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次发脾气前,都是你改善心境的最好时机
生活应该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旅行。当你觉得人生太沉闷时,你可以倾听自己的心跳,倾听自己的真实想法,与这个噪杂的世界保持距离,然后,快乐安然地再投入到这个世界中去。
临济禅师让弟子给华严禅师倒茶,但华严禅师却并没有回敬,这并非华严禅师看不起临济禅师,而是他们心中都清楚,自己有的东西,是不需要别人赐予的。比如对生活的热爱,比如自心的追求以及面对人生的勇气。这些需要我们自己发掘,而不是靠着谁凭空地带给我们。
你的内心清净明澈,你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你的内心充满了欢喜善意,你的人际关系基本上应该不会有问题。想知道你每天的内心状态是否在正道上,那就看看你的生活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生活是映照内心状态的镜子,而且它从不会欺骗你。
日本古时候有个久经沙场的武士,他几番出生入死却对祖传的一只玉杯爱不释手、心生执着。他想到因为这一只玉杯就给自己带来许多挂碍,便将其变卖,把钱施舍出去。从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灵的觉悟。我们倒不需要学他把财物变卖后再施舍,而应该像这位武士一样,能够觉察到执着的源头和烦恼的根源。唯其具有自我觉悟的态度,才能活得越来越轻松,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贪欲。
可能你会觉得,偶尔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是这样。但你可知,每一个负面的想法都会消耗你心灵的能量。整天抱怨的人,会失去热爱生活的能量;经常发火的人,基本上健康状态都不会太好;喜欢挑剔的人,他本身的能力也不怎么样;欲望过重的人,长期生活在煎熬之中。
当你抱怨外界太过吵闹时,你可曾想过,自己的内心如果真的非常平静,就不会被这喧闹打扰了。我们的所有烦恼和困扰,皆是从内心生起,但我们却把这推给了外界。这就难怪我们一直过得不幸福了。
每当有人向我问起如何才能生活得比别人更好时,我就对他们说,只要你还生活着,就很好了。生活是一种感受,它容不得种种比较。你会让一个建筑工和一位音乐家比试本领吗?你会让一个精通计算的人与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比能力吗?所以你看,你又为何要跟别人比谁过得更幸福呢?全身心地拥抱生活,难道不是距离幸福更近些吗?
尽管生活意味着有烦恼、有苦难,不仅要承受种种痛苦,还要担负各种责任,但我们依然贪恋着生,没有谁会轻易地想到去死。因为生活里还有美好的事物,有感动和幸福,有自己要实现的理想以及不断为之前进的目标。当你以一个禅者的眼光去打量自己的生活时,你会发现,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尝过苦之后就会收获甜。
人要做到善待一切其实不难,只要你能放下对自己那过度而偏执的爱,去包容他人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多感恩别人带给你的方便,这就可以了。
我们遇到的那些生命境界比较高的人,其实并非是他们天生就与众不同,而是他们在对待困境和烦恼时的心态比他人更好。如果你在烦恼和困境面前,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并且透过它们看到的是烦恼去除后的清凉、困难解决后的喜悦,那么烦恼和困境就会在你面前让步,而你此时便成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这个世界,总是千头万绪,看似每一天都有着数不清的麻烦,而且这“每一天”似乎看不到头。实际上我们的世界很简单,我们的生命也很短暂。而这只有在真正热爱生活、心性简单的人看来才如此。因为内心简单明净,所以世上才没有喧嚣;因为热爱生活、珍惜光阴,才觉得人生短暂。因此,他们才比其他人活得更有质量。
当我们把心门关上要消灭烦恼,这时候烦恼之火只会越烧越旺;但如果我们把自己投入到众生之中,奉献着自己的能力,尽力地去关爱他人,那么之前的烦恼之火便自然熄灭了。有时候你觉得服务他人只是简单的做善事,其实这也是在消灭心头的烦恼之火啊。
有位妇人家境很是富裕,不论是财富,还是容貌,当地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她。但她过得很不快乐。无德禅师给了她启示:“如果你多说欢喜的话,真实的话,谦虚的话,利人的话,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这个妇人就按照禅师的提醒去做,果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她,她过得比从前快乐多了。
有个行者在路旁的树荫下打坐,路的另一头走来一个人。这个过路的就问行者:“您这是在做什么啊?”行者回答:“我在修忍辱。”过路人笑道:“看看你这模样,你还是躺进棺材里去吧,坐在这里也是丢人!”这个行者一听,马上就跳起来,对着过路人就是一通大骂。可见,真的要降服愤怒,是多么不易!
