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第19章 参考架构和再定义

关灯直达底部

我用我的方式来了解世界,你用你的方式来了解世界,我们的方式彼此不同。

假如你和我站在窗外往房子里看,我们两人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我说:“这个房间稍微小了一点,形状是正方形,有几个人在里面,地毯是绿色的,窗帘是棕色的。”

你说:“这是一家相聚的景象,整个气氛很温暖,有爸爸、妈妈和两个小孩,彼此正谈天说笑,这个房间蛮大的,所以他们有很多空间可以运用。”

听到这两种内容的人,可能认为我们谈的是完全不同的房间,事实上,房间是同一个,不同的是我们看事情的态度。如果我们分别根据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闻或尝到什么来谈的话,很可能两个人说的还是会不一样。

更有甚者,我们对同样景象的反应可能也完全不同。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看了一会儿就走开了;你也许觉得很愉快,敲敲窗户和里面的人聊一聊。

所以我们对同样的景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也就是说,你和我的“参考架构”不一样。

参考架构

席芙把参考架构定义为:“一个人根据这个架构,在遇到特定刺激时,会以不同的自我状态做出相关的反应。”参考架构提供一个人整套知觉上、观念上、情感上以及行动上的反应,由此界定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注一)

由于正式的定义不容易了解,席芙就打个比方说参考架构好像是对现实的过滤网,当你和我看着房间时,我们都会把一部分景象过滤掉,像我注意到地毯的颜色,却过滤掉房子里有些什么人,而从你的参考架构来看,则刚好相反。

我们对房间大小的看法也不一样,对我来说房间稍微小了一点,对你来说却蛮大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是因为我从小在乡下的老房子长大,那里每一间房间都很大,而你的童年是在城里的公寓度过的,那里每个房间都很小,所以我们两人对房间大小的参考架构也不一样。

你还强调“整个气氛很温暖”,我却没有说气氛怎么样,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气氛。

假如你问我是否同意你所说的“整个气氛很温暖”,我可能说:“不,我一点也不这么觉得。”你也许会很奇怪,我的看法怎么完全不一样,这些家人坐在房间里,不是很尽兴地谈天说笑吗?还有什么比这更温暖的呢?

可是我接着说:“温暖的气氛?地毯的颜色完全不对,他们应该用橘色或红色的地毯。墙壁又是灰色的,怎么可能营造出温暖的气氛呢?”这显示人与人之间参考架构的另一种差异,我们使用同样的字眼。可是这些字眼对我们的意义截然不同,从我和你的参考架构来看,两人对“温暖气氛”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参考架构和自我状态

为了进一步了解,席芙认为可以把参考架构想成“把三种自我状态紧紧包起来的表皮”。当我根据自己的参考架构来觉知外在世界时,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整套自我状态来觉知,由此也可以说参考架构把不同的自我状态整合起来了。

当你和我分别看那个房间时,我从成人自我的角度来评论此时此地所显示的房间形状、大小、颜色,而你则从儿童自我的角度,重温童年时享受类似的家庭团聚景象的记忆。由于内在有不同自我状态的转移,所以表现出来的也是不同的自我状态。

参考架构提供了我们不同的型态,来整合自我状态的反应,也由此表现出各自的人格。

父母自我的角色

父母自我状态对参考架构的形成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这是因为参考架构包含对世界、对自己、对他人的定义,我们最早是从父母和具有父母形象的人学来的。根据学习时的年龄不同,可能会把这些定义分别存在我们的父母自我(P2),或是儿童自我里的父母自我(P1)。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父母自我的定义,以此来看什么是好的、坏的、错的、对的、可怕的、简单的、容易的、脏的、干净的、公平的、不公平的等等。根据这些定义,而有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并据此选择对当时的处境要如何反应。

参考架构与脚本

脚本和参考架构有什么关联呢?答案是脚本形成了一部分的参考架构。整个参考架构是由许许多多定义所组成的,有些定义隐含了漠视,有些则没有。而脚本则包括了所有参考架构中带有漠视的定义。

当我进入脚本的时候,会忽视此时此地处境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却是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于是我就有了漠视,这时我在重演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带有漠视的过时看法。

举例来说,小时父母告诉我:“你很笨,不会思考”,我可能接受了这个讯息,现在身为成人,我正要参加一项考试,如果这时我进入脚本的话,心里会重复父母自我对自己的看法而说:“你不会思考。”儿童自我同意这个看法,我就接受了对自己思考能力的漠视,而开始觉得能力不够、脑筋不清楚了。

再定义的起源和作用

在上述这个例子里,事实是我有思考的能力。我所以接受旧有对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不会思考,是“扭曲我对现实的觉知,以符合我的脚本”,这种过程称为“再定义”。(注二)

本书第四篇谈到儿童之所以做出脚本决定,是因为要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找出最好的生存之道。成人的我,在儿童自我里还是倾向以早期决定来解决问题,因为我仍然相信这是生存所必需的。如果现实中发生什么事与我脚本的决定不符合,我就倾向于否认这个事实,以席芙的话来说就是:当我脚本的参考架构受到威胁的时候,就藉着再定义来反抗这个威胁。

小时候,我接受父母对我的看法:不会思考。我做出这个脚本决定,是因为我相信这是存活下来并满足自己需要的唯一方法。现在长大的我进入脚本里,还会重复这个适时的求生方法,藉着漠视自己的思考能力来再定义事实。

这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我无法因为不会思考而通过考试,可是潜意识中,在我的儿童自我里,却遵循着比通过考试更重要的动机:如果我反抗父母的看法,我所害怕发生的无以名状的大灾难就可能真的发生。

再定义与交流

再定义是发生在内心的事,你要如何从我外表的行为来判断是否有再定义的情形呢?

