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 »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全文在线阅读

第三章 恰到好处的自省,要知道自己想去哪里

关灯直达底部

1.凡是躲不开的,那就正视它

我们的生活又累又苦,但还是要咬牙硬撑下去,对不对?但你为何不自省一下,是只有你一人的生活过得没有滋味吗?很显然,不是!那么,那些将生活过得如诗歌一般的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充满自省的生活。

有人向善峰提问:“我是个一无所知的人,无法停止自己的疑问,请问这该怎么办?”善峰说:“没有谁能够停止生活里的困惑,既然无法停止,那就正视它。”一旦我们发现,学着去正视自己躲不开的事情,那么这些事情也就不会继续困扰我们了。

神光向达摩求学时说:“弟子内心还没有安顿,请您帮我安心吧。”达摩便说:“把你的心拿来,我才能给你安啊。”我们的心,确实很难安,因为我们常生出许多负面情绪来。但如果我们识别了这些情绪,就能够安抚它们了。最怕的就是,我们明明心理有许多问题,却一直不敢面对,这就会导致问题一直存在。

弘忍的弟子向他求教:“怎样才能看住自己的心?”弘忍说:“只要守护好它就是了,何必问那么多?”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总是喜欢想问题,却缺少直接面对问题的勇气。

有人向慧海提问:“什么样的心,才算是平静的心。”慧海说:“就好比照物体的镜子,不论物体是什么样的,镜子照射物体的功能都不会受到影响。”我们的心,也应该这样。不论外境如何,都不要把心陷落进去,这样才能保持冷静和清醒,也才能够看清楚问题。

吃喝是欲望,要生活得更好也是欲望,欲望有什么可怕的呢?以禅者的眼光来看,欲望是躲不开的,既然躲不开,那就正视它,说不定这样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虽说断除烦恼是个人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对他人的烦恼就袖手旁观,所谓的为社会尽力,并不是要我们都去立下什么丰功伟绩,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地帮助别人,也是很有意义的。

人,应当是有“根”的,但如果人们因为欲望泛滥而把这条根忘掉,就会出现相互之间的迫害、欺诈,于是,人的尊严便丧失了,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异常。如果说有什么智慧能够让人认清欲望,那么便是禅了。禅能制止那些过多的、泛滥的欲望,而使人保留能够生活下去的正当的欲望。

对生命的追求,这是人性的闪光,是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走的权利。但是,在求生的过程中,依然可以见到禅的光芒。因为有了这样的光芒,我们才肯忍受屈辱,因为禅告诉过我们,人生总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禅给求生者以信念,让求生者能够平顺地度过人生中每一个艰难的时刻。

不要以为工作与精神活动就一定没有联系,你看,那些在本职工作上做得出色的人,他们的人格品行和精神境界也绝不会差到哪里。有些人,他们总能意识到工作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并随时调整心态,保持最佳状态,所以这些人最后不仅成了行业中的佼佼者,而且还成为了一个精神世界闪光的人。

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他们最后不过化为一捧冷灰,你看,人生不过匆匆百年,在吵闹不休的世界里平静淡然地生活,这才是真实的幸福。

“生活着”与“真正的生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浑浑噩噩地也是活着,但没有活出任何质量来,活得也不明不白。而真正的生活,却是感受到山川草木的存在,活得不那么麻木而且能够看得到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有些人认为,生活的主要意义就是赚钱谋生。诚然,这个想法也不能说是完全错误,但如果我们只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那么我们又如何能有生活的热情呢?禅家认为,真正的生活,乃是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

一个忽视了自然界生命的人,他多半儿也会忽略了自己的自由,不珍惜自己的自由。一个不懂得区别哪些是合理正当的欲望的人,他肯定也不太懂得什么叫作尊重本心去生活。这便是从禅的思维里得出来的启示。

一颗没有爱的心,是绝对不会爱护他人的,一颗将所有欲望都一概排斥在外的心,绝对会枯萎干涸的。没有欲望的人,并非因为他高尚,而是因为他有一颗僵死的心。

在欣赏鲜花的时候,如果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也能使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花的灵气,那么它的存在便是有意义的,是真实的,否则,那便是虚幻的。正如同,当一种欲望催促我们向前行走,催促我们把生活变得更美好,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

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才能在各种欲望中做出区分,这类人,他们的心头总会有些善意存在,因而他们可爱又真实,是值得我们亲近的人。反之,如果有人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么他的心中常会出现损人利己的盘算,这类人,还是尽早远离比较好。

所谓智者,理应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上。而有些人却到处搜罗别人的事情,然后还要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加以比较,这种做法实在是可笑、愚蠢又令人叹息啊。

生活需要一颗灵活敏感的心,但总有人说,太过敏感的人便会生出许多苦恼来。但从禅的观点来看,人的苦恼乃是因为执着所生,而那些心性敏锐却又善于调整欲望的人,是极少会陷入到苦恼的漩涡之中的。

可能你们觉得生活太操心,太琐碎,也太烦闷了。但是,操心也是一种乐趣呢,如果你只是看到因为操心带来的烦恼,那么你的生活中必定处处是烦恼;但如果,你感受到了操心之后带来的充实感和愉悦感,那么你会觉得这种操心的生活真不错呢!

