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全文在线阅读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7 写给爱自由的你

关灯直达底部

“下面拍卖的是:自由——”

“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

“一千万!”

“成交!”

每一次职业生涯管理的课,都有一个叫“价值观游戏”的环节,人们拿着一叠象征自己将付出的“千万大钞”,在一场人生拍卖会中“竞购”自己想要的人生价值。这是一个极好的人生模拟场——真实的人生并不像在午夜台灯下安安静静的价值观思考,而是一场你想要、别人也想要的竞争游戏。每一次竞价最高的几样东西之中,一定有这一项:自由。

“为什么要自由?”我总问。

“因为有了自由,就什么都有了。”有些人这么说。还有人说:“我有了一切,还不是为了自由吗?”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有些悲伤。我们对自由渴望之切,同时又对自由误解之深,这真让人心痛。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我就是一个以自由为生的人。当我面对一个明明在扯淡还出于对其智商的尊重不能戳穿的谈话对象、一个把所有学术精神都用于记考勤而不是讲课的大学老师、一对孜孜不倦油盐不进立志要改变生活的父母、一条在美国大使馆前漫长肃穆的签证队伍时,我总有一种像《勇敢的心》里面的华莱士一样跳将起来振臂高呼的冲动。

Freedom!(自由!)

我们渴望财富自由,仿佛这样我们就可以自由地购买任何东西。

我们渴望工作自由,这样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拿自己想拿的数目的工资。

我们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其他乱七八糟的人不要管我!

我们渴望自由自在地环游世界,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认识各种不同的人。

但这真的就是自由吗?如果这就是自由,我们真的能拥有这种自由吗?

仔细思考上面这些“自由”的概念,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那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工作。如果一份工作只是做你想做的,那么谁来给你工资?所谓工作,是你做了一件“别人想要结果”的事情,所以才会有人为你的工作付钱。所以应该没有人会为了“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工作付你钱,这自然不算是一份工作。

又比如那个自由自在的、想待多久就待多久、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旅游,如果这个想法成真,在自由的你背后,又是谁在负责“任劳任怨”地送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还免费和义务地提供住宿,让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发现了吗?在这个世界里,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与其他人发生作用。当你拥有无拘无束的“自由”的时候,对他人来说,你则拥有了一个毫无约束地伤害他人的特权——这种人没有人愿意和你玩。

如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以这样的自由为追求——想象一条每辆车都可以想开就开、想停就停、随意并道的公路——这样的社会不仅没有真的自由,还会变得更加不自由。

你的自由以他人为界

到底什么样的自由才是有可能的?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条河流把两个原始村落隔开,两岸的人没有渡河工具。假如你是其中一个村民,你拥有村子那么大的自由。在自己的村子里,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一天,两岸的人都发明了船,你们可以驾船来往于两岸。对岸边的双方来说,自由扩大了。随着船只越来越多,河道拥挤起来,双方都希望争取更多的自由,不想失去过河的自由。于是规则被制定出来:如果两船会面,应该让离出发点远的船先过;上了岸以后,应该停在指定的码头……

你的自由总体扩大,但是纯度降低。在对岸你不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为所欲为。为了限制这扩大的自由不至于侵害别人,你必须遵守很多的规则——你要去对岸,就有遵守这些规则的责任。当涉及别人,自由和责任同时出现了。

再过100年,两岸架起了桥,这个时候对岸对你来说全然自由,但为了保持两边的平等,保持桥的畅通,需要遵守的规则也一定会越多。

这些规则有些成为法律,有些成为道德,有些成为习俗和规定,构成了今天的社会规章制度。哈耶克在《自由宪章》里强调了法律对自由的重要性:“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限制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

从孤立的村落到四通八达的桥梁,发生在村落里面的故事也发生在我们的真实生活里。在自己的领域,我们有绝对的自由,但是一旦牵涉与社会互动的部分,每一种自由都一定要遵守背后的责任。

那种我们认为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绝对自由,只能在自己的内部领域。一旦你的自由扩大到外界,与其他人产生联系,为了不干扰别人的自由,你的自由就有了边界——不能影响到其他人。

你可以自由地开车上路,想去哪里去哪里,这样你就绝对自由了吗?你必须承担油费、过路费,必须拿到驾照,交通肇事必须赔偿,按照那些早就设定好的道路来开,否则你哪里都去不了。当然你也有把你自己的车往沟里开的自由,但同时,重力加速度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你的自由以他人为界,你挥舞的拳头以我的鼻子为界。孔夫子在人生最高的境界“从心所欲”后面,加上了一个“不逾矩”。因为如果仅仅是从心所欲,那么一岁小孩都会,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真正的自由。

