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做得到任何事 » 人,做得到任何事全文在线阅读

第五讲 早期记忆

关灯直达底部

Old Remembrances

有个孩子小时候目睹姐姐死亡而大受打击。我们请他谈谈长大后的志愿。

他如是答:“我要做挖墓工。因为我想成为埋葬别人的人,而不是被埋的人。”

一语道尽“早期记忆”对人生的影响之大。

分析过个体人生风格的重要性之后,现在来谈谈早期记忆。探索早期记忆或许是了解个体人生风格最重要的方法。通过回顾童年记忆,我们得以揭开个体的人生原型(即人生风格的核心),而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论是成人或小孩,如果想找出当事人的人生风格,我们应该在听他抱怨之后,请他聊一聊过去的记忆,然后将早期记忆与他所叙述的事实进行比对。人生风格的大部分要素都不会改变。同一个人总是有着相同的人格,是相同的整体。正如先前所述,一个人在努力追求特定优越目标的过程中,人生风格于焉形成。因此,我们一定要预期个体所说的每一个字、所做的每一个行动和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感受,都是整体“行动方向”(action line)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点上,如回顾早期记忆之时,个体的“行动方向”更为清楚易见。

然而,我们不应用二分法来区别新旧记忆,因为新的记忆也包含行动方向。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找到行动方向,事情就会比较简单,也更容易清楚说明;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找到当事人的人生主题,也能理解为何一个人的人生风格实际上不会改变。在四五岁便形成的人生风格当中,我们会找到过去的记忆和现在的行动之间的关联性。历经多次类似的观察研究之后,我们确信以下理论:我们永远都可以在早期记忆中找到个案人生原型中的本质。

当一个人回顾过往,不管他的记忆里出现了什么,必定是在情绪上让他有感的事物,因此我们能据此找出探索此人人格的线索。毋庸置疑的是,被遗忘的经验,对于人生风格和人生原型来说也很重要,但这些被遗忘的记忆,又称无意识记忆(unconscious remembrances),多半难以发掘。而意识记忆(conscious remembrances)与无意识记忆有个共同特性:两者都以充满优越感的目标为依归,也都是完整人生原型的一部分。因此,如果力之所及,最好能同时挖掘出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说到底,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一样重要。但一般来说,个体本身并不了解这两种记忆,必须由局外人来分析并解读。

我们先来谈谈意识记忆。被问到过往记忆时,有些人会回答:“我什么都不记得了。”这时,我们必须要求这些人专心、尽力去回想;一番努力过后,便能发现他们想起了一些事。但之前的犹豫可视为一种信号,代表他们并不想回顾童年,也可以从中推论出他们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我们必须引导这些人并给予提示,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数据。不论如何,他们必会想起一些事情。

有些人声称他们的记忆可以回溯到一岁,但这几乎不可能。事实上,那些记忆极有可能是出于他们的幻想,而非真实发生过的。但是,记忆究竟是幻想,还是真实,并不重要,因为这些记忆都是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有些人则坚称:他们无法确定记忆到底是自己的,还是父母亲告诉他们的。这同样不重要,因为即使是经父母口述而来的记忆,他们也确实牢记在心里了,故也有助于让我们了解他们到底对什么有兴趣。

我们在前一讲中解释过,为了某些目的把人加以分类,是一种权宜的做法。以目前而言,早期记忆也有不同的分类,让我们借此了解每一类人应有的行为表现。且让我们以一个个案为例。该个案记得自己曾看过一棵华丽闪耀的圣诞树,上面挂满了彩灯,还有很多礼物与圣诞蛋糕。在这个故事里,最有趣的是什么?是他看到的景象。他为何要告诉我们他看到了什么?因为他一向对视觉性的事物很感兴趣。这名个案因视力有问题而必须努力调适自己,在环境的磨炼之下,他一向对于视觉很感兴趣,而且很在乎“看”这件事。或许这并非他人生风格中最重要的元素,但也值得深究。这说明了一点,如果要指派工作给他的话,最好是能让他善用眼力的工作。

