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 »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全文在线阅读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3 亲密困境:你是否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为了孩子,好好离婚

关灯直达底部
孩子的成长,永远离不开两个人的共同参与。

在国外,婚姻咨询当中有一类特别的服务,叫“离婚咨询”。

不是离婚法律咨询,而是离婚心理咨询。

乍一听,有点儿不能理解。心理咨询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吗?大家都走到离婚这一步了,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拍两散,不就应该两清了吗?

现实并非如此简单。

两个人分开了,他们还会有问题。离婚代表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如果说它能解决一些问题,也只是结束了属于婚姻阶段的问题,但同时,它又是另一个阶段的开端。新的阶段他们遇到的问题,并不一定比婚姻里的问题简单。

尤其有了未成年的孩子以后再离婚,两个人的婚姻关系停止了,但他们还是孩子的父母,有这一层事实,这两个人就永远不可能毫无瓜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两个人的共同参与。

跟随一方生活,仍然会与另外一方保持联系。

有些问题,还需要爸爸妈妈合作解决。

有的夫妻,甚至可以“为了孩子”,把离婚藏起来。“出于对孩子的成长考虑,为了给孩子的童年一个完整的家庭,我们没有公布这一事实。”

这个说法,显得有一点儿幼稚。

他们对外的这个“外”,是否包括了孩子本人呢?

是说他们已经离了,各玩各的,却在孩子面前假扮夫妻?

还是说,孩子清楚真相,却被要求对外帮着父母伪装?

也许这只是父母找的借口吧,但把一件怎么看都对孩子有伤害的事说成是“为了孩子”,这个借口之拙劣,本身也反映出父母的幼稚和莽撞。

我们需要好好聊一聊离婚当中的学问。

第一,离婚不是因为谁是坏人。

我有一个朋友,四岁的时候,妈妈告诉他:“你爸死了。”

他模模糊糊知道死是什么意思,伤心了很久。

长大一点儿之后,他才发现爸爸没死。他整个人都蒙了。

妈妈告诉他:“我们只是离婚了。”

原因是——你爸非常坏,是个坏蛋。

妈妈给他改了姓,好像这样一来就可以跟坏蛋的血缘划清界限。在家的十几年里,爸爸始终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他一直站在妈妈一边,痛恨爸爸。

但爸爸又会时不时在生活中出现。周末过来接他出去玩,妈妈好像也没办法阻拦。这对他来说非常痛苦,他无法忍受跟这个坏蛋一起度过一整天。

他更没法面对的是妈妈。爸爸到了楼下,给家里打电话,妈妈装聋作哑。他只好悄悄地出门,悄悄地回家,从头到尾都不敢正视妈妈的眼睛。

有时候妈妈问起:“你们去哪儿玩了?晚饭吃的什么?”他吓得心怦怦直跳,不敢说那些愉快的经历,总觉得每一点快乐都是忘恩负义的亏心事。

有时他会听见妈妈痛哭,用难听的话咒骂爸爸。

而最让他绝望的是,青春期以后,他发现自己越长越像爸爸,身上流着这个“坏蛋”的血,这一事实无法改变。他痛恨爸爸,就必须痛恨自己。

直到他成年之后,才慢慢敢于承认——爸爸没有那么坏。

只是因为妈妈对爸爸的恨意无法消解。

一般来说,没有几对夫妻真是因为一方十恶不赦才选择离婚的。更多时候这件事无关正义,或者说,没有绝对的是非曲直,只有非常浓烈的情绪:委屈、失望、懊恼、羞愧、愤怒……这些情绪之所以变成“他死了”或者“他是坏人”,是因为除此之外,父母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平和地看待离婚这件事。

但他们不知道这些说法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更何况这些说法也未必是事实。

第二,可以不说,但最好保持诚实。

越是复杂的问题,越需要说真话。

说真话永远是最简单的做法。不需要为了掩盖一个谎言,制造更多的谎言。话虽如此,倒也不是说要把所有事都曝光出来。不愿意说,可以保持沉默。不说话是一个人的自由。夫妻一方如果能干脆地说“这是我们家的事,没必要向外界交代”,就会比矢口否认要好得多。否认之后,又不得不承认当初是在撒谎,这就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之所以不诚实,可能也是因为没有真的准备好面对吧。

一个想离婚的来访者就问我:“该怎么向孩子解释这件事?”

我问她困难在哪里,她就开始哭。

她说:“孩子那么小,有些话听不懂。可是我们一旦离了,她肯定会问我,爸爸怎么了?是不是不要我了?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解释。”

我说:“你怎么对自己解释的,就可以怎么跟她解释。”

她说:“不行啊!她听不懂。”她的孩子才六七岁。

“你怕她听不懂什么?”

她哭着说:“她不懂什么叫出轨,什么叫渣男!”

她因为先生出轨才考虑离婚的。我说:“那你就用她听得懂的话说。”

她说:“我要告诉她:对!你爸就是不要我们了,他不爱你了!”

