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全文在线阅读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序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关灯直达底部

我想,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深陷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泥沼。

时代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可能的生活方式,个人成长和心理的热潮让我们开始在意和关注自己,微博微信则让我们能和关注的人事物近在咫尺。我们仿佛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命。

但同时,现实越来越逼仄:高竞争的工作、高不可攀的房价和房租、拥挤的交通、糟糕的空气、不安全的食品……在竭尽全力才能生存的日子里,哪里有时间追求梦想?我们仿佛越来越远离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头奔入梦想不敢,留下过平庸的生活又不甘——这样的时代,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如何才能越过现实和理想的鸿沟,找到和进入自己希望的人生?

我想从下面这个故事开始,这个故事没有名字,就叫它《绿鞋子的故事》吧。

绿鞋子的故事

有个人在很小的时候,无意从神仙那里得到了一本书。

这本书仔仔细细地告诉他关于完美爱情的一切。里面说,他会遇到一个穿着绿鞋子的女孩,两人会牵着手在雨中漫步,会在巴黎度蜜月,会生两个可爱的孩子,会一起度过美好的晚年。

他出发去环游世界,决心找到自己的完美爱人。他盯着每一个女孩子的脚,希望有一天能遇到一个穿绿鞋子的人。

有那么几次,他曾遇到过让自己动心的喜欢的女孩,或者是有人喜欢他。可他低下头看看她们的鞋子,没有一个人穿绿鞋子。

他拒绝了所有人。

他低头找得那么认真,连背都开始驼了。一开始这显得有点奇怪,直到后来他成了老头儿,一个驼背的老头儿就不那么奇怪了。

但他还是孤身一人,一直到孤独终老,他都没有获得过真爱。

他本来就应该想到:

1.你的人生不应该全信一本书,哪怕是神仙写的。

2.你可以送给你喜欢的人一双绿鞋子。

三种人生策略:遇见、定位和创造

除了遇见和寻找自己的人生,其实你还可以创造你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三种策略:遇见、定位和创造。

第一种人生策略是“遇见”:这些人用感觉来判断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期待自己能“遇见”想要的生活。他们的人生哲学大抵如下:打开一扇门,如果感觉不喜欢,就转身离去,打开下一扇门;喜欢就停留下来,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地方变得不太好了,就继续试着开下一扇门。

第二种人生策略是“定位”:这些人相信世界上已经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实现它。他们的人生往往是这么玩的:先清晰地搞明白自己到底应该要什么,搞明白在哪里能获得,然后设定出一个清晰的计划,最终一步步地达成。

第三种人生策略是“创造”:这些人不愿意相信任何一种现成的人生答案,希望自己创造出一个;对他们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或即时享乐,而是一种“追寻的过程”。他们的人生哲学是这样的:创造的第一步是修炼——如果我无法一下子看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标,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先找到一个值得一试的目标,在达成的路上修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眼界——反复重复这一过程——逐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定见形成、能力变强,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创造自己想要的自己和生活了。

遇见人生、定位人生和创造人生,你是哪一种人生玩家?

不管你是哪种,先盘点一下这三种不同的人生策略的优劣势。

1.遇见人生

“遇见人生”的好处是随心所欲,潇洒自由。之所以那么多年轻人选择这种人生哲学,是因为这个方式痛快,也因为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来试错。在刚开始的时候,遇见人生的确是种开阔眼界的好策略——如果你不到处走走,多做尝试,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长久使用“遇见”策略,也有很大的风险。

遇不见:

如果你要玩“遇见”游戏,你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遇不见”的风险。拿职业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有职业近2000种,而人一生能尝试的职业机会在7~9个左右——能遇到最适合你的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更大的概率是:找一个不对,再找一个又不对,一直尝试到35岁以后,很难有行业会接受一个新人。职业生涯如此,爱情、孩子的教育、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大抵如是,你并没有太多“随缘”的机会。

如果你决定靠缘分生活,你真的需要标配一颗强大而彪悍的内心,做好“此生遇不见就算”的心理准备,以及精通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遇上了就坚信“我的坚持终于有了回应”;如果没遇见就要坚信“该来的总会来的”。

搞不定:

