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 »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全文在线阅读

第四章 放大胸怀,想办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关灯直达底部

1.不要把别人的头,安在你自己的脖子上

生命需要自在地聆听,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生命不需要斗争,我们只要带着一颗慧心,用禅的智慧来看待人生问题,那么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快乐的。

一个受尽苦难的人来到寺院后便嚎啕大哭,说自己再没有活路了。禅师很怜悯他,便留他在寺里住宿。一天清晨,这个人看到初升的太阳,他问:“人生是什么呢?”禅师说:“太阳落下,还会再升起,这就是人生啊。”

理想世界是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理想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脱离现实生活的理想就好比空中楼阁一般,它不过如同泡影,虽然看起来很美,却对现实人生没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我们活得不快乐?因为我们的心中常有迷妄。这就好比,你明明可以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事情做,可你偏偏选了别人能做而你不行的事情,而原因只是,你认为这是一种光鲜体面的生活。只有将自然认为是自然,将自然纳入自己的生命中,我们与自然才不是隔断开的。同样的,我们只有把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纳入自己的胸怀,才不会被挫败、困境和数不清的烦恼打败。

山还是山,但山却不会遮挡自己的视线;水还是水,但水却不会把自己淹没;困境依然存在,但困境反而成为对自己心性的磨砺;烦恼依然存在,我们却能够在烦恼中寻找到一线光明和生机。

当我们过分强调理性,那么生活中的乐趣必然很难体会到。不论生活如何不幸、困苦,我们都应该对生活抱有一点情义和希望。

当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去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从前以为是很刺耳的声音,都会变得很悦耳,比如他人的批评、指责,或者某些误解。其实声音从来都没有减少、改变,而是我们的心境不同于以往,平静祥和的心才能听到生活中更多悦耳的声音。

切身体验,就是要我们把身与心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不要做脱离现实的美梦,而是要把两脚深深地扎进生活的土壤里,然后用双手在这大地上盖起自己的梦想。

当我们关上心门,任凭内心一片杂乱时,我们确实要不断地领受苦闷,如此一来那可真是解脱无门。但禅家却说,只要我们从自我封闭的小世界里走出来,把心门敞开来,试着让心平定下来,那么身心自由柔软又舒适的感觉就会顿时生起。而这种状态,便是解脱。

若想不与真实的生命脱节,那么就应该熄灭心头那些无用的妄想。你多多思考如何解决工作上的难题,就要比你想着如何一步登天更契合禅意。因为前者是对生活的思考,而后者,不过是无知的妄想。

不得不说,有许多束缚和桎梏,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套上去的。比如,你不断地追求财富,哪怕再累也要追逐,因为你觉得财富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再比如,你不停地渴求着某位异性的爱情,因为你固执地认为,能够把条件这么好的异性追到手,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能力。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跌落自己挖的陷阱时,等待自己的将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呢?

所谓解脱,便是我们从自己设定的局限中自然而然地走出来。当你觉知到,财富、名利、爱情都不过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因而不在对其迷恋执着时,你自己就会从以往的局限中跳脱出来。而当你跳脱出来之后,你收获的将是无边的欢喜。如果那只井底之蛙能够从井里跳出来,那么它看到的必然是另一番大景象,而我们在很多时候,就如同那只井底的蛙。

生命的意义从来就不在于盲目地奋进,如果你连目标都没有,你再卖力地奔跑又有什么用呢?

古时候的临济大师曾经说过:“不要把别人的头,安在你自己的脖子上。”人的生命仅有一次,并且它时间有限,又何必要执迷于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和别人一样呢?别人的日子再好,那也是别人的,但你可以想办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都不要先去逃避。试着和这些困难面对面,不带任何情绪和评断地去看待它们,然后你会发现,一旦自己敢于面对生活中的任何问题时,问题便不再成为问题。

怀着心机经营生活,不如单纯自然地创造生活。因为前者只能让人们陷于身心的疲累,而后者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们的热情。

人们总是把生活看作是一种挣扎,甚至在本该欢欣的时候想到的也是痛苦。其实,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瞬间即逝的,但也正因此,快乐的时候应该尽情享受,而痛苦的时候却要对未来抱持着希望。

孤独感人人皆有,但这没有什么不可忍受的。即便你只身一人生活,依然可以把目光投向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并在其中找到乐趣。永远不要指望着依靠别人来停止孤独,也不要以为放纵欲望就可以掩埋孤独。事实上,孤独是人的天性,但在禅家看来,这也正好是让心安静下来,并想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的最佳时机。

