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方哲学简史 » 西方哲学简史全文在线阅读

第11章 莱布尼茨

关灯直达底部

莱布尼茨(1646—1716年)堪称前无古人的大智者。他具备勤劳、俭朴、有节制和在财务状况上诚实等所有的优秀品质。不过,他缺少斯宾诺莎具有的那些崇高的哲学品质,因为他发表的都是一些刻意讨好王公贵族的观点,而把最精彩的思想束之高阁,因为它们并不能给他带来声望。结果,人们发现了两个代表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一个是他公开宣扬的,这个体系乐观、正统而又浅薄;另一个是后人从他的手稿中总结出来的,这个体系深奥而又有惊人的逻辑性。

在三十年战争即将结束的两年前,莱布尼茨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伦理学教授之家。20岁时,莱布尼茨获得了阿尔特道夫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他拒绝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到美茵茨大主教手下工作。后来,莱布尼茨受命游说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进军埃及,但没有成功。1672年,莱布尼茨到了巴黎,在那里度过了大约四年的时间。当时,巴黎在哲学和数学领域领先于世界,因此这段经历对莱布尼茨才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那段时间,他发明了无穷小算法,这后来引发了他和牛顿的发明优先权之争。

莱布尼茨在德国学到了一种新经院主义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但接触到笛卡尔主义和伽桑狄的唯物论以后,他就放弃了经院哲学。他的最后一次重大的影响来自于斯宾诺莎。1676年时,莱布尼茨见到了斯宾诺莎,与斯宾诺莎高谈阔论达一个月之久,甚至还得到了斯宾诺莎的部分原稿。然而,在他的晚年,为了附和众人对斯宾诺莎的声讨,他又极力掩盖这段经历。

莱布尼茨(1646—171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其研究涉及法学、力学、光学等四十多个范畴,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从1673年开始,莱布尼茨在汉诺威王室任职。1680年以后,他担任王室图书馆馆长,正式开始编修布伦斯威克史。他曾费尽心力地推行一项旨在使基督教各派再次统一的计划,但却不了了之。他与牛顿的争执导致英国对他全无好感,因此在英王乔治一世当政时期,他一直待在汉诺威王室。尽管得到了英国太子妃的支持,莱布尼茨最终还是寂寥地死去了。《单子论》和《自然与圣宠的原理》这两本著作反映了莱布尼茨主张的流俗哲学,而《辩神论》则反映了他的乐观主义的基础思想。

莱布尼茨的哲学也是建立在实体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实体不具有拓展性,因为拓展性含有繁复之意,只能体现在由若干个实体组成的事物上。因此,他相信有无数个能称之为“单子”的实体。抽象看来,这些单子各自都具有若干个物理性质,实际上一个单子就是一个灵魂。这个结论是否认实体的拓展属性后必然要得到的,此外只有思维者一个本质属性了。莱布尼茨用无数个灵魂代替了物质的实在性。

莱布尼茨继承了笛卡尔学派主张的“各实体不能相互作用”的观点。他认为,两个单子之间不能存在因果关系,但这带来了动力学和知觉两方面的难点。从动力学角度讲,在碰撞现象中物体间似乎有影响;从知觉方面讲,知觉似乎是外界对知觉者产生的作用。按照莱布尼茨的主张,单子反映宇宙,这是因为神赋予了单子这种性质,然后自发产生的结果。

莱布尼茨认为,无数个各有灵魂、永不死亡的单子构成了人的肉体。不过,其中也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单子,它是人的固有灵魂。在一般情况下,为了支配单子,人体发生了种种变化。举个例子,我活动手臂的目的不是要支配构成我手臂的单子,而是要支配起主宰作用的那个单子。意志支配手臂是错误的认识。