当你看到世上那么多可爱而又无辜的生命遭受痛苦,你心底那慈悲的泉水就会奔涌出来。在禅的世界里,一切生命皆是平等而无高下之分的。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2.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它们会让你寸步难行

仙崖禅师发现自己的一个弟子经常趁着夜色翻出院墙出去闲逛,某一天晚上,这个弟子正要翻墙出去,却被仙崖禅师逮个正着。弟子惶恐至极,仙崖禅师却很宽和地原谅了他。禅师说,他对每一个人都抱有期待,却不过分期待,但这个弟子日后却十分勤奋。你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不做过分的期待,或许我们的生活将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呢。

真正的安定一心,是不思考是、非、善、恶,是不去计较,也没什么执念。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安定一心,因为我们想法很多,但每一种想法对现实人生都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胡思乱想、平添烦恼而已。

昔日曾有人向禅师求教:“怎么才能轻松自如地生活。”禅师想了想,就说:“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看还是不要说了吧。”为什么呢?每一个人的生活,原本就是要经历各种大事小情的,如果说要过着轻松自如的生活,那么这便是一种奢望,因为我们不可能不遇到障碍。抱着这样不合理的期盼,生活如何能轻松呢?

几个僧人聚在一起闲谈时,其中的一个说,他的抱负就是要尽快地获得觉悟。其他人一听,便觉得他很有志气。这时他们的师父说:“我看你未必能够得到至高无上的觉悟。”这个僧人当下就生气了。你们看,往往是嘴巴上说得最厉害的人,在实践上最是差劲。嘴上的期待不合实际,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如果你的心是鲜活的,那么你一定能够倾听得到春、夏、秋、冬的生命节奏。在禅的世界里,保有敏锐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福气。

人的苦痛,很大一部分源于不切实际的期待。你不会写诗,却偏偏想成为诗人;你不去学习,却偏偏期待着成为优等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会让人寸步难行,因为你只是活在期待中,却没有踏实地付出行动。

人,往往就是在一念间从天堂堕落到地狱的。这一念间,如果我们的善念多于恶念,那么我们体验到的就是生命的美好。可是,这种看似短暂的善念,也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

永远不要期待着不被别人嘲笑,永远不要期待着被所有人赞扬。因为这本身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面对他人的嘲笑,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难以适应,但有些人偏就能从容接受。因为,真正的强者能够把别人的嘲笑当作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却不会在嘲笑中失去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他们不活在期待中,自然也就不会有所失望。

我发现人们往往是厚死者而薄生者,但生命的意义不应当更多地放在活着的时候吗?如果你今天活得没意思,那么死后即便是葬礼办得再怎么隆重,那也不过是给别人看的,与你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每一个人,他都有着向善的义务。如果你看到有孩子虐待小动物而不劝阻,仅仅把这当作是孩子的游戏,那么便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在禅的世界里,一切生命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哪怕弱小卑微如蚂蚁,也是如此。

生活的趣味,源自于对生命的热爱,诸如那些追着拼命逃跑的小动物身后竭力打杀的行为,依我看来除了残忍便没有什么乐趣。但如果把打杀变为保护和救助,生活便顿时充满了意义。因为在对弱小生命的欺凌中,人的残暴本性暴露无遗,而只有当人的心中充满了善意,才距离禅境最近,距离残暴最远。

禅不应该仅仅成为慰藉心灵的麻醉剂,而应该真正地成为促使人们慈悲、向善、博爱的动力。比如,当我们看到旁人有危险时,我们就能想到他人将要承受的痛苦;或者,看到别人身处困难之中,我们能够对这困难感同身受,这样,自然就会生起向善慈悲的心。有了这样的心,你才能成为受世人喜爱的那一类人,而你自己也会活得更加坦然。

古时候有位月船禅师,他在被人误解、嘲讽之后却依旧能够保持自己的清净喜悦之心,因为他时刻都活在禅悦中,他是个真正自在的人,因此,他从不计较世人的毁誉,反而把这些看作是磨炼自己心性的“试金石”。现代人如果能有他这种气魄,何愁自己的事业不成就呢?

常有人说,自己太忙了,想安静都静不下来,所以,应该先忙完手里的事情,然后自然就会平定下来了。我说,其实你本末倒置了,如果你先让身心平静下来,那么你就不会那么忙碌了。用忙碌做借口,是因为你还没有受够忙碌的苦,当你受够了,自然会去追问让心静下来的法子。

虽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有着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但如果大家只是将自己封锁起来,不去与人交流,那么自己的生命体验也会越来越苍白。禅告诉我们,要不带评判地去看待他人的经历、感受,因为这样,实际上是在充实自己的生命。

禅,不是衡量是非的标准,它只是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一颗是非心,永远活在是非中,这样生活,那可太累了!

如果你只是盲目地追随他人的生命感受,那么自己就会变成毫无生命力的海绵,你始终在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感受,却不曾活出自己的感觉,这对于生命也是无益的。

只要人们献出爱就终究会有所收获。我们总感觉有很多的不如意,其实那是因为我们贪求得太多而造成的。你关爱别人,别人就会关爱你;你用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不会对你太差。真正的善意带来的幸福,总是在付出之后才能感受到的。

许多人追求的是一种看似完美的生活,但从禅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完美不过是徒然地给生命带来不必要的负重罢了。生命正是因为有了某些残缺才显得更加动人。你想想看,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能拥有什么,那么你还能品尝得到奋斗过程的乐趣吗?

