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的世界里。即使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我们仍然不知道孕育我们生命的地球会在何时、何地发生地震,我们依然无法预测金融危机或H7N9禽流感的降临与范围。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适应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汶川大地震后《自然》杂志刊登社论——《为未知做好准备》(Bracing for the unknown),即曾呼吁“科学界要充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是一个富有前景和重要意义的科学难题。如本书所述,寻求理性之路漫长而且艰难。如今人类已经历了几十万年的进化历程,人类之所以能成功地完成觅食、保障安全、选择配偶、保护后代等“生存任务”,以至主宰地球,正是因为我们通过自然选择的进程,拥有了一项独特技能——做出好的、可持续的、适应性决策。
不确定性决策领域内的研究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bert Simon、Maurice Allais、Daniel Kahneman、Vernon Smith等学者所推动创立的行为经济学、神经经济学以及相关的行为博弈、行为金融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基础上开展的综合研究。
中国的行为决策研究源于工业心理学。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心理学系于1985年招收了9名工业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生。其中3名毕业生将自己的研究锚定在行为决策上。谢晓非于1999年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风险认知与决策”课程,2001年首次开设“决策行为”课程;李纾于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首次以“行为决策”为方向招收研究生;陈晓萍于2010年成为行为决策的学术期刊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的首任华裔总编辑。2004年,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诺贝尔奖得主Kahneman教授作了题为“认知错觉的前景”的主题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国内为数不多的决策研究者。此次,谢晓非和李纾课题组联手翻译本书,其本意是推动行为决策在中国的研究,其时机亦应了心理科学协会(APS)期刊Observer 2012年首期封面文章《选择的机制》所言:“在当今世界,各学派的心理学家都明确地赋予‘理解并改进决策’这类研究愈来愈大的优先权。”
我们课题组在寻求理性之路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借助大规模人群调查、情景模拟、实验室实验、双生子研究法、眼动记录法、脑成像等技术,系统探讨不确定环境下决策的行为和神经机制,为回答“风险决策是否遵循补偿性原则”这一问题提供行为和神经水平的理论基础和实证证据。从适应性行为的观点来看,主流决策模型(包括Prospect Theory)所假定的补偿性风险决策过程或是一个错误的共识,强调生态理性的研究将纠正这个似是而非的前提假设。
我们研究和翻译工作的使命是促进我们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理解,改善决策质量。希望能在描述决策的过程中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