成长总是伴随着痛苦的,你想想,长牙的时候,牙痛不痛?只有在无数次跌倒之后,我们才学会跑步,对不对?但禅者却认为,成长的喜悦远远大过跌倒时的痛苦。毕竟,不带痛苦的人生,是根本没有意义的,而且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你一定要排斥痛苦而不是笑着迎接成长呢?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更轻松地生存,更充分地服务社会,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但要想清楚地了解自己,这个并不容易。把别人当作了解自己的镜子,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比如,你被他人的某个缺点、毛病所激怒,那就说明你自身也存在同样的缺点、毛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道声谢。

一位禅师对一个满心烦恼的人说:“你看溪水从山上流下,没有东西能够阻止它。山花烂漫,那香气连山峰都挡不住。你满心都是烦恼,何不倒出一些来?这样,你才能把美好的东西给装进去啊。”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2.做些寻常的事情,还生活本来面目

古时候的某位禅师有三个弟子,某天,师父问这三人:“我门前有两棵树,荣一棵,枯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大徒弟说:“我看荣的好。”二徒弟说:“我看枯的好。”三徒弟笑笑,说道:“枯也由它,荣也由它。”是枯是荣,全是外境,我们左右不了,枯之后是荣,荣之后是枯,看到了这个规律,我们心里也该有底了吧。

香严智闲禅师饱学经论,后来去拜访师兄灵祐禅师时,灵祐禅师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广识,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吧,在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听后一时语塞,想不出答案。多年后,有天他在菜园子里除草,忽然锄头碰到了石头,只听“咣当”一声,智闲禅师顿觉身心畅达,终而大彻大悟。原来,这本来面目就是生活本身。

有个弟子去拜见一位禅师,他问:“弟子请教您个问题,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进步缓慢,在禅修上难以有所突破?”禅师拿起茶壶,往杯子里倒水。眼看水快倒满了,可禅师却仍不住手,依旧往杯子里注水。他说:“你心里就和这杯子一样,装满了东西,自然就很难再装下水了。”所以,人生不必太饱满,留有空白,才能有所进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野心的世界,因为要维护自己的野心,我们对自己的爱便十分强烈。但禅提倡的是一种大爱,这种爱需要做的是消灭自我,它把我们从对自我的执着的爱中带了出来,当对自我执着的爱消失了,因此而产生的痛苦也就减少了。

慈悲而柔软的心比任何武器都强大,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比横生野心更重要。当人们只是看到野心带来的物质利益,却忽略了野心将自己带入一个又一个的漩涡中,这漩涡的名字就叫烦恼。

当你迫切地想要拥有某件东西而又不肯付诸行动,这才是对生命的戕害、对生活的扼杀。从禅的角度来说,人的惰性都有改正的可能,只是要看你是否愿意。当你的心念提起时,你会很努力地去追求梦想,而不是怀着梦想不去行动,任其枯萎凋谢,然后又叹息自己愧对光阴。

生命不过是一个来来往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人离开,有人停下,但并没有什么是真正能够永远留住的。我们只要不去攀附、不去执着、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就好,为什么一定要叹息、要难过呢?

生命不需要我们刻意地控制,我们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心念就好。禅认为,我们真正能把控的只有自身的情绪和心念,至于外物如何,那就随便它吧,反正心怀善意的人总会遇到善意,懂得安享生命的人总能遇见奇迹。

如何才能不被生活绑架?其实,当你从不切合实际的愿望中跳出来,当你看到空中的明月想到的是“月光多皎洁”而不是明天要应付的差事,当你开始接受自己原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盲目羡慕他人的生活时,你就已经踏上了创造生活的旅程。生活在你的心中、手中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捆绑你的绳索。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心态,感恩是一种予人温暖的行动。很多人都把感恩当作了一种巧妙、智慧的处世哲学,也有人说感恩是作为一个善良人的基础,还有人以为,不懂感恩的人,就不是完美的人。但禅家的想法很简单,当你有一颗感恩之心时,你才能对自己、对生活更上心。你且看那些不懂感恩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都不会特别上心,因此他们经常过得很混乱。

当你遇到误会你的人、刁难你的人,如果你对自己特别有信心的话,是不是也不愿意过多地解释?没错!生活是要付诸行动的,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打嘴架上。

你给了别人什么,你就会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你想得到人们的尊重,你就要先从内心开始尊重别人。你想得到爱,你就要先学会爱。你希望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被别人帮一把,那么在平时,你就要多去奉献。这个世界很公平,你的收获与付出总是成正比的。这也是为何禅家经常说,有一颗平等包容的心,乃是此生最大的幸运。

如果你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真正的价值,那么所谓的自由便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那些打着自由的旗号,或者空有野心,可实际上什么都不去做的人,更是对生命的亵渎。

野心如果用得到位,那也不失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但如果野心用错了方向,那就不只是给自己带来灾难了。如果是为了让更多人的生活得更好,那么带着野心去做事业也无可厚非,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那么这样的野心还是不要为妙。

对于那些足够智慧的人来说,野心再旺盛,也永远是野心,它比不上一颗清净慈悲的心,就好比,苦瓜永远是苦瓜,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它味道变甜一样。所以,别再给自己的狂妄找借口了,安静下来吧,做些寻常的事情,在寻常的事情里找到乐趣,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更为安心踏实吗?