学校在儿童教育方面常常忽略了这种分类原则。我们可能会发现,对视觉感兴趣的孩子不爱“听”,只想“看”。我们应该耐心地面对这样的孩子,尝试教他去听。很多孩子在学校里都只接受一种教法,因为他们只喜欢用一种感官,导致他们只善于听,或是只善于看。有些孩子则是老爱动个不停,一直找事做。我们不能期待不同类型的孩子都能得到同样的成果。如果老师偏好某一种特定教法,而教法如果对善于倾听的孩子最有利的话,差异就会特别大;因为相较之下,视觉性或行动派的孩子会很辛苦,也有碍于他们发展。

再来看看一个例子,个案是24岁的年轻男性,常常昏厥[1]。当我们请他回忆时,他想起四岁时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就昏倒了。换言之,他是一个听觉性的人,因此对“听”最感兴趣。在这个阶段还不需要说明这名男子日后是如何罹患昏厥症的,只要注意到他从孩提时代就对声音非常敏感便已足够。他的音感很强,无法忍受噪音,也受不了不协调、刺耳的音调。因此,汽笛声对他的影响之大,甚至能让他一听到就昏倒,也就不足为奇了。不管是成人或孩子,人之所以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感兴趣,往往是因为他们曾在那个方面有过痛苦经历。各位读者应该还记得第二讲那位患有气喘的男性吧。他童年时曾因气喘而胸部缠满绷带,肺部因而受到压迫,致使他日后对于呼吸方式格外有兴趣。

大家也一定都看过全副心思都放在饮食的人。他们的早期记忆一定和“吃”有关。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怎么吃、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我们常会发现,他们小时候在饮食上遭遇的困难,强化了“吃”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关于记忆的案例:与行动和走路有关。我们研究过许多从小身体虚弱或罹患佝偻病[2]的孩子,他们小的时候无法行动自如,因此后来对“动”极感兴趣,总想着要快一点。有个案例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点。一名五十岁的男性去看医生,谈及每当他陪人过马路时,都会有一股强烈的恐惧感袭上心头,他很怕两人都会被车撞,但是他独自行走时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事实上,他一个人穿越马路时相当镇定;唯有与他人同行时,他才会想保护对方;他会抓着同伴的手臂,拉着对方左躲右闪,惹得对方不快。我们偶尔会碰到这种人,但几率不高。且让我们来分析他为何会有这种奇怪的表现。

当我们请他回忆早期记忆时,他说他3岁罹患佝偻病,身体不太灵活,曾有两次过马路被车撞的经验。如今他成年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证明自己已经克服这项弱点。也就是说,他想证明自己是唯一能安全过马路的人。他总是在等待机会,一有同伴便迫不及待要表现。当然,多数人不会把安全过马路当成值得骄傲或与人一较高下的事。但颇多人都像这个个案一样,身上那股想要行动、亟欲展现自己有能力行动的渴望,十分强烈。

现在来谈谈另一起个案:有个男孩正一步步踏上犯罪之路。他偷窃、逃学,连父母都放弃他了。他的早期记忆都与想要四处游历与快速行动有关。他目前与父亲一起工作,一整天都坐在办公室。从个案的本性来看,我们开出的治疗方式之一便是让他当个到处奔波的业务员,替他父亲推销生意。

有一种早期记忆非常重要,即童年时期的死亡记忆。当孩子目睹有人骤逝,对他们的心灵将会造成极大的冲击。有类似经历的孩子,心理上可能会出现缺陷或毛病(morbid),或是奉献自己的一生去研究生死大事,一心只想和某种疾病或死亡奋战。我们也发现,其中许多孩子后来对医学感兴趣,长大后很有可能选择医师或药师为职业;而这类目标当然归类在人生的有益面向。他们不仅自己与死亡奋战,也不吝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类人的人生原型会朝自我中心(egotistical)发展。有一个孩子因为姐姐的死亡而大受打击,我们请他谈谈长大后的志愿。我们本来预期会听到医师,但他却回答:“我要做挖墓工。”进一步询问原因后,他解释道:“因为我想成为埋葬别人的人,而不是被埋的人。”这是一个落在人生无用面向上的目标,因为这个孩子只关心自己。

