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 » 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全文在线阅读

《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6.1 愤怒情绪的产生根源

关灯直达底部

在动物的世界里面,如果是简单的捕食与被猎杀,那么捕食者心存饥饿(这是最大的行动动因),被猎杀者心存恐惧。因为二者间的对立关系并不平衡,强势和弱势太过明显。弱势的一方无力消除威胁,只能快速逃跑(这是恐惧),如果运气好,跑得够快,那么就能躲过一劫。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弱势一方肯定不会心存愤怒,而强势的一方如果没追上,也不会心中骂娘,所能做的只不过是调整体力,以期再战。

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则比较容易出现愤怒。领地,是有统治力量的动物们彼此心存共识的交往规则。无论是从领地内发起的挑战,还是来自领地外的陌生力量攻击,都会让领地的掌控者心生愤怒,因为这样的挑战行为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明知道这是我的地盘,还敢来冒犯,这是巨大的预期不符,你怎么这么不尊重我呢?!第二,如果挑衅者赢了,原本领地的主人就失去了一切——配偶、后代和美好的生活,甚至性命,这是巨大的威胁,而且是牵扯到生存和繁衍的双重威胁。这样的威胁,一定要消灭!愤怒情绪产生,接下来就是武力抗争。

在人类的世界里,能够激发人类愤怒的刺激源同样也是利益威胁 ,对生存和繁衍可能会造成伤害的威胁。这一点和动物的愤怒产生机制,本质上完全相同。

当然,人类的愤怒产生,有着更广泛、更复杂的衍生变化。文明和教育,以及生活被分解的细致程度,让愤怒更多的来自于衍生出来的各种威胁。

这里所说的威胁刺激源,不是单纯指形式上的威胁,比如口头警告或者晃动着武器恐吓,而是更抽象一点的概念,是指当事人主观上认为的可能会造成伤害的情境。当事人对刺激源是否能够形成利益威胁进行评估,如果认为威胁经过自身努力可以消除,那么就可能心生愤怒;而如果心中没有消除威胁的念头和信心,则为恐惧;完全不当回事儿的,就是厌恶(常见的是轻蔑) 。因此,是否存在利益威胁,只在当事者一心,与他的自我认知有强因果关联。

1.驾驶的愤怒

开车上路,是非常容易产生愤怒的情境,尤其是路况不好的时候。你如果有驾驶经历,就会马上联想到可能让你愤怒的原因。小一点的情况,是前面的车该加速不加,该排队不排而加塞,该让不让,或者突然并线不打转向灯等等;大一点的情况是出现事故,比如无端被追尾或相撞。在这些情况中,预期不符都是明显的因素,心中口中都会愤然出现一句,“会不会开车啊?!”

会有人据此将“不合理” 总结为愤怒的刺激源。他们认为,如果大家都合理驾驶,一切都能够秩序井然、畅通无阻,就不会出现这种愤怒了。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大家都可能做得出不合理驾驶的事,这不是愤怒的关键刺激源,吃亏受气(利益受损)才是愤怒的刺激源。

如果不合理的驾驶属于蛮霸的自以为是,甚至恶意挑衅,的确会引发愤怒,这是尊严受到挑战的自然反应,就像陌生人在路上趾高气扬地推你一把一样,跟开不开车没有直接关系,只不过是开车时被别人用开车的形式挑衅了而已。这种对能力和尊严的负面刺激,与对动物的领地进行侵犯是一样的,会让人本能产生愤怒。

如果不是恶意挑衅,仅仅是吃不吃亏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再深挖一下:加塞或变道超车能占到什么便宜?

