界与生命——建立关系。
我们很少倡议以性和欢愉与女性建立关系,也因此,我们的文化,远离了生命自身。
直接地,赤裸裸地与人性相对,和生与死在一起。
性与欢愉,或者说生命,就是在生与死之间游戏。所以,性中,藏着一切人性,从挚爱的生,到虐恋的死。
好人的痛与悲
“好”得没朋友,“好”得难成功
好人会过分客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至少,别人每一分付出,自己都要惦记着还一分,否则就难受得要命。据说,崔永元就是这样的。
难受常会自恋受损:好人,特别是神,不欠别人东西,欠了就不“好”了。这种客气,从孤独中生出,继而又将他们锁在孤独中。
太多经典的中国式存在,会指向一个方向——自我压缩。如懂事、不给亲人添麻烦等。这算是我现在的一个评判标准——如果自我是一个能量球,这个球是坍塌的,还是伸展的?中国好人乃至圣人们多是软塌塌的身体形象,这即是自我坍塌。
我的爸爸对外人极好,为了得到这样一句赞誉——他是个好人,简直会把一切都双手奉上。所以他没法做生意,必定赔钱。我哥哥也如此,所以他不能在工地上做小领导,因为管人越多,他就越累。
但好人,一转身,回到家里,就充满抱怨,抱怨那些人的坏——多少人的父母、伴侣,或自己,是这样的好人?
好人的病,是因为在攻击自己身体
好人把自己的身体搞得很累,易病,由此像在说,看,你这个坏人,把我搞成这样了还不收敛。
好人,在乎的是好坏对错,而不是爱恨情仇,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道德正确的僵尸。
好人看不到自己的恶,就很容易看到别人的恶。所以,要知道,善良与好人常常是一个防御,防御的就是自己身上的恶。
好人太喜欢自己的“好”,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会丢掉人性。
沈阳一保姆虐打孩子,孩子2个月时,父母就发现孩子受伤了,但直到10个月时,母亲终于攒足作为“受害者”的证据,请走保姆。整个过程如同警察卧底黑帮,有计划,有步骤,不慌不乱。采访中,母亲面无表情大笔墨铺陈自己对保姆多么好的种种细节。视频里看不到悲愤,看不到对孩子的感同身受,只剩下一个僵硬如尸体、胆怯如绵羊般的受害者。
电视剧《回家的诱惑》反映了好人情结。女主角林品如是超级好人,温良恭俭让,最后好人有好报,而辜负她的大坏人,一个是父母收养的妹妹艾莉,一个是前夫,不得好死。尽管剧集中死得有些浪漫,并且在死前都后悔伤害了林品如。
然而,这是电视剧,坏人得了胃癌,现实中,超级好人最容易得癌症。因为他们很少向别人表达恨意,而恨意在自己体内累积,转而攻击身体,最终化为各种疾病。
一位来访者觉得活不下去了,原因很直接,多人对他进行了持续很久的言语攻击。所以,要还击。但他说,不行,还击了会愧疚。最后他说,哦,我一直的形象蛮好的,乱发脾气的话,这个形象就被破坏了。我说,如果你真自杀了,可以在墓志铭上写:这是一个好人,一辈子没伤害过任何人。关键是,他对自己的攻击性有羞愧——这份攻击性看起来也着实可怕,因为真有杀戮的幻想,并且是指向最亲密的人。
通常,对自己的攻击性有羞愧的人,会通过诱惑别人攻击自己,来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同时,又可以将对攻击的羞愧释放出去——看吧,这家伙,真不是个好人。
压抑的好人,内心都藏着一个想毁灭一切的可怕的偏执狂。好人,面对现实的偏执狂时,第一时间想的都是妥协和退让,而不能采取对峙乃至对抗,因好人潜意识中知道,自己内心的这个偏执狂绝望起来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但是,如果好人暂时变成偏执狂,偏执狂也能暂时转变成好人。
以道德自居的好人,总在忍无可忍时才爆发,其中的逻辑是,我必须处于一种我绝对正确你绝对错误的道德处境时,才能还击。因这种道德对立性,还击常对关系造成严重破坏,而这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想法——攻击性是破坏性的。
超级好人,多是孤独星球
每个人都宛如一个能量泡,若想在这个世界上彰显存在,都要扩张能量泡。所谓攻击性与性欲,就是能量泡扩张动力的展现。成为一个没脾气、没需求、没性能量的好人,你得到了其他气泡的赞许,但失去了自己的活力。