节度使李翱专程来拜访惟俨禅师时,禅师正在松树下阅读经文,他见到有人来,却不理睬,看完经文又闭目养神。旁人说:“禅师,李大人等您半天了。”李翱见此情形,忍不住发怒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看来我这趟是白来了!”禅师却说:“你不白来,我能自在无碍,而你却怒火满心,如果你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不算白来。”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学随笔》
2.顺其自然地安排生活,不取悦谁,也不与谁比较
有些人经常说工作让他不得安心,婚姻使他失去自由,家庭让他的压力日益增加,可实际上,这是他自己内心不够平和才产生这样的感觉。从一个禅者的思维模式来看,真实的生活是这样的:工作让自己有奋斗的机会,婚姻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幸福,家庭让自己体会到肩上的责任。如此去想,内心不仅平和下来,还顿时充满了动力!
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些工作无分高下,但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最好还是谨慎选择。从禅的思维来说,不适合自己的工作还要硬做,那便时刻都活在不安宁中,你唯恐出错,而且又缺少热情,这不简直就是耗费生命吗?
古代的禅师们都没有固定的方法来教育弟子,这给现代人的启示便是,只要事情能做成,就不要太计较方式和手段。在为人处事时,我们不仅要有一颗充满善意的、端正的心,而且还要灵活变通。禅家最恨那种死不开窍进而耽误事情的愚钝做法。我们在生活中要尽力避免。
人对自己的坏脾气还是应该有些警惕心的。真正的内在平和不是你现在想有,马上就能有的。平时大家见到的那些性情沉静平和的人,他们的心境也是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当我们对自己的坏脾气抱有警惕时,我们才能意识到心头的怒火会伤到别人和自己,才能想到造成的伤害多么难以愈合,也才能想到克制怒火、保持平和多么不易。
向着人生目标不断奋斗本来是很好的,但也不要忘记,生命本该是丰富多彩的,即便再奋斗、再忙碌,也应该是忙而不乱的,更不能把忙碌作为生命的全部。我们应当时刻保持着心灵的觉醒,让自己沉浸在“物我相忘”的心流中。不攀缘不执着不追赶,从容自在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禅门中有句话叫“爱惜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其实这便是禅家尊重一切生命、尊重资源和财富的集中体现。现在人们的生活过得都很不错,但我们并不是带着感恩和珍惜的心来使用资源、享受生活,而是在无休、无止的欲求中浪费着资源和财富,并因此增加了许多烦恼。
人与人之间的烦恼可真多啊!且不说工作单位里和社会上,就是家庭中也往往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烦恼。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缘分都很短暂。你憎恶的人,喜欢的人,都不过是短暂出现在自己生命中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结下仇恨呢,用平等的心去善待他们吧。
当你被人轻视或伤害了,你心里就特别痛苦,对不对?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在面对冷漠、误解、伤害时都会觉得难过。禅的精神要我们跨过自己的痛苦去看别人的痛苦,并推己及人地远离痛苦。既然你不想在痛苦中打转,那么别人也和你一样啊!如此看来,我们又何必与人斤斤计较或者恶意伤害别人呢?
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都与其他生命的存在息息相关,从禅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生命都影响着其他生命,既然大家互相依靠、互相影响,又何必因为小小的摩擦就使矛盾升级呢?你说与人相处起来很痛苦,其实是你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痛苦的念头。与人发生了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带偏见地去处理,你的内心充满平和时,别人是可以感受到你的善意的。
不可执着于理智、感觉,也不可执着于理论、教条,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生活呢?其实,任何听从理论指导、听从理智操控的生活方式,都不如自然而然地体验生活更美好、更自在。你顺其自然地安排生活,不取悦谁,也不与谁比较,你只是安排着自己的生活,你必然会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到更多。
不懂得宽待他人的人,也不会善待他自己。人们总是习惯于把烦恼的根源推给他人,甚至在一起生活、工作,都不肯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谁也不是圣贤,谁都会有犯错、制造麻烦的时候,一个真正宽待他人并敢于承担的人,必然会以体谅他人的心对待所有人。但是这种宽待也换来了他人对自己的善待。
懂生活的人,时刻在创造生活、消灭烦恼,而不懂生活的人,却在浪费生活,自找烦恼。他生活在自己构想出来的矛盾和麻烦中,朋友的玩笑他记恨,别人有了成绩他妒忌,他给自己树立起种种敌人,一颗心被这些假想敌反复地折磨,他却不知道,打破内心平静的根源在他自己那里。