且让我们来看看被宠坏的孩子有哪些早期记忆。早期记忆如镜子般反映出这类人的个性。被宠坏的孩子常把母亲挂在嘴边,这或许再自然不过了,但同时也是一个信号,代表他过去必须奋力营造受宠的情境。有时候,早期记忆看起来无关痛痒,却很值得分析。例如有名男子这么说:“那时我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我妈妈站在柜子旁边。”内容似乎无关紧要,但他提到了妈妈,这就是一个信号,代表他一直对母亲很感兴趣。如果母亲的角色隐而不见,我们研究的繁复程度就会增加,必须试图猜测与个案母亲有关的事。假设那名男子只说:“我记得那时我在旅行。”我们如果进一步追问同行者是谁,将会发现正是他的母亲。或者,如果有个孩子对我们说:“我记得有一年夏天住在乡下。”我们便可以假设孩子的父亲在城里工作,母亲与孩子则住在乡下;这时可以继续问:“谁陪你一起住呢?”如此一来,我们通常能发现母亲对孩子的隐性影响力。

在研究早期记忆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会很努力想得人疼,也可以看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看重母亲的宠爱。就理解当事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或大人谈起这类记忆的话,我们便能确定说话者一直觉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或总认为别人比他受欢迎。我们也会发现他们的紧张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整副心思都被自卑感占据。这个发现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种人日后将会成为善妒的人。

有时候,人们对某件事的兴趣会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比方有个女孩说:“有一天我负责照顾妹妹,我很想好好保护她。我把妹妹放在桌子上,她却被桌布绊倒而摔下了桌子。”这孩子当年只有四岁。要这个年纪的孩子照顾另一个小小孩,实在太过勉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用尽一切力气保护妹妹的姐姐经历了一场大悲剧。这个做姐姐的长大之后,嫁给了一个“好”丈夫(几乎到了对妻子百依百顺的程度)。但她非常善妒,而且百般挑剔,总是害怕丈夫另结新欢。最后,她的先生为何会厌倦她,变得只关心孩子,理由呼之欲出。

有时候,人们会记得自己想伤害家人,甚至起了杀意。这类描述清楚凸显出记忆中的紧张状态。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他们不喜欢别人,对谁都有敌意。这种感觉其实早已存在于他们的人格原型中。

我们还看过一种人,他们害怕朋友或同伴之中有人更受欢迎,或者老是怀疑所有人都想赢过自己,结果什么事都做不好。这种人一向担心周遭可能会有更出色或更受欢迎的人出现,因此无法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不管做哪一行都提心吊胆、紧张兮兮,而这种态度在爱情与婚姻关系中格外明显。

纵使我们无法完全治愈这种人,但凭借研究早期记忆而知悉的方法,至少可以改善他们的状况。

上一讲曾提过一位童年时和母亲、弟弟一起上市场的男子,他正是接受我们治疗方法的对象。当那天开始下雨时,母亲原本是先把他抱起来,但看到弟弟后,就把他放下来,去抱弟弟。因此,这名男子一直觉得弟弟比较受宠。