你的内心中,被爱之光照到的存在,就是可以呈现的存在。一个人很刻意地追求成为一个大好人,常见的原因是,他被母爱乃至他人之爱照到的地方太少,所以他觉得自己内心大多是坏的,他得成为另外一个人,才值得爱。
太多人,常见于男人,自认深情有爱,觉得自己不吝给予,且不索取,是讲道理不自私的好人,但其实,他们是一个孤独星球。他们几乎纯粹活在一个孤独轨道上,偶尔通过道理来和其他星球打打交道,甚至打交道时,还愿意比对方付出多得多,但那只是一瞬,随即他们又会回到自己的孤独轨道中。
好人的一个特别诉求是:安静。他们灭掉了自己的需求与声音,结果他们对亲人和孩子发出的声音也非常反感。如此一来,会对孩子的天性造成很大压制。他们常说“不要吵”,但这样发展下去,家会是一片死寂,没有活力。太好的好人,会越来越逃避人际关系。因为,好留给别人,郁闷留给自己,且这种郁闷从得不到释放,所以越积越多。最后,最简单的人际交往都会让自己心烦。一来访者说,以前能讨好别人,还愿意去交往,但现在内心被负性情绪填满,不能再放一滴水进来。
超级好人最失败的地方,是伴侣关系。好人藏着一个逻辑是: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爱我。这种对爱的渴求,自然在伴侣关系中达到顶峰。可是,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相反,因为你不断付出,会给对方制造内疚,结果导致对方更加想远离你。
好人被人敬,但不被人爱
集体主义群体中,你必须低调。除非以一种方式高调——成为好人,即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别人。只有这一种舍弃自我的高调才被允许,其他个性化的高调,会被讨厌被打击。因集体主义只允许集体性自我存在,个性自我意味着对集体自我的挑战和背叛。所以,标哥可以秀付出与奉献,王治郅则是大逆不道。
好人的能量,常常是向内塌陷的。没有敌意,也没有热情。年轻时,他或她的好,还带着热情和人味儿。到了中年,好,逐渐沦为一种空壳,只有行为,但没能量流动。到了晚年,若终于可不用理会任何人了,那么会完全塌陷在自己的孤独世界中,不交往,甚至家务也不做,自己的心收获了安静,但一片死寂。
除非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否则关系难直接愉悦你。这意味着,在关系中你就是在做你自己,不是在做一个好人或假人,爱与恨、怒与乐、丑与好,你都可以让它较自由地流动。若严重做不到这一点,关系就会让你很累,你必须要找到大块独处时间,不必考虑任何人,才能得到休息。
切断了与性欲和攻击欲的联系,人会干枯。一来访者喜欢A,觉得他善良会处事且没一点坏心眼,梦见A,先看到其背影,他很高兴,但A一转身,他吓一跳,因A像一棵枯树。另一梦中,他梦见B, B凶悍爱打架,他抵触B,但梦中却与他一起去见自己喜欢的女子。这显示,意识上他喜欢A而排斥B,但潜意识中喜欢B而排斥A。好人将干枯,坏人被人爱。好人,是悲哀的存在。
中国家庭常是这种配合:一个有欲望的坏人,一个压抑的好人,坏人提供动力,为主体,好人负责善后,为陪衬。中国历史也常是由类似这种组合创造的:一个为所欲为的大流氓,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
刚翻了会儿《倚天屠龙记》,看到张翠山(张无忌之父)为魔女殷素素疗伤那段,突然明白,金庸小说中,常有一好男人与一善恶不分的魔女相恋的桥段。一个自以为是好人的男人,与一个刁蛮有活力但善恶不分的魔女的配合,原来在中国文化中是这么深刻的东西。电影《画皮》也如此。
雷锋并非中国好人的极致。至少,刘烨饰演的《硬汉》级别更高一些。王小波说,中国文化推崇无智、无趣与无性,雷锋至少智力正常,而刘烨演的硬汉,则是白痴。《硬汉》的那种味道也是对的,政委、亲妈和邻居大妈们,多喜欢这个没有自我而只知做好事的愣小子啊。一副好身板,却听命于我,太理想了。
好人逻辑:表达愤怒,就是坏
中国式好人的内核,是一个疲倦的灵魂,甚至灵魂都未成形。它打着哈欠,又像是愤怒。它的能量不能向外伸展,而只能向内塌陷……
我是一个好人,从来不给人添麻烦——多少人觉得自己是这样的?
