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第2版) »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第2版)全文在线阅读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第2版)》序四:译序二

关灯直达底部

我正在去往欧洲的飞机上,新闻里正滚动播报旧金山机场飞机起火事故的最新进展。本来,为《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一书中文译本写序的任务是责任编辑常玉轩早就给我布置的,但一直被我拖到了无法再拖的程度。旅程中匆忙的笔墨,倒也让我更深地体会了作者将“不确定世界”放到如此醒目位置上的用意。当今社会,我们正在享受着眼花缭乱的科技进步与人文发展,而不确定性的特征也日益凸显,理性选择也因此更加具有重要价值。

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两位作者,对于现在正在风险与决策领域从事研究的博士生同学来说,可能并不是太熟悉,但这两位可以说是真正的风险与决策领域的资深专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两位年长于目前活跃于决策领域的大多数学者,更是由于他们所从事过的学术和教学单位,无一例外都是在决策领域世界顶尖的科研和教学机构。与那些毕生只与学术打交道的学者相比,他们的特别也许正在于他们不仅在学术方面有重要的成就,同时,他们还致力于学术到应用的转化,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重大成功。从学术到应用,这两者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我也是在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才有更深的体会。两位学者对此所付出的辛苦与贡献,并不逊色于那些在学术上做出杰出成就的人。以我的理解,这两位学者将“学术向应用转化”当成自己的主业而不是副业,这一点决定了他们是决策领域更具有特色的学者,他们更可能让读者真正理解怎样才能“理性选择”。

正因为作者有此不同寻常的努力,才使得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一书的写作基本上是按照决策领域现有成果进行梳理的,其内在逻辑比较容易把握。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是两位作者对目前决策领域的学术成果的个人理解,并且极其用心地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著作充分领略作者对决策理论的透彻解析,因此,该书非常适合决策领域的青年学者研读。同时,作者在如何将学术成果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决策方面颇费了一番苦思及苦功,书中笔墨处处展现出作者独具匠心的思考,所积累的案例也看得出多是集几十年之功的。所以,这本书同样也适合那些在现实中困惑于自己的决策问题的普罗大众。决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交叉性研究领域,一些经典的决策研究问题产生于人类的某些既定“缺陷”,对于这些人为偏差的透彻探讨,才有可能教会人们如何更好地进行理性选择。也许,有时候我们需要避免偏差,而有时候我们必须利用偏差。心理学理论和成果对决策领域的独特贡献,也许还未被充分地意识到。从这两位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很好地领会心理学在决策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我相信,只有心理学家对决策研究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将我们对决策问题、以及对人们的决策能力的实际改进深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心理学对决策领域的贡献还在于对个体人格的认识,最近我和我的一位学生刚刚完成了一篇综述文章,文章对“最优化”和“满意型”决策者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总结,可以肯定这两类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都有不同的特征,但究竟谁能更好地决策呢?也许最终结论应该是,无论是最优还是满意型的决策者,只有适合自己的决策才是“好的决策”,这样的问题只有心理学家才能帮助你解决。读完这本书后,你应该可以找到很明确的答案。

这本书的翻译是由李纾教授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社会与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以及由我主持的北京大学心理系风险与决策实验室的一群研究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李纾教授与我曾经是同窗,所以我们很早就相互熟知,同时,这两个实验室也算是国内比较早且一直坚持进行决策研究的地方。两个实验室时常有学术交流,也时不时地做一点国内决策领域的学术标准化,比如,对于卡尼曼的prospect theory,我们约定两个实验室都采用“预期理论”而不是“前景理论”的译法,这样的事情让古板的学术有了些世俗的乐趣。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考虑到本书的读者中大多会是专业人员,因此对书中提到的决策领域中的研究者及专业人士的姓名并未按照音译翻译出,只翻译了例子中列举出的人物,如“琳达”及某些太过耳熟能详的人名,如富兰克林、弗洛伊德等。这样做能避免一个问题,即不会因译名的不同而混淆,又方便读者根据原名查找更多相关资料及文献。参与翻译的研究生中,不乏有将来的学术人才,甚至是大师,这本书也融进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从这些文字中就可以初见端倪。 翻译初稿的具体分工是:陆静怡(第1章)、胡振北(第2章)、林靖(第3章)、苏寅(第4章)、杜雪蕾(第5章)、唐辉(第6章)、胡天翊(第7章、附录)、吴昊(第8章)、关嘉榆(第8章)、王秋鸿(第9章)、李靖宇(第10章)、谢茹(第11章)、孙红月(第12章)、严万森(第13章)、江程铭(第14章)、路西(前言、作者简介)。此外,郑晓璐、王赟、张曼灵、江信文、宋弋、贾汇源、庄雅婷和上述翻译者一起参与了初稿的校对工作。在同学翻译初稿的基础上,谢晓非和李纾负责全书的整体翻译,对照原文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润色。由于时间有限,书中可能有许多不成熟以及可以进一步推敲的地方,还恳请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最后,还要感谢新曲线公司的刘力总裁与常玉轩编辑,是他们在专业和质量上的坚持,让这本书能够以更高的质量面世。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谢晓非

2013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