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与坏,只是人们用自己的分别心强加上去的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的当下努力生活,而不是把目光放在遥远的未来。而我们的焦虑感则多半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我们的焦虑感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安排好眼下的事情,一心一意地去做眼下的事情,这样就能止息心头的焦虑了。很简单,是不是?
在努力生活的时刻里,在认真感受生命律动的时刻里,都不会有焦虑产生。
一个有“住所”的人,那便是囚犯,他们自以为所有的绑缚都源自于外部,实际上他们是被自己思想的绳索捆绑起来了而已。自由自在的人,他不会被自己的想法困住,也不会被外境给困住,不论他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里,他总是满心欢喜、满心自在的。
长久以来,人们在自己的意识里都有这样的概念:这个是好的,我要追逐它;那个是不好的,我要避开它。其实这些所谓的好与坏,只是人们用自己的分别心强加上去的。
我们只有用对立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时,它们才会呈现出差别来,它们才是矛盾对立的。但从禅的角度出发,一切事物、一切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必须的,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又何必焦灼不安呢?
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行动的目的性就很难真正体验到行动和过程的乐趣,所以,当我们做事情时,不要黏滞在目的上,也不要执着在过程中,只是去感受它们就好。
当我们不计较今天的不快,不担忧明日要处理的工作,不纠结做出的决定,不是把目光只放在偶尔发生的不幸中,我们就摆脱并超越了一切烦恼和干扰,实现了真正自在的生活。
当你抱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如意的事情太多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过,自己的内心本就是清净无瑕、光明一片,又何必把心力全部用在追求欲望享乐上呢?真的要把自己弄得心被物累、压力重重时才肯回头内观自己的心灵吗?那岂不是太迟了吗?
或许你的薪水没别人的多,你的职位没别人高,你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别人,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心灵的财富是否比别人富足呢?如果是,那么你又何必整日愁眉苦脸呢?如果不是,那么你整日愁眉苦脸又有什么用呢?
人类的精神世界往往会因为自己对某个观念、事物的执着而失去自由与活力,我们平时所说的“被什么东西绑住了无法脱身”,实际上是一种很深刻的固有惰性在作祟。
人,一旦他认识了自己,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因为他了解到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所以在做事情时也就能够避重就轻了。人如何认识自己?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在众生中认识自己,也可以在欲望中认识自己,亦或者在平日的烦恼和习气中认识自己,世间的一切,都是镜子,我们都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
烦恼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觉得,了解这个问题能够有效地减少我们的焦虑。烦恼从贪心中来,烦恼从自私中来,烦恼从执着中来,烦恼从狭隘中来,烦恼这样多,也并非就是坏事,从禅的角度来看,身体生病后我们才会倍加珍惜健康,烦恼积累得多了,我们才会想到破除它的办法。
古时候有个画家善于画竹,于是便有人出巨资请他画一幅竹林图。这个画家将竹叶画成了红色,这举动让来客感到很是惊讶。画家却说,竹叶的颜色,可以成为想象中的任何颜色。我们不必局限于日常经验中,因为想象的空间,永远能够带给我们生活的乐趣,把我们带离出焦虑之中。
云门禅师四处游访时遇到故人便说:“我肩上扛着杖子,东西南北却从来不分;我随意地在田野中漫步,从来都是以敲击树桩作为乐事。”这是一个保有童心的人,而我们为什么容易整天被焦虑缠绕,正是因为我们的心性中少了这么一点儿童真。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2.忠实地相信,并择取善意
盛开的桂花,潺潺的小溪,春鸟的鸣叫,这些都是自然中美好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们内心中需要的东西。
大千世界有着无穷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我们看来似乎很可怕,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是从禅的角度来看,一切变化都可以成为契机。比如,你被老板辞退了,你觉得这个变化难以承担,可这也正是你重新开始自己崭新人生的机会啊。
幸福与否其实和你拥有多少财富是没有关系的。内心的宝藏才最重要,并且这内心的宝藏是无法被人偷去的。
