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 »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2.2 八大反应类型

关灯直达底部

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后,大脑会根据对刺激源的认知和评估,产生应对策略。这些应对策略包括神经系统向身体各器官所下达的复杂指令集。

头颈部、躯干和四肢会根据指令做出复杂动作,用来应对刺激源。其中,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因为受到社交行为的抑制和掩饰,不会显现得太过明显和完整。这两类反应并不是当事人经过逻辑思考之后刻意做出的行为,甚至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这些忠诚于行为人的应激反应,有着重要的解读意义。

特别强调,有效的分析对象,必须是应激反应。 如果没有刺激源,行为人自己就做出某种风格的举动,或者行为呈现出某一种状态,不论是豪放大方,还是拘谨谦虚,无论是耸起肩膀,还是双腿跨立,都属于“单向表达”,我们不分析!

我们把可供解读的反应,归纳为八类。

2.2.1 安慰反应

解读意义: 看到安慰反应,可知对方心里不自在或者不舒服,心态呈现减弱趋势,但行为人在试图挽回不利局面。

安慰反应具有两个必要特征,一是动作和言语表达无关,没有辅助表意功能,二是动作能够让行为人自己感到舒适。

在很多发言表达的过程中,手、脚和身体姿态,能够辅助表达行为人的语义、心态和立场,比如对数量的表示、对大小多少的描述、对顺序的排列、对位置的指向、对感受的形象描述(脑袋都炸了)等等,这些动作属于社交行为,属于语言的辅助工具,不具备线索意义。

但是,当语言和动作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这些动作就值得注意了。如果,这些动作对于行为人的意义,相对于他们所处的情绪而言是舒适的,那么就可以定义为安慰反应。

例如,揉鼻子,生理上是舒适性的效果,与表达无关,又与生理病症无关(比如鼻炎、感冒鼻塞等),就可以定义为安慰反应;挠头皮,生理上是舒适性的效果,与表达无关,又与生理病症无关(脏、痒、头疼等),就可以定义为安慰反应;如果情绪比较痛苦激动,那么自抽巴掌可以起到排解情绪、转移疼痛的生理舒适效果,又与表达无关,就可以定义为安慰反应,尽管常规情况下是引起疼痛。踢墙角、撞后背、揉捏手臂、闻香水、舔嘴唇、咀嚼口香糖、需要喝水抽烟等,符合上述两个特征,都属于安慰反应。

经典表现:

说错话之后的掩口,支支吾吾的时候揉鼻子,紧张期待时搓手。

2.2.2 冻结反应

解读意义: 看到冻结反应,可知对方心态大幅减弱,呈现害怕状态。

冻结反应具备两个特征,动作频率降低和幅度减小,也就是变少和收缩。完全冻结就是所有动作停止,同时身体呈现收缩姿态。 收缩姿态的典型动作包括:耸肩、脊柱弯曲、双手拘束、双膝并拢、双脚踝并拢等。

动作频率降低和停止的原理是,行为人评估认为刺激源可能带来危害之后,肢体少动或者不动是最佳生存策略。动物进化出主动猎食的生存策略,肉食动物进化出的感知系统对运动的猎物更加敏感,这套系统会调用全身的感觉器官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和皮毛触觉,所以无论是猎物还是猎手,都会在情况不明、需要避免对手关注的情况下,采取少动或者不动的策略。只有在做出明确决策(战或逃)之后,才会做出大幅度和高频的动作。在松弛状态下,幅度可大可小,频率慢。

动作幅度减小甚至收缩的原理是,在进攻力度、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把身体面积收缩变小,把重要器官收缩在内保护起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会减小。100支箭射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可以射中100支,射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就只能射中1支,这是基本的物理规律。

经典表现:

新手求职应聘的时候,规矩的坐姿和谨慎的言行,就是冻结反应的典型表现。求职者担心对方不认可甚至带来负面结果。同理类推,当看到相关人员出现冻结反应之后,可以判断出其心态减弱,心里出现恐惧类情绪。

2.2.3 爱恨反应

解读意义: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非常微妙,喜欢就靠近,不喜欢就远离;感兴趣就靠近,害怕就远远离开。

我们把爱恨反应分为逃离反应 和亲近反应 分别讨论,方便理解。

逃离反应

逃离反应的显著特点,是面孔远离刺激源。面孔上聚集了很多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大部分毛发,而且面孔之后就是神经中枢所在,所以当受到负面刺激之后,会主动远离刺激源。负面刺激源的力度越大,远离的距离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因为是应对负面刺激源的反应,所以会在远离动作同时呈现紧张状态,包括不松弛的面孔、视线、呼吸,以及身体不会松弛,四肢很有可能保持紧张状态或阻隔状态。

