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全文在线阅读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2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关灯直达底部

生涯规划师最常遇到的现实与梦想发生冲突是在职业领域中,很多人的理想也在职业领域中。事实上,职业本身就是一个现实和理想的绝妙悖论。职业的本质,是一种通过满足他人或社会需求而自我生存、发展和实现的社会交换形式。简单来说,职业是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实现自我的社会交换方式。

要谈如何把现在的现实与未来的现实连接起来,我们不妨从职业中的自我实现开始讲起。先问你几个深层次的问题:职业中自我实现的方式是什么?什么是工作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试试问你身边的人这个问题,恐怕会获得三种完全不同的回答。

第一种回答是这样的:为什么工作?赚钱呗!为什么赚钱?养家呗!为什么养家?没办法呗!大哥,你帮我养啊?!

另一种回答类似这样:“我要证明自己的价值。”顺着这句话追溯,还有很多思考——证明的意义是什么?证明意味着寻求认同。证明给谁看?给自己、家人、朋友、女友、前女友和社会看。

但总会有人(虽然很少)这么回答你:工作是为了活出自我,实现自己对世界的价值。稻盛和夫在《活着》中认为工作即道场,工作的目的是“自我修炼”,为了让自己拥有“美好心灵、圆满人格和智慧”。李开复说“做最好的自己”,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都属于此列。

这三种回答,并无高低之分,分别代表着工作带给人的三种意义——生存、被认同和自我实现,分别对应着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工作(job)、职业(career)、事业(calling)。一份完美的工作,自然应该包含三个部分:让我能生存,让我被认同和被尊敬,同时在其中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我们都期待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工作,成功人士也都宣称自己有这样的工作,他们收入不菲,让人尊敬。巴菲特说自己每天拿着星巴克咖啡去办公室的时候,恨不得在电梯里面跳舞;乔布斯把每一天都活成最后一天;马云总是那么激情四射又潇洒自如;杨澜高贵大方有智慧。他们好像都活在自己的梦想之中——而对比下你现在这份痛苦无聊收入低还没有创意的工作,这真让人绝望。

作为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我们又如何才能找到这样一份职业呢?你举目四顾,大部分职业是累死人不偿命的(如“程序猿”、销售);还有一些很受人认同(如企业老总、培训师),然而这些职业你完全无法拥有;看得上你的职业(如NGO人员、义工),又不太能让你吃得饱;最后还有一些看起来完全能满足三者(如作家、导演、创业者、咖啡店老板),但你试着搜搜职业招聘网站,哪里有人招导演?

梦想如此美好,现实如此残酷。人们要么追寻理想,为生存碰得头破血流;要么放弃梦想,一头跳入生活的浊流(反正大家都黑,谁也别嫌弃谁),沿着社会设定的道路行进,却发现自己早就忘记了出发的理由。慢慢地,我们会遇到人生最可悲的事:30岁的你早上起来站在浴室镜子前,挂着假模假样的微笑,发现自己变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

职业生涯的三条线

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坐标系,横轴代表你的年龄,纵轴代表职业收益,这样我们就有了一张职业发展图。在纵轴的三分之一处,向上倾斜画出一条线(生存线)——我们为什么工作?从你开始职业的那一天,你就需要支出,这意味着你有了工作的第一个理由:生存。于是职业发展线(见右图)出现了,你的第一个职业任务很简单,就是让职业发展线高于生存线,养活自己。

职业发展图

大部分人的职业线都是一个抛物线形状:上升——维持——衰退。

在职业发展的上升期(25~35岁),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职业收益上升很迅速;

慢慢进入职业发展中期(35~45岁,一般也意味着进入中高管理层),上升的势头越来越平缓。最终会达到职业发展的顶峰(一般在45岁左右),职业发展速度也慢慢归零,进入维持期。

在职业发展的中后期,职业的收益会缓慢地下降,你开始进入衰退期——你的职业发展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你要做的是保持自己的位置,总结好经验,带好接班人,在一个合适的时候退出职场。

不同职业的发展周期也不同。如果你是普通公务员,你职业线的三个阶段就是25~35岁为上升期、35~45岁为维持期(高原期)、45~60岁为衰退期。如果你是体操运动员,也许就会变成12~16岁为上升期、16~24岁为高原期,而24岁以后迅速进入衰退期。如果你是老中医,那么也许要到40岁才开始上升,而你的顶峰则越老越好,一直到你老得摸不到脉的那天才开始下降。靠体力的职业周期短,靠脑力的周期长,靠资源的则更长。