你当然可以随心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你没有权力逼着世界认同这件事。很多刚毕业的学生抱怨:“我们公司的管理太死板,不鼓励个性自由发展。”事实上,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完全有张扬个性的自由,但一旦带入工作,公司也有对此进行鼓励或者惩罚的自由;你当然有选择企业的自由,而企业也有选择你的自由,但是你们的自由都以对方为界。

文艺青年们抱怨:“这个时代怎么了?为什么没有人尊重艺术?”事实上,你在家里无论搞什么艺术,都有自己的自由。但要求他人尊重,却完全是别人的自由。你搞得好,大家自由膜拜;你搞得不好,大家也自由散去。凡·高同时代的人,确有不喜欢凡·高的自由。

那么,有钱就能有一切的自由吗?首先,有钱的确能让你提高自由度,但是赚钱本身就是件需要满足他人需求的不太自由的事,你该看到花钱的自由背后不自由的代价。即使天生有钱的富二代,也有要满足他们父母亲的需求的责任——一旦过了18岁,他们的父母亲也有给不给钱的自由。其次,世上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实在太多,友情、爱情、才华、格局、智慧……在所有钱无法购买的领域,你都没有自由。

你的自由以他人为界,而你所期待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并不存在。

自由:Liberty还是Freedom?

自由是一个舶来词,提到它,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freedom(自由)。从字面来看,free是免费的、空闲的意思,自由应该与责任对立,也就是“不用负责任的、无拘无束的”。词典的解释是:

1.the condition of being free;the power to act or speak or think without externally imposed restraints;2.immunity from an obligation or duty(1.自由的状态,不受外界限制的行动、说话和思考的权利;2.免除责任与义务)

这个词还经常用来表示奴隶解放,比如华莱士的《勇敢的心》,比如马丁·路德·金在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里面,四次提到freedom。

但是当提到法律和社会制度下的“自由”时,几乎所有的正式文件都用了另一个词“liberty”。

比如说自由女神叫Statue of Liberty(别去美国丢人啊,free woman是“免费女郎”)。《独立宣言》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可剥夺的权力,生存、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寻”用的是“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亨利在1775年弗吉尼亚议会上的名言是: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不自由,毋宁死)。

Liberty是什么意思呢?

1.the state or condition of people who are able to act and speak freely;2.the power to do or choose what you want to(1.自由行动和说话的状态;2.选择你想做的事情和想要的事物的权力)

和“不受约束,没有义务”的freedom相比,liberty显然更加接近今天我们可以拥有的对自由的定义。我们的确没有“想选什么就选什么的自由”(我称之为选项的自由),但是我们的确有“自由地选择什么是自己更想要的的自由”(选择的自由)。

比方说,所谓的恋爱自由,是你有“自己决定是林志玲还是×××才是你更喜欢的人”的自由,而不是“你要和林志玲恋爱,林志玲就必须和你谈”的自由。

经济自由是指你有“自己决定钱花在哪里”的自由,而不是“爱买什么就买得起什么”的自由。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哈耶克给自由下了这样的定义:“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而非强制的方式”来生活,“决定什么东西和谁的需求对自己最重要,是一个自由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一”。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懂得他无法要求世界给他想要的选项,但是可以从世界给他的选项中自由选择。对他来说,自由的真正含义是liberty,而非freedom,“自由地选择,并且承担后果”。

成熟的人总有选择

按照这样的定义,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处于任何环境下的人,都曾经、正在也永远会有选择的自由。

比如,小明毕业一年多,家里帮忙找了某家不错的银行上班,第一年都是柜台工作,极其琐碎且重复,同事都是介绍进来的,人事关系自然复杂。小明屡次想辞职出去闯一闯,又觉得自己不会别的。听朋友说大城市做设计挺好的,自己也喜欢,想去读一个设计培训班,但是家里又不支持。想去读个研,但是工作又太繁重。小明觉得生活好无奈,自己毫无自由!

