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快乐 » 学会快乐全文在线阅读

《学会快乐》第21章 跟随时间的“心流”

关灯直达底部

美好的生活,就是专注所做之事。

——中村珍妮(Jeanne Nakamura)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人们都有全心投入一场活动、一个实验,或沉醉于一种感觉的体验。这种状态,就是克莱蒙研究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的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所说的“心流”(flow)。20世纪60年代,契克森米哈研究了画家创作的过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画家创作时如果进展顺利,便会完全沉迷于作品,忘记疲惫、饥饿和不适,寸步不离,直到画作完成。但是画作一旦完成,画家便骤然失去兴趣。画家的创作过程正是“心流”的状态,全心全意投入做事的过程,比最终获得的结果更重要。

这种现象勾起了契克森米哈的兴趣,他采访了很多艺术家、登山运动员、棋手、外科医生、作家和体力劳动者,无论做的是什么工作,他们追求的都是过程的乐趣。显然,登山运动员反复攀登同一个岩壁,相比登顶的瞬间,登山的整个过程更让人享受。帆船手在海湾漫无目的地航行,乐手沉浸于音乐,棋手酣畅地玩单人跳棋,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心流”的状态下,人们“一心一意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完全沉浸其中,超越了自我,忘记了时间。人的行为、举动和念头一个接着一个涌出来,像跳爵士舞那样流畅。整个人都心无旁骛,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极致。”11994年冬季奥运会金牌得主戴安·罗芙-斯坦罗特(Diane Roffe-Steinrotter)回忆起比赛时说,她忘了自己在进行滑雪比赛,完全沉浸在一片轻松之中,“我觉得自己化身成了一个瀑布。”2

威廉·詹姆斯写道:“我愿意投入的事,才是我的经历。”3能否进入“心流”的状态,取决于对所做之事投入多少注意力。要想进入“心流”,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而且接受的挑战也必须和我们的能力相符。如果任务难度过大,我们就会产生压力,变得紧张和焦虑;如果任务太过简单,我们就会松懈,很快觉得乏味。在“心流”的体验中,人的行为、外部环境和心灵会产生共鸣。大多数情况下,“心流”带来的流畅感是最佳的体验,使人产生巨大的满足感。“心流”不仅与乏味和忧郁截然不同,也和焦虑、苦恼完全相反。只要“心流”的状态持续,反射性的“我执”便会消失,人沉浸在警醒中,和自己的行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不再关注自身。

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个例子。做口译工作时,我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作为口译员,我首先要集中精神听讲话者说话,每次大约持续5~10分钟,然后进行口译,这样的工作要不间断地进行几个小时,直到讲话结束。我发现应对口译最好的方法,就是投入契克森米哈所说的“心流”状态中。讲话者说话时,我心里什么也不想,像白纸一样空无念头,聚精会神,但不觉得紧张。然后,我尽力翻译听到的内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陶罐,讲话者所讲的内容先倒进来,我再把这些内容倒出去。我只需记着课程的开头和脉络,翻译的时候,细节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行云流水一般,毫不费力。我内心既专注又放松,时间再长、内容再复杂的讲话,我也能用这种方法忠实地翻译。但是,如果翻译的“心流”被别的念头或外部事件中途打断,“心流”的魔力便会瞬间消失,也很难再回到这种状态。一旦出现这种状况,我遗漏的不仅是一些细枝末节,甚至大脑会完全空白,一时半刻根本想不起任何内容。放弃记笔记会让口译更为流畅,因为这样能更好地维持“心流”的状态。如果一切顺利,流畅的体验会带给我心醉神迷的喜悦感;此时,自我意识(即观察自我的行为)几乎消失,也完全不觉得疲惫,时间不知不觉地悄悄溜走,好似远方的河流静静流淌,无声无息。

契克森米哈指出,即便从事的是最平凡的工作,也能进入“心流”的状态,例如熨烫衣服或在流水线上工作。能否进入这种状态,完全取决于个人如何体验时间的流逝。事实上,如果没有进入“心流”,任何活动,即便算不上难以忍受,也会非常单调乏味。契克森米哈发现,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因为他们容易受到内在的愉悦激励。4