当我们对别人充满善意时,其实这种善意也会回馈到自己身上。怀有慈爱之心的人,总能无悔地活着。

古时候有句话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生活中,没有谁能够不犯错,但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错误选择宽恕,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禅认为,世上没有罪恶的心灵,而只有不开悟的人,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感化,而不是训诫。所以,适当地宽恕别人,耐心地帮助别人,这是很智慧的做法啊!

如果不扫除无明的黑云,那么我们的心将永远没有和平与安宁了。而这无明的黑云中最显眼的一朵就叫“求不得是苦”。为名利,为金钱,为了各种欲望,我们一直都在“求”,但自己的欲望永远都填不满,于是就会痛苦丛生。要根治它也好办,心头常有“感恩”和“知足”就会有喜悦相伴。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3.感到迷茫,只是因为你太懒

有人对景岑禅师说:“我现在活得很迷茫,恳请您来帮帮我。”景岑禅师说:“如果你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就不会迷茫了。”这个人他表示不懂。景岑禅师无奈地说:“夏季,要找阴凉的地方休息;冬天,要坐在暖和的火炉旁。”在什么时候,做相应的事,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迷茫了。

药山惟严静坐时,一个弟子跑来问:“您这是在做什么呢?您又是在想什么呢?”药山惟严说:“我在做我应该做的,想我应该想的。”这个弟子并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只得带着很迷茫的眼神走开了。当你总是关注别人的时候,就会顾不得自己的生活,你说你不迷茫,谁迷茫。

一个年轻人来找惟严禅师,他说:“我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完全摸索不到,恳请您能指导我。”惟严说:“我并不能帮助你什么。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他自己才能把握。”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就会四处找名师来指导自己。可是,名师能够给予的只是理论,人生的实践艺术,还得靠自己来探索。

师兄弟两人外出参访,师弟问:“路在何方?”师兄说:“路在脚下。”师弟又问:“道又在哪里?”师兄回答:“还是在脚下。”师弟抱怨:“我看不到。”师兄劝他:“看好你脚下就好。”人生的路很长,但我们也得一步步地走完,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事事都求别人,所以,还是看好自己脚下的路吧。

一般的人,他们的内心总是不坚定的,很轻易地就会被外境的变化所左右。始终都是外境的奴隶而不是自心的主人。他们活得那么迷茫又困惑,经常被困住却又无计可施。如果他们能从禅观中去观察这人生、观察这外境,那么很轻易地就会发现:一旦内心坚定如磐石,那么任何外境的风吹草动都不会使自己有所动摇。

如果你只是热衷于金钱、名利、地位的角逐,而不懂得欣赏生命的美。那么你的内心就不会得到平衡,而是一直在羡慕、妒忌、犹豫等情绪中度过。你的日子没有一天是安静的,你的心也没有一天是安稳的,就好比波涛中颠簸的小船,随时会淹没在欲望的海洋中。

所以,人是需要在心灵深处安放一个什么来作为中心、作为支撑的。有了这个支撑,心就不会迷失方向,有了这个支撑,心和身就都是自由的,就不会随波逐流。

我们只有找到生命的意义,这个世界的主人才能成为我们自己,若不然,世界便成为了束缚我们的牢笼。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但最后的落脚点必然是慈悲众生,因为个体只有融入到众生的海洋中,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当然,禅是肯定个体价值的,但这并不说明,个体就一定要脱离众生才能显出其价值。

在名与利之外,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价值,那便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名利固然重要,它们是人生前进的动力,而且名利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名利如果应用得当,一样可以拿去帮助别人,而不会成为生命的负重。用名利来服务他人,这就需要有清醒的意识,要知道名利不过是幻影,是转瞬即逝的,而善意才是真的对未来的生命起重要作用的。

如果与人类的历史相比的话,我们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所以,我们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就应该尽情地品尝生命的乐趣,如果你怀着这样的想法去生活,那么你的日子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你在举手投足中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对于如何生活、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谁愿意别人对自己完全否定,所以,我们不该对他人的观点完全否定,而是要耐心地、不带偏见地去观察;同时,我们也不要期待所有人都能同意自己的观点,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足够懂自己。禅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并且,多去关注事物美好的一面。

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认识自己、降伏自己,并且既能度化自己还能度化别人。除此之外,不论你有多少钱,你的地位有多么高,这都是不值得一提的。

生活中,我们不要对他人给予的伤害斤斤计较,我们要多多地看到他人对自己的那些帮助。有些人,专门看到别人带来的伤害,却对那些帮助视而不见,还要在心底留下无穷仇恨。这可真是种糊涂的活法啊!那么以禅的观点来看,我们是否应该不去在意伤害,而只把别人的帮助铭记在心呢?其实,从禅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固然是好,但铭记别人的帮助,不如我们主动去帮助别人。

慈悲,体现在我们应当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慈悲而胡乱地帮忙。善意是讲究条件的,胡乱帮忙的那种“善意”还是越少越好。

生活是没有苦恼的,只有稀里糊涂地活着才会有苦恼。生活是一种享受、一种创造,而活着,就只是僵死一般地度日了。

真正幸福的人从来不炫耀,就好比山谷里那最清幽的花儿,从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自己,而选择永不开放。