即使像小明这么悲摧的人,也拥有自由。

小明身边的确没有这样的选项:

回家大喊“我要出去闯一闯”,家里人大喜,说你去学设计吧,学费我们全包,银行工作不要干了!然后他学完设计,去了大城市,公司为了抢他打起了群架;三年之后他成为设计总监,功成名就,春节开着宝马带着女神衣锦还乡结婚。

但是小明其实还有很多选择:

他可以选择在不喜欢的情况下慢慢适应现在的工作,以之作为生存和发展的跳板,也可以选择不好好干。

他可以选择讨好父母获得学费,也可以选择自己攒钱不需要靠父母认同。

他可以选择晚上加班读研,也可以选择保存精力不再苦读。

他可以选择即使父母不愿意也要坚持,也可以选择妥协。

他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选项的自由。

而之所以大部分人在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却还没有辞职,不是因为没有自由,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自由选择——在这个阶段,“生存下去”比“发展兴趣”更重要。

有些人被迫选择父母亲规定的生活,并不能说他不自由,这是他的自由选择——他们选择了认定“父母认同”比“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更加重要。

还有很多人在不喜欢的工作中度日如年,并不是不自由,他们也做出了自由选择——“混日子”比“努力适应”更舒服。

我当然不是告诉人们,要放弃生存追寻梦想,放弃父母认同而追求自我,放弃混日子而追求适应。我希望人们放弃的是他们痛苦的根源,那就是:他们总渴望存在这样一种不可能的选项的自由:

无须竞争,就能找到自己想从事的工作;

当我干自己想干的事,父母必须同意和支持我的生活方式;

值得做的事情一定要有趣、有创意,而且还不太辛苦;

如果有些辛苦,一定要有明确的回报。

而对于一个成熟的自由人,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

你有好好干还是大闹天宫的自由,而公司也有升你还是降你的自由;

你有听或不听父母的自由,而你的父母同时也有发飙或不发飙的自由;

你有追寻感兴趣的工作的自由,而企业也有寻找能力更强的人的自由。

你可以自由地挑选哪一个更好,但是你并没有能力要求世界为你而改变。你们都平等地拥有选择的自由。

追寻“选项自由”的人,他们像等待戈多一样,在人生站台等待这永不进站的“自由”;终其一生,自由没来,无奈倒总是准点。很多人沉醉于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心智问题——不愿意或者无力承担自由背后的责任。

因为无力或者没有勇气面对这些“不完美的选项”,我们最常用的模式,就是这个“愤怒无奈恨”循环圈:

不想选择——觉得无奈——愤怒——受害——恨

在家庭里,孩子有真的自由吗?

过年这几天,小娟都快要被妈妈逼疯了。

“他给你打电话了吗?是不是没有打?上午还是下午打的?你先打的还是他先打的?为什么是你先打啊?”从过年开始,妈妈就不断地问这些关于她男友的话题,都要把小娟逼疯了。

小娟心里很想说:“关你屁事。”但是嘴上却不断地解释:“因为我们说好了啊,因为我不想让他打那么多啊,因为我先打漫游就便宜啊。”过了几天,编出来不少连自己都不信的理由,而老妈的疑心更重——她做出判断,这男人不爱小娟。她甚至开始游说小娟,让他俩分手……你身边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为什么我不能有恋爱的自由啊!”小娟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时候开始抱怨她母亲食古不化,哀叹自己左右为难,在朋友圈获得一阵阵赞同和同情。在分开的时候,一个朋友走出去几步,又折了回来,以过来人的姿态神秘地宣布:你要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头。

这真的只是一个开头,在未来长达几十年的家庭与自我关系当中,这仅仅是一个关于掌控与被掌控的第一回合。一边是逐渐成熟、有主见的自我,一边是爱自己但是过度掌控的妈妈。小娟有恋爱的自由吗?

小娟当然有自由:

小娟的第一选项是做自己:她可以告诉老妈,我不要你管,我爱和谁谈和谁谈、电话爱打不打。但是她又不愿意承担在大过年的时候发起系列战争的责任——你怎么会不要我管?你怎么长大变成这样了?妈妈这可是为你好啊——更高段位的父母会把话题上升到“不孝”的高度,然后发动亲朋好友(相关利益人)“群殴”。如果力量不强,真的顶不住。

不妨现在就从了吧,但那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婚恋也纳入父母管理范围。妈妈在“他是否爱你”这件事上成了权威认定机构。未来的二人生活中只要一有矛盾,妈妈就会成为仲裁员加保护者。这些女生(男生)经常选择一生气就打电话给妈妈或者回娘家,意思就是,既然当年我妈代替月亮选了你,现在就让她代替月亮消灭你!这些孩子变得安全、甜蜜,却永远也长不大,而他们有着一个愿意包容他们的、老实忠厚的、符合20世纪60年代父母价值观的另一半。