可是,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成为一个不伤害别人、被动的好人,容易;成为一个能主动散发着热情与爱意的善良的人,不易。
突然很怀念高中前的毒舌品质,以后部分恢复。装好人挺没劲的,不是?不如痛快点。崔永元说,从央视辞职后,不装了,想骂架就骂架,抑郁症竟好了。他的话中有质朴的真理——不装就是好,以后我也质朴点。
过去在微博上和人掐架激烈时,身体都会发抖;现在掐架激烈时,感觉很爽很舒畅。看来自己真的是有很大改变了。愿大家都能将自己的攻击性活出来。我在现实中好些,曾多次合理表达愤怒,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微博上一直有点装,也许在现实中将那些人当作了敌人,而读者是自己人,所以想在读者前扮好人,并怕读者看到我不好的一面。想想真累,而且不必要。
好人逻辑:对自己好,就是“坏人”
前面讲过一个例子,一次喝酒聚会,一友心平气和地说,爸爸(兄弟好几个,后辈人也很多)把照顾奶奶的责任转给他,而奶奶也认为这很合理……我感应到这个老好人的喉头上涌动着一句话——滚!替他讲出这句话,他的气一下子顺了。任何关系间,要敢于愤怒,保护好界限。
知道自己有多敏感,知道别人和自己一样敏感。这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开始吧。
譬如很多来访者,咨询初期都表现得很善良,在生活中他们也很好,但脸上和身体中有各种不自在。随着咨询的进展,他们逐渐变得挑剔、容易不满、充满攻击性,甚至无比嫉妒和斤斤计较,这时反而自在起来。
好人的潜意识:对自己好,就是“坏人”。一天晚上,做了一系列噩梦。先梦见自己身上有魔鬼,接着梦见被迫害,而后梦见赤身裸体走在外面,非常羞愧。半夜解梦,明白这一切只是因昨天去了建材市场,对装修房子有了一个很美好也很花钱的全面方案。明白这一点后,不禁惊叹,自己的好人之毒竟然如此之深。
有时候,好人只是一个借口。我觉得我是好人,这给了自己道德感,然后就可以干坏事了。常常见到,一个人明明很自私,却真以为自己很无私,然后,就可以借助无私的感觉,理直气壮地报复了。
其完整逻辑是:我为了你做了些牺牲,所以我将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在这个关系中,我遭遇到的不满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发泄,即便这样报复时,我还觉得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历史上,那些干出最坏事情的人,常常打着最好的名义。
伪装成一个好人,对于活出自己,活出爱,没有多少意义。愿大家都能活出真实的自己,以及真实的爱。
关于中国式好人的N个提问
一、心理学如何定义“中国式好人”?其人格特质是什么?为什么加了引号?
