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你知道张老师的联系方式吗?”甲发短信息给乙。
“知道。”乙回复。
“能告诉我张老师的联系方式吗?”甲再次发信息给乙。
“能。”
逻辑辨析
案例中甲的交际意图很明显,他不是单纯地问乙是否知道张老师的联系方式,也不是单纯地问对方能否告诉他张老师的联系方式,他的真实意图是让乙告诉他张老师的联系方式。显然,乙没有领会这一语用含义。
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含义是不容忽视的,如下面的对话:
一位女士正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休息,一条小狗躺在凳子前不远处,此时一老者走了过来,也在长凳上坐下。
“你的狗不咬人吧?”
“不咬人。”
“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的吗?”老者弯腰逗小狗,突然他的手被狗咬了一口,生气地问道。
“是啊,我的狗不咬人,但这条狗不是我的。”
老者问女士的狗是否咬人时,他实际关心的是当下的那条狗是否咬人,这一交际意图也是十分明显的。女士的回答虽然没有有意欺骗的意思,也许她的狗真的不咬人,但在此情此景中,她更应该讲明狗不是她的,因为老者已经误认为那条狗是她的了,她没有提供足够量的信息。
可见,如果不了解言语交际中语句的语用含义,交际很难顺畅进行。
知识链接
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完成的,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一句话的前言后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除了上下文语境外,还包括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交际者所处的周围环境:交际的时间、地点、场景以及说话的对象、目的、话题等。社会文化语境指支配、规范着具体言语行为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它们以潜在的背景知识作用于言语行为。
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它可以为语句中的索引词提供指示对象,如“她比他高”,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才知道究竟是谁比谁高。
它可以排除语句歧义,如“丽丽上课去了”,“上课”是有歧义的,既可以理解为讲课,也可以理解为听课,说话人要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是可以依语境推断出来的。
它可以用于补充话语的省略部分,如:“你明天去学校吗?”“去。”这里的答语只有一个字,离开语境我们是无法确定其完整含义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与句子相反的信息,如“他真是个守信用的人”,在具体的语境中有可能表达的是与字面意思正好相反的信息,即表达“他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语境也可以用于确定表达恰当与否,如“坐直了”,若是老师对学生说就是恰当的,反过来就不恰当了。
语境还可以帮助交际双方传达或理解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即语用含义,也称隐含意义。会话中的语词或语句除了表层含意之外,往往隐藏着深层含意,这种深层含意就是说话者的“用意”,也叫会话含意。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语句可以传递完全不同的语用含义,如妻子对丈夫说“我好累”,若这位妻子是在下班进家门后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丈夫说的,意思很可能是“我不做晚饭了,你做吧”。若这位妻子是在收拾干净厨房后坐到正在看电视的丈夫身边时说的,意思很可能是“帮我揉揉吧”。若这位妻子是在丈夫想亲热时说的,意思很可能是“抱歉,下次吧”。若这位妻子是在周末早晨被丈夫叫醒时说的,意思很可能是“让我多睡会儿吧”。可见,说话人使用句子传递的实际意义可能与句子本身的字面意义相去甚远,在正常的会话中话语所传递的交际信息可能比字面意义要丰富得多。只有把握了说话人的语用含义,交际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常说的默契,其实就是双方都能很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语用含义。
正是因为句子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有语用含义,下面的两段对话才能被人们理解,才能被人们接受:
对话1:
A:“请问这附近有卫生间吗?”