相比之下,莱布尼茨比斯宾诺莎更注重体系中所容许的自由意志。根据他的自认为有充足理由的原理,如果没有原因,什么都不会发生,但自由动原发生的原因有倾向但无必然性。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但却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神的行为同样也有这种自由。神以善意的目的行事,并未受到任何逻辑的强制。莱布尼茨还认为,虽然神也不能违反逻辑定律,但却可以做逻辑上可能的事。

莱布尼茨发展了存在神的各种形而上学的证明。他有高超的逻辑技巧,他的叙述比以往任何人的都要高明。这些论证共有本体论、宇宙论、永恒真理说和前定和谐说四项。

本体论论证的依据是存在与本质的区别。任何人或事物既是存在的,同时又具有某些构成本质的性质。比方说,即使把一个人描述得很细致,但我们还是搞不懂他是否真的存在。关于这一点,经院哲学会说:有限实体的本质不代表它的存在。不过,根据神是最完善的“有”的定义,本质应该代表着存在,因为若存在拥有一切完善性的“有”,那还不如不存在。

莱布尼茨说,他还需要补充证明上述那样定义神是可能的。在这个补充证明里,莱布尼茨定义神为一切完善性的主语。这样一来,他很快证明了上述那样定义的完善性不能互容。

宇宙论论证是“初因”论证的一种。“初因”论证认为,有限的事都是有原因的,原因也有原因,逐个类推,但这些原因不会无穷无尽,至少第一个原因是没有原因的,这就是神。莱布尼茨说,所有的个别事物是偶然发生的,可能它本来不存在,整个宇宙也可能是这样。按照莱布尼茨的说法,整个宇宙得有个充足的理由,它就是神。

莱布尼茨认为,必然命题与偶然命题有差别,只有必然命题才能被逻辑规律推导得出,除了存在神的断言之外,其他所有关于“存在”的断言都是偶然命题。虽然神的存在是必然,但他并没有在逻辑的强制下创造世界,这种选择也不是由善良必然注定的。

莱布尼茨向普鲁士皇后索菲·夏洛特传授知识

显然,宇宙论论证和本体论论证不无关系。如果必须用必然的“有”的存在来证明世界的存在,那么这个“有”的本质必然也包含存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理性足以规定这样的“有”,它的存在也可以由本体论论证得出。这是莱布尼茨的意见。这样看来,宇宙论论证在表面上也不比本体论论证更有道理。

大体来说,永恒真理说这个论证有时是真的,有时是假的,不过也有个标准:但凡和本质相关的命题,要么永远是真的,要么永远是假的,比方“二加二等于四”永远都是真的。“永恒真理”指的就是永远真的命题,是永恒精神的一部分,反之就是“偶然真理”。关于二者的关系,莱布尼茨认为,在永恒真理中可以发现偶然真理的理由。

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论证的内容是,由于在毫无因果的相互作用之下,所有的“钟”都保持一致的步调,那么它们一定是被一个独立的外因校正过了。这个论证没有依附于莱布尼茨主张的形而上学,把它视为一个仁慈的论证要更合理一些。

前定和谐说论证的结论是基于经验性前提和经验推理的一般规则得出来的,在形式逻辑上没有毛病,是否认可这个结论要经过细节上的考虑才能决定。与其他论证不同的是,如果这个论证是可靠的,那么它证明了存在的神未必具有形而上学的通常属性,也就是说,那个神未必全知全能。

虽然莱布尼茨解决罪恶问题的办法在逻辑上讲得通,但却不能使人信服。摩尼教徒可以讽刺他说,在所有可能的世界里,现在的世界是最坏的,就连善事都能加重它的罪恶。我认为,比起莱布尼茨的观点,我的这个例子并不显得荒谬。如果不否认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善恶这个事实,那么任何罪恶问题都不存在。

在莱布尼茨的秘传哲学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学说的解释,说明了一些显得牵强或玄虚的观点。如果在一开始人们就听说了这个解释,那么他们就更难接受他的那些流俗观点了。1901年或1903年出版的由路易·库图拉编成的两部文集,成了我们了解莱布尼茨秘传哲学而必须依据的原稿。然而,在莱布尼茨死后的近两个世纪里,却没有人建议把它们印出来。