行善和帮助别人的程度与我们投入多少物资是没联系的。你若是付出了一颗真心,便已经足够了。不需要比较,因为没有什么比真心更可贵。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4.别只顾得赶路,却忘记了对这个世界展露笑容

师兄云游四方时来到了师弟所在的禅堂,可是师弟已不如以往那般精进,师兄便劝他要努力精进,才算不辜负一世的光阴。可师弟完全听不进去,因为他的内心,完全被过去的成就给塞满了。如果我们不及时地清理掉过去的荣耀,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远离初心的。

慧能说,我们的心,不要被外境所牵绊。其实是在说,我们不应该给外境给干扰了,因为我们的心志容易动摇,很容易就会背弃了最初的信念从而把自己带入了歧途。

黄檗希运禅师经常讲说无心的妙处,一个人听不懂,就专程前来向他请教。希运说:“若是无心,过往的事情便不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困扰了,我们前行时,也就不会特别吃力了。”人,往往是在多心多劳之后能明白无心无忧的好。

一个和尚问首山:“虚空的意义是什么?”首山说:“虚空的意义就在于,它警示我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都会成为生命中的过往,根本不值得留恋。”这个和尚又说:“那么,如果我们死抓住过往不放呢?”首山站起来说:“手上端着热水,你怕烫吗?如果不死抓住过往,就好比端着热水会被烫一样。”

首山禅师的一个弟子说:“很长时间以来,弟子都活在沉迷之中,恳请您能给我指出方向。”首山说:“我怎么有这个闲工夫?”这个弟子很不满意,但首山说的没错啊,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来解决生命中的问题,而不能完全地指望着别人。这个,就是一种承担。

现代人最大的弊病就是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了,一旦他人不能满足自己,便怨恨丛生。禅认为,人是可以自己满足自己的,比如心性的光明与宁静,对生命的创造,对生活的热情,这些都不是别人能够赐予自己的。

有人抱怨说目前做的工作太辛苦,而且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因此很苦恼。但如果你不马上做出决定的话你将会更加苦恼,并且持续地苦恼下去。禅认为,要么与苦恼的成因握手言和,要么就果断地抽身离去。虽然我们不可能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掌握,但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可以选择当一次主人翁的。

生与死是根本无法分离的,正是因为它们那连续不断的活动才构成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如此看来,生命真正的价值就在每一个瞬间,由此可见,在每一个瞬间,我们都应该遵从本心去生活。选择真正喜欢的事情,喜欢真正喜欢的人,遇到麻烦的人和事不必烦恼,因为快乐总会过去,所以我们千万要珍惜;因为烦恼也会过去,所以我们不必为此着急。

许多人都在追求“永生”,这可真是荒唐得很,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你都获得不快乐,你要永生,那岂不是要一直都不快乐下去吗?

当身陷困境时,人们想的不是如何自救,而是如何逃避。逃避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禅告诉我们,人是需要有所担当的。在困境之中,往往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和禅相契合,那些于困境中从容应对的人,无论他以后过着怎样的生活,都不会过得太差,因为他有一颗禅心,能够在困境中制造希望,从而走出困境。

禅从不教人逃避,它告诉人们,要以一种肯定的方法来获得“正觉”。比如,你能觉察到痛苦的真实来源并且尝试着化解痛苦,而不是等待别人把你从苦海中拉出来,这就是一种正觉,是一种自立自强的正觉。

一边工作,一边修行,同样是可以获得心灵安宁的。既然禅是不离生活的,那么工作中同样有禅。但人们只是看到工作中烦恼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成长。以禅的眼光来看,看待任何事物问题都要全面去看,如果你只是把目光集中在烦恼、琐碎上,那么你过得不快乐,这又能怨谁呢?

我们苦恼的原因自然是千差万别的,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把自己幸福与否的决定权交给别人。你有一桩不幸福的婚姻,你希望伴侣能改变这种状况;你有一份薪资很低又很劳累的工作,你希望老板帮你改变你的生活。那么,我很想知道,你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做了什么决定呢?如果什么都没做,那么你的那些抱怨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痛苦和烦恼的经验,就是厌世思想的根本原因。可是,结束生命就一定会终结痛苦吗?在临死的时候,人的痛苦经验要比往日更强烈。正是因为有了痛苦,我们才会想到如何灭除痛苦。就好比,我们只有在生病时,才会开始关心身体健康,生病反而促成了我们对健康的守护。痛苦是可以转化的,你不妨试试去看痛苦背后的东西。

我们大多数的烦恼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我们把好坏完全地对立起来,并想舍弃坏的那一方面。我们盲目地妄想抛弃自己不想要的那一方,而从来没有想过超越。这好比我们痛恨别离,但却没有看到别离背后隐藏着的是新的际遇。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全面地看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烦恼才会少一些。

有人说,自己喜欢的人偏要分离,自己憎恶的人偏要遇见,这真是一桩烦恼的事。可是,你要知道,人生际遇并不会按照你自己的好恶嫌厌而进行,所以,就不要在烦恼之上再添烦恼了,试着发现你憎恶的人身上也有美好的一面,这个才是正道。