不管是什么职业,你的职业线总逃不出抛物线。这条抛物线与倾斜上扬的生存线,勾勒出一只蝴蝶的形状。这就是大部分人一辈子的职业生涯形状。这只蝴蝶的左翼是亏空,右翼是收入。亏空阶段你需要他人的经济支援,这也许意味着你需要住在家里,蹭吃蹭喝,或者需要家里每月给你寄点钱,因为你赚的根本不够花;还有很多人活在父母买的需要你50年工资才付得起的房子和车子里——总之,你需要别人的支持才能生活。

这笔填补你生存期的钱,从何而来?看看蝴蝶的右翼你就知道了。在这里,你的收益高于了生存,这意味着你有了闲钱,需要拿出一部分来存款与投资,一部分用来养老(也算是还债),另一部分需要用来填补你孩子的生存期。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老老实实地被生活所安排的人,无须看命书和占卜,你的终生命运就早已全部画在这只蝴蝶上——我们用老一辈的钱度过生存期,然后又努力赚钱,填入我们下一代的缺口。事实上,大部分老一辈中国人就是这么想的——职业是用来谋生的手段,所以他们的游戏规则特别简单——尽可能在职业期攒更多的钱,用很少的钱照顾好自己,然后转投到下一代的生存期,让自己不要成为儿女的负担,让儿女少吃点苦,多读点书,尽量度过生存期。

这种职业观也传承给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他们努力地在工作中赚更多钱、走到更高的位置,同时学习更多精细的花钱方法,投资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希望他们能画出更加好看的一条曲线。但是,仅此而已。

这种职业观没有什么不好,却显得有些可悲:我们完全把职业当成维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工具,而很少明白职业能承载更深层次的可能——发挥天赋、找到自己、理解和发现工作背后的意义。

一旦人们把工作当成生存工具,他们一定会顺带把工作中的自己也当成工具。而如果工作中的自己只是赚钱的工具,那么工作中的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无底线、贪污腐败、过劳又怎会不出现?当自我工具化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怎么可能不在工作中感到空虚、麻木和倦怠?那正是工具最正常的反应。

我们所处时代普遍存在的神经症……很多现代人所受的痛苦,不是源于临床观察而定义的神经症,而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麻木感和空虚感。

——荣格

一旦你放弃在职业中自我实现,你就会把“工作的意义”的答案寄托于下一代——看看各种培训班门口两小时一直盯着孩子看的家长就知道,希望让下一代学习些自己想学而没有机会学的东西,去自己想去而没有去过的地方,受自己想受而没有机会受的教育,希望下一代去实现他们想实现而没有机会实现的人生意义。

但是他们始终无法回避这个清楚又残酷的事实——工作的意义绝不仅限于生存和延续下一代,一个无意义的生命不会因为能延续就变得更有意义,一段职业生涯也不会因为比别人更成功、更赚钱、更快发展而变得更有意义。同时,工作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让生命延续。爱因斯坦、罗素、萨提、凡·高……你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是谁,但谁也无法否认,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QQ和宝马的对话

你知道吗?当主人锁上车,离开停车场,汽车们就开始用车灯说话。

有一天在停车场,宝马对旁边的QQ说:看你这个穷酸样,买我一辆能买你10辆。

QQ说:我比你老,也的确比你便宜,我的兄弟。但我载过第一天买到车的主人,他按着喇叭,车上挤满哥们儿,打闹着从城市一直开到大海边。我载过结婚纪念日的女主人,她看到塞满后座的玫瑰花,一边说浪费,一边流下感动的眼泪。

我载过冬天路边的陌生老人,他向玻璃哈气,前窗雾气腾腾,一片朦胧。我去乡村小学的路上车厢满载,回来空空荡荡,夜里月亮弯弯,我的主人目光明亮。

而你却总孤零零地开着,后座轮换着各色官员、商人和艳丽女生。你的身上滑过辉煌的高楼和凌晨三点的霓虹灯的影子,却不知道要开往何方。咱们车最重要的,不是多贵,而是谁在开、他们去哪儿、他们要干什么。

QQ说完,熄灭了灯。两车从此一直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