每当人们感叹世风日下、道德败坏,世间魔鬼横行的时候,我都想说,禅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邪恶的人,更没有魔鬼。一个人的品性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必然是有好有坏,全善、全恶的人是不存在的。那么,你只盯着他人不好的那方面看,可见你也未必就是真的善良之辈。

曾经有一个对禅学非常痴迷的人来问我,为何他经常跑到各处去聆听禅师的教诲,却依然不见生命有什么改观。我问他:“你只是听了,那么,你做了多少呢?”你可以把禅视作一种处世态度,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修养身心的手段,或者把禅看成是对人生的启示,但不管你如何看待禅,你都不能只是听别人讲的道理而从来都不去亲身体会、实践。

有些人说管不住自己的坏脾气,而又深受其苦,于是就想从禅学中找到方法。这个其实很简单,当你发怒时不妨问问自己,你是从出生以来就很容易愤怒,还是当你愤怒时从来就没有观察过它,从来没有想过要对治它。如果是前者,那么这怒火是谁给你的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愤怒时真正痛苦的人又是谁呢?当你觉悟到,除了自己无人可给自己怒火时,那么你定然会明白,愤怒时真正痛苦的人只能是自己。那么,你还要对自己的坏脾气继续放纵下去吗?

多少人都把野心与雄心混淆了呢!就像许多人,他们把做事情的过程混淆当作结果一般。当人们习惯性地追求结果时,如果结果不够理想,那么就会非常焦躁、失望、痛苦。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做事情的过程,其实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幸福和成就。所以,这些人他们只有野心,却没有雄心。雄心,是需要一定的眼界和气魄来承担的。

在追求梦想的路途上,禅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我觉得就是保持淡然平和的心,顺应着事物的变化规律,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然后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将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这是一种禅心,它有生命力,也有弹性,这些又岂是野心能够相比的?若是你的心中充满了光明,那么你看到的一切都将是光明的;如果你的心中满是黑暗,那么生命中也将是一片黑暗。以禅的思维来看,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定要这样”的,可是人们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一定要让事情符合自己的心意,一定要得到什么东西,他们把这个叫作野心,但在禅家来看,这不过是愚痴的念想而已。

禅家有一句话非常了不起,叫作:“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你如果想得到非凡的成就,就必须能够经受常人无法承受的一切。就好比那些禅者,哪一个不是承受住了苦修才对生命有所领悟?而那些野心满满又妄自尊大的人,他们的心态就已经预示了他们的结局。所以说,有些时候,你做事情是成是败,都是可以从自己的心态上预测到的。

一个人最成熟的心态就是,为自己的生活设定切实的目标,但又不会特别执着地计较成败结果。有目标,才能有所追求,让生命有了努力的方向,而当你对结果不是特别计较的时候,你就可以充分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野心极强而能力又不高的人会过得比较痛苦。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3.只有学会如何放松,才能懂得如何加速

有个禅僧自认为修为不错,但就是经常被烦恼困住,以至于无法正常修学下去。他的师父说:“你看人们爬山,都是怎么轻便怎么来,不怕走得慢,才能真正走得远。”很可惜,我们一直都看不起行动慢的人,固执地认为他们要么是懒汉,要么就是傻子,其实,或许他们才是真正能够走得长远的人。

一切对立面都是可以消除、融解的。比如快与慢,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不停地忙碌就必然能够有所获得,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慢下来、放松下来,说不定才能得到更多。毕竟,人只有学会如何放松,才能懂得如何加速。

培养安详、随和、自然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并不是某个特别的人赋予你的,这是你自己在有过人生经历之后应当沉淀下的一种内在。有了这样的心态,你遇事时才不会张皇失措或者怒气横生。多看自己,向内看自己的念头和习气。当一个人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观察内在时,他就没工夫去理会别人带来的麻烦了。

古时候有个僧人看书看得入了迷,竟然没发现天色已经黑下来了。这时候,他的师弟走进房间就说:“天色这么黑,师兄怎么不点灯呢?”听师弟这么一说,他的心马上就开始动了种种念头,并发觉看东西很模糊,室内光线很暗。有时候,我们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一件事情上时,外界如何,就真的是可以忽略掉的了。这个就叫专注,用禅家的话来说,这就是把心放在了当下。如果我们一天之中能够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样过活,那么很快地,我们就会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成就。