我们总是急匆匆地赶往一个目的地,并且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出现任何差错,免得走了多余的路。但是,事实上,世间是根本不存在“多余的路”这么一种说法的,并且,有时候多余的路上会有着更美丽的风景。
我们不应该成为一个远离世间喧嚣的旁观者,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参与其中,这种体验,是最为殊胜难得的。比如,当我们处于恐惧之中时,如果我们只是体验恐惧而不是对它抱以什么看法,那么这种体验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可贵财富。
人如果只是通过概念来认识世界,那么人与世界之间终究是隔着一层的,这也就不难奇怪,为什么我们看问题总是看不透彻,因为我们始终没有直接地去体验世界。禅告诉我们,不论对什么事情都要直接地去体验。这就好比,你在听了旁人的说法后觉得某项工作很困难,但只有你去直接地接触这项工作,你才能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困难。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也应该是这样的。
当你安静下来,了解到自己的需要,直面自己真实的欲求,你会很快地发现,有些东西是不难舍弃的,因为这种舍弃,自己的生命反而轻松了许多。这便是一种人生智慧。
如果你被纷纭复杂的外境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那么不妨向自己的心内看,向自己的心内求。我们的内心就是一座宝山,而不必把精力都放在求取物质享乐上。你可以试试,比如在工作受挫时,你问问自心,自己想要做的到底是什么?或许,你就能在挫折中转换思维,走向另一条道理。
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慰藉,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如果有人被这重要的事情牵绊住,我依然觉得他是缺少智慧的。
有所相信,并择取善意,这其实是最为高明的智慧。
有人向赵州禅师请教,古代的一句禅语“祖师西来意”,应该如何理解。赵州禅师只是说:“你往自己的内心看去。”你以为赵州禅师是答非所问吗?其实他说明了一个真理:很多时候,我们不懂得注意自己的心,所以也就不够了解自己,从而成为从众的那个。
有个学僧,跑去向睦州询问:“什么是禅?什么又是智慧的源泉?”睦州却说:“你这个可怜的娃,为什么不先问问自己的心呢?”是啊,当我们面对现实中很纠结的问题时,为什么不先问问自己的心意呢?最大的智慧,便是足够重视自己的内心。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3.日子过得不好,是因为你对自己没有盼头
生活就如同山谷里的回声一般,我们说什么,就会回荡起什么。我们喊“真是累死了”,回声也会是这句话;如果我们喊“我一定会成功的”,那么回声响起时,我们听到的也是这句。所以,假如我们一直抱怨生活不好,那么它反馈给我们的感受就是生活中充满了痛苦。如此说来,还是乐观一些去生活吧!
语言的表现,是内在心念的反映,但它反过来也能继续影响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被生活伤害时,千万不要在嘴上喋喋不休地抱怨,这样会给自己的内心一种暗示:自己的日子不好过,自己的人生没盼头。你看,乐观精神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很明智的活法。
幸福的重点,不是思索,而是洞察,而洞察的对象也不是知识技能,而是内心深处的体验,是生活的经验。通过这种洞察,我们能领略到生命中更多的美感和幸福。比如在某项工作中,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困难重重,那么你感受到的便是压力,如果你看到这困难之中的另一番意义,那你感受到的便是工作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那些简单而重复的行为里其实饱含着非常丰富而微妙的感受,可是正因为它们太过寻常了,所以我们常常予以忽视。但正是这些简单而重复的行动,却是对我们的生命影响最大的。比如一些好的或不好的习惯,这些简单而重复的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走向,所以,学会洞察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安详、静默这些并不等于怠惰懒散、毫无生气,这是一种从容和低调,有时候,嚷嚷得很厉害,并不代表就是真正有活力,而真正有活力的人,他们必定是在不声不响却热情无限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规划着自己的生活。
禅的修行,追求的是心灵的解放,追求的是心“眼”的顿开,但我们真的沉浸在这种境界中时,虽然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还是会继续存在,可我们已经不会因此再从自心中生出烦恼了。工作上的难处、生活里的困顿、人际往来中的矛盾,于我们看来不过只是一种人生经验而已,过去就好了,况且不管这处境有多难,它终会过去的。
你且看那些不满足于现实生活而又无力改变的人,他们每天都想着如何过得更好,但却又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结果生活非但没有得以改善,身心反而更加不自由了。
心的自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也是没有任何羁绊的,任何对于未来的想象,对于过去的追悔,这都是无形的枷锁,捆绑了身心的自由,然而人们却还乐此不疲,这真是很奇怪啊!