这是一个谎言。她不是在对孩子解释这件事,而是在发泄她的情绪。我顺着她的话:“孩子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爱我了?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吗?”

来访者说:“不是!是爸爸做错了事!”

我说:“那孩子会问,爸爸为什么做错了事?”

来访者哭着说:“因为他是一个坏人!”

到头来又变成这一句。一个谎话,就会引出一串谎话。

来访者哭啊哭啊,最后哭累了。

她说:“好吧,我也许可以说,是因为妈妈没办法跟爸爸一起生活了。如果她问我为什么,我就说,因为爸爸做了一些事,让妈妈很不开心。”

我说:“你这样说,孩子会容易理解。”

你看,这才是诚实的答案,并不复杂,也不难堪。她之所以说不出来,不是因为担心孩子听不懂,也许是她自己也没准备好面对这个答案。

第三,分开,意味着双方都有更好的可能。

我们通常会把离婚说成一件糟糕的事,这无可避免。但我想补充的是,它也不只是一件糟糕的事。糟糕的同时,也蕴藏了一些美好的希望。

毕竟,双方都可以有更好的可能。

有一些人会把离婚看作耻辱,或者把自己看成受害者。有时候,带着孩子的一方,还会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受害者情结,动不动就倒苦水。

如果让他们把离婚看成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可能没法完全做到。但多少采用一点儿这样的视角,积极正面地考虑这件事,大家都可以轻松一些。

以下一些说法是很值得推荐的:

“爸爸妈妈打算分开,这样我们都会更快乐。”

“我们就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爸爸会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相处,妈妈也会。”

第四,在对孩子的养育上继续保持合作。

夫妻双方若不公开离婚消息,可能会说:

“出于对孩子的成长考虑……”

没错,父母离婚对于未成年孩子的成长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处理这个挑战的方式,并不是让两个人在孩子面前(或世人面前)假扮夫妻。

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离婚,然后继续合作。

离婚的夫妻,也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来自爸爸和妈妈的完整的爱。

经济方面的合作是一部分。抚养费通常有约定,但如果有额外的经济需要,比如出国留学,双方怎么分配?是互相推诿呢,还是可以友好协商?

陪孩子的时间怎样划分?没有抚养权的一方会在哪些时候探视孩子?抚养方又如何配合?会像我朋友的母亲那样吗,不得不允许对方探视,脸上却是大写的不情愿?还是说愿意把孩子送到前任家住几天,顺便也给自己放一个假?

平时在孩子面前说起前任,愿不愿意说他(她)的好话呢?“你妈妈跟我是相处不来,但她对你非常好,而且做饭特别好吃。”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妈妈都是很棒的人,都值得自己骄傲,只是这两个人之间难以相处。

这又涉及了忠诚的问题。当父母在明争暗斗的时候(“哼,这是你爸给你买的玩具?他以前从来没这么大方过。”),孩子就必须为了“站在谁那一边”而来回纠结,生怕给谁造成了伤害。那有没有办法,让他觉得来自爸爸的爱和来自妈妈的爱并不冲突,不需要为了照顾一边,而不得不拒绝另一边呢?

还会有很多时候,两个人要为了孩子的事情碰头:孩子的生日、毕业典礼、结婚……是否可以幸运地请到父母一同祝福?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说不定会同时需要父母的帮助。他们只是不再相爱,但可以像搭档一样配合。

这些事都不太容易解决,有时还会涉及跟下一段婚姻的关系。但有心的人,总会想办法试一试。

我猜,看完上面这些,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过于理想化的状况。

“在我前任身上,根本不可能实现……”

“就算我前任愿意,我也不愿意!”

“这要多深明大义的两个人,才能以这么友好的方式结束关系啊。”

这是因为,离婚这件事中确实存在太多太深的痛苦。尽管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两个人的理智选择,两个不愿意再以夫妻身份相处的人,结束了一段彼此不适合的关系而已。但只有很少的人才会真正接受这个“而已”。

更多的人还是那种咬牙切齿、你死我活的态度。

“这个人代表了我过去所受的全部伤痛。”

一种决绝的、惨烈的,对过去的全盘否认和一刀切除。

也不是不行,但这种态度很难对自己做个交代,也就常常表现为对孩子无法交代。

两个不再相爱的人,从怨恨中解脱,好生离开,各自去向更好的生活——只有把“离婚”消化到这一步,才能坦然地把它摆到孩子面前。

这是一段很困难,也很重要的功课。

可惜的是,在国内,“好离”的概念并没有普及。大部分的婚姻咨询师遇到离婚的夫妻,只是想说服他们捐弃前嫌,好好相处。假如你们打定主意要离婚,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很遗憾,到此为止了。给人的错觉就是:离婚的人不需要再处理他们的关系问题了,离婚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方式。

殊不知,问题没有解决,离婚也不会离得痛快。

好离,其实是跟“好聚”一样难得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