这个世上的生活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完全错误的,正如同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你不必把目光停留在他人的生活上,时间那么可贵,还是多花些心思想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世上的事情本就是平等的,所谓差别,不过是人们在各自价值观的判断下的产物。你只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就很好,又何必纠结着要去做自己根本不适合、不喜欢的事情呢?如果仅仅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夸赞,那么你真的是活错方向了。

禅家认为,指导生活的方法不应是僵死的,而应该是灵活的,要根据不同的人、时间和原因做出区别。比如,有些工作你要用一种方法来完成,而换了别的工作,就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完成。禅家讲“不将死法与人”,就说只要能安排好生活便好,没必要把方法固定下来。

生活中的困境很多,你只有满怀勇气才能挺过去。但在有禅心的人看来,要走出困境也很轻松,只要不把它想象得有多难就好。在很多时候,我们是败在了自己的怯懦面前,所谓的困境,不过是空中偶尔飘过的云翳,它总有散去的时候,或者,我们大步地从云翳的阴影下走出去。

真正让自己不得自在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念头而并非别人施加的外力。当你躺在床上即将入眠时,你头脑中涌起的却是各种妄念,比如某个得罪过你的人,比如某件还没有完成的事情,比如未来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你越想越清醒,但情绪也变得越差。你失眠了,满心烦恼,可这个源头,还不是在你自己身上吗?

要从妄念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就要做到心不二用。睡觉时就是睡觉,工作时就是工作,应该做什么事情时,就安心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人的精力很有限,你不可能心中装着其他的事情还能做好手头的工作。把一颗心分成几个部分,这便产生了妄念,凭空地就给身心套上了锁链。

诚然,我们的生命有着许多缺陷,但这些缺陷却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无节制的贪欲、常年的怨恨以及永不满足地求取。比如当你对某件物品生了贪欲后,你就应该想到任何一件物品都不是永久存在的,自己又何必将有限的时间耗费在无限的贪求中呢?

我们的生活不过是一种混乱和挣扎,因为我们找不到让自己超脱自在、喜悦平静的方法。生活中的“俗务”确实很多,柴米油盐这些琐碎也确实令人心烦。但你转念去想,至少你还有工作可以安身立命,至少你还有家人陪伴,你的烦恼,说不定就是别人眼中的奢求,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你如此去想,烦恼不就减少了许多吗?要学会在烦恼中找到清凉,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对生命的关怀。

中国古代有位名气很大的赵州禅师,一次有人不远千里来问法,他起身就去倒水、上厕所,回来后说:“你看,诸如倒水、上厕所这种事情,是没人可以代替的。所以,世间一切事情无论大小,都要靠自己去实践,而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当你感叹着别人获得的成绩时,请不要忘了,你与别人并不差什么,你只要踏实地努力,踏实地做事,你一样可以有所成就,放下怨天尤人的情绪,好好地工作生活才对得起生命。

你学着别人的样子过活,即便过得再好,那也不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愉悦感是自内心生发的,它与外境无关。你能随时随地观察到妄念,并且熄灭那些不合实际却徒增愁绪的念头,你就能够一直快乐下去。

有人向一位禅师求教,怎样做才算是治学的正确态度。禅师用瓶子装了一些水,又放进去一个盐块,很快地,盐块就溶化在水里了。他说:“努力用功是不错的,但最智慧的还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而不是把生命给填充得满满的。”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4.凡是能让自己产生强烈情绪的事物,都是值得留意的

从前有个学僧名叫道岫,虽然他在修持上很下功夫,但始终没有领悟。他打算辞别恩师,去其他地方修学,他的恩师说:“难道你换个地方,就一定能有所领悟吗?”道岫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其实,在哪里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最细微之处的感触。

某位禅师在山上居住,没想到这么简朴的生活居然也能招来小偷。当然,这个小偷什么都没偷走。小偷愤愤地骂道:“可真穷啊。”禅师却说:“我还有天上月光呢。”当我们抱怨自己生活过得不如他人时,我们是否真的发现了自己生活中独有的美呢?

生命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善于在生活细节中发现美感。你可曾观察过街边的孩童,他们总会因为一点小发现就快乐惊喜。如果你也能有孩子一般纯真的心念,同样也会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快乐。

人的嫉妒心理是多么可怕啊,它能够遮蔽所有智慧的光芒。你看到某个人很顺利地就完成工作,或是一下子就做成一个大生意,你就开始嫉妒人家。可你是否想过,他们的成功都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啊!一分积累就会有一分的成就,你有嫉妒人的工夫,倒不如把精力用在积累善因上。

有些人为了使自己免受伤害,就将自己的心封闭成一道墙。可是,任何能够伤害我们的东西,都不在外部,而在内心。好比有人骂了你,你就耿耿于怀,即便事情过去了好久,你也依然放不下这种怨恨。在这种情况下,伤害自己的便是执念,而你所怨恨的那个人,早把此事忘记了,到头来你受的便是双重伤害,多不划算!