你遇到不快乐的或者快乐的事情,无非是因为自己心念上的分别。如果你了解自己的心念上的分别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烦恼,那么你看待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平等如一的。比方说,你在生活中只是看到了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人,那么你在人际关系中便会有烦恼;如果你看到的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丰富自己生命的助力,那么你便不会有烦恼。
如果哪一天,你看到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觉得它们很美好,同时看到给你惹麻烦的人、让你难堪的人也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收益,从而不再生起烦恼,这便是真正地用禅在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了。
人不需要对生活有过多的要求。锦衣玉食与粗茶淡饭有区别吗?高档别墅与普通住宅有区别吗?坐拥金山与勤劳工作有区别吗?只要内心踏实,念头清净,便自然身心快乐,又何必用世俗的所谓标准来捆绑了自己、打破内心的平和呢?
禅所关注的只有生活,只是人心。正因如此,禅能够教给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事。当薪水不够多时,我们想的是如何节俭度日,这是一种禅;当被别人的言行冲撞时,我们想的是任何人都会有过失,这也是一种禅。能够想到这些,内心便自然不会再生起波澜,这总比那些动辄就抱怨日子不好过、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好的人要智慧得多!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只是从外部原因来寻找答案,但我们最好还是把审视的目光转回到内在。所有的烦恼根源都在自己的一心之间,你问问自己,遇事时是否真的能够直面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够不那么钻牛角尖?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你又如何能够不烦恼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4.停止那些非分之想
一想到人生中还有那么多个明天,我就在想:眼前的失败或者痛楚,那根本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一切都圆满了,那么,我们要那么多的明天去做什么呢?空虚地度过吗?
有一天,临济禅师向他的弟子提问:“如何才最接近道?”这个弟子一时语塞,没有回答上来。临济便高声喝道:“还不快出去!”后来这个弟子自己有了觉悟,他在被老师赶出禅堂后心里很痛苦,但正是因为这痛苦的存在,才想着要如何才能平息下来。原来,生活中的痛苦,并不是让我们去痛的,而是要我们从痛苦中想到解决痛苦的办法。
有个命运坎坷的人向一位老者诉苦,说自己的人生中充满着各种痛苦。老者听完就笑了。他不是嘲笑这个人的软弱,而是要告诉他,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你认为自己的生活中痛苦太多,可是,并没有人叫你死盯着痛苦不放啊!
如果我们了解到,因为这些痛楚的存在,才能够使自己在未来的生命中承载更多的精彩,那我们还会抱怨吗?恐怕我们会对这些痛楚感恩了吧?
古时候的一位禅师说得好:“宇宙能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世间的不平事那么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身心柔软,不是不关心世事,而是不要莽撞行事,这个,离不开一颗带着禅意的心。
我们要时刻检省自己的内心,要在生活中做到包容、忍耐、大度,让自己的心是温和的,充满善意的。在是非面前忍耐三分,在争执面前退让一步,以禅的角度来看,这都是另一种方式的前进,而这种前进,是任何功名富贵都无法换来的。
盘贵禅师就曾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告诉一位坏脾气的武士:你那暴躁的脾气,无非是因为外界事物违逆了你的心意而生起的。假如你的心,不曾因外界事物的好坏而发生动摇,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几句话就欢喜或生气,你又怎么会长期地生活在暴怒里呢?如果你安静地想想,你会发现,这个道理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心头的火气,无非是由于自心执迷造成的,而要使身心平和清净,就要放下无数的偏执。当我们能够看到痛楚带来的不只是难受时,身心便自然无比舒坦自在。
有很多职场中人,说自己每天都活在难受中:工作压力大,受不了;薪水少,出力多,受不了;同事比自己升迁快,受不了;某人工作不辛苦且酬金高,还是受不了。从禅的角度来看,任何比较都是毫无意义的,除了徒然地给自己增加痛苦,还能有什么呢?如果你真是觉得受不了,大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啊,可为什么你宁愿抱怨,也不思考如何改变呢?