另一种比遇不见更尴尬的可能是:当遇见自己梦想的生活,却发现梦想的竞争比现实竞争更加激烈——当演员、开咖啡厅、开花店、服装设计、环球旅行、创业……每个梦想前面都有无数竞争者——因为有趣的梦想就那么几个。既无力实现梦想,又不愿意回去过平凡的生活,你就只好挤在人群里围观,成为一个心怀不满、郁郁寡欢的梦想围观者。

你听《老男孩》哭泣,谈论社会丑恶时痛苦又快乐——就是因为你们我才混得这么惨,刷朋友圈的心灵鸡汤感慨人生……如祥林嫂般游荡在梦想边缘。比遇不见梦想更加可怕的,是遇见了却无力把握啊。

2.定位人生

“定位人生”的人,远远比“遇见人生”的人更有把控力,他们做很多的测评量表了解自己,做大量调查了解社会和职业,根据这些结果给自己做详细的人生规划,期待能够找到实现梦想的确切的每一步。

如果你要玩“定位”的策略。你需要的是眼界、计划性和毅力——你需要在出发前就深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东西在哪里,然后制订详尽的计划,最后以惊人的毅力达成。这种人生好像狙击手的瞄准——盯紧几公里外的一个靶心,反复在心里测算距离、角度、风向和靶子移动速度,然后屏住呼吸、瞄准目标、扣下扳机、一枪命中。

定位式的生活方式很受老一代人的推崇。中国向来就有“三岁看老”“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在命运和风水面前,读书和积德都是渣渣)的说法,也不乏“××从小立志成大功”的故事。这思想渗透到我们的民族纹理中:每年回家,父母最爱聊的话题就是什么时候能“定下来”——定下来在哪里生活,定下来在哪里工作,定下来和谁过日子,定下来买多大的房子……他们都是坚定的人生定位派,一直在心里替你瞄准。当一切都“定下来”,他们也就松了一口气,觉得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主要工作,开出那一枪,送你这颗幸福的子弹飞向目标——接下来的余生,让子弹飞一会儿,击中那个早就设定好的人生吧。

这策略的确在30年前非常奏效——那个时代的人每天挤在报刊栏前看相同的报纸,晚七点坐在一起看《新闻联播》,过极其相似的生活。加上我们一贯实施“无须争辩的学习,内容确定的教育”,人的价值观变得很稳定和趋同;那个时代,外界变化也不那么快,人们依靠七天以后才能寄到的信件沟通;每一份工作的内容和回报也非常固定。在那样的时代里,他们培养出这样的心智:一旦你想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想要什么,世界道路也就清晰了。你朝着那个方向全力以赴,总会有自己的回报。

他们却忘记了:定位人生最重要的条件,是你要生活在一个稳定和有序的时代。否则,这种方式也面临麻烦。

瞄不准:

和30年前不同,今天社会以一种让人眩晕的速度迅速变化着。

三年前,有多少毕业生削尖脑袋挤到体制里面去当公务员,但近年公务员收入日益透明,特权越来越少,最近连碰头吃顿饭都提心吊胆,年轻人又开始喊着逃离体制。五年前,一个农村孩子高考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户口进不了城,这一辈子就完了。一个大学生朋友却告诉我,她没考上大学的“失败者”同学在老家分到了地,几年征地下来,现在已是千万身家,而她这个当年的“胜利者”在南京一座写字楼每天上班10小时,月薪3000。

2013年收入最高的十大行业中有三个在10年前还未出现,有五个行业至今都未设置相应的大学专业。假如你的目标就是赚大钱,那么今天你又如何能瞄准未来的目标?

如果以前的社会像一列慢悠悠喷着蒸汽向前的绿皮火车,那么今天的社会就像坐过山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弯路在哪儿。所以很多人等子弹飞到靶心,才发现物是人非。他们问:人生大叔,说好的幸福一辈子呢?人生大叔摊摊手: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啊。

我们也在变:

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在每天升级:因为喜好、能力或眼界的扩大,几年前觉得特好的工作不再适合;当年心累了,一心想找一个能够依靠的踏实人结婚,几年下来却发现还是精神上的理解交流更重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才获得商业成功,才发现自己内心渴望的是意义感与幸福……