一个人最愚蠢的做法便是对他人有要求,对自己没要求。他连自己的念头都控制不了,又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在禅者看来,生活里的一切“结”,无非都是心头的“结”。能够解开心头这些死结的人,只能是我们自己。你向别人要求内心的平和,可世上无人能给啊。
要让自己的心灵富有弹性,就应该包容一切。如果将心门牢牢地锁死,那么心流就会枯竭,生命成为一潭死水。凡是特别富有创造力、思维开阔、做事灵活的人,大都有一颗富于弹性的心,唯其如此,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禅家有言:“唯有忘记一切,才能拥有一切。”忘记了怨恨,便收获了平静;忘记了贪取,便拥有了安宁;忘记了强烈的占有欲,当下身心便感受到轻松快乐。其实,就连我们做过的善事,最好也忘记,不然它依旧会成为捆绑我们身心的锁链。
有些人说他自己得到的越多,便越是不能身心安宁。其实并不是你拥有的东西多,而是你对这些东西看得太重了。如果你的执着心很轻,即便坐拥财富也心似静水;如果你的执着心很重,那么一粒稻谷也会压弯了你的腰。
如何才能带着感恩心生活呢?这个其实很好办,凡是你对别人做过的事情、带去的恩惠,你统统都忘掉;凡是他人对你付出过的帮助、带给你的恩惠,你一件也不要忘,每天便都沐浴在感恩之光中了。当然,感恩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和谐,而不是做个样子给人,否则,感恩也会成为负累。
唐代诗人李翱写了一首诗送给惟严禅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不论是云还是水,都是自由而从容的,而我们的心也该像它们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能在天空中舒展,也能在瓶中静默。
一个新来的学僧对赵州禅师说:“弟子恳请您能给我一些启示。”赵州问:“你吃过粥了吗?”弟子说:“吃过了。”赵州吩咐道:“那就洗碗去吧。”赵州禅师的意思就是,不论你之前有过什么想法,此刻,都洗掉吧,不要带着过往再去前行了。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学随笔》
3.自己无法左右的事不放下又有什么用
都市人生活压力大,觉得生活费力且觉得人生非常辛苦,但这压力并非不可化解。当我们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放下对种种事物的挂牵,放下偏见,从紧绷的状态中放松下来,就是这么简单。只有在身心放松后,生活才会变得简单美好,但这种放松乃是学着放手那些自己根本无法左右的事。
有个人经常抱怨,他说他怎么一直没有感觉到生活中的禅意。我便问他:“那么,你给自己放松心灵的时间了吗?如果没有,那就别去抱怨!”
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禅坐,并不是说要制造出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更不是说要就此远离劳作。禅坐是为了让我们从紧张忙碌的状态中暂时解脱出来,待身心的疲劳清除掉,内心的状态调整好,便又可以精力充沛地去从事各项工作了。如果你不会放松,那么必然不知道如何提高效率,而禅坐则是最省时、省力的放松方式了。
在繁忙劳碌之后,最佳的放松方法不是暴饮暴食,或者找个地方玩乐一番,而是在一个安静的场所里静坐并轻松地呼吸。在这静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集中注意力,从而训练自己变得更加专注,同时保持精力,使其不至于浪费,同时积蓄力量,使自心更加沉稳坚定。这就是禅坐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的重要作用,没有夸张,也没有不合实际,而这只是禅生活的一个方面而已。
在工业化社会里,人们的心如此深刻地纠缠在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几乎忘记了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和欣赏,而是被种种琐碎事情干扰着、缠裹着,一刻不得轻松。精神和心力几乎耗尽,又如何再谈创造与欣赏。但如果在劳碌的间隙处静坐片刻,或者只是看看周遭的风景,那么这对于恢复能量都有着益处,而这也是禅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有张有弛,有放松才能有舒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不过是沉重的负累,而许多人将在碌碌无为中延续着这种负担。但受过禅学训练的人却知道,在工作强度增大时应当先静坐下来;在心头烦恼生起时,应该设法让自己安静下来;当身心累了,那就去休息;面对自然美景时,那就放下心头的牵绊去好好欣赏。生活的脚步不能走得太快,总要适时地停下来调整身心,然后才能更轻松地生活。
生活在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业化社会,做事就要直截了当去做,不要犹豫徘徊以至于白白地浪费了心力,给身心造成无益的消耗。现代人心中的念头多了,但有多少是对现实生活根本起不到作用的呢?恐怕你数都数不清楚吧。
心灵的放松不是通过彻夜狂欢、恣意放纵来实现的,其实这些行为不过是对精力的消耗。心灵的放松应该以更平和、更安静的方式进行,如此才能使精神之泉保持流动。比如,在工作之余保持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日常劳动之外保持着某项运动,在赚钱工作之外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处理烦恼的过程,其实就是化解“我执”的过程。当我们学会遇到问题先反省自己、遇到好事先让给别人、遇到麻烦先想到自己去承担时,当所有这些行为都成为一种自觉,那时我们的心就算是从“我执”当中挣脱出来了。