唯一外显的线索就是观察我有没有漠视的现象,也就是说,外在表现出有漠视的时候,就表示内心有再定义的情形,每一个漠视都代表了对现实的扭曲。

第17章已经说明如何从行为的表现来判断有没有漠视,同样的线索可以告诉你一个人有没有再定义。如果一个人表现出漠视常常伴随的夸大现象或是思考障碍,那也表示这个人有再定义的现象。

有两种交流提供了明确的证据,显示有再定义的情形:离题的交流(tangential transaction,或译切线交流)和阻断的交流(blocking transaction)。

离题的交流

所谓离题的交流,是指针对不同的主题,或是相同主题的不同角度,来做刺激和反应。

举例来说,治疗师问团体的某个成员:“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成员回答:“昨天团体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很生气。”他的回答是放在同样的主题,但是昨天而不是今天的感觉。

还有一个例子,劳资谈判时,工会代表问:“你希望我们提供什么,才愿意达成协议?”人事经理回答:“我们对你们目前所提供的,完全不满意。”这时他把主题从“希望什么”转到“觉得满意与否”。

日常生活的对话也充满了离题的交流,当人处在有压力的情形时,更容易以这种方式来再定义。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在压力下的人更容易觉得自己的参考架构受到威胁,以离题交流的方式谈话,隐含的目的是想把造成威胁的主题转移开来。开始偏离主题的人,并不觉得自己已经离题了。

通常对方会跟着已偏离的主题来谈,很少会坚持谈原来的主题,甚至会再偏离到别的主题去。举例如下:

工会代表:“你希望我们能提供什么,才愿意达成协议?”

人事经理:“我们对你们目前所提供的,完全不满意。”

工会代表:“我们对你们所提供的也很不满意。”

人事经理:“喔?那你们希望我们提供什么,才会满意呢?”

工会代表:“嗯,问题是我怀疑你们是否有诚意提供我们想要的。”

当人与人交换离题的交流时,常常会很不舒服地觉得彼此的对话“毫无结果”或是在“兜圈子”。从心理层面来说,这些人的目的就是如此。像这样的对话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参与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最后觉得整个心力都耗尽了一样。一直到谈话结束,他们可能都没有回到原来要谈的主题上。

阻断的交流

在阻断的交流里,会因不同意彼此对议题的定义,而避免延续这个议题。例如:

治疗师:“你有什么感觉?”

团体成员:“你是指身体的感觉,还是心理的感觉?”

工会代表:“你希望我们能提供什么,才愿意达成协议?”

人事经理:“你指的是我们真的想要的,还是我们认为可能得到的?”

阻断的交流通常不会持续很长,在第一次阻断以后,双方常常陷入对议题定义的细节辩论,如果有一方真的希望谈话能够中止,现场可能会陷入一片愕然的寂静。从心理层面来看,阻断交流和离题交流的目的是一样的:避免谈论这个威胁到一方(或双方)参考架构的议题。

﹡在团体里: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案主”,一人扮演“咨商员”,第三个当“观察员”。

案主自己选一个主题,花三分钟和咨商员谈这个主题。由观察员或团体的领导者控制时间。

案主要针对咨商员说的每一句话,以离题交流的方式回答,而咨商员要顺着案主的新主题来谈,然后案主再以离题交流的方式回答,如此反复进行下去。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案主在这三分钟里保持一连串的离题交流。

时间到时,再花两分钟由扮演案主和咨商员的人讨论刚才的经验,而观察员则报告自己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互换角色继续进行,直到每个人都把三种角色扮演过为止。

然后重复这个练习,可是这次有点不一样,咨商员不跟随偏离的主题,在案主偏离的时候,要想办法把他拉回原来的主题,案主则以各种离题交流的方式尽可能再把咨商员拉开来。同样交换角色练习,直到每个人都扮演了三种角色为止。

再来以阻断交流代替离题交流,进行上述两阶段的练习。第一阶段咨商员让案主把交流阻断,第二阶段则尽量避免被阻断,而案主则在两阶段都努力阻断每一个交流。

最后讨论各人运用阻断交流和离题交流时的经验有什么不同。

由于你是以成人自我的觉察来做这些练习,所以只是扮演离题交流和阻断交流,并不是真的使用这种交流,可是这个练习可以让你了解不自觉而运用离题交流和阻断交流的情形,来知道真遇到这种情形时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