当你陷入痛苦时,你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事,当你的心态变了,对事情的想法也就不同了。人生苦短,你何必钻牛角尖?若是把一切的痛楚都看作是对心灵的磨炼,是为了让自己做更大的事业,那么,你的情绪还会那么糟糕吗?
我们不必依赖他人和外境,也可以让生命变得丰富、愉快。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静心,心安定了,乱纷纷的念头也就少了,身心不再杂乱,你也就有更多的心力去经营自己的生活了。
要提防心中的贪婪欲望。我们是要做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做金钱的奴隶,诚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贪欲和执着,只不过,有智慧的人能够及时发现,并告诉自己“停止那些非分之想”,而这种人,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清楚明白的,因此,他们是幸福的人。
世间事物变幻无常,我们却总是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或执着于不开心的事情而万分纠结,这都不是禅的智慧,都是愚人的想法。禅认为,当我们执着地陷入在一种观念里,就会失去接纳其他观念和事物的可能。所以,要看到另一种意义的获得,比如从苦痛的过往中获得某些经验,从此丰富自己的人生。
在中国古时候有位慧海禅师,早年他曾向马祖求问禅道禅法。马祖说:“你自家的宝藏都丢下不顾,跑到我这里来做什么?我这里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后来慧海终于明白,禅就是要领会自己的心念,它存在于自己的心念之中、生活之中,向外人去问,那自然是得不到的。学习禅法,就是要唤醒自己的心,至少,要让它对生活保有观察和热度,才谈得上让生活有起色吧。
从前有一个专门负责敲钟的小和尚,他很受住持的器重。因为他每次敲钟都是怀着清净和庄严来做这件看似简单枯燥的事儿,也正因此,他才从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其实,我们也应该有这种精神,这才是禅的风度。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枯燥、绝对的痛苦和绝对的无趣,只要我们的心丰富多彩、充实活泼,我们就能在看似平常的生活里体验到乐趣。
一切烦恼都是在自己的心内瓦解掉的。从来没有人给你“惹麻烦”,你所谓的麻烦,不过是为了迈向更高阶梯的垫脚石而已。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生活是什么?它就好比一幅图画,我们需要不带犹豫地去完成。在遇到困境时,没有必要陷入到痛苦里面,我们要明白,人生总会充满困境的,以平常心去看待就可以了,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有个路人在房檐下面避雨,他看到一个打伞的僧人路过,就请求带他同行一段路。僧人说:“我站在雨中,你却在屋檐下,何必需要我带你呢?”路人说:“可是,你有伞,我却没有啊。”僧人说:“那么,你应该找的是伞,而不应该来找我啊。”这雨,就好比我们要面对的困难,伞就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方法,这方法应该靠着我们自己找,而不应该只盼着别人的施舍。
生活不像画作,可以随时涂抹修改,但我们也没必要因此就以为生活之路必然充满痛苦。不论痛苦快乐,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那么,不论是痛苦时还是快乐时,我们就都不会沉湎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了。
把人生总结成五花八门的道理和教条,这从来不是禅的智慧。禅只是说,你们要有一颗平常从容的心,带着这样的心去处理世间的万事吧。
古语说得好:“热闹场便是道场。”只要我们能熄灭自己的妄想,放下自己的执着,哪里不是一样的清净呢?哪里不是一片平和呢?即便是在矛盾重重的单位里,或者是在诸事琐碎的生活中,我们不也是一样能快快乐乐地工作、生活吗?