过于强调精神,那么就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过于强调物质,那么就易于陷入享乐主义。最好就是将精神和物质融合起来,不使两者有任何偏废。禅告诉我们,世界上是不存在对立的,所谓对立,不过是观念上的偏颇罢了。

让自己喜欢的,就要一直相守;让自己憎恶的,就一定不要遇见;使自己高兴的事情,就要天天发生;使自己痛苦的事情,最好永远不要出现。这不过是愚人的美梦罢了,有智慧的人应该丢弃这样的偏见。

人们总说,戴着面具做人才最安全。但这样无非是让自己生活在虚假和疲累中,从而和最初的自己越来越远,乃至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在禅的世界里,唯有真实的,才是最宝贵的。一个人若不敢做真实的自己,那么便是对生命的浪费。

在很多时候,从自身立场出发而不可理解的事情,却能在换位思考之后得到理解。这就说明,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把目光局限在自己身上,要学会打开视野、打开心胸去看待事情。禅的世界里没有局限,只有包容。

如果你连自己的脾气、毛病、缺点、错误都无法改变,你又何谈改变命运、改变他人呢?如果你真的认为,要把所有的毛病、缺点都改掉很困难,那也不必觉得羞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马上就改掉所有毛病,你只要谦卑些,但又保有尊严,那么你还是会得到人们的喜爱的。

闲暇时,我喜欢看窗外的树木,看它们那样无忧无虑的生长,我便感觉能够和它们共同生活在这地球上,真的是一种快乐。如果你也能像我这样去看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甚至是每一个人,那么你的心中便不会有那么多险隘而偏颇的想法了。

我家的庭院里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游鱼数尾。每当我看着它们在水面上跳跃时,我都会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会感叹:“啊!生活真美好啊!”你们看,当我们把目光投放到身边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时,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可见,快乐是常在的,只是我们缺少一颗审视快乐的心。

禅与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合,你带着功利心和目的性去寻找它,那是不会找到的。当你和友人举杯闲聊时,当你与伴侣甜蜜相对时,哪怕当你为了改变生活而操劳时,你都能感觉得到体内有一股流动的能量,这个,便唤作禅。

如果连眼下的生活都没有规划好,那么谈论什么“最高理想”“至高的精神”,便都是徒然的。哪怕未来被你描绘的再好,那也不过是未来的图景,就好比水中月、镜中花一样。

在东京的街头,我发现有很多人在急匆匆地赶路,或者说,他们是在跑着走路。他们的表情,麻木、冷漠又僵硬,很明显,他们是很难发现生活中的诸多快乐的,因为他们活得太匆忙了。他们甚至没有发现,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温暖的阳光。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只顾得赶路,却忘记了对这个世界露出笑容。

世上的很多人,都称不得是“坏人”,如果我们肯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放下自己的偏见去看待身边人的话,我们会发现,世间的人,还是可爱者甚多。

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在折磨我们自己,而是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对方的是非、对错,是我们在折磨自己。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5.人生最美丽的刹那是从受过苦的地方绽放

一个学僧对他师父诉苦,说自己无法理解禅对生活有什么启示和意义。他的师父首山禅师就说:“要走便走,要坐就坐。”然而学僧并不明白师父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首山禅师的话再明白不过了:禅带给我们的体验是自由自在的,不必做什么思虑,能找到自在无碍的感觉就可以了。

在一个寒冬的清晨,两个禅僧看着将要落雪的天空,一个说:“真是冷,怎样才能不冷呢?”另一个说:“等春天到来就可以了。”寒冬总会过去的,人生最美丽的刹那也是从受过苦的地方绽放。

有个年轻人专程来到一个智者那里,他希望智者能给自己一些启示。可智者却很不高兴,他说:“我背痛得厉害。”年轻人就说:“看来,人衰老之后各种痛苦就会伴随而来。”智者笑了:“人生中的痛苦,是不分年龄的。但是,在细微之处,你仍可以发现生命的美好。”

曾经有人问我:“在工作、生活中发现了让自己真正欢喜的事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回答:“这就好比洞见了禅的光明,我的整个身心都充满了能量,我觉得我要赶快跑起来,因为我已经找到了一种创造的感觉。”

面对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我只是感到阵阵怀疑,东西这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却很少,可为何人们还是觉得不满足呢?原来他们生活在一个叫作“攀比”的世界中啊。

我们的心已经被扭曲了,因为我们想要的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我们想要的只是物质享乐,而却要忽略为获得物质而付出的辛劳。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生活当作了一桩交易,在禅的世界里,生活是用来创造、用来感受的,而我们却把它当作了做买卖的市场。

谁才是我们人生的主人?很显然,是我们自己。不论幸福或者不幸,自己的人生都应该交由自己把握,但很多人的愚蠢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所谓的神灵。

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也应该在自然中生活,真正要放松身心的话,那就来到大自然之中,鸟鸣、花香和溪流,这些都不必花钱,但它们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人生中本来就充满了相互冲突、相互厮杀,禅从来也不否认这些,禅认为,只有先承认这些的存在,然后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人有烦恼很正常,去化解烦恼就好,没有必要因为生活中有烦恼就不要生活了。