如果你不执着,不攀缘,就不会有任何烦恼缠裹着你。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有那么多足以感动、足以震撼的东西你不去欣赏,却偏偏要黏滞在不快乐的事情上,这又能怨谁呢?

人我是非、苦乐喜忧,这些东西本是极为平常的,谁的生命中不曾经历过呢?可为什么偏偏是自己要因此而烦恼呢?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不明白事理。禅家倒是觉得,就让这些人我是非、苦乐喜忧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地出现着、存在着,不去攀缘就可以了。当你仰望月亮时从不会去想要抓住那光亮吧?因为你知道,这月光不会永久存在,是不应当执着的。同样的,看待是非苦乐,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

若要做一个“生活中的禅者”,我们就要对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行为保持着警觉性。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总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对自己的念头和行为根本就不曾留心过。与其在伤害自己和他人之后再去忏悔,倒不如从一开始就把控好自己的心念和言行,带有负面力量的心念必须及时停止,但最智慧的做法还是在每一个时刻里都心怀着善念。

凡是那些让自己产生强烈情绪的事物,都是值得我们留意的。因为在强烈情绪的背后,是一颗起伏不定的心。要想做成世间事,先要把心安定下来。当心不平定时,你可以试试禅家的方法:轻轻地呼吸,数着呼吸的次数,暂时把自己与当下生活隔离开,然后再去看待这起伏的情绪。那么你会发现,平定自己的心,比改变世界要简单得多。

一个真真正正的好人不仅是心存善意的,也是对这个世间众生给予方便的。你给众生多少方便,就是给自己造了多少条路。当你看到有人遇到困难却总能得到帮助时,就应该以此来激励自己,一定也要做个尽力帮助别人的人,这样才不至于在困境中久久徘徊。

我们应该学会安静,学着去爱周遭的一切,学着去包容,去吸收,去创造,去观察生命并且在生活的细节处找到存在的意义。当一个人,真正具备了这些品性的时候,不论他身处何方,是否富有,他都能生活得很幸福,并且还会把这幸福传染给身边的人。

我们不应该顽固地生活在理智中,而应该生活在意志中。有时候,所谓的理智可能是毫无结果的钻牛角尖,除了带来不断的烦恼和偏执之外什么都不会留给我们。因此只要保持适当的理智就好。但如果没有意志,那我们做什么都不会坚持下去了。比如欣赏周遭的美好,在生活的细微处找到感动自心之处,这都需要对生命的强烈意志。

生活意志不够强的人,总是带着戾气和绝望看待生命,生命于他们而言成为了煎熬。禅的一些训练,正是为了增强人们的意志,这需要我们从生活的安适中走出来,将自己暴露在困境之中。这种自我磨炼的结果便是,意志增强了,包容度也增加了。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这两种心性,那么我觉得他不论在哪里都能够很好地生活下去。

世间的一切纠纷和苦恼,不外乎是在自我执着的圈子里打转。他刚才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他现在的这个决定对我有什么影响?他做的那件事情是否损害了我的利益……即便只是别人的无心一句话,无关痛痒的一个决定,都会让我们的心波澜不断。但你所谓的损害、影响等,不过都是自己的揣测而已,事情没发生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为何要在未知中惊恐不安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被人伤害,被人冤枉,陷入苦难的境地,承受身心的痛苦。但是从禅家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反观自心的机会。你看,不可能每一个人都顺心,也不可能有谁一辈子不受伤害,别人能挺过去,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呢?你如此去想,就是在给自己的意志打气,瞬间就变得坚强无畏起来了。

你且看那富有显赫的人,再看那位高权重的人,他们和你一样,内心充满了苦恼,身心被烦恼所缠。但你和他们又有所不同,即便是在困境中,也会试着在身边的寻常事物中寻找到点滴乐趣,比如清晨路边带露珠的牵牛花,还有拂面而过的阵阵清风。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生活细节处的美好,为何不安心受用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5.踏实地为每种可能创造条件

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他都留不住每一个逝去的今天;一个人多么贫穷,他都同样地拥有数不清的明天。心门若敞开,每一个清晨,都将是生命的全新开始;心门若关闭,即便你拥有再多的明天,那也不过是毫无意义地混日子而已。

世间的一切人、事、物,无不是根据内因外缘而生起、存在又消失的。比如,暑热天气来了,我们不能阻止它不到来,春暖花开的时节再好,我们也无法使其无限延长。我们只要保持着欣赏的态度,去观察、感受这些变化就好。即便有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苦恼,可我们也该知道,它有到来的时候,自然也有离去的时候啊。烦什么呢?