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从“主语和谓语”这个逻辑范畴生成的“实体”概念是个基本概念。有些词语既是主语又是谓语,另外一些词语只能是主语(或与之相关的一个项),这被认为是指实体。只要不被神毁灭,实体就永远存在。

莱布尼茨坚信,逻辑在本门范围和当做形而上学的基础时都很重要。如果当初他发表了对数理逻辑的研究成果,那么他会成为这门学科的鼻祖,让它提前一个多世纪问世。但是,由于他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学说的一些成果是错误的,也由于他不敢相信他崇拜的亚里士多德会出错,所以他就以为是他错了,就没有发表他的成果。不过,他还是希望能发现一种普遍化的“万能数术”以代替思考。

莱布尼茨哲学的基础是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两个逻辑前提。矛盾律说,分析命题都是真命题。莱布尼茨秘传体系里的充足理由律说,真命题都是分析命题。他还说明,又由于实体的各个主语发生的事都是它的概念的一部分,所以实体之间不起作用,这是永久决定了的。

对于人类而言,经验和逻辑认识到的两种真理有两方面的区别,一是,如果存在亚当其人,我们可以由概念推知亚当的遭遇,也可以由经验发现他的存在;二是,所有单个实体的概念都极尽复杂之能事,只有神能给它作分析,因为对神而言,这些区别都不存在。所以,即使人类很无知,也不能完全逃脱决定论。

在很多场合下,莱布尼茨把创造世界视为神行使意志的自由行为。这样说来,必须通过神的善良才能决定现实存在什么,促使神创造可能的最好世界的也是神的善良。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理由证明为什么有的事物存在而有的事物不存在。在莱布尼茨未公开的手稿里,对此又有不同的见解。按照这个意见所言,尽管不是所有可能的事物都能够存在,但它们都在为存在而奋斗。

在莱布尼茨眼里,指存在量的似乎是“形而上学的完善性”这一词语。他认为,这代表的不过是在严格意义下实际的大小。他否定真空,因为他认为神尽可能多的创造了事物。莱布尼茨有一个普遍信念,即存在胜过不存在,还有人据此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他还认为,神的善良的一部分表现,是尽一切可能创造一个丰富的宇宙。这是莱布尼茨的一个很显而易见的观点,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得出是最大的“共可能者集团”构成了这个现实世界。因此,一个很伟大的逻辑学家完全可以只从逻辑出发而断定某个实体是否存在。这还是不难办到。

在莱布尼茨未公开的思想体系里,可以反映出,他是哲学家利用逻辑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一个实例。与斯宾诺莎、黑格尔相比,莱布尼茨在依据构句法对现实世界作出推论方面显得更清楚明白。我不愿武断地表态语言能否对非语言的事实作出正确推论,但至少在莱布尼茨和先验哲学家们的著作里是不能的,他们的推论都是在有缺陷的逻辑基础上做出的。

过去的这类哲学家都假定主语、谓语式逻辑,要么忽视“关系”的存在,要么用错误的论证证明不存在“关系”。到了莱布尼茨,又融合进了多元论,但由于一些多元论的命题不属于主语、谓语形式,这就构成了一个极特殊的矛盾。要避免这个矛盾,就要像一元论者一样,相信一切命题都属于主语、谓语这种形式。但莱布尼茨对动力学感兴趣,他排斥一元论。

莱布尼茨枯燥的文笔把德国哲学也影响得迂腐而乏味。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出版之前,莱布尼茨的学生用沉闷的学究思想称霸着德国的大学,幸而在德国以外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没有多大的影响。然而,在现在看来,莱布尼茨时代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更伟大,这一点体现在数学、数理逻辑、哲学和物理学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