人,一旦生出了傲慢的心理,那么原本应有的人之为人的尊贵就会沦为成自卑。这种自卑的意识使自己看不到其他人的光芒,也使自己永远地生活在他人的眼色和评断之中。若要真正不卑不亢地生活,那就要先认清自己,对此,你不妨这样想:我和别人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但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我也将一事无成。永远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那么傲慢和自卑就将离你而去。

一个弟子问:“什么才是人的本来面目?”师父说:“且看顾好你的心。”弟子正沉思时,师父忽然大喝一声,弟子惊得浑身一颤。师父笑了:“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裹在伪装之后,只有在某些瞬间,我们才能展露出自己的真实面孔。这样的时刻越多,我们才能活得越轻松快乐。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6.你怀有的善意慈悲,总会反馈到自己的身上

最好的人生,应该是既能面对幸福,也能直面痛苦,这样活着,才没有危险。只要幸福不要痛苦,怎么说来都是很愚痴的念头。

事实上,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可怜,这并不能称为“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为基础的。比如,你看到乞丐很可怜,你给了他一块钱,但这对他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明显改观。如果你在施舍的同时,给他一句鼓励,一个笑容,甚至能够给他某种技能,这才是真正慈悲的表现。

对于人生,其实没必要轻易地下结论。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你确实没有什么收获,或者失去了很多,就这一个时期来看,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但从禅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生命的过去时态,你难道不应该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还有未来吗?”

我们总是为了一些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而大伤脑筋,比如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但可悲的是,从来没人发觉自己很愚蠢,哪怕是因为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而错失了生活的美好风景,也不会有所愧悔。

能够有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我们就应该感恩、珍惜了。在经济滑坡的那段时间里,多少人都在因为生活问题而焦急不安。所以,当你在职场上遇到了烦恼,可千万不要只是盯着烦恼不放,如果没了工作,你的烦恼恐怕只会更多。

生活是需要确立一个目标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锐意进取,在受挫时依然前进。只是生活目标的确立,必然要切合实际,任何脱离实际的目标都无异于是空想而已。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慈悲就是:当你搭建起空中楼阁时,有人能毫不留情地拆穿,并且点醒你。对于这种人,我一向将其尊为良师益友。

生活就是个道场,它承载着我们的欢欣,也施加给我们痛苦。但禅者看来,痛苦与欢欣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比如,你失去了恋人,这是件痛苦的事,可如果你运用禅的智慧来思考,便能觉知,失去旧的便等于迎来新的,生命总是在不断成长,所以,失去的那个必然已经不在适合自己了。如此去想,痛苦的经验便成为了身心成长的阶梯。

人们盲目地征服自然,但却连自己的习气和毛病都征服不了。人们盲目地相信自己,结果造成了种种自然灾害。虽然肯定人们的自我能力,但人也要认识到自我能力也有不足的时候。如果我们想到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会生出征服自然的心,这就好比,我们想到的是征服自身的习气毛病,那么我们每一天便都活在进步之中。

从世俗角度来看,人际关系问题确实很麻烦,但从禅的角度来说,世上的人不过是同质吸引的,好人遇好人,恶人碰恶人。任何一个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人,都会带给我们一些收获,只不过有些收获呈现出来的是不愉快和痛苦。但如果你在不愉快的背后看到对自我成长有益的部分,那么你便是如禅者一般地认清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于是,你便不会盲目地责备他人,而是满怀慈悲地对待别人,即便别人给你带来了刁难。

世间事物都有各自的内因、外缘,没有哪个人能够独立于社会、独立于他人而存在、生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与他人处于一种无聊的关系中。如果,你能把他人纳入到自己的生命轨迹中,并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你就能保持一种慈悲、谦虚的姿态,此时,善缘就会大大出现。

智慧的人时时都有一种“自己是过客”的感觉,他会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自己不可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能够永久占有的。当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你才能在生活中保持着身心的弹性,从而过得自由洒脱。

当我们缺少慈悲心时,就会因他人的一点伤害而痛不欲生,我们在烦恼的火焰里承受着煎熬,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可以敞开心扉来对话的。唯有那些从禅的角度看待人际关系问题的人,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心怀慈悲地与人交往。

猫如果进入狗的世界,那么它便会困惑;鱼儿如果遇到牛和马,那么它就会觉得陷入了险境。不同世界的生命必然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和认知,你又为何要期待别人都理解你呢?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点距离,反而更有助于维系人际的关系。

嫉妒、吝啬等品性在人性中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要想一下子将它们清理干净,这并不合乎常理,一般人也做不到。但是,从禅的智慧来看,嫉妒、吝啬这些不良品性,无非是人被自身的目光局限住而已。如果能像一个禅者那样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就会意识到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你怀有的善意慈悲,总会反馈到自己的身上。

人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同样的,人也不能丢开慈悲心来生活。离开了大地,人便无从着落,丢失了慈悲心,人便终日生活在暴戾和纷争中。我想,这样的人生,是最没意义的。

在生活中,你总是要做出一些牺牲,但这些牺牲却又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以其他形式回报到自己身上。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自己的牺牲,却忽略了善意总会收到回报。于是,愤懑和抱怨不断,于是,原本应该平静的生活都被自己搅扰得一片不安。