中国有个成语叫“适者生存”,这个“适”便是随顺着外部环境而不断调整自己。能够随遇而安的人,并非是真的不上进,而是他们知道,既然外部条件不可更改,那么随顺着外部条件来调整自心、调整计划,这也是一样的啊。人要灵活地活着,而不要死板地候着。真正的禅者生活,就是这样的。

对于生命发生的一些事,我们都有不能做主的时候,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向善生活,向着光明前行。一个人经历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否还有选择坚强和乐观的勇气。

世间的种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内在、外在的联系,而人的一生也处在不断的流转变化中。因此每一天都可以看作是生命的新起点,不论过去如何失败,至少在我们睁开双眼迎接今天的时候,都意味着我们又迎来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我想怎样就怎样、一切都要按照我的意志运转、无论什么事都要由我做主,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因为世间的一切自有它们的运行规律,又岂是人力可以随便改变的?但不幸的人,相当一部分人的痛苦,正是因为这些愚痴的念头作怪,而且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同样是新的一天降临,有些人满怀喜悦地准备创造新生活,有些人却沉迷在过去的时光里叹息或怨恨。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那么前者的生命体验必然要比后者更丰盛。而前者,用禅家的观点来看,是真正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人的意志是从艰苦磨砺中锻炼出来的,你看那些生活顺风顺水的人,稍有不顺就烦恼丛生,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他们不懂得珍惜,往往因此而错过生命真正的转机。而那些经历过困苦的人,他们将每一天看作是生命的礼物,努力地活着,使生命不断向上发展。在困苦境遇中磨炼出的平常心,总能让他们平稳地渡过一个个风口浪尖。

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人们要么是处心积虑地抛弃,要么是不择手段地求取。但是有求便有苦,因此禅家认为,在每天清晨能够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而又不过分求取的人,都是很幸福的。

如果你一心想要做成某事,与其焦虑难安倒不如勇敢地创造条件,从禅的角度来说,万事万物莫不是种种条件的聚合,如果条件不成熟,事情自然是办不成的。但条件也是可以创造的,只看你是否能踏实地去做,还是无所事事地抱怨。

总有些人把“无所求”当作自己懒惰松懈的借口。禅家所说的“无所求”并非是说让我们什么都不做,你不劳动、不工作,又如何维持生活呢?无所求是要我们积极地做事情、踏实地创造条件,顺其自然地就会有结果。只问耕耘不求结果,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一旦你的心中有所迷惑,在为人处事时就会表现出各种的执着,因而给自己的身心带来许多痛苦。不迷惑的心理状态,就是知道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虽然无力改变一切条件,但至少可以努力地改变某些条件或创造某些条件。什么都不做,只是等着事情出现转机,这便太愚蠢了,然而这类人还是为数不少的。

善良的心念、善良的行为,总能使人沉浸在幸福愉悦之中,现代人一边慨叹善良难寻,但又不肯反思自己的言行心念。善良并不是你期待别人给你带来好处,而是你能发自内心地先去关爱别人。

人们事事都是为自己而求、为自己而忙碌,在与人相处时也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禅者看来,这种彻头彻尾的自私行为将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和损失。最正确的做法不是一味地牺牲自己,也不是过分地为自己贪求,而是在为人处事时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双赢,这也是禅门所说的“自他两利”。如果在每个清晨,你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益他人,那么这一天对你来说,便是创造善意的过程。

有了欲求,就会有苦有乐。但这并不能说欲求就应该统统消灭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欲求都是错误的。那些具有正向意义的欲求是我们应当提倡的。所以,在每一个清晨醒来时,能够把正当和不当的欲求区别开的人,必然是智慧的人,他必然会带着正向欲求开始一天全新的生活,而生命中每一个崭新的早晨,对他来说都是营造美好人生的开端。

昨天如何,已经成为了过去,不论悲喜,不论成败,都不再回来。所以,那些在今天的晨光中为昨日流泪的人,最不可原谅,因为他们不仅浪费了昨天,也浪费了今日。

对于一个踏实生活的人来说,一生之中只有“今天”才最重要,一天之中只有“当下”才最可贵,因为只有这两个时间,才是人生的真实起点。

以前有位学僧,他为了能让自己内心清净,没有杂念,就刻意地躲开一切事务,也不和别人往来。某天他的师父在禅房里打扫,他却一动不动,于是师父就说:“我这么忙,你却不来帮忙。”学僧说:“您即便再怎么努力打扫,屋子里依然会有灰尘。”师父说:“不论你再怎么逃避,内心还是会有烦恼。所以,何苦这样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6.直截了当地去生活是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导致做出相应的言行,而我们的言行又会带来相应的结果。既然起心、动念是如此重要,那我们每天就多说一些感恩的话吧,但一定要发自内心才好。你的真诚和善意,总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意外的收获。