以我所知,心理学并未专门地研究过“中国式好人”,只是一些外国作者的书中,零散地写到了讨好型人格。有一本书,《爱是一种选择》,集中写了这种人,并称他们为“拖累症患者”。
所谓拖累症,即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这本书当时就震撼到了我,我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很多人推荐。
为什么加引号?因为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真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拖累症患者,或我说的“中国式好人”,他们的好是讨好,而讨好,是你存在而我不存在。并且,讨好,都伴随着很深的自卑与恐惧。最要命的是,讨好者看似不寻求物质与利益上的回报,但其实要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回报——尊重我爱我关注我亲近我。但讨好,本质上是一种防御,反而将讨好者与他人隔离开,他们发现自己付出了一切,却什么都没得到,那时就会生出怨气。越是超级好人,他们的怨气越是可怕。
二、中国式好人是如何长成的?
我将心理创伤分为三大类:
被抛弃创伤:主要是3岁前,孩子最需要妈妈时,而妈妈经常不在他身边,或者在身边也看不到他。
被吞没创伤:从1岁半开始,孩子特别需要自由与独立,但妈妈与其他大人,却要孩子听话,于是孩子有了被吞没的感觉。
性羞耻感:即俄狄浦斯情结,或恋父恋母情结。从3岁开始,孩子的性能量开始喷涌而出,而且指向异性父母,并要与同性父母竞争。这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孩子有严重的性羞耻感。具体表现就是,所有的需要都是不好的,而性需要是最坏的。
每个生命都有一个很深切的需要——他的自我,要以他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次都强调说,你自己是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你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好。这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耳濡目染,每个人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都认为,自己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特别是家人好。
所以,讨好型人格或拖累症患者,在欧美,是自我发展不良的产物,而在中国,却是文化的必然产物。可以说,一个正常的中国人,就是一个我所说的好人。
三、中国式好人与他人的关系特点又是怎样的?
他们总的特点是,最爱付出,口头上会说不要回报。很多人还不是说说,而是真的认为自己不需要回报。
不过,他们的付出没有热情与温度,缺乏感染力。他们的心是关闭的,这也导致,他们的世界容易是关闭的。
他们的好,很容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他们的付出行为,赢得许多朋友与生意伙伴。我见过许多亿万富翁,里里外外都想着付出,赢得了无数人的信任。所以绝非是,要靠阴谋诡计才能获得利益。不过,他们的好,却在家庭中很容易遭受挫折。
譬如,他们对孩子好,帮孩子包办一切,对孩子的任何需要和任何挫折都非常敏感,试着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孩子却容易不买账。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尽管在过度付出,但其实感觉不到孩子的真实存在,所以他们付出,是在付出给一个想象中的孩子,而这常常是他们自己内心那个童年因为缺乏爱而有匮乏感的孩子。而他们真实的孩子,则会感觉到被强加,甚至会有被勒索的感觉。勒索什么?认可与服从。并且,面对一个超级付出的父母,孩子会有巨大内疚,这也是让他们想逃离父母,和父母对着干,甚至自毁的重要原因。
好人最失败的地方,是伴侣关系。好人藏着一个逻辑是: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爱我。这种对爱的渴求,自然在伴侣关系中达到顶峰。可是,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
并且,好人的好,其实还藏着一个根本性的防御:真实的我,是坏的,是没有人爱的,我若想得到爱,就必须摒弃真实的自己,成为一个好人。但这个好人,是虚假的。面对一个虚假的人,我们没有办法生出爱与亲密。所以,好人越好,他们的伴侣关系越疏远,而对方若有条件,就很容易出轨。若配偶出轨,好人的绝望与愤怒就会达到极致。因他的逻辑“我对人好就会被人爱”遭到了根本颠覆。所以,好人对配偶的疏远乃至背叛,会产生巨大的愤怒。
好人在中国如此普遍,也是中国的伴侣关系质量差的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切记这一点:对别人好,可以赢得认可与尊重;但若想赢得亲密,只有一条路——真实和敞开。
四、中国式好人跟自己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他们会严重委屈自己。他们对别人越好,对自己就越委屈。
不过,这并不是一种意识上的强迫行为。好人,通常是阉割了自己需要的人。他们认为,需要和欲望,都是罪恶。所以,当好人只是自己一个人时,他们的欲望和需求可以降到非常低的水准上,他们对任何享受似乎都不热衷。而一旦和另一个人构建了关系,譬如伴侣,譬如孩子,甚至朋友,他们的雷达就会不断搜索对方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围着对方的需要转,尽可能满足对方。甚至是,甘愿为对方死去,如果对方能特别认可自己的话。
再强调一遍:好人最重要的逻辑是,真实的、有欲望有需要的自己是坏的、卑劣的,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好人,才能被人爱。
五、中国式好人为何经常受累不讨好,让人愤怒甚至绝望?
