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汉三国学案 » 两汉三国学案全文在线阅读

卷十

关灯直达底部

○论语

按:《论语》之为经,乃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也。七十子学孔子而各得其性之所近,孔子既殁,乃各徵集所闻以志弗谖。故二十篇不必出诸一人也,如《宪问》之出于原氏,《子张》之出于颛孙氏,尚可意会而知。及传至汉初,顿有三本,曰《古》、曰《鲁》、曰《齐》。孰从而分之,正难索解。殆及其后有张禹者出,遂合三本为一,而淄、渑莫辨矣。考《隋志》曰:「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嗟乎!禹一邪人,媚世之尤。其为相也,既误汉室;及传经也,又淆孔门。故《论语》于管仲也,忽毁忽誉;于宰我也,毁之无一嘉辞。疑此皆出于《齐论》,而禹合之者也。盖管仲齐人所尊,宰我齐人所雠故也。夫孔门诸经,《易》与《春秋》皆为齐人所乱,而《论语》又遭此厄,何孔门之不幸也夫。

孔安国  孔腾  许慎──以上《古论语》派。

夏侯胜  夏侯建 萧望之 朱云  扶卿  龚奋  瑕丘江公右师细君 韦贤  韦玄成 张禹  包咸  班伯  周氏──以上《鲁论》派。

王吉   贡禹  庸谭  宋畸  五鹿充宗  王卿──以上《齐论》派。王尊  尹敏  范升  刘辅  贾逵  郑众何休  马融  荀爽  盖氏  毛氏  周生烈  郑玄

谯周  麻达  王肃  武荣  李■  虞翻张昭  周燮  马绩  樊安  王弼  韦昭  程秉孙邕  郑冲  曹羲  荀颉  阿晏

──以上不知宗派。孔安国。(见《古文尚书》)《古论语》异文:未若贫而乐道。

夫子之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吾不知所以裁之。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揖巫马旗而进之。

弁衣裳者。辩辩然。不使胜食既。见弁者。

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咏而馈。吾与■也。仲弓问政。

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成。朋友切切节节,兄弟怡怡。有荷臾。小人穷斯■矣。

馈孔子豚。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悠悠者天下皆是也。

行中清。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无父,在观其志章。

按:《古论语》与《尚书》同出于孔壁,为安国所得,孔氏世传之。其文与《鲁》同,与《齐》异。孔腾字子襄。许慎。

《说文》引《论语》:■曰:「祷尔于上下神只。」路予之足。色艴如也。

絬衣长短右袂。狐貈之厚以居。不使胜食气。朝服袉绅。

虎豹之鞟。■善射。诉子路于季孙。有荷臾而过孔氏之门。

小人穷斯■矣。友谝佞。耰而不辍。以杖荷蓧。

右为《古论语》派。西汉习者已鲜,至东汉只有洨长一人。夏侯胜。夏侯建。萧望之。

朱云。扶卿。龚奋,官常山都尉。瑕丘江公。

右师细君。韦贤。韦玄成。

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至禹父徙家莲勺。禹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于卜相者前。久之,颇晓其别著布卦意,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面貌,谓禹父:「是儿多知,可令习经。」及禹壮,至长安毕,从沛郡施雠受《易》,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奏寝,罢归故里。久之,试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皇太子,荐言禹善《论语》,诏令禹授太子《论语》,由是为光禄大夫。成帝即位,赐爵关内侯,给事中,领尚书事。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封安昌侯。鸿嘉元年,以老病乞休,以列侯就第,朝朔望。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溉,极膏腴上贾。它财物称是。禹性习知音律,身居大第,后堂理丝竹管弦。永始、元延之间,日蚀地震尤数,吏民上书言灾异之应,讥切王氏颛政所致。上惧变异数见,意颇然之。乃车驾至禹第,辟左右,亲问禹以天变,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见年老,子孙弱,又与曲阳侯、王商不平,恐为所怨,则谓上曰:「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性与天道,自子赣之属不得闻,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见。陛下宜修改事以善应之,与下同其福善,此经义也。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上由此不疑王氏。初,禹为师,以上难数对己问,为《论语章句》献之。始鲁扶卿及夏侯胜、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

包咸。子福。班伯。周氏。《鲁论》异字:

专不习乎。而众星拱之。有酒食先生餕。哀公问主。

从之纯如也。无敌也。可使治其傅也。未智焉得仁。

高子弑齐君。文质份份。予所鄙者。子之晏居。

吾未尝无悔也。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多见而志之。诚唯弟子。

君子坦汤汤。民无德而称焉。而不预焉。悾悾如也。

絻衣裳者。恂恂然。贾之哉。逡逡如也。

鞠穷如也。上如揖,趋如授。乡人献。朋友无所归,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

车中内顾。仁旧贯。吾无已也。片言可以制狱者。

子之于也。直弓者。悻悻然小人哉。子贡谤人。

在陈绝长。斯■矣。必先厉其器。谓之傲。

国君之妻。国人称之曰君夫人。泥而不滓。古之矜也贬。

夫何言哉,夫何言哉。恶果敢而室者。恶绞以为知者。往者不可谏也,来者犹可追也。期斯已矣,今之从政者殆。

发中权。以致其事,焉可怃也。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无不知命章。

右为《鲁论》派。考《鲁论》一派,自西汉立之学官,家弦户诵,遂为中国学脉所系,两千年来未之有改。北从朔易,南暨明都,西被流沙,东渐于海,幅员万里,所以不致于户异政、家殊俗者,此篇之力也。乃无知■言邃欲废之于千载下,有不冥行瞽适者乎!噫!《鲁论》一书,为宇内文字之源也。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诗》云:『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兮。』说曰: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与,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舍于棠下而听断焉。是时人皆得其所,而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诗是也。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欣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徒衔橛之闲哉!」王贺虽不遵道,犹知敬礼。使谒者千秋赐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其后复放从自若。吉辄谏争,甚得辅弼之义。虽不治民,国中莫不敬重焉。及霍光迎立昌邑王,吉即奏书戒王曰:「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丧事徵,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且何独丧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王不能从。及昌邑之废,群臣皆下狱诛,唯吉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起家复为益州刺史,病去官,复徵为谏大夫。是时宜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氏、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陛下躬圣质,总万方,帝王图籍日陈于前,惟思世务,将兴太平。诏书每下,民欣然若更生。臣伏而思之,可谓至恩,未可谓本务也。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言听谏从,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期会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臣闻圣主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备,难以言治;左右不正,难以化远。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圣主独行于深宫,得则天下称颂之,失则天下咸言之。行发于近,必见于远,故谨选左右,审择所使。左右,所以宣德也。《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其本也。《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其欲治者,不知所繇,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权谲自任,故一变之后不可复修也。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刑詈亡极,质朴日销,恩爱寝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王者未制礼之时,引先王之礼宜于今者而用之。臣愿陛下承天心,发大业,与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欧一世之民跻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窃见当世趋务不合于道者,谨条奏,唯陛下裁择焉。」又言:「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人,此《伐檀》所为作也。」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吉遂谢病归。元帝初,徵之,道病卒。初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令子骏受焉。

贡禹字少翁,琅邪人也。以明经絮行著闻,徵为博士。病去官。举贤良为河南令。岁馀,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一免,安可复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徵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古者宫室有制,宫女不过九人,秣马不过八匹;墙涂而不碉,木摩而不刻,车舆器物皆不文画,苑园不过数十里,与民共之;任贤使能,什一而税,亡它赋敛,繇戍之役,使民岁不过三日,千里之内自给,千里之外各置贡职而已。故天下家给人足,颂声并作。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节俭,宫女不过十馀,厩马百馀匹。孝文皇帝衣绨履革,器亡碉文金银之饰。后世争为奢侈,转转益甚。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絝刀剑乱于主上,主上临朝入庙,众人不能别异,甚非其宜。然非自知奢僭也,犹鲁昭公曰: 『吾何僭矣?』臣愚以为尽如太古难,宜少放古以自节焉。《论语》曰:『君子乐节礼乐。』方今宫室已定,亡可奈何矣,其馀尽可减损。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厩马食粟将万匹。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皆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东宫之费亦不可胜计。天下之民所为大饥饿死者也,人至相食,厩马食粟,苦其大肥,气盛怒至,乃日步作之。王者受命于天,为民父母,固当若此乎!天生圣人,盖为万民,非独使自娱乐而已。故《诗》曰『天难谌斯,不易惟王』,『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当仁不让』,独可以圣心参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与臣下议也。臣愚拳拳,不敢不尽愚心。」天子善其忠言,乃下诏令太仆减食谷马,水衡减食肉兽,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又罢角抵诸戏及齐三服官。迁禹为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天子令民七岁乃出口钱。又罢上林宫馆希御幸者。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

庸谭。宋畸官少府。五鹿充宗。王卿。

右为《齐论》语派。何晏序《齐》论有《问》王、《知》道二篇,为《古》论所无。然而《论语》传自孔门,岂能至齐而有异?此疑孔门弟子里居在齐,及梦奠之后退居于齐别记所闻,以成此二篇;或孔子居齐七年时,与齐人问答之语。及七十子共辑《论语》,以其非要旨,不复入录,而齐人以其所闻于夫子,乃坿之于后,所以多此二篇欤?