如果我们总是把念头执着在自己身上,就会经常地把自己摆在第一位,把他人摆在第二位,进而便只看得到自己的利益,而看不到他人的利益,再然后,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侵犯他人的利益。可是即便得到了快乐,这快乐也是很短暂的,但却要为这短暂的快乐背负无限的心灵负担,这可真不值得啊!

在当代社会里,禅的精神并没有与现实生活脱节。我们的力量、智慧、才干,只有奉献于社会才称得上真正有意义。因为,一滴海水的力量总是微弱的,而只有它汇入海洋,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人也是如此,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努力,它的价值实在是太微小了。

在每一个善念生起时,在每一个善行落实时,我们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找到了无限的意义。单独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但如果大家把力量合在一起,那么将成为一股洪流,在这洪流之中,大家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证。

在我们过去的人生里,总会犯下错误、做了错事。这些错误不能被挽回,我们心头的重负也不是一两天就能放下的。但我们却可以在真诚的忏悔中净化自己的心灵。知道忏悔的人,就如同一块璞玉,在经过磨砺后放出异彩,而这类人,也是我们最为可亲、可近的朋友,至少他们的内心是充满善意和良知的。

人生里既有欢喜又有悲愁,有得到也有失去,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一旦黏着,就意味着限制住了自己的人生发展。比如你失业了,这个事情很糟糕,但你如果意识到失业也是新的开始,就会鼓起勇气开始人生的新局面。人怎么会一辈子都在失去呢?有失、有得才是常态,除非是你贪求的太多。

我们应当怀着宁静淡泊的心态,来努力完成世间的每一件事情。而那些不认真、不努力的人,必然也是内心不能宁静的人。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机缘,但机缘在哪里呢?你只要准备好该准备的,然后留心你的生活,便能找到无数个机缘。机缘都是靠着自己留心生活才得到的,而不要指望着有什么人能“赏赐”给你。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许多人都是在等机会,但机会为什么一定要等呢?还有,为什么你就那么自信,机会能降临到自己头上呢?没有勤奋、上进的心,没有充足的准备,即便机会到了眼前,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直截了当地去生活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你把时间浪费在畏惧、犹豫和焦虑上,结果很可能是,你一件事情都没做,人生价值没有实现,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一事无成这个事实。但你永远不会想到,原本你只要勇敢地生活,直截了当地做事,就能够避免这种忧伤结局的。

只有那真正无私忘我的人才可能做到珍惜光阴。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敢于承担自己的言行。当其他人都在祈祷获得命运女神的眷顾时,这些无私忘我的人却在想着怎么奉献自己。一个真正的禅者,他明白奉献自我的重要性,在禅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矛盾对立的,比如自我和他人,这两者从来都是互相的。所以,禅意生活离不开无私的心。

如果你不修正自己的心念,任凭那些负面念头操控自己,那么自己的生活中除了无奈挣扎就再没有其他可能了。心内的负面想法需要靠自己来改正,别人谁都无法帮忙。比如,你觉得某人对你有意见,那只是你虚构假设出来的情况。你被虚假的情况搞得烦恼丛生,因此从引起烦恼的心念中解脱出来,还是要靠自己。

外部条件,从来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禅意的生活,并不是一直生活在舒适里,也不是一直遇到有利自己的条件,而是能把不好的条件变得有利于自己。禅者是随着外部条件而创造条件,想办法自己拯救自己;愚痴的人却期待着某一天能出现奇迹,靠着外力能把自己在困境中拯救出来。究竟谁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明眼人一看便知。

我们如果不放下自己的偏见,那么就会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比如,你只接受自己喜欢的人、接受自己想听的话、接受对自己有好处的事物,那么你就会把自己给困住。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敢于接受一切,无论是悲是喜,那才是禅者的生活。

一个避世而居的人偶遇到一个禅师。他说自己为了保持内心的清净安宁,所以已经许久不和人往来了。禅师却说:“内心清净和安宁并非是这样来的。你只是一味地避开噪杂,可见你心中也是一片噪杂;若你真的内心清净,又何必要避开尘世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7.在坏的际遇里看到好的方向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懂得对自己的心念和言行负起责任来,他明白生活里的一切境遇都是自己心念言行招致来的结果。因此,他肯反省自身,他也明白只有内心充实安静,生活才能过得踏实安然。他不是用钱去买来快乐幸福,而是他本身就是幸福的源头。

