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方哲学简史 » 西方哲学简史全文在线阅读

第02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关灯直达底部

伴随着文艺复兴,近代思想也在意大利兴起了,到十五世纪,近代思想普及到了宗教和世俗领域的大部分人群,但直到十七世纪,一批重要的改革派人物才开始主张尊重科学。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当中很多人还依然崇敬古人的威信。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几乎任何一种意见都可以从古人或教会那里找到依据。崇敬古人的威信也是一种进步。

要理解文艺复兴,需要简单回顾一下意大利的政治形势。自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后到1494年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的244年间,意大利基本是独立的,但此后却不是这样。

1494年到1535年间,意大利的城邦米兰成了法兰西人和西班牙人交锋的战场,而斯福查家族只在名义上统治着米兰。1535年之后,米兰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兼并。原本独立于意大利政局之外的威尼斯共和国在十四至十五世纪,企图在意大利本土上拥有更多的领土,这惹恼了其他城邦,它们于1509年结成康布雷同盟,粉碎了威尼斯的图谋。后来的威尼斯又不断被土耳其人侵扰,直至拿破仑时期彻底丧失独立的地位。

文艺复兴的主要发祥地佛罗伦萨城邦当时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在十三世纪,这里有贵族、豪商和平民三个对立的阶级,这三个阶级间斗争的结果是,美第奇家族成了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起初的两位统治者是科西莫·美第奇和洛伦佐·美第奇,他们倚仗强大的财力取得了统治地位,在他们的治理下,佛罗伦萨变得繁荣和富足。美第奇家对佛罗伦萨的统治一直延续到了1737年,在此期间,佛罗伦萨也衰落下去了。

洛伦佐·美第奇(1449—1492年)。意大利政治家,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被当时的佛罗伦萨人称为“伟大的洛伦佐”

那不勒斯位于意大利南端,和西西里连在一起,在1282年的“西西里晚祷事件”以后,由于种种纵横交错的纠纷,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一度短暂分裂,直到1443年才又重新合并。1502年,阿拉贡的斐迪南得到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这之后的几位统治者持续入侵意大利本土,结果被西班牙打败,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此结束。当然,文艺复兴运动的结束也有反宗教运动的原因——1527年,一支主要由新教徒组成的军队入侵了罗马,这标志着文艺复兴运动的结束。

意大利在文化方面严肃认真,但并不代表他们在道德和宗教方面也严肃认真。教皇尼古拉五世(1447—1455年)就因为敬重学者的学问而让他们担任了教廷的职位。这被认为是鼓励人文主义胜过鼓励宗教信仰。按我们的观点看,这也许不算是件坏事,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替某些教皇赤裸裸的强权政治的行为辩护的借口。因此,教皇利奥十世(1513—1521年)时期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其实是文艺复兴时期各教皇的非宗教政策导致的结果。

在1494年法兰西打来之前,意大利各城邦之间的纷争几乎都是“不流血的战争”,并没有对贸易和致富带来多大影响。然而,在与法兰西军队的交战中,法兰西军队的真刀真枪吓坏了意大利人。这些一本正经的战争给意大利带来了灾难。国难当头,意大利的各城邦却依旧彼此内讧不断,结果落得同归于尽。后来,尽管统一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在各城邦之间的争执中,意大利人依旧寄希望于外人的援助。

拉斐尔作品《嘉拉提亚的凯旋》。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其作品将基督教与异教统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和谐、秀丽的场面

发现好望角以后,意大利的重要地位有所丧失,但这却减轻了对意大利文明的破坏程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没有取得伟大的成就,但作了对哲学发展的必要准备。比方说,它摧毁了束缚智力的经院哲学体系,还促进了人们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直接认识。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把知识活动当做充满乐趣的社会活动。

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了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尽管如此,人们也很难描述出这些学者们对教会的态度,一些公开的“自由思想家”在感到死亡将近时便与教会和解,一些深知教皇的罪恶的学者依然乐于被教皇任用。在正统信仰和自由思想之间,他们找不到中间道路,因此也就没有像马丁·路德那样的立场。综合来说,这一时期的异端只是精神层面的,教会没有因此分裂,也没有发起任何脱离教会的民众运动。教会的腐败有目共睹,但人们却毫无办法。

文艺复兴的伟大功绩大多在道德以外的建筑、绘画和诗歌领域,这一时期出现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维利等很多大人物。它从中古文化里解放出有教养的人,让他们明白,权威们曾经几乎在所有的问题上都有种种不同的主张。通过复活希腊时代的知识,它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媲美希腊的成就的精神氛围。像在古希腊一样,这一时期不稳定的政治条件与个性的表露密切相连。

尽管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制度,但这也许会妨碍特殊价值在艺术和才能上的发展。为获得这种成就,我们还要忍受多少混乱?过去我们情愿忍受许多,现代却少了很多。社会组织的扩大使这一问题变得重要起来了,但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