我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是这样,工作中也是如此。越是平常的生活,越是平常的工作,才越能给自己的心灵带来清净和舒坦。
要在工作、生活中保持清净的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维和心念。在压力面前,一定要从积极的方面去看问题,禅是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的,当你选择了肯定的、正向的心念,你才能够将问题和困难否定掉。
我们若想对真理、人生、禅有所领悟,就要放弃一切固化的意识和观念,然后从固化思维中跳脱出来。由此就能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方法,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生命,我们便总能得到新的发现。
真正的平常心境界,不仅是不因外物的有无而或悲或喜,不为外境的变化而迷失自我,更重要的是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独特的体认。不自傲也不自卑,在任何境遇里都能保持平和欢喜,这才能算是“平常禅”。
太过精明的人活得都比较累,因为精明到给自己的心里平白地增添了许多不快。反而是那些看起来简单、朴拙的人,他们往往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对于工作上的尔虞我诈不那么上心,对于人情冷暖不那么敏感。如此,你的心就会轻松许多,你也不会被自己无端生起的焦虑所困扰。禅不仅教给我们摆脱理性的困扰,更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摆脱非理性的苦恼。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被错综复杂的条件束缚着,更被自己的观念束缚着,就如同那木偶一般,没有任何自由。这种情况当然是悲哀的,但更悲哀的是,当有人在我们面前指出了获得自由的道路,我们却视而不见。当我告诉身边人,通过禅修,就能从自己设定的桎梏中逃离出来时,我看到的只是一双双麻木的眼睛。
通往精神幸福的道路是何其重要!如果你经常被烦恼和痛苦纠缠,那么你就会认同我的观点,只有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幸福,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意义。
如果你要摆脱束缚自己的种种条件,那就要淡化你的物质欲望。很难想象一个整天追逐享乐的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平和喜悦,也很难想象一个陷入欲望漩涡里的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
人生的重点不是物质的盛宴和肉体的欢娱,而是灵魂的体认。外在生活即使在外人眼中看起来很好,但内心如果烦恼不断,也一样是痛苦的,毫无乐趣可言。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5.自己的言行充满善意,才能活在一个温暖的世界里
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向惟宽禅师请教:“既然每个人都有身口意,那么我们该如何管住自己的言行,以免自己会伤害他人呢?”惟宽禅师说:“说好话,做好事,让自己的言行清净和善,便是最好不过了。”其实,这个原则也适用于现代人。让自己的言行充满善意,我们才能活在一个温暖的世界里。
有时候,禅师们在解答弟子提出的问题时,往往喜欢先沉默一段时间。这种沉默,其实是对提问者的一种考验: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要等下去了。其实生活对每一个人也是这样的:如果你遇到了麻烦,你对自己没了信心,那你就不必指望着生活有改善了。所以说,做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一休和尚被一个将军请到了家中,说是要麻烦他把那屏风上的老虎给抓住。一休看到那屏风便说:“你们有谁能把这老虎从屏风里赶出来啊?这样我就可以抓住它了。”将军哈哈大笑:“纸上画的老虎,怎么能赶出来呢?”一休正色说道:“既然是纸老虎,又何必要抓住呢?”一旦有了智慧,生活中的困难和这纸老虎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当我们总是把目光停留在他人身上时,我们就会盲目地以自己的短处去比对他人的长处,而世间最蠢的事情莫过于此。因为当你不认识自己时,就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在无形中给了自己很多压力。
世人不仅容易被外物的表相迷惑,更容易因为不了解自己而产生各种困惑。生活中最明显的一个事例就是,我们因为他人对自己做出的评价而在悲喜间变化。当然,真正要做到不计较是非毁誉,并不容易,但我们却可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磨练自己的禅心,看到真实的自己。
他人对自己的评论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有何种心态。如果你把别人对你的毁谤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那么你就会取得高于他人的成就。更何况,他人的言行我们无法管制,但我们可以管理自己的心态,所以,我们为何要去做他人舌头下的奴隶呢?
