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怀疑,那么这个人根本不会思想。什么都不怀疑,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满脑子都是别人的想法,这不算是你在思想。不过,如果什么都怀疑,这也不行,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会疯掉。
在哲学上,怀疑一件事情并不等于否定或者反对这件事情,只表示没有理由去相信也没有理由不信,不知道是该肯定还是该否定,因此存而不论。怀疑不等于犹豫不决。犹豫不决的意思是,有两种选择,都不错,或者都不好,所以不知道该选哪一种,犹豫不决其实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所致。当怀疑一种东西时,态度是很明确的:虽然没有理由否定它,但也没有理由肯定它,那么就放弃关于这种东西的断言,而去寻找别的可靠的东西。怀疑非常接近不置可否、不敢妄断的态度。人类天性特别爱发表意见,随便一件事情,人们总能说出一大堆看法和意见,意见虽多,值得相信的却很少。哲学家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宁可采取不置可否的怀疑态度。这是思想的谨慎。
原来本质和现象差不多
怀疑论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观念与外部存在的同一性的忧虑,人们担心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其实是幻觉。古希腊怀疑派哲学家就很怀疑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信念,他们宁可信任对事物的感觉和经验。比如说,吃糖时感觉到了甜的味道,甜的感觉是真实可信的,但要是断言说“糖本身是甜的”,这就有些可疑了。怀疑派哲学家认为,生活要靠感觉,不要靠看法,尤其不能依靠信念,因为感觉有着“直接的”证据——我确实感觉到甜了,可是看法和信念缺乏直接的证据。看法和信念只不过是一些说法,是一些无稽之谈,你能够说成这样,我就能说成那样,又怎么不行?又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这种看法是对的而别的看法是错的?那么,为什么看法总是不可靠的?就像人们喜欢说的,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就出在看法立志高远,总是要给“事物本身”下一个判断,想说出事物本身是什么样的,试图一锤定音,而不满足于描述关于事物的主观感觉,就是说,不满足于主观性,还想获得客观性。可问题是,我们并不能认识事物本身,又怎么能知道我们的看法是对的呢?当然,也无法证明我们的看法是错的,因此,怀疑论哲学家觉得最好不要去妄断事物本身,只听从感觉就够了。
另有一些哲学家正相反,比如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家,他们愿意追求完美理想的东西,因此相信事物的理念,即确定了一个事物只能是如此这般的事物的定式。理念类似于一个事物的原版原型,感觉、意见、看法这些东西则都像是理念的影子,其中感觉尤为可疑,因为感觉最不稳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没有准的事情又能让我们确实知道什么呢?因此,与其说感觉让我们知道,还不如说让我们受骗。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很难知道,我们是否真的有那样的一种感觉。比如说,如果心情过于紧张,明明没有人说话,也会好像听到有人在说话;而如果精神过于专注,明明有人大吵大闹,也会充耳不闻。现代心理学似乎证明了感觉确实有很不靠谱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实验,心理学家让一个人突然冲进会场鸣枪然后跑出,接着马上询问在场众人看到的“罪犯”是什么样的,结果绝大多数人的感觉印象完全不正确,甚至有人把白人看成黑人。这多少说明,在很多时候,人们只不过看到了自己的想象而没有看见真实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