中国古代有位道信禅师,他说,真正的禅者都是“守一不移”的。把这个观点拿到当代社会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要做好所有的工作,都应该是如此:心守一事,不动不摇。而那种做做停停、神不守舍的做事态度,应该是我们尽力避免的。

当我们把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心就会安静下来,停止散乱。比如,把心停驻在感恩、善意上,停驻在对美好事物的观察上。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再不似以往那般容易躁动。内心越安宁,生活就越安乐。

当我们有烦恼、困惑、痛苦时,我们才会想到平和安宁的心境有多么重要。就好比,只有我们失去所爱时,才会懂得珍惜;只有我们生病时,才想到健康。可是,心境并不是说平静时就能平静的。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静心的习惯,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只要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不要被脑子里来来去去的念头牵着鼻子走就好。

切不可过分显露自己。因为我们如果过分地显露自己的小聪明,就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缺点,如此便会滋生出骄傲自满之心。你带着这样的心去生活、工作,你还能平静下来吗?在你眼里,别人都是愚钝的,只有你自己最聪明,你还会结交到朋友吗?恐怕早就沦为众矢之的了吧。

现代社会里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我们依然不要丢弃与人为善的准则。竞争,那只是一种途径,尽管残酷,却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东西。竞争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看到真正适合自己走的路,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竞争中的残酷,失败后的伤痛,那么你终其一生都难以有所进步。

人的心念在哪里,他努力的方向就在哪里。你把心念放在读书上,你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你把心念放在工作上,就必然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员工。心念集中时,人才是真正地创造着、生活着。然而,我们的心念纷纷扰扰,总是来回变化。今天想从事这个职业,明天想应聘那个职位,想了许多,但真正落实了的事情却不见踪影。

平静内心,就应当先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入手。净化心灵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去感恩,可以去忏悔,可以去反省,但如果只是嘴上说得好听,却没有落实到生活中,这依然算不上净化心灵。善意只有成为实际行为才能有意义,不要把善意永远地藏在心里,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将其表现出来。

遇到坏的际遇这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你能不能在坏的际遇里看到好的方向。禅者在黑暗中也能看见光,哪怕这光再微小。生命里的转机是要靠自己创造的,但在这之前,你应该先有一颗遇事不慌、平定的心。

要平定自心的杂乱不可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当你在生活里遇到问题,心慌意乱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暂时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只是体会着生命在当下的存在,想想大自然中的一切,想想曾经历过的开心事。你越是执着在问题上,就越是会被问题局限住、捆绑住。人应该适当地让自己松口气,等心安定了,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来一次飞跃,但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又何谈飞跃呢?只有把功夫放在平日里,学识也好,能力也罢,都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了解禅文化的人都知道,禅有顿悟和渐悟,但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只有那踏实的人最接近成功,只有从小处就不断努力的人才最智慧。

在内心不安静、不平定时,我们就如无头苍蝇一般,在生活里乱飞乱撞,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因为你内心不平静,自然就会被纷纷生起的虚妄念头牵着鼻子走。你看别人做什么,你也想做,而完全不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这时候,心便是昏昧的。当你平定了心念,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真正向往的生活是怎样,你便有了前进的方向。你看,心安静了,人生才能安定。

带有盲目性的生活最是耗费心神。但世人依旧在盲目性的生活里四处乱转。他们宁可每天连轴转,忙着一些看不到结果的事,也不愿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禅的生活,便是一切都顺其自然的生活,我们顺着自己的本性生活和模仿别人来生活,这是两种境界,而前一种才符合禅意生活。

每个人生活里的问题,首先的还是要从心上去解决。你看别人不顺眼,就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他,说不定还会对其报以欣赏的态度;你认为某事让自己心烦,那就想想从这件事中自己能有什么收获,或许你会对之报以感恩之情;你咒骂生活太无趣,那就先让自己变成有趣的人。世间没有完全不好的人、事、物,只是你还没发现它们隐藏着的可爱的一面。

有人问我,如何才能活得不那么累。我很奇怪啊,我一点儿没感觉到生活很累,反而还觉得生活让我有了创造自己人生的机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其实,生活并不会让人觉得累,只是我们太久没有让心休息了。

北宋的王安石,曾力主改革,但却遭到罢免,虽然后来再次上台,但不久之后又被辞退。在几经宦海沉浮之后,他反而把心态调整得比较淡然了。所以,我们无法避免在生活中遭遇创痛,但是否能够疗愈创痛、疗愈到什么程度,可是全看我们自己了。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