人的价值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看似最不起眼的人,他也有创造出财富的可能,只要他认识到自己的具体能力是什么就可以。所以,禅的全部目的,就是与鲜活的生命融合。
在人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便是当下,因为只有当下是我们可以真正支配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就是那个在当下和我们共事的人。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做的一切都能利益他人。所以,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看似平常实则不平常,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是崭新的。这个,便是禅的真谛。
看看那些禅师们,他们都是先有了禅的体验,而后才能对他人说禅。所以,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啊。
已经过去的,再不可能回来;尚未到来的,人们无法预测。因此只有当下的时刻才是真正可以支配的。最愚痴的莫过于那些有远大的目标却又不在当下努力的人。能够做好手头的事儿,这本身就是契合禅理了。
许多人为了并未发生、还未到来的事情而忧虑、担心,凭空给自己制造压力,却不知道为了那些尚未到来、不可预知的事情而烦恼、忧虑是最愚痴的行为了。这正如古时候的一个禅师所说的那样:“别问我哪里是禅,哪里是道。你只看你脚下便是。”
如果你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产生执着和黏滞,那么你就是自由的,你的精神就是契合禅道的。
我们都在追求一种“无心的境界”,但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无心的境界,是不因妄想而生烦恼,是不为琐事而有疲累,是不把生活当作挂碍。禅讲究云水随缘,说的正是无心的境界。
无心的境界不是要你对生活里的一切事都不上心,而是要不留挂碍地去处理每一件事。
我们的生活环境好比是瓶中之水,我们的心灵就如同花朵,我们只有在生活中时刻净化自己的身心,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缺点,忏悔自己的过失,这样才能吸收到禅的智慧。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6.不刻意追求结果,往往最能收获到好的结果
人们把生命描述为火花或电光,借以说明生命的可贵。同时,生命中的各种际遇也是稍纵即逝的,也同样的可贵。所以,与其等待生命中出现奇迹,不如自己去创造奇迹。
崇信禅师对他的师父说:“我追随您多年,您还没有给弟子做过开示呢。”这个老师父却说:“要想得到生命的启示你问我做什么?为什么不回顾一下自己的生命历程呢?”生命中的一切,皆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只是,我们的心里还不够敏感,所以总是会忽视掉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你我都是病人,尽管我们的身体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毛病。我们有眼睛,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我们有耳朵,但听不进任何真实有益的建议;我们有舌头,但却用来论断别人。你说,我们难道不是生病了吗?
如果你发自内心的行善助人,这是很好的一种修行;但如果你在行善助人之后很急切地想要从中得到回报,那么便是给自己的心灵捆上了金子打造的锁链,虽然它是黄金打造的,但那也是锁链,一样会让你失去自由。真正做善事,不是自己为了换来好的结果才刻意地去做善事,而是真正地投入到善意的生活之中。不刻意追求结果,往往最能收获到好的结果。
被压迫的精神在不断地呼唤自由,但是人们却又一次次地陷入欲望的陷阱中。生活永远都是在烦恼中打转,除非人们能够识破诱惑和欲望,将追求享乐的时间用在观察自心上。
我们不要依赖物质,也不要依赖逻辑,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可依赖的,如此,便是强调人的独立性,肯定的是人本身。
生活中的那些所谓界限,不过是人们给自己树起的藩篱,人能够树立藩篱和围墙,自然也能拆掉它们。你可以细细地体验一下,自己曾经钻牛角尖想不通的事情成为引起烦恼的根源,但是当自己想明白了之后,身心便顿时舒爽、自由,你看,并没有谁帮你“拿走”那些烦恼,它们的的确确是你自己化解掉的。
曾经有个禅宗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别人舌头下的奴隶,同时也告诉诉我们学会控制火气是多么的重要。若是要收敛自己的脾气和个性,这个过程多少会有点儿痛苦,但收获的却是心灵的安宁以及对情绪的自主。没有什么是人们克服不了的,只要你敢于面对自己的习气和毛病。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眼前的表面事物所蒙蔽,或者是以先入为主的想法去看待别人,这样就会固执于自己的想法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禅的智慧告诉我们,当我们执着于外境,执着于自己的评断时,就听不到其他的声音,看不到其他的事物存在,因此,就难免犯下许多错误。可见,固执也是一种病,更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啊。
世上的一切陷阱,其实都是人为的,我们固守在陷阱中,也是因为自己的固执。但是当我们接触到禅,并且在了解到一切的自我设定都可以打破时,我们的身心便得到空前的自由。这种自由不需要别人赐予我们,这是我们自己的领悟。