逃离之后,视线会呈现稳定的状态,但方向不一定,如果向上,是消极逃避策略;向下,是隐忍逃避策略,有进攻的可能性;如果是对视,是顶撞对抗。

总结: 看到逃离反应,可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和评估为:轻蔑、反感、排斥、惶恐、害怕等等。

亲近反应

亲近反应是表达积极意愿的主要方式,表达了希望获取更多信息,希望更有效地表达,或者希望更好地身体互动。对应的意图可以分别设计台词为:“你说什么?”“我也好喜欢他!”“这件事不要让别人知道”,以及没有台词的亲昵动作。

亲近反应可以分成试探性的小幅度和低频率,和获取性的大幅度与高频率。在不明结果的情况下,通过尝试性的动作进行干预,比如侧耳倾听;在对结果有确定性判断后,通过剧烈运动表达并获取结果,比如表达热情欢迎的拥抱。

2.2.4 仰视反应

解读意义: 看到仰视反应,可知对方心态变强,对刺激源不接受、不服气、不认输,对抗性增强。

常态下,下巴线条和颈椎的夹角可以作为判断基线,如果夹角增大,则可以判断为有抬头动作,如果再加以侧向角度变化,则对抗性和不服从性更加明显。

个子大的动物打架容易赢,它们的强弱规则就是这么简单。

人类也继承了这种千百万年进化留存下来的意识,在心生对抗不服输的时候,会试图通过挺直躯干和仰起头颅改变自己的身高。身高的增加量其实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个动作的确能改变自己的视线角度,让自己感受到自上而下的视觉感受。在精致对抗过程中,这样抬下巴的角度也许只有一点点的增加,但仍然可以凸显出行为人的不服从和拒绝接受。

负仰视反应

解读意义: 看到负仰视反应,可知对方愧疚、难过、无力感,出现弱势心态。

在我们的社会礼节中,做错事情之后的道歉,使用的是鞠躬甚至跪拜。所有希望道歉被接受的人,都会使用同样的相同的姿态——弯曲脊柱和低头。躯干的弯曲和头面部向下,是弱势心态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自己愧疚、难过、请求原谅的诚意。双腿和双手的动作,则通常符合冻结反应的规律,体现了自己的谨慎和担心,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触怒对方。

2.2.5 领地反应

解读意义: 看到领地反应,表示对方出现统御和控制的强势心态,非常自信且有掌控感,承压能力强。

扩张

敢于扩张和舒展肢体,尤其是双臂和双腿间的夹角扩大,就意味着行为人敢于用胸、腹、生殖器——最脆弱的一面躯体,迎接即将到来的压力和刺激,甚至是相信在展开的区域内,不会存在负面刺激。这是一种非常强势的心态,是有自信和有掌控感的表现。

当你对面的人把双臂张开的时候,或者坐姿把双腿张开的角度变大的时候,都表明了他有着强势的心态。

松弛

在自己的领地中,领地主会拥有较强的统御感,认为领地内不存在阻力或敌意,所以肢体姿态和行为都较为松弛,不会出现安慰反应的无意义小动作,也不像冻结反应那样拘谨行事。比较典型的松弛状态,是眼神不呈现犀利和集中、躯干或倚或靠寻找支撑、二郎腿或舒展腿,行动自在。

挥洒

领地反应的第三个特征是动作幅度大、频率却不高,呈现出轻松下达命令的挥洒状态。不论是下巴指向,还是点头摇头,又或者是挥动手臂和手掌,或者是站姿和坐姿的转换,都会呈现出上述特征。

自卫

如果领地遭受侵犯,如尊严受到挑衅,会直接产生愤怒的强烈反应,出现明显战斗反应。

2.2.6 战斗反应

解读意义: 看到战斗反应的进攻态,可知对方内心正在进行对抗,取胜欲望强烈,属强势心态。相反,看到防御姿态,可知对方内心承受进攻并试图自我保护,属弱势心态。

战斗反应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战斗准备、战斗发力和防御保护。

战斗准备

战斗准备的反应特征,是行为人在使用不明显的方式暗中发力,只是发力的对象不是外界目标,而是“自己和自己使劲儿”。比如:握拳、抓握手臂、两手指大力对顶、咬牙切齿、拉拽自己的衣饰、脚踩碾压或者用力捏自己手里的核桃等等。

