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全文在线阅读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Chapter 3 价值观:做个有定见的人

关灯直达底部

1 成长空洞——填满你内心的空洞

你常常听人们说: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没有什么想要的。”

但是当你问他,你现在满意、过得好吗,他们又都无力地摇头说:“不满意。”其实一个人还能觉得对自己不满意,他的内心一定有潜在的更好的自己的样子,这就是“自我概念”。

没有人会一大早起来,伸个懒腰对自己说:“我要过×蛋的一天!”也没有人从小就立志“要过凄凉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变得比现在更好、更强大或更美丽、更自信或更自在,我们心里住着一个完美的自己、一个“希望成为的状态”,这就是自我概念。

成长的空洞

你只有把现在的自己和自我概念做对比,才会觉得“不满足”。在每个对生活和自己不满足的背后,都是每个人成长的需求。

当两者不能重合,在“现在的自我”和“希望的自我”之间,就会产生空洞。人们期待填满这空洞,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我把这些因为渴望成长而产生的空洞称为“成长空洞”。

如果你是个愤怒青年,你就应该拥有一个世界应该更好的信念,当你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无法让世界变好时,你就会对这种无力感到愤怒;而如果你是一个自卑的人,你脑子里一定住着个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搞来的、大到完全无法填满的自我概念,你真实的自我穿着17厘米的内增高再加上大号的垫胸垫肩才撑得起来,生怕别人看到真正的自己。不过,愤怒和自卑的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对生活完全失去兴趣和意见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成长的空洞,自我概念裹在真实的自我外面,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能了。

成长的空洞让我们感到自己心灵的空洞,这空洞感就变成了“内心的需要”。你想要一间可容身的房子、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一个爱自己的恋人、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这都是你填满空洞的需要。因为你的自我概念认为这些你应该有,而真实的你却没有——这就产生了你的需求。

但是恐怕你并没想过要一艘航空母舰,非要知道上帝粒子到底在不在,或者知道曹雪芹的小妾到底叫什么名字,因为你的自我概念里根本没有这些要素,所以这需求也无从谈起。两个乞丐早上饿着肚子讨饭,一个突然对另外一个说:“皇上真好啊,早上起来能吃两个大白馒头。”另一个劈头骂道:“你真是穷疯了,都当皇上了,还只吃两个馒头?肯定还要就一碗豆浆啊!”这两个乞丐虽然在讨论皇帝,但自我概念还停留在乞丐层面,也只能产生乞丐的需求。

因此,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了空洞,这空洞产生了需求。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这些空洞长期无法被填满,你心里就会空荡荡的,体会到空虚、厌倦、无价值的情绪;而如果这些空洞最终被填满,你就会觉得满足和充实,体会到愉悦、安全、宁静、稳定的情绪;而如果别人不小心看到或碰到这些空洞——就好像自己某部分畸形被发现——你一开始羞愧,然后会愤怒。所以愤怒都是空洞的,王小波说,所有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痛恨。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空洞、填满空洞的过程。

因为每个人的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不同,所以每个人都会长出大小不同的成长空洞。一个从小生活在缺乏爱的家庭的孩子,心中对于安全和稳定的洞就会很大,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填满;一个终生渴求智慧的人,他心中智慧的洞稍被填满,马上就生长出更高的洞壁,他也乐得用一辈子时间来填它。

外界环境则会影响填充不同空洞的效率。同样是对自由、独立的需求,一个生活在美国教育文化中的孩子,就比一个生活在中国教育文化中的孩子更好填满(这也是很多家长送孩子出国的原因吧)。一个富裕家庭孩子填满安全稳定需求的过程,比一个穷苦家庭孩子要容易很多,而漫步在法国街头或爱琴海岸,爱情空洞恐怕比在深山古庙里更容易填满一些。

我们的基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与人生经历共同创造了现在的我们,也建构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这让我们生出大大小小、各自不同的成长空洞。这些成长的空洞构成我们对“值得”的观念和想法,价值观就这样产生了。

好比一棵橡树,在种子阶段,基因决定了它是一棵橡树,而在南方还是北方、干旱还是湿润决定了这棵树能长多高多粗。而如果橡树有思想,它就会思考自己需要从大地汲取什么营养,应该向什么方向伸展。

因为每个人的基因、家庭、文化和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不同,每个人对这些因素的思考也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系统——送你一根蜡烛,有人想到晚餐,有人想到皮鞭,就是这样。

基因+社会与家庭环境=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现在的自我=需求

虽然成长空洞人人不同,但每个人的努力方向都一样——填满那些空洞,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看到自己的成长空洞,了解这些洞需要用什么填,在有限的资源中按照什么顺序去填,就是找回自己、理解自己、成长为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