自然而然的心境才能创造出自然而然的生活,不带偏执、不去攀比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感受生命的美好,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境,又创造出如此这般的生活,我们便能够学会在任何问题面前都保持着清醒和平静,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在现代社会里讲求一颗慈悲心,这并不是老生常谈,或者俗不可耐,而是非常符合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有了慈悲心,你才能在职场上不被那些坏情绪干扰,你在家庭生活中才会带着饱满愉悦的心情为家人操劳。你以为慈悲心不过是嘴上说说便罢了,但你且去看看那些真正有慈悲心的人便可知道,他们真的是生活在平和与喜悦之中。

一旦人们站在狭隘、偏执的立场上,就会感觉生命中是非无穷,祸福无尽,内心的焦虑越来越深,生命变得黯淡无光彩。其实并非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是非,而是人们的心头充满了是非。

虽然科学技术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的“自由”,但如果心灵世界不得自由,还存在着种种羁绊,那么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自由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真正的阻碍,永远在于内心。所以,即便再怎么忙碌,也要给自己留点时间,去“观”心啊。

经常有一些年轻学人向一位老僧提问,请教一些人生哲理,老僧最后说:“只要你们抛弃那颗依赖心,自己去寻找答案,那么,生命才能真正地属于你们。”他的弟子说:“为何师父不从一开始就拒绝回答这些人的提问呢?”老僧说:“我不忍。”这是个既智慧又慈悲的人,而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这类人。

一个僧人请教他的老师:“为何人的心量会有大小的分别?”禅师说:“你先在心里造一堵城墙,然后再造一根汗毛。”弟子说他造好了。禅师便说:“不论是在内心造城墙还是造汗毛,用的都是你自己的心,可见,你的心真是可大可小呢。”这是说明,我们的心量大小完全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并不是靠着别人来达到。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7.放空心念,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天越来越冷了,这天一个路人经过村口时发现一个老者用水瓢从水缸里往外舀水。他问:“您这是忙什么呢?”老者说:“天气冷了,水容易结冰,如果水在缸里装得太满,就会把水缸撑破,所以我要舀出一些水来。”当我们的内心被各种念头充斥、挤塞着,我们的心也会难受的,所以,要找个适当的时间放空心念。

一个小和尚跑去问师父,他说自己不开心了,想知道怎么才能开心起来。他的师父听后笑了:“把不开心的放下,剩下的不就是开心的了吗?”小和尚听后也笑了起来。我们无法选择遇见什么人,也无法选择生活中的经历,但我们可以选择记住什么,遗忘什么。

云岩烧水煮茶时,道吾问他:“煮茶给谁喝呢?”云岩说:“煮茶自然是因为有人需要喝茶。”道吾又说:“那为什么不让他自己来煮?”云岩说:“这不是还有我在嘛。”其实他们俩的对话说的无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得到什么,就要先做什么,不假手以人,才能真正地独立自主。

客观存在和现实生活,实际上是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的,这种分别,乃是从攀比之中产生的,又因为攀比,人们才有了高傲或卑下的心理。

知识和技术虽然对于个人、社会来说很重要,但如果我们只是追求这些而忽略掉其他的,那么我们的生活依然会陷入一片黯淡之中,比如,我们忽略了和平、光明和自心的调整修习,而徒有知识技术,我们一样找不到生命的乐趣和生活的意义。

其他人的生活其实可以成为映照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生活里的苦和乐,也可以看到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评判什么,就说明内心畏惧什么。但如果只是不带主观色彩地去观察别人的生活,那么便相当于是对这个世界更多了一些了解,也就相当于是充实、丰富了自己的生命。

失去人生的方向,这从来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且看那些每天都给自己制订计划,却又一个计划都没有完成的人,你就能知道,没有方向感的人生将是多么虚无。

在人生步入低谷时,我们总觉得自己走投无路,山穷水尽,认为人生注定是霉运相伴,幸福无望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自己过于纠结外境的好坏,因此才错过了人生中的精彩呢?正因为关注点投错了方向,所以才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可见,心不被外境所迷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能够安安静静地坐着,或欣赏窗外风景,或聆听大自然的妙音,沉浸在自由无牵绊的内心世界里,这对都市人来说,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享受啊!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纵酒高歌、任性胡为当作自由的标志时,他们的内心反而是离自由是最远的。而那种安宁平和的心境,才最接近幸福的体验。

在生活中,当我们真正有所发现时,往往在退一步之后。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问题时,如果我们从这段关系中跳脱出来,以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反而更易看清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从禅的智慧来说,退步即是向前,保持距离才能有所靠近。与其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倒不如让内心变得无忧无虑。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内心无所畏惧。以禅的眼光来看,内心无所畏惧,必然要无所执着,而不执着,说破了无非就是明白了一切事物、一切存在和关系都有始有终,我们既然无法控制它们什么时候消失,那就趁它们还在时,好好地珍惜,好好地感受,便足矣了。

大部分人都想求个安稳生活,这个倒也容易,你一心地生活,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心猿意马,不要让自己的心时刻被欲望牵着走,那么你的生活就是安定快乐的。

那些低调、谦卑,不喜欢张扬、不喜欢炫耀的人,往往最有智慧,办事也比较靠谱,这类人是我们应当亲近的对象。但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多亲近生命境界高的人,这并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使自己不断进步的一种途径。

越是在现代社会,越应该有一些行脚僧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将自己的心融入到自然中、融入到眼前的一切事物中。这种精神肯定的是一种专注,肯定的也是一种珍惜当下时光的人生态度。比如在我们工作时,把心的活动投注在工作中,这个过程就不再那么枯燥,而是多了创造的趣味性。当我们以这种精神来安排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一股流动的清泉。

有知识而无智慧的人在这个社会真是越来越多了,也许他们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高收入、得到高职位,但他们却因为找不到排解烦恼的方法而得不到快乐,他们的人生处处都被捆绑着、被束缚着。但更可怕的却是,竟然还有更多的人,以这种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眼见着身边喜欢出门旅行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真的能享受旅行的快乐吗?我看未必!