我们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纠葛,只有不愿放下恩怨的人。当我们放下满怀的仇恨,以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一切,自然就能感受到轻松与自由了。但问题就是,这个过程很艰难,所以,我们要守护好自己心头的善念,哪怕是一丝一毫。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到了最高层面,那应该是心与心的融合。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做到。因为我们给自己的心砌上了一面厚墙,我们以为这样就会不受伤害,但也因此而将自己封闭起来。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只做真实的自己就好,至于所谓的伤害,无非都是我们想得太多的缘故。
在生活面前,任何辩解和说明都是徒劳的,只有安然地活着,才是真正的生活。当然,这也需要我们有一颗至真至纯的心才能感悟得到。
如果智能带给我们的只是困扰,而不是把生活变得更好的动力,那么智能便沦落成束缚我们的囚笼。可惜的是,人们往往追求智能,而不去思考如何应用它,并且,不被它束缚。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一种。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7.正知正念:好的积攒多了,坏的自然进不来
临济有个弟子带着满心的疑问去请教问题,没想到却被临济打了一掌。这个弟子很是纳闷。但后来他看到临济大步流星地走开的样子,便又笑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临济虽然没说过一句话,却以实际行动告诉这个弟子:不论当下发生了什么,它都会成为过去的。然而,我们就是缺少这么一点智慧,才把自己搞得很累。
一个学僧问禅师:“我们在打坐,街头的乞丐也在打坐,我们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他的师父拿出一枚铜钱,说:“乞丐打坐,是因为被物质欲望覆盖了内心,他们是在不断地索取,而我们却是在学着舍弃。”说完就把这枚铜钱放到了一个乞丐的面前。只知不断索取的人生是沉重的,有舍弃的人生才是明智的。
日本古时候有个梦窗禅师,某天他乘船出行时竟无辜被一名武士给打伤了。事后,有人对他的遭遇打抱不平,梦窗禅师却说:“我们不必随着别人的情绪而行动,这样就是真正的自在。”所以,当有人对我们发脾气时,我们实在不必跟他较真,为什么一定要被他人的情绪影响呢?
慧南禅师对一个弟子说:“我要传授给你最上等的法门,你信不信?”这个弟子连连点头说:“一切都听师父的。”慧南禅师突然变了脸色说:“什么都听别人的,那么你还有自己的想法吗?”虽说我们要虚心求教,放下自己那些固执的见解,但同时,我们也要留下独立思考的能力,万不可成为他人思想的傀儡。
正知正念就说我们身处逆境恶缘时要不生嗔恚。逆境恶缘即是不好的物质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你还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安然,不气恼,不仇恨,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陷入到痛苦中,这便是真正的正知正念。
最好的生活,就是去创造,而不是沿袭他人的路数。
在日本古时候,东京有一位东云禅师,他对一个以雕刻佛像为生的信徒说:“要想雕刻出真正具有佛性的佛像,就要有一颗虔敬的心。”东云禅师所说的“虔敬之心”,不仅是珍惜福报的心,也是敬业之心,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用这颗虔敬的心来做事,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真正圆满。
有人把工作上的困难看成千斤重,有人在面对难题时却能轻易化解,这其中除却能力上的差别,心态上的差别似乎更能起到关键作用。一个有禅心的人,他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能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去解决,但心态却是同样的:安住在对自己的信心中,而不是因为外境艰难就有所动摇。
在你发脾气的当口,如果能够意识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及时收住坏情绪,那么你便是在当下的那刻收获了禅的经验。这种经验虽然是刹那间出现的,但它却会深深地播种在你的生命土壤中。
我们在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时,很多时候总是被表面的困难吓倒。如果我们真的动手去做,而不是一直在自设的恐惧和焦虑中过活,那么就会发现,所谓困难,并不如同原先所想的那样。可见,真正阻碍我们前进的,并不是生活里的障碍,而是内心中的障碍。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各有因缘莫羡人”。这是说每个人的际遇和命运都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轨迹,谁也没必要羡慕谁,也没必要嫉妒谁,更没必要去模仿谁。但只凭着自己的本心,去做着手头的事情,如此便好,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安心。
同样的一斤米,从不同角度衡量,它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寻常人家不过当它是几碗米饭;农民看来,它能换成许多铜钱;在富贵人看来,一斤大米根本不算什么;饥寒交迫的人却觉得一斤米可以救自己的性命,所以它非常珍贵。
从前大珠慧海禅师就曾告诉过他的弟子:“你不要妄自菲薄,你的心性就是佛性;但你也不要因此骄傲,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我们缺少的正是这样的认识。每一个找不到自我价值的人,都应该体会一下这句话,因为价值是需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体现出来的,而在此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端正心念。最踏实的生活,还是要从小处着眼。
有人问:“为何我总是感到无处不在的压力和痛苦?”我回答:“因为,你放不下对自己的执着。”有些人总是放不下自己,这就导致困扰重重,在生活中破除“执着”,就要有一点“无我”的精神,比如被人误会时,你首先要做的不是争辩,不是怀恨,而是反问一下自己:“哪一个是‘我’?别人如何评价‘我’,这个和自己有关系吗?”