所以大多数的中国孩子都会选择第三种:不选择,编个理由搪塞过去。这样既貌似和谐,又可以继续拥有自己的空间。但这样一来也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老妈更加觉得女儿笨——你连他这样的理由都信!——更觉得自己火眼金睛,需要加大力度监管“负心郎”。而女儿则越来越觉得妈妈管多了——你又来了!——越发憋屈和愤怒。两个人的情绪都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来一个大爆发。

不选择,其实是最糟糕的选择。

类似的选择困境其实很多:在家人的反对之下,我是否有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自由?是否有用自己的方式工作的自由?我是否有交自己喜欢的朋友的自由?我是否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不是说人生而自由吗,为什么我们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

以小娟的故事为例,她有认为“自己想要的爱情方式和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自由,也有选择如何应对的自由,但每个选择背后她也都需要为可预见的结果负责。

比如选择“恋爱自由”,那就需要承担短期被家人评价甚至攻击的责任,承担未来两个人出现问题而家人并不支持的责任。

如果选择“顺从家人”,那就要承担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责任,需要承担未来被家人干涉感情的责任。

她也拥有选择“两个都重要,只是需要平衡”的自由,比如说家人四、自我六的自由,但是也需要承担接下来自我和家人都无法完全满意的责任。

不管怎么样,她总有选择的自由。

到底该选择哪个?

第一看“恋爱自由”“家人认同”到底各占多少比例,选择对自己重要的,找到平衡点。

第二看自己到底是“独立生活”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强,还是“人际平衡调适”能力更强,选择自己能搞定的。

自由意味着责任,而责任需要能力承担。人们畏惧自由,往往是因为畏惧背后的责任与无能。如果你想要有决定自己未来的自由,一定要有决定自己未来的能力,并且愿意用这些能力为自己负责。

在微信公众号“新精英做自己”里输入“儿女”,推送给你三篇父母写给儿女的信,思考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作者分别是贾平凹、经济学家陈志武,还有我写给女儿弯弯的信。

自由与责任

成长是一个自由逐渐扩大的过程,你慢慢开始可以自由地花钱、居住、择偶、工作、生孩子……随着自由的好处越来越多,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多。自由与责任不仅不是对立,反而是不可分割的。

法律上规定18岁之前,孩子们尚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所以他们也并未获得完全的自由;精神病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也无须为此负法律责任。我们有开车的自由,同时就有遵守交规的责任。

生于50后、60后的父母亲常常对他们的后代抱怨:“我们当年哪里有你们这么多选择?”但事实上,一方面他们的确缺乏自由,一方面他们也不太需要为很多事情负责——几乎从他们出生开始,国家就为他们负责一辈子——幼儿园、义务教育、分配工作、分配粮票、组织协助相亲、工会组织负责撮合、分房、计划生育、各种配额、死亡指标。他们不自由,却也不需负责。

今天我们的生活则相对自由得多,我们恋爱自由谈、工作自由找、房子自由买、离婚自由离。但是,我们同时也承担起自由恋爱的责任、证明自己有工作能力的责任、自己花钱买房子的责任(70年之后谁负责?),以及出了轨自己擦屁股的责任,连带的还有托人让孩子入幼儿园、择校、选专业、存钱防老等责任。自由多,所以责任也多。

自由与责任,一如太极的阴阳、鸟的双翼,同起同落。

所以既然你选择了追寻自己的爱情,就别在遇到贱人并中招后哭天喊地。

既然你不愿意自己出去找,就别嫌弃你父母给你介绍100个“好孩子”相亲。

既然你选择了一定要等待一个完美的人,就不要在等不到的时候感叹命运的捉弄——这不是命运的玩笑,是您老人家自己下单自己送货自己签字的玩笑啊。

在职业中,我们也能看到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一个公司里,经理比员工自由,能挑活干;总监比经理自由,能挑时间上班;企业管理者会更加自由,他可以根据战略方向,自由挑部门来带。而他们的责任也是递进的——事情干不好,先问责总监,然后是经理,最后才是员工。而总裁的责任最大,他需要自己管好自己,需要24小时操心公司的事,庞大的公司出了任何的法律、财务、危机公关的事情,全部都是他的责任。

1998年前的大学生并无就业择业的自由,于是他们也没有找工作的责任,国家分配了一切。而2000年开始,大学生开始双向选择,享受到突如其来的就业的自由,却并没有承担起自我定位和求职的责任。正如哈耶克所说:“在自由社会中,我们不仅有了技术,而且还应该有让自己的技术被认知价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