你不妨回顾一下自己五年前曾想要的生活。今天的你,还会完全按照那个目标活吗?今天,当我们讨论梦想,谈的不再是“你这辈子想干什么”,而是“你希望五年后会怎样”。

承认吧,虽然定下来的确让我们安心,但这是一个“定不下来”的年代。

定不下来的年代

这是一个定不下来的年代,因为它变化太快。

有多快?说一组数据直观感受一下:英美两国历史上只有一次GDP翻番,英国花了48年,美国58年,当时两国人口分别是4000万和6000万。而中国近30年来带着10亿级别的人口,平均每10年翻一次,一共翻了三番,从1979年4062.6万亿元,到2012年519470万亿元,33年增长了127倍。我们从计划经济到包产到户,然后是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冲到工业社会,又踉踉跄跄地一头奔入网络时代。这过山车的速度一方面带来经济的爆发、生活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也翻得我们晕车不适,大脑空白一片。

这样的加速度在以往的家庭中从未发生过。以前老人们能对孩子们说:“听我的,因为我经历过你未来要经历的。”而今天,他们的孩子会说:“不,你从未经历过我将要经历的未来。”

这样的加速度在人类历史上也从未发生过,今天的中国青年对于社会、职业、价值观、家庭观念的困惑,对于未来的迷茫,自然也无法从任何历史中找到答案。所以,当今天的狙击手瞄准未来,他们发现自己趴着的掩体本身在飞速地前进,而瞄准未来的准星模糊一片。这是一个定不下来的年代。

定不下来的工作和爱情:

今天的人很难再像父辈一样,在24岁结婚,生子,做一份事业,很早“定下来”。

从职业说起,假如一个人从25岁工作到60多岁,他的职业生涯至少有35年(随着平均年龄的增长,退休年龄也许还要延后)。今天企业的寿命却越来越短: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35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你运气够好,在某家公司创业第一天进入,一直在其中工作,活活把这家公司干成了世界500强,那么在你退休前一天,这家公司可能就倒闭了。公司是定不下来的。

即使你干同一份工作,工作内容和环境也已发生巨大变化——10年前,做市场意味着跑业务、拉广告、铺渠道,今天在市场部你不谈谈互联网营销,简直就混不下去。老一辈人在20岁出头单位基本就确定下来,然后一辈子不挪窝。今天的职业人需要到至少30岁才能逐渐理解趋势,看到自己的终生方向。

定不下来的职业,也带来定不下来的家,再加上难以支付的房价——连带着婚姻大事也越来越难“定下来”。2013年上海的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男性34岁,女性31.6岁。如果从22岁大学毕业算起,大家至少有8~12年时间在感情上“定不下来”。估计很多人看完以后松了一口气,自己离拖后腿还早呢。

坐在这辆高速行驶的过山车里,人们在一起坐着聊天、工作、生活,却又都有些心不在焉。每个人都伸长脖子看着那未知的前方,心里想:还不确定,再等等看。

如果你学不会享受这种不确定感,不懂得在其中获得点乐子,这时代真的会要了你的老命。

更多可能:

开放的社会和互联网带来了人生的多元选择。80后大学生的大多数梦想都是下面四种:功成名就,让父母过好一些,组建自己的幸福家庭,为社会做贡献。而今天的年轻人则远不止这些。我2012年在大学课堂上让一群大二学生匿名写下他们的梦想——因为是匿名,大家都很真诚。你一定会被他们脑袋里面各种奇怪念头雷得外焦里嫩,且不说创业、改变世界或环球旅行这种已经滥大街的,他们还有人想当:

流浪汉、非洲的志愿者、吃遍全世界的吃货、美国特工、中国的Lady Gaga、德国F1机械工程师,或者在最快乐的那天死去的人。

新一代人的生命没有上一代人的固定模板和样式,他们眼中的生命有无限可能。

个体的力量:

在打开可能性的同时,互联网彻底提升了人们的眼界高度,社交网络也提升了他们的平等思维。

我是个创业者,如果说新精英的80后员工还挺佩服我的话,90后员工几乎不会在我演讲的时候投射出“敬仰”的眼神——因为他们都是看着马云、扎克伯格的演讲长大的,你算老几?当哈佛公开课在网上点击就可免费看时,你很难再像以前一样膜拜些什么人。大家的关注点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如何成为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同时,社交网络让这样的个体用各种方式联合、互动,让人们更加感觉到个体的力量。今天人们敢于在微博上实名举报贪官,春晚上可以调侃吐槽,习主席能有卡通版头像,包子铺能推出个“习大大套餐”。而自媒体像电视媒体一样有影响力,民间公益组织者像国家机构一样反应迅速有力,公司越来越小而美。这是一个个体的世界。