其实,真正引发愤怒的心理过程,不一定就是别人对自己的阻碍、延迟或者冒犯,可能比你所直接想到的原因更深一层。是否会产生愤怒,与开车去干什么有直接的关联。

通常状况下,开车上路,真正关心的都是到达目的地后要做的事情,在路上只是个必需的过程。如果是漫无目的地在路上兜风,遇到普通的不合理驾驶(不是恶意的那种)以及堵车,就不会那么容易愤怒。如果被撞了,可能会引发愤怒。不过深挖一下思想根源的话,愤怒的原因应该是这个事故会造成定损、理赔、修车等很多麻烦的事情和时间的浪费,直接影响后面一段时间正常的生活安排,跟车子受伤的程度关系不大(只要别伤到人)。试想,如果你开的就是一辆已经受伤但还没去送修的车悠闲兜风,再伤一下又怎么样呢?

2.自由受限

自由受限是对生存最大的威胁。没有行动的自由,就会如同被捕猎者包围一样无路可逃,当然必死无疑。所以自由受限在人类进化积累的本能意识中,是非常严重的威胁。

和小孩子玩耍的时候,大人们有的时候为了亲昵,可能会把小宝贝抱在胸口,然后用手和脚轻轻把他控制住。你能猜到小孩是什么反应吗?

没错,那一瞬间小孩儿会突然变脸产生愤怒,浑身涨得通红,憋一口气,试图挣脱束缚,很明显的愤怒反应。其实,约束的力量并不大,也不会弄疼他,而且之前玩耍的气氛都很好,只是因为束缚行为,就突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孩子的主观预期是自由活动,任何束缚小孩行动能力的行为,都会形成负面的预期不符,即使是在玩耍的过程中,突然不能自由行动也会让他本能地感觉到不适和愤怒。当然,只是很短的一瞬间,经过微薄的努力之后发现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小朋友马上张开大嘴大声哭喊起来,表示委屈(不愿意但无力改变)和不解,这就是悲伤情绪了。

3.焦急的愤怒

为人父母的人都会有相同经历——哄小孩子睡觉,这是很甜蜜、充满爱意的时刻。这时候有没有可能出现愤怒情绪?完全有可能,最典型的情境就是家长在孩子睡了之后,还有重要的安排(比如电话会议)。

如果后面有重要的安排,可是小孩子还是像平常那样讲完一个故事再要求一个,或者赖皮翻来覆去不肯睡,时不时地在你以为他/她睡着了的时候跟你搭句话,这些原本可爱的举动,就会激起父母焦急的愤怒。心里的台词大概是:“孩子,你也该睡了,时间很晚了。爸爸/妈妈后面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你快点睡着,我就可以脱身去做事情了;你这么晚还不睡觉,可能会耽误我的事。”

时间不断逼近,焦急不断积累,容易产生愤怒,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呵斥孩子。但是,再进一步,如果你确实只能等他/她睡着之后才能做自己的事(比如家里只有你一个人带孩子),那么当重要事的时间一过,孩子还没睡着,也就算了,愤怒会消失,心情反而平静下来。除非,那件事意义比孩子的伤心更重要。

插句题外话,这也是为什么特别忙的家长容易养出叛逆的孩子的本质原因,因为孩子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的眼里,还不如挣点钱或者开个会重要。既然我不重要,你们就少管我。

4.利益争斗

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愤怒是别人威胁了自己的利益。

公司里两个竞争部门向老板要预算。不论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使用了什么方法,也不论老总最后给了什么预算结果,不是良性的竞争行为,已经可以激起两个负责人之间的愤怒仇视。然而愤怒的根源真的是源自于老板多批或者少批的那部分预算吗?有一种可能是,两个人并不是单纯地关心钱的多少这个数字问题,而是关心数字背后所代表的竞争结果。

谁得到的预算批准多,谁的衍生结果就会很多,也许这个批示意味着领导的认可性评价,也许还意味着“江湖名声”以及手下的忠诚度,这些都会影响到后面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是两个部门钱一样多,甚至是获得较多预算的一方,也会因为对方这种无理的竞争行为感受到威胁,进而心生愤怒。