一个人生活,面对的只有内心的念头和外部的困境,但与人接触多了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烦恼缠身,你内心痛苦焦灼,别人也是如此。此时,你就会生出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惜。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当看到他人同自己一样承受痛苦时,便会生起照顾对方的意愿。
只要你真诚无私地奉献,就一定会得到丰厚殷实的回报。世间的规律就是如此。但是,你千万不能因此就把奉献当作一种手段。
我们的精力和社会的资源都那么有限,哪里能够轻易浪费掉呢?如果购来太多的东西,就要经常整理房间,每次整理时都会耗费心神与时间,你看到自己买来那么多不需要的东西又要懊悔,给心里增加负担。倒不如从开始就选择简单干净的生活,同时更要保持内心的简单干净。
心性越简单,生活就越简单;心中欲望越少,人生的阻碍就不会太多。淡泊清净的生活,不需要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索取太多、依赖太多,一个人如果养成无限度的索取和依赖,就会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人,只有内在和外在都充实,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有保障,才有资格谈到人格和品性的成长。
越是精神空虚、心灵萎靡的人对物质的需求和占有欲望就越高,他必须用物质生活来填充自己的虚荣,彰显自己的成功,并制造出快乐的表相。其结果就是,他沦为了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奴仆,终其一生都在劳累中度日,没有一时一刻是轻松安乐的。从禅的角度来看,精神的充实才能给生命带来真正的享受,内心的宝藏,才是值得一生守护的。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遇到什么样的境遇。不要说单纯的人都是傻瓜,单纯的人对他人索取得少,因而依赖性也少,他们的自力性会比较强,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且保有童心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要检验你的心念是否正确,就要看你最近的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你的人际关系是否变得更和谐了,你的缺点毛病是否真的在减少,愿意和你亲近的人是否变得更多,如果这一切的问题,你都给出了肯定答案,那么你的心态便一直保有正向的力量,但是,你要一直保持着,让自己永远生活在正念之中。
一个商队航行在海上,有人问领队的商人:“是一滴淡水更珍贵,还是无垠的海水更珍贵?”领队的商人说:“对于又饿又渴的人来说,自然是淡水珍贵;但对于海边的渔夫来说,自然是海水珍贵。”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贵的,只是,根据具体情形的不同,事物的价值也有不同。所以,别再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了,你是海水还是淡水,这要看你身处何种境地。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学笔记》
4.每个人都需要挣开身心枷锁的力量
各种观念本无绝对的错对,可一旦它们成为身心自由的束缚,就必定要破除,而这便是正确的知见,它唤起人们内心的突破性力量。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却又想占有得更多,这便给生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压力和烦恼,作为一种心灵的自救方法,禅让人们把目光转向了生活中的其他方便,禅让人们学会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中,并用心地享受这种“喜欢”的感觉。只有内心装满了情感时,生命才不会僵硬苍白,那时,我们想的便不再是占有,而是享受以及付出。
同样是遭遇失败和挫折,有些人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胜负成败,有些人看到的是他人的强大和自己的贫弱,有些人看到的是生活的痛苦与挣扎。而禅者看到的是什么呢?他看到的是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是否能有倒下再站起来的勇气,因为他知道,这种勇气总能使自己满怀信心地迎接更多的挑战,而不去计较是成功还是失败。
要眼光全面地看待问题,也包括看待自身。这就好比一个自卑的人,他如果一直把目光盯在自己的缺点、毛病上,那么他的自卑心理就会一直加重,但如果他能看到自身的长处,看到自己其他的优点,那么他就会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走上正确的位置。
曾经有个僧人面对枯瘦的树枝和满地的落叶伤心悲叹,他的师兄却连声叫好。前面的那个僧人看到的只是枯叶满地,而他的师兄看到的却是来年春季又会枝繁叶茂。面对生活,人总要有些信心和希望,你的心中有光明,何愁人生路上无光明?你的心中有风景,生活中便处处都是风景。