王尊。尹敏。范升。

刘辅,光武第二子。建武十五年,封右冯翊公。十七年,徙中山王。二十年,封沛王。辅衿严有法度,好经书,善说《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及图谶,作《五经论》,时人号曰《沛王通论》。在国谨节,始终如一,称为贤王。显宗敬重,数加赏赐。立四十九年,薨。

贾逵。《论语》注:「当仁不让于师」。注:「师,众也。」郑众。

何休。马融。荀爽。孟氏。

毛氏。

以上二人见《汉石经》及《经典释文》、邢昺《论语疏》。周生烈字文逸,本姓唐,敦煌人。

《自序》云:「六蔽鄙夫敦煌周生烈,字文逸。张角败后,天下溃乱,哀苦之间,故著此书。以尧、舜作植干,仲尼作师诫」云。

「三月不知肉味」注:「孔子在齐闻《韶乐》乐盛,故忽忘肉味。」「冉子退朝」注:「君之朝。」

「驷不及舌」注:「口者,言之门;唇者,舌之藩;齿者,唇之舍也。故子贡曰『驷不及舌。』」郑玄。郑玄《论语序》:

《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所撰定。《易》、《诗》、《书》、《乐》、《春秋》荚长二尺四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三分居一,又谦焉。

众星拱之。「先生餕」注:「食馀曰餕。」「举直措诸枉」注:「投也。下同。」于张问十世可知。

君子无所争,必也。「哀公问主」注:「主谓田主,谓社。」「无适也,无慕也」注:「无所贪慕也。」吾党之小子。

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子之宴居。子疾子路请祷。弁衣裳者。

「异乎三子者之僎」注:「僎读曰诠,诠之言善也。」「咏而馈」注:「馈,酒食也。」「有是哉,子之于也」注:「于,狂也。」「吾党有直弓者」注:「直人名弓。」

子贡谤人。丘何是栖栖者。「在陈绝粮」注:「粮音长,粮也。」而谋动干戈于封内。

馈孔子豚。恶绞以为知者。齐人馈女乐。侏张。

「未信则以为赖己也」注:「赖,恃也。」「申枨」注:「鲁人,弟子申续也。」「子桑伯子」注:「秦大夫。」「陈司败」注:「司败,人名,齐大夫。」

「老彭」注:「老,老聃;彭,彭祖。老聃,周之太史。」「太宰」注:「太宰,是吴太宰嚭。」「卞庄子」注:「秦大夫。」谯周。《论语》注:

「不亦乐乎」注:「悦深而乐浅。」「乡人傩」注:「傩,却之也,以苇矢射之。」麻达。王肃。

武荣。李■字孟光,江源人,修《易》,《论语》大义修举。虞翻。张昭。

周燮。马续字季直,茂陵人,九岁通《论语》。樊安字子佑,南阳人。王弼。

韦昭字宏嗣,云阳人。程秉字德枢,南顿人。孙邕字宗儒,青州乐安人,官光禄大夫,关内侯。郑冲字文和,荥阳人,魏世官司空,封寿光侯。

曹羲字口口,爽之弟也。荀顗字景倩,颍川人,彧之子也。以父勋除中郎,官至侍中。何晏字平叔,宛人,汉大将军进之孙。魏世官尚书,尚主。

《经典序录》云:「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奏齐王芳疏:

「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习。所习正则其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所习不正则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是故为人君,所与游必择正人,所观览必察正象,放郑声而弗听,远佞人而弗近,然后邪心不生而正道可弘也。季末暗主,不知损益,斥远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远,便辟亵狎,乱生近昵,譬之社鼠;考其昏明,所积以然。故圣贤谆谆以为至虑,舜戒禹曰『邻哉邻哉』,言慎所近也;周公戒成王曰『其朋其朋』,言慎所与也。《诗》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可自今以后,御幸式乾殿及游豫后园,皆大臣侍从,因从容戏宴,兼省文书,询谋政事,讲论经义,为万世法。」

右为三家合派及不知宗派各家。原鲁、齐之合,滥觞张禹,至郑玄则宗鲁、齐为一家矣。然尚有界域之可考也。至何晏而古法荡然,淄、渑莫辨。夫圣人不作,谁从而定其是非?过而存之,不妨从慎,必溷而一之,难辞卤莽焉。若晏之一疏,则能敷陈经义,昔人谓其卓有儒风,信矣夫!