“心流”业已运用到许多领域中。例如,许多工厂依据“心流”的原理改造了工作环境(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艺术馆的陈列和博物馆藏品(例如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Getty Museum)的摆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参观者被一件又一件展览品吸引驻足,忘记了观展的疲劳。“心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突出。例如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奇异学校(Key School)5鼓励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进入“心流”的状态,只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他们,就可以按照自己学习的节奏,想学多久就学多久。这所学校的孩子明显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并且学得非常快乐。

快乐练习

练习“专心行走”

越南佛教大师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的行走方法如下:

“行走是为了获得行走之乐,既要随心所欲,不慌不忙,又要步伐坚定。每走一步,都是我之所在。如果想说话,停下脚步,集中精神和面前的人交谈、倾听……停下脚步,环顾四周,欣赏生活之美:绿树、白云、一望无际的天空。鸟儿啁啾,微风轻舞,欢乐也涌上心头。随心所欲,自由行走,脚步也会越来越轻快。让我们珍爱自己迈出的每一步吧。”6

达到“心流”的价值顶峰

“心流”的体验激励我们对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极度投入,直到再次进入“心流”状态。在特定情况下,“心流”能成为习惯,甚至成瘾。“心流”状态不仅出现在正当、积极的活动中。沉迷赌博无法自持的赌徒,围着轮盘赌或老虎机团团转,忘记时间流逝,忘记自己,即便输得精光也在所不惜。一心一意跟踪猎物的猎人,或谨慎实施作案计划的窃贼,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尽管培养“心流”的体验能带来满足感,但它只是一种工具。如想通过“心流”长期提高生命的质量,就必须和人类的优秀品质相结合,如利他和智慧。“心流”的价值取决于内心的动机。窃贼作案时的“心流”状态无疑是消极的;平凡的日常活动(如熨烫衣物)时的“心流”是中性的;参与救援工作或是进行慈悲的禅定时,“心流”就是积极的。

中村珍妮和契克森米哈写道:“‘心流’让生命的所有瞬间都具有价值,所以能提高生命的质量。”7它能使我们感激存在的每时每刻,尽最大可能用好每分每秒,故此极有价值。这样一来,我们就对生活充满激情,避免阴郁冷漠的生活态度,浪费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可以通过修行,使“心流”逐渐内化和本质化,学习如何不借外力,轻松持久地停留在常态的知觉中。例如,心灵本质的禅定就是一种放松心灵的“心流”状态,这种体验既深入又富有成效。保持内心平静的放松状态,心灵进入清醒、开放的“心流”状态,意识清醒但又毫不紧张。保持头脑清晰是区别内化的“心流”状态和一般“心流”状态的主要特征。内化“心流”要求主体进入纯粹意识,而无须自我观察;此时,“自我”的概念几乎完全消失。这不妨碍我们直接了解心灵的本性和意识“纯粹的存在”。内化“心流”的体验能促使内心平和,让我们对世界、对他人敞开胸怀。最终,禅定的“心流”包涵了我们对宇宙及其内部依存关系的全部认识。只有觉悟的人才能始终处于这种宁静、生动、利他的“心流”状态中。

快乐练习

进入开放存在的“心流”

找一个舒适的禅定坐姿,双目微微睁开,腰板挺直,宁心静气。然后试着放空心灵,广阔如天空,不要专注于任何事物。保持放松、平静,但意识要清醒。让内心保持自由、清晰、生动,意识充满一切,不受任何心理构念干扰。保持专注,但不要刻意用力。不要刻意阻止各种感官知觉、回忆和想象,同时也丝毫不受它们影响。保持放松的状态。感官不会扰动心灵本质的宁静与开阔。有念头升起时,让它们即刻自行消散,就像在水面作画,不留一丝痕迹。练习结束后,保持一会儿,感受片刻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