生活的美妙,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发现,同样的,要了解一个人,就应当先放下各种成见和评断,带着真诚之心与其交流,才能有所收获。现代人在人际关系上总不能很好地适应,大概就是因为我们心中装的东西太多,比如傲慢、虚荣、自私等。我们如果不能将这些杂念空掉,便不能好好地感受生活之美,也无法顺畅地与他人交往。
人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绝对不能固执己见,不然就会被自己的见解捆绑住、束缚住,困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何况,你就能保证自己的见解一定就是正确的吗?即便正确,它也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唯有保持心灵的开放,保持思想的独立,自己对事物的见解才能越来越深刻。
想要品尝到鲜美的水果,就要去种植或者购买,想要获得某一项成就,就要付出辛劳汗水。有智慧的人是种树采果,而缺少智慧的人却是砍树摘果。以禅的思维指导生活的人,绝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断了生活的根本,他目光所及的不只有眼前,还有未来。
在食物里面放一些盐,可以让食物更美味,但如果放得太多,那么食物就完全不能吃了。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旦不加节制、走极端,就会使事情向着另一个方向转变。从禅的思维角度来说,做什么都不要太力求完美,因为过犹不及,也因为努力做事的过程比完美的结果更重要。
当心安静下来,才能无所畏惧。我们平时常感到恐惧,就是因为我们惦记的事情太多,用禅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心上的挂碍太多,而挂碍又是因执着而来。但在生活中,我们很难不对身边的人、事、物投入情感,挂碍也就在所难免。但禅毕竟在指导生活上有着妙用,它告诉我们,投入情感的时候如果能想到世事有聚、有散,要随顺外界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思想、行动,那么我们心头的挂碍便能少一些,恐惧也就少一分。
一日,黄庭坚与祖心禅师一起爬山,但黄庭坚一路上都眉锁愁云。祖心禅师说:“我们都闻到了花香,见到了美景,可你我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你内心烦闷,见到美景,便说美景无味。我内心自在坦然,即便再寻常的景物,也觉得喜欢。”可见,内心的感受影响着我们对外境的感受,所以,没有绝对好或坏的境遇,内心安好,世界便安好。
一个学僧向他的老师请教:“为何您在弹琴时,要先调节琴弦呢?”他的老师回答:“只有把琴弦调节到不松不紧时,各种声音才能协调,这样才能演奏出动听的乐音。”这个道理也可以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上,只有把身心保持在适度的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5.把念头集中在使自己真正感到快乐的事情上
对于现代人来说,平时总爱把“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挂在嘴边,可是,假如我们的身心感觉到倦怠了,那么金钱和效益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请时刻记得,我们是生活的主体,所谓金钱和效益,都不过是生存的手段,我们切不可沦为外境的奴仆。
命运看似难以把握、变换无穷,但命运也是有着强大的心理暗示力量的。要不断磨炼自己的心,让心变得坚强、灵活,永远以正向的心念、正确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沦为外境的奴隶,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生命。
在生活中总不乏一些爱做白日梦的人,他们急功近利,梦想着一夜暴富。他们明知这不可能,但还是沉湎其中。如果他们能以禅的思维来生活,那么必然会抛弃原先的可笑念头,从而选择脚踏实地的生活,通过辛勤劳动来致富。
曾经有个性情暴躁的人,很容易就发脾气,为了改掉这个毛病,他就命家中仆从敲打自己的胳膊和腿,但这个人的父亲却说:“性格暴躁这是心的问题,应该先治心啊,你治错地方了。”我想许多人在听到这个故事时,一定会嘲笑这个人不仅性格暴躁而且还呆头呆脑,但你能保证自己就从没做过本末倒置的事情吗?所以在处理事情之前,先想想这个故事吧,或许就不会鲁莽行事、用错力量了。
有个愚人,手中拿着花生米。他一不小心,将一粒花生米掉在了地上。为了找到这粒花生米,他就把所有的花生米都放在地上,等他找到了那粒掉下的花生米,地上的花生米却被一只路过的小狗吃光了。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个人确实很愚笨,竟然犯下因小失大的错误。但在禅家来看,其实每个人都会犯下这种错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贪欲,只要贪欲不消灭,人们就永远会因为“不愿失去哪怕再小的东西”而犯下错误。
从前有个小童,手里拿着一些小钱。有个富豪想欺负他,就说,把手中的小钱丢掉,他会给小童一笔大钱。小童默默微笑,便离开了。生活中的禅者,便该是小童这般。他们知道,已经拥有的东西,不论再小、再少、再不起眼,也比那些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可靠些。可见,那些经不起诱惑、丢掉已有的东西因而吃了苦果的人,是多么的愚钝,又是多么的贪心。
当我们被人误会时,往往是想着据理力争。但却往往是越描越黑。正确的做法应是不予理睬,这并不是胆小懦弱,因为一切自会有水落石出的时候,不必动气,也不需恼恨。你做好自己的事情,清者自清,你怕什么?