《汉书艺文志》:《论语》古二十一篇。《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

《传》十九篇。《齐说》二十九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

《鲁王骏说》二十篇。《燕传说》三卷。《议奏》十八篇。《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记》七篇。《孔子徒人图法》二卷。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隋书经籍志》:《论语》十卷。《论语》九卷。《集解论语》十卷。

《集注论语》六卷。《论语集义》八卷。《论语》十卷。《集解论语》十卷。

《集解论语》十卷。《论语》七卷。《论语难郑》一卷。《论语难郑》一卷。

《论语标指》一卷。《论语杂问》一卷。《论语孔子弟子目录》一卷。《论语体略》二卷。

《论语序旨》三卷。《论语释疑》三卷。《论语释》一卷。《论语释疑》十卷。

《论语别义》十卷。《论语义疏》十卷。《论语义疏》十卷。《论语述义》十卷。

《论语义疏》八卷。《论语讲疏文句义》五卷。《论语义疏》二卷。《孔丛》七卷。

《孔子家语》二十一卷。《孔子正言》二十一卷。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相与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辑而沦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齐则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鲁则常山部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韦丞相节侯父子、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并名其学。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土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何晏、郑玄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郯并行,郑氏盛于人间。其《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尔雅》诸书,解古今之义,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

○孝经

按《孝经》之来尚矣,两汉儒者竞为之传,以丽《论语》。以至于今谓为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之书。顾无解于其称仲尼,而又称曾子何也。至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此言也,以告天子,则天子之父配天,固非所难;若以此为众人发,则是何言欤?《中庸》谓「舜其大孝也欤」,而《孟子》亦谓「五十而慕父母,子于大舜见之矣」。然则称古人之大孝,固当首舜,不当称周公也。似此者,难免后人之疑窦。故《史记》谓为曾子作,然正恐其出于曾子弟子耳。

颜芝(子贞)  长孙氏   江翁  后仓  翼奉  孔腾孔安国  董仲舒  张禹  匡衡  刘向  刘辅郑众   范升   卫宏  许慎  马融  田君

何休   郑玄   刘邵  樊安  王朗  王肃武荣   高绣   何晏  韦昭  虞翻  谢万苏林   郑小同  王立  徐整  严峻

颜芝。汉氏尊学,初,除挟书之律,有河间人颜贞出其父芝所藏,凡十八章,以相传授。长孙氏。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江翁。后仓。翼奉。孔腾。

孔安国。董仲舒。

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曰:「《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封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王曰:「善哉。天经既得闻之矣,愿闻地之义。」对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为也,不敢有其功,名必出之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奠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至有义,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于上。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加矣。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贵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王曰:「善哉。」

张禹。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匡衡。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孔子著之《孝经》首章,盖至德之本也。刘向。刘辅。

郑众。范升。卫宏。许慎。

许冲。上《说文》奏曰:「《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传,官无其说。谨撰具一篇并上。」马融。

田君。何休。郑玄。刘邵。

樊安。王朗。王肃。武荣。

高诱。何晏。韦昭。虞翻。

谢万。

苏林字孝友,陈留人。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闲危疑,林皆释之。黄初中,为博士给事中,以老归第。国家每遣人就问之,数加赐遗。年八十馀。

郑小同。

王立官太史令。王允奏曰:「太史令王立说《孝经》六隐事,能消却奸邪。」常以良日,允与立人为帝诵《孝经》一章。以丈二竹簟,画九宫其上,随日时而出入焉。及允被害,乃不复行也。

徐整。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少笃学,好《诗》、《书》、《礼》,又好《说文》。仕吴、至尚书。著《孝经传》、《潮水论》。《汉书艺文志》:

《孝经古孔氏》一篇。《孝经》一篇。《长孙氏说》二篇。《江氏说》一篇。

《翼氏说》一篇。《后氏说》一篇。《杂传》四卷。《安昌侯说》一篇。

《孝经》者,孔氏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唯古文字读皆异。

《隋书经籍志》:《古文孝经》一卷。《孝经》一卷。《孝经》一卷。

《孝经解赞》一卷。《孝经嘿注》一卷。《集解孝经》一卷。《集议孝经》一卷。

《集议孝经》一卷。《孝经》一卷。《孝经义疏》十八卷。《孝经敬爱义》一卷。

《孝经私记》四卷。《孝经义》一卷。《孝经义疏》一卷。《孝经义疏》三卷。

《孝经私记》二卷。《古文孝经述义》五卷。《孝经讲疏》六卷。《孝经义》一卷。

《国语孝经》一卷。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几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馀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著馀书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叙其得丧,述其议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又云魏氏迁雒,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孟子

《孟子》之书,其初未列于经。然在两汉,却亦未以子书视之。汉人奏疏,往往引用。《盐铁论》引之,且与《六经》并列。其所以未名为经者,以汉人于孔子手定者始名为经也。故陆氏《经典释文》亦未入《孟子》。直至北宋,《孟子》始仄《十三经》。然王充《论衡问孔》之后,即继之以《刺孟》,知汉固已孔、孟并称矣。乌容不列其学案乎!

赵岐程曾高诱刘熙郑玄

赵岐字台卿,京兆长陵人也。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融外戚豪家,岐尝鄙之,不与相见。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年三十馀,有重疾,卧蓐七年,自虑奄忽,乃为遗令,疾廖,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诸亲行服,朝廷从之。举理剧,为皮氏长。中常侍左■兄胜为河东太守,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中常侍唐衡兄玄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玄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玄深毒恨。延熹元年,玄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辟之。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安丘孙嵩察岐非常人,乃延之家,藏吱复壁中。岐作《陀屯歌》二十三章。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三府交辟。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后仕至太仆。使刘表,造留荆州。曹操为司空,举以自代。拜太常。年九十馀卒。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

按:何异孙《十一经》问对引岐奉传云:「孙嵩藏之复壁中,岐隐忍困陀者三年,注成《孟子》。」今《后汉书》无之,疑出《谢承书》。

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积十馀年,还家讲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著书百馀篇,皆《五经》通难。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举孝廉,迁海西令。

孟子去齐,子敖饯于荦门。再举觞,孟子辞而去。子敖曰:「夫子盍赋诗?」孟子曰:「子大夫欲我赋诗乎!『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高诱,涿郡人。从卢植毕。建安十年,辟司空掾,除东郡濮阳令。

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丑子曰:「夫子何以三见齐王而不言?」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邪心去,则无不正矣!《书》曰『格其非心』。」

孟子过郯,见郯庄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文王。庄公曰:「闻夫子之言,昭然若发蒙矣。」

按:宋熙时子注所引《孟子》高注,尚不止此。但录其外书注二段,以广异闻。刘熙字成国,北海人。官安南太守。《隋志》:《孟子》七卷。刘熙注。

郑玄。

《隋志》:《孟子》七卷。郑玄注。○尔雅

《尔雅》,古小学也。考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致」,自汉逮宋,解者纷如乱丝,无从是正。然古人为学未闻格物之说。《论语》二十篇,亦未以格物训学者。则此格物者果何氏之说也耶?愚考孔门之所以教学者,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文者,文字也。又「必也正名乎」。古注亦指为文字之名。古人学文,果从何书入手乎?然则,《尔雅》盖有取焉尔。学者,幼学固必先通小学;通小学,必先识字;识字则先读《尔雅》,是不易之宗旨也。然则《大学》之格物,亦谓正于一名一物,以开其知识之先声焉耳。然则格物者,格此也;正名者,正此也;学文者,学此也。所从言之有异,而共旨一也。故《尔雅》者,六艺之关楗也。郭舍人刘歆樊光李巡孙炎

郭舍人,犍为郡文学卒史,武帝时待诏为舍人。刘歆。樊光京兆人,官中散大夫。李巡汝南人,官中黄门。

孙炎。《汉书艺文志》:《尔雅》三卷二十篇。《小雅》一篇。

《古今字》一卷。《弟子职》一篇。《隋书经籍志》:《尔雅》三卷。

《尔雅》七卷。《尔雅》五卷。《集注尔雅》十卷。《尔雅音》八卷。

《尔雅图》十卷。《广雅》三卷。《广雅音》四卷。《小尔雅》一卷。

《方言》十三卷。《释名》八卷。

《辨释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