几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他们在满足别人的需要时,又会忍不住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你有需要,所以你是坏人。这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需要和欲望都视为坏的,这一点也必然会投射到别人身上。第二,好人的过度付出与自我牺牲,会让对方有内疚感。并且,好人因貌似真不需要回报,所以他们的关系就成了单向的,对方只能接受,而付出却总被好人挡回。同时伴随着内疚感的累积。没有人喜欢内疚。第三,好人在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我对你这么好,所以请爱我。当你真去靠近他时,却发现,他会逃避爱。或者说,你很容易会感觉到他们有一个厚厚的壳,挡着你靠近他。亲近他们很不容易,但若不亲近他们,他们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出怨气——我这么好你怎么还不爱我?这种矛盾让人烦躁。
六、中国式好人是否经常有或轻或重的躯体化表现?
的确是。因为,他们太压抑自己的情绪与活力了,这最终会演变成躯体化表现。
譬如,一来访者一辈子都严重压抑愤怒,到了五十多岁才在咨询中逐渐学习到,而她一次酣畅淋漓地表达了愤怒后,感觉“晴空万里”。然后她就明白了,为何婆婆的身体部件都像进口的一样运转良好,而她妈妈的五脏六腑都像国产的一样有毛病,原因就在于婆婆活得不压抑而她妈妈极度压抑。
七、中国式好人能否自我觉悟?有多大可能变化?什么可能促成变化?
当然可以自我觉悟,心理咨询与治疗能发挥作用,关键都在于来访者能在咨询中更深地认识自己,而若中国式好人能认识自己,当然可以带来改变。
不过,的确是,好人认识自己时,会有难度。因为,他们就活在自己的壳中,他们认识自己时,常常穿越不了这个壳,他们的思考,通常只能抵达壳的外部,而不能深入到壳内部的柔软之处。
并且,反思自己的好,就要挑战乃至颠覆“我是一个好人”这种良好自我感,这会形成很大的障碍。
什么会带来好人的改变?我见到的,通常是坏人对他们的折磨。很有意思的是,越是好的好人,伴侣与孩子就越是坏,这会带给他们一系列的冲击,把他们冲得七零八落,但偶尔,也会将他们的心冲开。
不过,这种冲开是一种受虐,最好是在一个爱与接纳的环境中,安全而舒服地打开。
八、不做“中国式好人”,那么可以做什么人?
真实的人。
和一位来访者咨询时,我们逐渐意识到,他过去一直想改变自己,因他觉得真实的自己是根本不值得爱的,所以想发展出一个更好的自己,但他逐渐明白,咨询发挥作用之时,都是他的真实自我能在爱与接纳的安全环境下得以呈现。
九、您给予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努力方法是什么?您的体会是?有没有自己成功的例子?还是必须通过心理咨询?
咨询中,一定程度的改造成功是蛮容易发生的,譬如那位最初引发我对中国式好人进行总结思考的超级好人,她就在有意识地学坏一点——就是认识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并去满足自己,而逐渐地从好人的壳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生动而有坚定自我的人。
最深的改变,或者说全然的改变,应该说殊为不易,譬如我自己,一直到2012年6月28日,通过一个晚上的三个印象极深的梦,我才碰触到让我成为好人的最重要原因——我内心中也有一个绝望的内在小孩。若不是有自我分析的习惯,这三个梦只会吓到我,而不会成为我认识自己的一个关键契机。
所以说,若有很好的自我分析能力,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办法,但若有条件,我还是建议找一个好的心理医生。
十、如何让家庭不再出产中国式好人?您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建议是?