人们的各种不适,大部分都是心病,而心病却往往又是人们自己造成的。你越是恐惧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就越是频频出现。你以为这是命运专门与你作对,但从禅的思维来看,你不过是活在担惊受怕中,却没有办法走出来而已。对治恐惧的最好办法不是避免去想令自己恐惧的事,而是把念头集中在使自己真正感到快乐的事情上。这就是禅门中所说的“心念一转,便见柳暗花明”。
当一个人只会关注毫无意义的“闲事”时,他就再没有精力去关注生活中恬适安静的美好事物了。这些“闲事”包括哪些呢?比如他人如何安排生活、他人如何穿衣、吃饭、休息以及自己生活中种种的不愉快为何这么多。人应该把心思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因为生命有限,尽情地享受生活才显得宝贵;人应当有关怀其他众生的心,这种关怀是切实地帮助,而不是无聊的攀比和议论。
有多少人曾经渴望着到远方去寻找幸福?告诉你们吧,一个真正活在禅意中的人,他不论生活在“远方”还是“近处”,他都能找到幸福。幸福就在一茶一水间,幸福就在一花一木间,幸福就是每天按照自己的心思生活,幸福就是即便现实生活再残酷,也总能找到开心的小事。幸福离不开眼下的生活,就好比禅是不能与生活脱节的。
一休禅师应邀去一位施主家吃饭,他穿着破旧简单的僧衣前去,结果被门童当即拦住。为了不爽约,一休禅师便借来一套制作精良的崭新僧衣再次前往。这次,他被客客气气地迎接进去。用餐时,他一边把蔬菜倒在僧衣上,口中一边念念有词。施主问他缘故。他说:“既然大家认可的是这件僧衣,那么理应让它先吃饱啊。”惑于外表而探究本质,这就是人们在处理事情时经常犯的错误,而一休禅师只是用禅者的行为表现出来而已。
有禅心的人,随着外境条件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因为无论外境如何变化,他都能从容自在地应对。而没有禅心的人,看到外境条件变得对自己不利就开始烦恼。很明显,这是被外境捆绑了心灵,放弃了自我创造条件的可能性,甘心成为外境的囚徒。
一旦我们与自然融合在一起,那么自然便不再是与我们毫无关系的事物,同样的,当我们接受命运中出现的变化,让变化融入我们的生命中,那么这变化便不再是限制我们的锁链,而是我们创造生活的帮手。接纳比抗拒更有禅意,只有你接纳了,才意味着你能够左右这些变化。
禅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利益他人,无论外境的变化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只要对他人有好处便可以了。但有一点很奇怪,一旦人人都能这样看待变化,那么变化就会朝着对他人也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只是因为你为别人着想时,别人也会如此待你。因此禅家说,要挣开外境的束缚,就要先考虑到他人,而不是事事都想着自己。
我们意识的波涛起伏不定,从来就没有安宁平定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自己不想看到、无法接受的变化时。事实上,没有什么是人们无法接受的,而禅者知道,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创造,才能让我们得到在以往的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收获。比如心爱的人离开了自己,这确实令人痛心,但接受了这件事情之后,你会发现你只不过是选错了伴侣,或者是两个同路人走到岔路口就要分别。路还会继续延伸,你又怎么能说,再也找不到与自己同路的人了呢?