旅行不仅仅是见识途中的美景和趣事,更是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人生的旅途也是如此,没有风险又怎么能成为人生?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8.越是痛苦,越需要找一种方式抵达内心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禅院,希望能够得到禅师的指点。禅师便请他品茶。但这个人说茶水喝起来很苦。禅师不说话,只是不停地给他杯子里续水。三杯茶喝完,年轻人才说:“这茶可真香!”禅师笑了:“若不是先前那几杯沸水冲泡,又怎么会有这茶香呢?”越是失意,我们越是应该想到,失意的背后乃是惊喜的到来。

一个愁眉苦脸的人说:“生活就像是重担,我肩头的担子太沉重了。”一个禅僧听到后就说:“那就放下吧。”这个人又说:“那我岂不是脱离生活了。”禅僧回答:“那就再担起来吧。”

行脚,不仅仅是简单的迈开双脚走路,而且还是给心灵放假,把心灵暂且从忙乱中抽离出来。人怕闲,更怕忙,最怕的就是忙得停不下来,甚至忘记了人生的意义本不在于忙碌,而在于慢慢地欣赏生活、创造生活。

在生活中实现心灵与身体、心灵与外物的完美融合,这是一种真实而富于创造性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你领悟到有舍必然有得,你领悟到有慈悲心者必能得人心,你领悟到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新鲜而富有激情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怀疑行脚带来的教育价值。但真正有过行脚经验的人都知道,双脚在大地上踏实地行走时,那颗曾经悬着的心才能真正地踏实下来,行脚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也好,生活也好,应该脚踏实地才好。

人生就是一场不间断的冒险,但这冒险更多的是心灵的冒险,谁能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地将新思潮纳入自己的脑中,谁便是这场人生冒险的赢家。

经常听到人们抱怨说这个时代越来越差了,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时代环境的好坏、善恶,同时,我们也对这个时代环境负有一定的责任。你可以选择善良、选择美好、选择慈悲,但如果你没有选择,还要怪这个社会不好,那只能说你自己太无知浅薄了。

只有保证身体的健康,才能保持心灵的充实和活力,身与心从来就是一体的。所以,忙于劳作的身体,其心灵必然也是清爽灵活的,但这一直有个前提,那便是适当地劳作,也适当地休息。从不劳动工作与一直劳动工作,都是极端的行为,都应该尽力避免。

人们在忙于积累财富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不知节制,不懂悔悟,总有一天会因为自己的贪心与偏执而失去曾经辛苦积累的一切。贪得必失,任何行为一旦过度,都将把结果带向反面。

我发现有许多自诩聪明的人做事情时却是颠倒主次的,比如,当与人发生矛盾时,不是先着手处理矛盾,而是指天抱怨一番;在遇到工作上的问题时,不是先解决问题,而是先找个地方痛饮几杯。赶牛车行路时,牛车不前进,我们应该赶牛而不是打车,可惜这么简单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放眼看去,我们的生活便是道场,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向我们传递着道理。有心之人,他总能在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有所收获,而无心的人,无论是多么透彻深刻的道理,他都不会留意的。年岁大,未必懂的就多,倒是那些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才真正没有白白生活。

现代社会的拜物思潮真的是很腐蚀人心,当我们的生活中仅仅只剩下对物质的追求时,我们的心灵距离平和、安乐就越远了。

在生活中可以存在许多曲折和误解,但这些曲折和误解却可以用糊涂一点的心去看待。别人骂了你,你就要回骂过去;别人误会你,你就一直怨恨着;别人给你带来不快,你就发誓必定要报仇。这样的心,充满了毒汁,用如此心态生活,将来的人生必然也并不会好过。真正明智的做法是:随时保持着心灵的柔和、谦逊,以及对待生命的热诚。

曾经有人问我:“如何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烦恼?”我对他说:“烦恼本来不过如此嘛!”你看,正是因为自己心里记挂着,所以才被烦恼纠缠住。如果你不理会,不在意,更不执着,那么烦恼不过如同天上的乌云,一阵风吹过,就不见了。

在打扫庭院里的垃圾时,要想着清理内心的垃圾;在剪除花园里的杂草时,要想着剪除内心的杂草;在抹去桌子上的灰尘时,要想到抹去心灵上的尘垢。心头那些如毒草一般的念头,便是我们应当清除的垃圾、杂草和尘垢,分分钟钟都不离开生活,但也不离开对心灵的觉照。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包括我自己在内:明明是自己内心不宁静、易生气,反而还要责备身边的人惹恼了自己,责怪外境与自己作对。事实上,如果我们不与自己作对、不跟自己为难,世界上就无人能够与我们作对、为难。生活里的一切问题,其实无非都是心的问题。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