干瘪现实:

好了,生活越来越不确定,梦想越来越多元,人们越来越平等。难道人生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可能?这倒不一定,当理想越来越丰满,脚下的现实却越来越干瘪。

社科院2013年年底发布的一份社会学研究报告指出(注:全称为《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是社科院少有的、和我们对社会的直观感受一致的研究报告),这群2.2亿的80后青年,这群有4000万大学生、1亿农民工子女的人群,他们“有着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更多人在非公机构就业,更常换工作,更会使用互联网”。

下面是书中的一些观点:

家庭背景对成长影响很大,拼爹确有其事;知识只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

面对逐年加大的就业压力和文凭贬值,毕业生深陷于现实与理想的泥沼;

房租房贷占收入的比例很高,生活压力负担沉重;

本该由社会承担的教育、养老责任被硬性嫁接到家庭身上,独生子女发展中面临明显的“优势递减效应”;

他们希望以个人努力改变命运,却又无法逃离更大的社会力量的左右。

如果要把当代年轻人当成一个人,他/她应该是这样的:他的眼睛遥望着5000米外的七色彩虹,心中坚信每个人都平等自由,脚却踩在一片稀巴烂的烂泥之中;他的脑子已经接受了要活出自我的想法,心里却困惑得要死,到底什么才是自己?

人生有这么多可能,哪一个才是属于我的?

目标有这么多个,哪个背后才是最好的?

达成的方式有千百种,到底哪一条路确定能走通?

我的想法那么好,家人反对怎么办?

有人拼爹怎么办?房子怎么办?

当他们的目光在美好的未来和脚下干瘪的现实之间来回切换时,迷茫、焦虑、浮躁由此产生,成为“定不下来”年代的时代病。

3.修炼与创造人生

在“定不下来”的年代,人生不应该是规划出来的——规划意味着你的人生有一群“专家”比你更懂(还记得开头那本神仙的书吗?),规划还意味着早点确定,确定了就不要改变。连IBM这样的靠战略吃饭的公司也只制订五年战略规划。非要一个人做个长达10年甚至20年的生涯规划,除了有点励志的作用外,并不太靠谱。

在这个定不下来的年代,修炼和创造人生反而成为一种最有效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如果你不知道这世界和你将你要去哪儿,最好的策略是先全力炼出一种在哪儿都能活好的能力,在有足够力量和眼界的时候,开始创造自己的人生!就像开头那个故事——你可以送她一双绿鞋子,还要成为一个值得的男人。

今天的人生发展不应该像狙击手,而应该更像导弹——先尽快地发射出去,让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让自己飞得又快又稳;然后每秒都用激光重新定位目标,调整弹道,最后发现目标,一击必中。

当然,创造人生的模式也有自己的缺点,从心理感受来说,它让你面临比前面两种更多的不确定感: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求遇见的人把命运之舵交给外界,自己回床位休息;求定位的人在打开自动巡航抵达目的地之前会有一程安心;而修炼之人则需要站在船长室,时刻把握着命运之舵,对每一种人生的不确定做出快速反应,在狂风暴雨中找到自己的星光。

所以这群人生的创造者总会有点“玩商”,他们善于把修炼本身变成一个有趣的经历,当过程值回票价,结果也就不那么患得患失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今天的生涯之学,也是这本书要探讨的话题:

如何修炼自己在现实中活好的能力?

如何在现实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

如何能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手?

如何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什么都想要怎么办?别人要的和我要的不一样怎么办?

如何找到人生方向?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可能?如何连接现实和理想?

如果实现过程中遇到自身困难、他人障碍、现实困境怎么办?

怎么面对生命里的苦难、贫穷、不完美或者不公正?

如何获得自由?

生涯是一门探讨人们如何在现实中生存、生活和生长的学问。职业是人们实现生涯目标的手段之一,成功也只是幸福的副产品,生涯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人们发展自己的人生。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为什么是自己的样子?

“自己的样子”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且实现它。

为什么是成长?

“成长”意味着这并不是一个“发现”或者“碰见”这样bingo(找到啦!中啦!)的过程,成长是一段漫长、艰辛又神奇的经历,随着每个人起点、天赋和目标的不同,这过程会绽放出无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