从前有位禅师,他看到月亮钻破云朵,洒下皎洁的光。此情、此景使他非常开怀,忍不住大笑起来。这笑声惊动了附近居住的村民,人家纷纷朝着发出笑声的方向走去。当这些人看到禅师快乐的表情时,也都开心地笑起来。快乐的情绪是会传染给其他人的,从禅的角度说,任何一种情绪都会传染给他人,但只有多多地传播善意愉快,这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
以一种不执不取、不生嗔恨的心态面对逆境恶缘,同时,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任何的顺境善缘都是短暂的,逆境恶缘也是如此。这样去想,烦恼便先消减了一半。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6.照着事物本然的样子来接受才是自由
古时候有个人向一位不惧生死的武士请教,为何他在战场上如此英勇,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个武士很谦虚地说:“我只是想着杀敌人,却从没有想过其他的杂事。”如果人们都能只想着自己应当做的事、正在做的事,而不是心猿意马地胡思乱想,那么杂念就会减少许多,杂念减少了,心灵的负担也就轻了。
最高的慈悲是什么?那便是善待众生却从不想着有所回报。只有将自己投入到世间一切众生之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头的杂念。当一些事情关乎我们自身的利益时,我们便想的很多,即便没有问题,也会生出苦恼。但善待众生的人,首先会考虑他人的利益,对自己考虑的很少,所以他的杂念也很少,杂念少了,烦恼随之就少了。
杂念的源头就在人们那颗不愿平定下来的心。生活中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心便躁动不安,种种念头同时涌起。杂念越多,就越难集中精神处理问题。要想让心安定下来并不难,你把问题只是看作问题,而不要想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不带着评断去看问题,最容易看到问题的实质;停息下杂念再解决问题,最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人们对自由充满着种种误解,以为由着自己的性情来、放纵性情、不顾道德便是自由。只能说这是很肤浅的看法。真正的自由,就是不加评断地看待事物,就是照着事物本然的样子来接受。这就好比,我们喜欢一个人,就是喜欢这个人本来的样子,如果试图把他改变成自己喜欢的那种样子,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喜欢。只有发自内心的接纳才会有真正的喜欢。
人们可能会认为,他人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都有同样的目的,都是为了被人利用,但禅者看到的却是,通过他人、通过自然,我们能看到世界的更多面貌,能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无论是带给自己麻烦的人还是自然环境,都能够让自己领略到更多的生命姿态,于是也就不再会因此而烦恼。如果你也能这样去想,那么就不会有看某人不顺眼,或者身在某个自然环境不自在的感觉了。
有人说沉稳安静的性情最好,有人说活泼外向的性情最好,其实,无论哪种性情都好。沉稳安静的人可以在禅中感受到鲜活灵动的生命体验,活泼外向的人可以在禅中磨炼出深沉安稳的成熟心态。生命的姿态原本多样,何必要整齐划一?在禅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个性,何必放弃真我去学做别人。
与人发生矛盾,过去的就过去了,你若是为了过去的矛盾还在生闷气,那便是不肯放过自己;别人带给自己的帮助,虽然过去了但也要时刻感恩,如果别人给予自己的再多恩情都能抛下,那么你对他人还会有怜悯之情吗?禅讲放下,也讲拿起。
有位禅师初修行时,因其修为高妙而使百鸟衔花来供养他,这令他沾沾自喜。但当他真正有所成就后,反而对这种“荣耀”不再执迷了。世间多少人在做事业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百鸟衔花供养”的程度,但却很难再忘记这些奉承和名利了。于是,他们就甘愿沉沦在奉承名利之中,导致事业再也不能有所发展。可见,禅宗里的这个故事,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颇有启示性的。
不执着,就无挂碍,也就不会有杂念。但作为一个平常人,杂念是随时生起的,但也可以随时止息它们。当杂念生起来时,你就把心念转移到自然之中,天上的月、身边的树、院子里的花,哪一个不是美好事物的显现?杂念搁置下,你便进入了精神世界的大自在中。只有这时,你才是一个真正的生活者,而不是杂念的囚徒。
从前有个农夫,他使用比较原始的方法来取水灌溉,有人问他,为何不用更先进的办法来取水,比如造一个汲水装置呢?他说:“汲水设备虽然省时、省力,但却会让我的心灵失去活力。太过机巧的装置,会让人生出懒散怠惰的毛病来。”很明显,这个农夫的行为带着一种禅意。而现代人想要的机巧太多,却是为了放纵自己懒散怠惰的毛病,于是劳动的美感便无从体验,于是人也变成了一种机器。
人应该保有一颗痛心。你们看那些天真的小孩子,遇到不愉快的事不会一直想着它,但是遇到了一点儿高兴事,就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生活需要这样的态度,不然,像那种遇到一点事情就焦虑不安、闷闷不乐,就会给身心带来极大的摧残。
暂时的顺利很可能潜藏着未知的不顺;眼下的逆境恶缘也许预示着不久之后会有意外收获。人生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得与失,而是一个在得失中不断均衡的过程。
智者大师四处云游时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孩。他问:“你手里攥得是什么呢?”小孩说他抓了一只甲虫,这甲虫鸣叫的声音很动听,就想带回家。智者大师就劝道:“还是放了它吧,给它自由吧。”小孩偏不听,他把手松开时却哭了。原来,那只闪着光、鸣声动听的甲虫已经死了。我们就像这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因为把一切抓得太紧,结果反而失去了更多。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
7.能够随心自在地安排人生,便是最大的幸福
情绪的起伏变化,只在一念之间。但在这一念之间,就决定了我们此后的人生是风平浪静,还是灾难重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其实情绪不该被外因左右,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那是他的事;你如何想、如何做,才是你的任务。如果别人的恶言、恶语实在不入耳,就当它是个玩笑,于是你便也笑了。要平复情绪,又何须费力呢?