因此,很多利益受损而引发的愤怒,利益本身只是表象,或者说只是个引子,而利益受损所代表的未来威胁,才是核心问题。如果利益受损成为既定趋势,也就是说,竞争对手相信永远会败在你的手下,那他心中会充斥着无力的恐惧或悲伤。

同样性质的例子还有很多,抢人、抢钱、抢地盘都是如此。爱情过程中的竞争,也是最常产生愤怒的情境。出于对优质繁衍的追求,凡是对自己爱别人构成威胁,或者对所爱之人构成威胁的,都会让人产生愤怒进攻的生理冲动。但如果真爱已逝,心中流淌的就是伤心的眼泪,而不是愤怒的热血。

5.被否定

否定是对一类刺激源的统称,如同厌恶一章中所分析的那样,憎恶、轻蔑、不屑的实质都是否定,所以从具体表现形式上来讲,可以细分为直接否定、轻视(轻蔑和不屑)、厌恶,以及基于轻视所表现出来的挑衅、不尊重等多种表现形式。

(1)轻视

否定的常用台词,是“你不行!”,随着语气的不同,可以表达很丰富的表意。这种轻视并不一定有什么威胁性的举动,也许仅仅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表情)。谁都不愿意被别人否定,尤其是被轻视(相对增加否定的效果),以及没有事实依据的否定(污蔑),更容易激起愤怒。

动物在生存的过程中,如果被同类看得很低,则意味着失去了权威和掌控,自己的安危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可能被捕食、被击败,失去配偶、后代,甚至生命。在文明和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的某一种技能被否定,也意味着失去竞争力和生存机会。这种威胁是激发愤怒的最直接刺激。

很多时候,即使是有涵养的学者,如果在其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被无端污蔑和轻视,也会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名誉。互联网上因为点滴观点的不同,就引得意见领袖们口诛笔伐的鲜活案例,层出不穷。

(2)挑衅

挑衅通常发生在正式斗争之前。发起挑衅的一方通常表达的是战斗的欲望,希望当事人能够以战斗的方式回应,因而会刻意激起当事人的愤怒,用各种方式攻击当事人最关心的事。挑衅是最能激发愤怒情绪的行为。挑衅的方式很多,关键要看当事人的性格特征和所关心之事。但总体来讲,一种是表示“我们斗斗看”,一种是“你没什么本事,我不屑和你斗,如果斗的话,轻松搞定你”。通常后者更能激起愤怒,因为前者的表达往往很认真,表达的人也颇具实力,当事人更容易用理智来思考事情的发展走向和战斗之外的解决方式,除非是有旁观者的评价干扰。而后者则是故意表达很低的评估结果,且用不屑来增加这种预期不符的刺激程度,让当事人很想证明这种评估结果的谬误并试图教训挑衅的人,因为对方评估得太低了,很容易矫正。但,这恰恰是心理圈套。

(3)名誉受损

名誉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也许动物的世界中,动物们也有名誉,但这一点我们无法证实。由于语言的存在和评估体系的复杂性,名誉的作用就像是领地边界中动物的尿液体味一样,散发着很多当事人的属性信息,而且名誉的传播效果和共识效果,要远远高于尿液体味。人类社会中的口口相传,会无形中形成一种共识的力量,对人的个体认知产生影响。名誉的建立和提升,可以加强并巩固自己的生存,这也是为什么明星的收入效益会更高的原因;而名誉的损坏,则可能让当事人在社会中损失很大,甚至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因此,如果名誉已经建立,当事人也会极力完善和维护这个既有的“领地”标记,通过名誉来建立自己生存和繁衍的平台,降低成本。一旦名誉受到攻击和威胁,其效果就相当于体味边界线被闯入一样,威胁到了当事人的生存和繁衍,很容易激起愤怒情绪。

有兴趣的话,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下,有多少名人因为名誉被损而发怒诉讼,又有多少名人站出来与贬损自己的人进行交战。本书就不列举若干名人的真实案例来作为支撑数据了。