你看,野花在春风中轻轻摇摆,鸟儿在山林间无忧无虑地歌唱。你以为它们如此自在是因为没有被人伤害,实际上,它们只是比你活得更纯粹罢了。野花摇摆的时候就不去想是否会被人采摘,鸟儿歌唱的时候就不去想是否会被猎人瞄准射击。而我们呢,在工作的时候想的是三日后的约会,在约会时又想到工作上的安排,你说,如果你经常这样活着,还能自在吗?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8.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不论做什么,行、住、坐、卧都应该是心思集中的,处于这种状态下,才算是身心合一,才能全身心地在当下之中体验生活。假如我们做什么都是分心的,那岂不是浪费时间?
心一旦脱离了我们的控制,就会如同那不羁的野马一般,被自己的情绪左右,所以,看顾好自己的心,总比对着他人的生活指指点点要明智得多。
大慧曾对他的弟子们说:“不论是在行走,还是打坐,不论你们做什么,都应该把心思放在眼下正在做的事情上。成功的法门就这一条。”大慧说的完全正确,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与心才不会脱离我们的掌握,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主人。
当我们把所有的心力都集中在事业上,就好比,母鸡孵小鸡,或者苍鹰追赶猎物,那么我们的事业岂能不成功?做事业就如同参禅一样,要有十分的决心和十分的信心。
有个刚来禅寺的人,他问身边的师兄,什么时候才能学有所成。他的师兄告诉他,当你停止这个疑问时,便会学有所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自己的事业什么时候才能成功,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我们只有把精力放在手头的事情上才是最明智的。所以,停止无意义的追问,埋头去踏实做事吧。
如果你有一颗纯净的心,就会破除那种执着于获得好果报的贪执心,也就能不带着功利心做善事。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要能够扛得起压力,受得了委屈,如此才能看到希望,活出自己的精彩。当然,这首先有一个前提,那便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忙碌中,而不是整日地愁眉苦脸,要全身心地去有所担当。
“求人不如求己”,并不是说在工作、生活中可以忽略朋友的帮助、团队的力量,而是说在生活的道场里,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成功的指望都放在别人帮助上。人一旦形成依赖心,就会生出惰性。
战场上没有常胜的将军,人生的道场上也没有只胜利不失败的情况,失败不可怕,但如果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那才会真正断送自己的美好人生,任何的失败,都意味着成功的开始。
同样的一个人,有人抬举他,有人贬低他,其实,这些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要紧。因为每个人对他人的评价,都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究竟能做成多大的事业,这也不是由他人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人到底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的价值从来就不靠他人的评断,而是看我们如何给自己定位。
成功时不炫耀,遇挫时不悲观;得到时不狂喜,失去时心坦然。不以自己为中心,在不断的变化中收获生命的经验。
一休禅师曾经对某位来访者说:“一休万事休,更莫造怨仇,这便是我的禅了。”人与人相处,产生矛盾时各退一步,坦然相对,世界一片宽阔,身心无限自由,这就是禅的精义了。
在几千年的进化中,人始终有一个没能克服的缺陷,这便是“习惯性”。因为习惯性的存在,我们才对平日的生活熟视无睹,而生活中却有着那么多的美好,我们却仅仅因为“习惯了”而对它再无感觉。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我们都要做好规划,带着有追求而不强求的心态去努力完成,而不是对结果特别执着。每个人的能力总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没必要把目光全部集中在结果上,自己付出了辛劳,锻炼了自己,那么,又何必对结果那般在意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