从三点下手:第一,在孩子最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前,给予无条件的爱,特别是妈妈,要在情感上与孩子尽情地互动,和孩子经常有皮肤接触。这时的爱必然要伴随着亲密与互动,若无亲密与互动,而只是非常紧张地照顾孩子的物质与安全需要,那么,孩子不会感觉到爱,他会觉得,真实的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爱的,他得成为另一个人才能被爱。第二,当孩子逐渐有能力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感觉、声音去探索世界,让孩子知道,他的内在是足以成为他行为的凭借的。相反,中国父母最常做的是,干涉孩子的任何一个选择,要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活力流露,而活力有两个重要的表现,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性。中国父母需要深刻学习,才能懂得尊重孩子的活力与性能量的流动和表达。
(注:《心理月刊》王小屋对本文亦有贡献。)
被动、僵尸与寂灭
中国式好男人,稳重厚道,但被动消极。被动消极的原因,不是善良,而是因为有一颗玻璃心,承受不了渴求表达后被拒绝的挫败感。
他们那张缺乏表情的脸很有欺骗性,会让人觉得,怎么攻击他们都没事。其实他们只是貌似一锥子扎不出个屁来,但不满却在心里累积,等着爆炸。即便不爆炸,面对攻击他们的人,感情也在消亡。
他们的情感表达,特别是爱情,只能抵达离自己胸口一厘米远处。这点热情,若受一点挫败,就会收回。他们的情感流露如此微弱且迂回,要等女人认可后,才会前进一厘米。一旦没被看见甚至被否定,他们会迅速收回。所以,他们的追求,常常只有一个回合,甚至这一个回合都是被动的。征服他们的最好办法,是夸奖他们有多好,多么有爱的能力,然后,他们会愿意做牛做马。
不过,对他们最好的事,或许是攻击他们,摧毁他们,这样才能破掉他们厚厚的壳,将内心的悲伤、羞耻、绝望与孤独翻出来。
在微博上写了这样几段文字后,引起很多网友回复。
一网友说:我忽然感觉到,我的老公其实在心里说,我会温柔对你,容忍你的一切,你就是我的中心。这个被动男确实在用无声的表白在心中呼喊。唯一的自私就是能如此温柔地囚禁爱人……某种程度来说真是一种囚禁,因为在他的世界中,没有色彩、没有欢笑,无趣无聊。
一位网友则发现,攻击好人老公是有效的:
老公是超级好人,经常说“无所谓”,尤其吃东西。见他这么“不计较”,我就故意给他吃我不喜欢的,例如剩菜或者鸡胸肉,并且故意声明“你说无所谓,我就给你难吃的吧,我嘴很刁的”。久而久之,这样做反而激发了他的“坏”。他现在也会说自己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至少不用在我面前做圣人吧。
一位男士则回复说:
我承认我也是,做好人,出卖自己的灵魂去讨好别人,不敢面对自己的恐惧。不过现在改了很多。我早就不想这样,只是很久不知道原因。我要改变从前的一切,我要活出更好的自己。
作家崔卫平女士也写过这样的中国男人:
他们的确有许多魅力,有很多过人之处,除了在卧室这样失却公共光线的地方,他们在其他方面都是令人满意、值得称赞的。然而这样一来,身处其中的女性更加感到孤独:你所碰到的并不是什么坏人,相反,是人们眼中十足的好人。
他无意加害于你,也无意加害于任何人,甚至他对于任何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满,包括对你本人,也心存善意,一如既往地对你好,在生活中尽可能地予以照顾,甚至并不把目光落在别的女人身上!