(4)所归属群体被否定

如果你对一个自身条件不错的大学生说:“你们那个学校真垃圾!”,而他并不认可这种评价的话,对方极有可能因为自己归属的群体被否定而产生愤怒。同样的例子,还有因团队、民族、国家等规模不等的群体被否定而引发的愤怒。尽管这种否定评价是针对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的,甚至是针对所归属群体中的其他个体,但因为内心的归属感使然,如果自己所属的群体被否定,非常容易引发个体的愤怒,而且这种愤怒有时还会更强烈。

国人的愤怒就是典型的案例。自清末百余年来,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和欺侮,尤其是日本自1937年开始对中国长达8年的蹂躏,让中国后世子孙对曾经的侵略者心怀愤怒。愤怒的人们无须了解更多的史实细节,就可以轻松达到咬牙切齿的愤怒力度。

6.不合理

“不可理喻!”是另外一种引发愤怒的刺激源和表达愤怒的方式。无论是在共同战线中的合作者,还是在竞争中的斗争者,即便是在路上开车遇到的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做事情不合理都可能会引发强烈的愤怒。

不合理,实际上是“不合当事人认可的道理”,也就是引起了当事人的预期不符。团队讨论解决方案的时候,老大说了方向性意见,团队成员们紧张焦灼地正在细化成可执行方案。如果此时,一个家伙自以为是地讲出些空中楼阁的想法,就可能引起大家的愤怒(当然也有可能是轻蔑)。不合理会引起什么结果?当事人认为按照自己的预期和思路做事情,可以以最佳方式得到结果,即使是不追求结果而是集中于过程享受,也是这样做最能享受过程。那么其他人在这个相关过程中做“不合理”的事情,会让当事人认为这样做可能影响到自己预设的结果(过程)。行为受阻的本质是自由受阻,与婴儿的自由行动受到拘束性质相同,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利益威胁,当然会激发愤怒。

与不合理相似的是,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非人为因素,或者不明因素而造成的不顺,除了只是没有明确的“不合理”人之外,其他因素都与不合理相同会引起当事人的愤怒。

小结:

综上,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各种共识性规则越复杂,能够引发愤怒的刺激源就越纷繁复杂,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境和当事人来具体分析。但总体来讲,可以将愤怒的刺激源归结为对所关心之事的威胁,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对生存和繁衍的威胁。

7.威胁还是破坏?

有一种说法是愤怒来自于对利益的破坏。这种说法值得再深挖一层。破坏是既成事实,威胁是一种结果不确定的负面刺激源,可能会造成伤害,但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来消除这种伤害的风险。因此,如果负面伤害已经造成了当事人最关心的利益受损,那么还有抗争的必要吗?如果还可以抗争,就说明结果尚未确定,有机会通过行动挽回。是否已经受损,主要看当事人心中是否认为最关心的结果已经受损,与威胁一样,是主观评估的结果。

所以,愤怒的刺激源确是威胁。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被别人说到自己的痛处时会发怒,即使是无中生有的诬蔑也会发怒。但是有些人面对无中生有的诬蔑也可以置身事外、一笑置之。这种情况就源自于对威胁的评估,也就是说感到威胁会愤怒,不觉得威胁则淡然。威胁是一种主观感受。

恐惧是对负面刺激进行评估之后的弱势心态。如果是遇到威胁生存或威胁繁殖,会愤怒;如果负面刺激是压倒性的,字面上就不能算“威胁”了。这里的威胁是主观感受。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智力在某些方面可以影响情绪。如果是受到严重伤害,不论是自己受伤,还是亲人受伤,记忆和理智都会让人在感到悲伤之外,念念不忘刺激源所产生的恶性影响,每个念及的时刻,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愤怒。

厘清了愤怒情绪的产生来源——利益威胁,我们就知道了一个公式:当看到行为人出现愤怒表情的时候,他主观上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了,他希望通过对抗和争斗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认为自己有希望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