愤怒总是让人失去理智,人们在怒气的作用下总以为自己是在与别人争出是非高低,实际上是人们在与自己较量、搏斗。当怒火满心时,别人根本不会被你的怒火灼伤,你却会因为自心的怒火而伤了自己。学禅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能够从容自在地面对外境,而不会在内心点起愤怒的火。
你对眼下的成绩执着,那么你的成绩也就只能这样了;你对某个人执着,你便再看不到生活里的其他乐趣了;你对困难执着,你余下的人生便只看得到灰暗。一有执着便有了局限,人生的格局也就被限制住了。没有执着,人生便有无限多个可能。
一定要从过去既定的人生经验中走出来,因为外境随时在变,过去的经验又怎么能指导当下的人生;过去的观念,又如何会符合不断发展的社会形态。
只有自然而然的生命形态才是最美好的。所以,虚伪浮夸、矫揉造作的言行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反而会惹人生厌。这倒可以视为与人交往时的一个准则。你既然能做到顺从自心地安排生活,那也应该可以做到以自己的本来面貌示人,即便你有一些缺陷,但也会因为这种自然真实而打动人心。
放过牛的人都知道,放牛时要对牛加以管制、约束,以防它毁坏了庄稼。其实对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我们的心总是很难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手中的事情。这时候不是要对着自己的心口挥动鞭子,而是应该静静地坐下来,观察自己的呼吸,并让自己的心念平复下来。对心有所诱惑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心本来就常生妄想。
就像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一样,生活就是每个人的艺术品,每个人都有权力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这种创造,并不是说要创造出金钱、地位、名利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创造出意义、愉快、幸福和感受。这个创造过程应该是听从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大胆地承认自己、肯定自己就显得尤其重要。
按照自己的心意来生活,就需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人们总是很缺少这种勇气和力量。面对爱情时,人们不敢说爱;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不敢表达悔恨;谈及梦想时,不敢表达自己追求梦想的意愿。如果只是这样,那这种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有资格做他自己,每个人的特质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人要遵从本心来选择生活,并且过一种高尚的生活。
人应该相信自我的潜力,而不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外力上。经常看到有人对着神像跪拜,希望神灵能满足自己的所有请求。可是,要想让生活变得富裕,难道不应该先劳动吗?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加美丽,难道不应该先提升自己的内在吗?人们想要的一切,都只能靠着自己去实现。
禅家把心喊作“心贼”,因为种种痛苦、障碍和烦恼,都是从心上生出的。只要我们常想着善念,心贼自然就不见了。这也是为何禅门特别提倡人应该在现实人生中过一种“禅意生活”,因为人只有面对他人时才会有“心贼”,而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别人时,心贼自然就消失不见了。
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会产生心理波动,才会郁闷困惑,充满烦恼和压力。你以为远离社会、远离他人就不会有烦恼了,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的心理状态安适时,不论在哪里他都感觉舒服,否则便只能感觉到束缚。
假如我们把工作看成是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把劳动看成是对筋骨的舒展放松,那么我们在工作时发出的抱怨绝对要少很多,而且还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而以前之所以如此抱怨,就是因为我们的功利心太重了。
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不朽的价值,在平淡的生活里感受难得的快乐,这是从禅的角度给人们的生活启示:哪怕你目前过的日子多么地不起眼,你也一样可以从中感受到这种日子带来的独特快乐。没有哪种生活方式一定是不快乐的、是痛苦的,所有的不快乐和痛苦,都源自于人们那颗不肯打开的心。
日本有茶道、花道,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来锻炼自己的心,它们和禅一样,都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里保持内心的安宁,才可能在喧闹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自在安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比,你只有在初级学堂里打下基础,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更难的课程。
前念迷乱时,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充满烦恼的凡夫,整天被苦闷、沮丧、所包围,觉得生命是一种负担。越是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越是应该仔细地观察生命,诚实地对待自己。否则越是在迷乱中打转,我们就越是烦恼。
中国宋代的无门禅师写过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我们真的做到无执无取、不贪不恋,必然内心自在舒展、不恼不烦。所以,多看看生活中的那些美好事物吧,如果说这世界不够美好,那只怪我们的心被烦恼蒙蔽了。
真正的问题源自我们的内心,所有看似不可化解的痛苦和烦恼都是我们内心世界不够平和、过于计较和执着的产物。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