她的家庭生活中,一部分是外人看见的,是成功和令人称羡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外人所看不见的,是悲惨的。
好人常常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越活越封闭。我一位挚友,最后发现自己逐渐变得谁都不想见,甚至为了不见人而编造谎言,然后又为自己竟然会说谎而极力攻击自己。
这个过程悄无声息,但是一个日渐无聊的过程。活力,是带着攻击性的,好人不能接受这一点,甚至还发现更深处的活力,如恶魔一般藏着绝望、无助和怨恨,于是更要屏蔽它,而只表现好的一面给人看。结果,活力的表达变得日益困难,最终,身体变得软塌塌,一旦需要活力时,会克制不住地打出一个又一个的哈欠。
我一位女性来访者,在典型的重男轻女家庭长大,家里几个女孩,最小一个是男孩,她被忽略得很严重,也一直是好脾气。每次到咨询室,她都会忍不住地先打一堆哈欠。有一次,我说干脆就让这个哈欠的能量彻底展现一下吧,你肆无忌惮地打吧,结果她足足打了四十分钟。但逐渐,她打哈欠的时候越来越少,相应地,她越活越精彩,同时脾气也越来越大。她的丈夫这两方面都感受到了,一次对她说,好奇怪,现在你越来越不好相处,但做事越来越好,我怎么也越来越喜欢你?
好脾气,常常是活力被阉割的结果,这样的好脾气总伴随着无趣和无力,也不能和别人建立生动饱满的关系。相反,将活力活出来,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再那么容易让步,但也更精彩更有魅力。
好人的最高境界——道德僵尸
关系中最重要的是链接,能量由此得以流动,彼此都被滋养。既不给也不要的禁欲者,在中国不常见,广泛存在的是付出者,即在关系中只付出不接受。他们心中会有怨气,并是制造内疚的高手,并不伟大。最严重者可称为道德僵尸,只靠道德感找存在感,人味丧失殆尽。
所谓道德僵尸,即生命的一切动力,都集中在追求我是个好人上,而几乎灭掉了一切正常人类情感。虽然中国式好人在男人中很普遍,但道德僵尸这一级别的,多是女性,她们普遍在童年时严重被忽视。有时,听来访者讲道德僵尸级别的长辈,我会打冷战,因看到,我的道德自恋走向极端,就成道德僵尸了。
大禹治水,几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这是集体主义文化的逻辑,我不考虑个人得失与情感,我考虑的是集体利益。这种牺牲小家为大家的故事,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美谈。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许因为,巨婴必然是自我的,如果顺着其本意来,只会考虑自己,譬如我们一直有私德而无公德。因而要强调巨婴的对立面——完全不考虑自己。
将自己的小家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将伴侣和孩子放在第一位,这已是现在的一种全球意识。好莱坞、宝莱坞、欧洲等的影片,都会展现这一点。这也不只是展现,也是他们真实的活法。譬如美国职业篮球比赛(NBA)时,再重要的比赛,如果家人有了事情,球员们都会放下比赛,而先去照顾家人。今年(2016年)刚刚结束的NBA总决赛中,詹姆斯率骑士队,奇迹般地击败了勇士队夺冠,获胜后,他跪地哭成泪人,起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太太在哪儿”。
但在我们的集体主义文化下,一直在倡导牺牲小家而照顾大家,牺牲小我照顾大我,一旦出现一些极端,会大肆宣传,但你会闻到其中反人性的味儿。
譬如,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曾大肆报道过一个道德模范,她是乡下的医生,总将村民们的疾苦放在第一位,但她又是单亲妈妈,孩子很小,需要照顾。这怎么取舍?她的做法是,常常将孩子绑在椅子上,然后去救治别人。最后,孩子生病了,她仍投入地救治别人,结果孩子病死了。这种故事,稍有人性,就不会觉得该大力倡导。
太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或伴侣对别人很好,在外面都是公认的好人,但对家人却非常糟糕?越是核心家人,譬如伴侣、孩子,就对你越不好。
过去我会认为,其中道理是,在外人面前,这种好是可以装出来的,但在家里,人希望自由自在,本性就出来了。现在我想,这其实就是中了集体主义的毒吧。我们一直在倡导,要为大家牺牲小家,结果无数人就真会这样表现,有时简直就像刻意对家人不好而对外人好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