如果我们可以挖掘出部分早期的记忆,就能预测个案日后的人生会发生什么事。然而,请务必记住,这些早期记忆只是线索而已,并非真正的原因。透过记忆,我们可以知道某个人过去发生过的事,以及发展的脉络。记忆指出了个体透过哪些行动来达成目标,以及必须克服哪些障碍。记忆也揭示出对于生命有用或无用的面向,个体因何而对其中一个面向较有兴趣。比方说,个案或许在性方面受到了所谓的创伤,因而对“性”最感兴趣。得知某人的早期记忆包含性经验时,并无须惊讶。有的人从很小开始,就只对性有兴趣。而对性产生兴趣,实属人类的正常行为。但如我之前说过的,兴趣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和程度。我们常会发现,当个案讲起和性有关的回忆时,此人日后便会朝着性方面发展;而这样的人生最终都是不和谐的,因为性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有些人坚持人生的一切都以性为基础;也有人主张肠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根据这些人的例子可以发现,早期记忆和后来的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有一个男孩能考上高中,至今仍是个谜。那男孩总是静不下心,完全没办法坐下来读书。他向来不把正事放在心上,到了该念书的时间,他却常跑到咖啡厅或朋友家闲晃。因此检视他的早年记忆很有意思。他说:“我记得自己躺在摇篮里,盯着墙看。我注意到墙上贴的壁纸有很多花朵、图案……”他一心只想躺在摇篮里,压根不在乎考试。他之所以无法专心读书,是因为他总想着别的事情,而一心是无法两用的。据此可推论出,这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没有能力独立行事。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惹人厌、不被喜爱的孩子。这个类型很少见,属于较极端的案例。孩子通常会有宠爱他们的父母或保姆,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一出生就被讨厌,是不可能存活的。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早夭。我们也发现,许多私生子、罪犯及弃儿都是惹人厌的孩子,因而常常一副黯然失意的模样。透过研究他们的早期记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确实记得这股被痛恨的感觉。有一名男性就曾说过:“我记得我妈妈打我、骂我、挑我毛病,一直到我逃家为止。”而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他差一点淹死。

后来,他变得走不出家门,故来寻求心理医师的协助。我们分析过他的早期记忆后发现,他曾离家出走过一次,还遭遇了极大的危险。这件事烙印在他的记忆里,因此每当他出门时总是不断注意有没有危险。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却老是担心考不到第一名。他的个性变得犹豫不决,阻碍了他的进步。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他却担心起自己无法在既定规范之下和他人一较长短。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可回溯到他早年遇险时的记忆。

有一起个案或许也能清楚说明。个案是一名孤儿,双亲在他一岁左右就过世了。他患有佝偻病,在孤儿院也未得到妥善的照顾。因为得不到照顾与关心,使得他日后难以结交朋友。我们回顾他的记忆后发现,他一直觉得别人比他更受欢迎,这种感受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一直觉得自己惹人厌,这种感觉频频扯他后腿,让他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由于自卑感,他拒绝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问题与情境,包含爱情、婚姻、友谊、事业……而这些事情全都需要与他人接触才行。

再举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案主是个很爱抱怨失眠的中年男子。他年约46或48岁,已婚有小孩。他对每一个人都没好话,永远专断独行,对待家人尤其如此。这般行径让周遭的人都痛苦不堪。

于是我们请他回想早期记忆,他说自己成长于一个双亲感情不睦的家庭,父母总爱吵架并威胁彼此,所以他很怕自己的父母。因父母疏于照顾,他总是浑身脏兮兮地去上学。有一阵子,他的班导师请假,来了一名代课老师。这位代课老师认为教职是一份美好又高尚的工作,对教育充满热忱。她在这个爹不疼、娘不爱的男孩身上看到潜能,决定主动鼓励他。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支持与青睐。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发愤图强,但感觉上好像是后面一直有人推着他前进似的。他其实并不相信自己能有出众表现,所以才会夜以继日地努力不懈。因此,他在成长过程中即养成每天熬夜、甚至完全不睡的习惯,把时间都用来思考哪些是他必须要做的事。结果最后他相信,唯有整夜不睡觉,才能做大事。

他对优越感的渴求,后来表现在对待家人的态度,以及待人处事的作风上。他认为没有一个家人比他强,总以征服者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可想而知,他的妻儿饱受这种行为模式的折磨。

总结此人的个性,我们可以说他有一个充满优越感的目标,而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很强烈时,便会立下这样的目标。过度紧绷的人亦然。紧张是一种信号,显示他们怀疑自己的成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反而会以高姿态出现,也就是用优越情结来掩盖这份自我怀疑。故而,研究早期记忆,便能使真相原形毕露。

* * *

【注释】

[1] 昏厥(fainting spell),暂时失去知觉,是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与疾病或身体虚弱无关。

[2] 佝偻病(ricket),这种病是体内缺乏矿物质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多发生在成长中的孩童身上,使其生长减慢,骨龄迟缓。

研究早期记忆,便能使真相原形毕露。

* * *

A study of old remembrances reveals the situation in its true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