B:“马路斜对面有家麦当劳餐厅。”
对话2:
C:“咱俩明天去看电影吧。”
D:“我还有好多作业没做呢。”
我们究竟是通过什么路径掌握语句的语用含义的呢?为解释这一问题,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格赖斯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某一基本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这一基本原则就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要求会话双方根据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使自己讲出的话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交际所需的。合作原则通过四条准则来体现,其中有些准则还包含一些次准则(注:参见H.P.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ed.P.Cole&J.Morga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pp.307.308;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6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154~155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应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不少。
(a)所说的话应包含实现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实现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
(2)质准则:尽量保证话语的真实性。
(a)不要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
(4)方式准则:提供的信息要清楚明白。
(a)避免晦涩的语词;
(b)避免使用歧义语词或语句;
(c)要简明扼要;
(d)要有条理。
根据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我们先假定对话(1)中的B是遵守合作原则的,并且B的回答与A的问话是关联的,而只有在“麦当劳餐厅里有卫生间”的情况下B的回答才与A的问话有关联,于是,A可以推知B的真正意图是说“麦当劳餐厅里有卫生间”。同理,对话(2)中的D的真正意图是婉拒和C去看电影。可见,B和D表面上看似违背了合作原则,但听者根据当时的语境,可以轻易推断出话语的隐含意义,因而,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违背合作原则。
扩展延伸
一般而言,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会尽可能遵守合作原则,并且也希望听者遵守。但是,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还是会经常发生。典型案例中的乙以及与老者对话的女士都没有遵守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不过,我们并不能完全断定他们是有意为之,也许他们确实有些愚钝,没有理解会话中另一方的真实意图。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是有意为之,也许乙天性顽皮,故意逗乐;也许那位女士麻木不仁,喜欢看狗咬人的情景。
我们再看下面的案例:
“对不起,先生,刚才我把账算错了。”一售货员追上一位老先生说道。
“别想让我退钱,你凭什么说你多找给我钱了?”老先生有些生气。
“哦,不是多找您钱了,是少找您钱了。”
老先生会错了意,以为售货员的意图是要他退钱,这里会错意的责任不在售货员一方,因为售货员没有违背合作原则。
有时会错意是由于说话人违背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引起的,如:
两位在高校工作的好友有段日子没见面了,这天他们在国家图书馆不期而遇,于是相约共进午餐。
“最近怎么样?”他问她。
“还好,科研进展得还算顺利。”她答道。
“我不是问你科研进展得怎样。”
“哦,身体状况还行,刚体检过,没添什么新毛病。”
“你今天怎么啦?我是问你们夫妻关系怎样?”
“还说我怎么啦,你自己就没问清楚。”
确实,他问得太笼统了,她只能不断去揣摩他的意思,他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没能做到清楚明白。
在言语交际中,是不是只遵守合作原则就够了呢?我们来看鲁迅的《立论》一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课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毫无疑问,第三个人讲的是真话,人终究是要死的。他的意思表达得也很清晰,他遵守了合作原则。但是,真话并不都是适宜的,他的话与当时喜气洋洋的气氛是不协调的,是不恰当、不得体的。可见,仅有合作原则是不够的,于是,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话的礼貌原则,以有效地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利奇的礼貌原则由六个准则构成(注:G.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p.132.):
(1)策略准则。
(a)尽量少让别人受损;
(b)尽量多让别人受益。
(2)慷慨准则。
(a)尽量少使自己受益;
(b)尽量多让自己受损。
(3)赞誉准则。
(a)尽量少贬低别人;
(b)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
(a)尽量少赞誉自己;
(b)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
(a)尽量减少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分歧;
(b)尽量增加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准则。
(a)尽量减少自己对他人的反感;
(b)尽量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同情。
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前者是从他人的损益角度考虑的,后者则是从自身的损益角度考虑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差别在于前者考虑的是他人,后者考虑的是自身。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都用于表述。后四条准则其实也可以归为损益解释,都是为了让他人在交际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所以,礼貌原则可以总括为一点,这就是使对方的收益最大化。
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第三个人虽然没有违背合作原则,但违背了礼貌原则。礼貌是普遍现象,是各民族都讲究和推崇的。不过,具体的言行礼貌与否要视文化背景而定,如直呼长者的名字,在我国历来就被视为无礼行为,而在西方国家却是很正常的行为。
勤思多练
1.用语用含义的相关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尽可能多地设想“下雨了”这句话的不同语境,并分析其语用含义上的差异。
(2)用哪些语句可以表达出让听者关门的语用含义?
2.下列对话中画有横线的语句各表达了什么样的语用含义?
(1)“丽丽学习成绩好吗?”
“她作业很工整,字很漂亮。”
(2)“你不觉得咱们院长太偏心了吗?”
“学校对面新开张了家餐厅,听说味道不错,我中午请你吃饭,怎么样?”
(3)妻子欲开窗,丈夫说:“开着空调呢。”
(4)年轻爸爸对正在玩电脑的女儿说:“你妈妈回来了!”
(5)“去我家玩吧,我有好多玩具。”
“你家有狗。”
(6)汉斯一只手搂着女友,一只手握着方向盘,飞快地开着车,在十字路口遇到一警察。警察对他喊道:“不能只用一只手!”这时旁边一位旅行者问道:“两只手都搂着女友,怎么开车呀?”
(7)“我可以看动画片吗?”
“你还没写完作业呢。”
(8)“明天爬山去吧。”
“我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