战斗发力

战斗发力的反应特征,是嫌疑人在使用明的或暗的发力方式,将不起眼的力量发挥到外界对象上,但往往不会直接指向刺激源。比如,手指的戳点动作、敲桌子、拍桌子、甩书本、墩杯子、摔手机、摔门等等,这些动作经过变形之后,原有的进攻意义变得隐晦而不起眼,但是仍然能够表现行为人的抗争心态和求胜欲望。这是强势心态的表达方式。

防御保护

防御保护的反应特征,是躯干弯曲、手脚四肢实施隔断,同时还会自然出现躯干的扭转,以避免刺激源直接侵犯胸、腹、生殖器一面。

2.2.7 胜败反应

解读意义: 看到胜利反应,可知行为人内心因为收益感或优越感而兴奋,认为自己获得对抗的心理;看到失败反应,可知行为人内心因为无可挽回的损失而沮丧。

胜败反应可以分成胜利反应和失败反应两类加以讨论。

胜利反应

胜利反应表现:胜利心态的人,会变得神经和肌体都很兴奋,充满着能量的支持,所以在有所抑制的前提下,他们会呈现出很多活跃的表现。比如:

①眉毛动作多,笑容抑制不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眉飞色舞;

②眼睛会灵动多变,会不断观察值得注意的人,试图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成就,甚至希望获得认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地炫耀和示威;

③头部的晃动,不是点头,不是摇头,而是各个方向的晃动;戏曲艺术中,有时为了表现小花旦的得意,会表演为眼睛向两侧大幅度转动切换,同时配以笑容,再加上头部向两个耳朵指向的方向摇晃;

④双肩快速抖动;

⑤摇晃躯干,与摇晃头部是一样的道理,就像松弛的人走进舞厅里随着音乐摇摆那样,只是动作幅度小很多;

⑥手指动作多且没有目的,比如用手指连续轻轻敲击桌面;

⑦如果椅子有弹性,还可能出现依靠椅背前后轻轻摇晃躯干的动作;

⑧双脚交叠在一起,脚的晃动摇摆。

失败反应

失败反应主要表现在精神注意力和身体支撑力的双重无力感。精神上无精打采,不关心新的事物和信息,因为失败者已经损失了最重要的利益,此时此刻不会也没有能力关心其他的事情;而身体方面则因为颓废和没有精神,呈现出自然散落状,头、躯干、四肢,都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低沉,脊柱不会挺直,头不会昂起,双手不会高举、不会大幅挥舞,双腿不会呈现出大幅分开、踮脚尖、抖动或者晃动等姿态,也不会笔直地站立,等等。

2.2.8 呼吸反应

解读意义: 通过观察呼吸的幅度和频率,判断行为人神经系统和身体状态的兴奋程度增加还是降低。呼吸的幅度或频率增加,说明行为人兴奋度增加,反之兴奋度降低。如果行为人在控制呼吸的速度并减少单位时间呼出和吸入的量,则说明行为人进入小心翼翼的对抗状态。

呼吸的作用是为人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保证体内能量源源不断的供给。

生理活动越多、越兴奋,客观上就需要更多的氧气。增大氧气吸入量的方式,既可以是单次深吸气,也可以是加快吸气的频率,也可以出现二者同时出现的反应。

因为呼气的幅度增加,会快速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呼吸中枢感受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变化后,会引发吸气增加。此时如果行为人同步增加吸气,就是我们前述的呼吸加剧——常见于非常兴奋的情绪状态,最经典的表现是愤怒的时候——会快速用鼻孔大幅度呼气,进攻的发力动作,往往配合着快速大幅度呼气。此时如果行为人不再同步增加吸气,而且采取的是缓慢的大幅度呼气,则是放松或无奈的表现。

生理活动减少、进入低迷状态,客观上就会降低体内对氧气的消耗,所以呼吸中枢会自动降低呼吸的频率和幅度。

在比较克制的行为中,深长呼吸更加常见,从外表来看,行为人似乎没有任何动作和表情变化,可能言语的音量及频率都不会有明显变化,但小心翼翼的深长呼吸却可以表露其有控制的对抗心态。

所以,当我们看到无论哪种方式的呼吸增强,都可以判断出行为人尽管表面平静,但内心和身体正在兴奋起来,平静只是刻意控制的结果。

深呼吸的抑制兴奋作用

大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0%-25%,大脑需要的氧气如果供给不足,会出现专注力、认知能力降低,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减弱,更容易情绪不稳、暴躁及易怒,这样的状态会让行为人在社交活动中遭受很严重的损失,包括社交评价和利益获取。

血液中的含氧量充足的时候,大脑就能够更加清醒和高效地思考,也能更好地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行为。所以,人在感受到紧张和轻微失控的兴奋时,通常会使用深呼吸的动作,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让大脑能够有充足的氧气使用,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减缓失控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