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全文在线阅读

第一百三十七卷

关灯直达底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目錄

 數目部彙考九

  九類

曆法典第一百三十七卷

數目部彙考九

九類          小學紺珠

九天,《淮南子》:「天有九野,中央鈞天,東方蒼天。」

東北變天,北方元天。西北幽天,西方昊天。

「西南朱天。南方炎天。東南陽天。」 《廣雅》九。

天,東方皞天,南方赤天,西方成天。餘同 。《漢書郊祀志注》:「東北旻天。」 《爾雅》:「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 。」 《離騷經》指九天以為正。《周禮疏》《尚書》說云:「天有五號,尊而君之,則曰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慜下,則稱旻天;自上監下,則稱上天;據遠視之,則稱蒼天 。」 《楚辭天問》「圜則九重。」 注:「九,陽數之極,所謂九」 天、中天、羨天、從天、更天、睟天、廓天、減天、沈天、成天 。《太元》九天,皆元首為天名,「八十一首周九天。」

九道《月令正義》鄭康成注《考靈曜》,「日有九道黃道。」

一,青道二。〈東。〉赤道,二。〈南〉白道二。〈西〉黑道。

《二》。〈北。〉 《漢·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續漢曆志》:「日舒月速,當其同謂之合朔,近一遠三謂之弦,衡分天中謂之朢,光盡體伏謂之晦。」

九紀又曰九星,《周書》。「辰以紀日,宿以紀月日。」

以紀德,月以紀刑,「春以紀生,夏以紀長。」

秋以紀殺,冬以紀藏,歲以紀終。

九宮九星《唐會要》:「《黃帝九宮經》,太一星,天蓬,坎水。」

白攝提,《大內》坤土。黑軒轅,《天衝》,震木,碧招。

搖:天輔,巽木綠;天符,天禽,坤土黃;青龍,天心,乾金白;《咸池》,天柱,兌金赤;太陰,天任,艮土白。

《天一天英離火紫星經》曰:「太一下行,八卦之」

宮,每四乃還於中央 。《素問·太始天元冊文》。九星注:天蓬至天英 。《易乾鑿度》鄭元注:「太一行九宮,始於坎、坤、震、巽,中央乾、兌、艮,終於離。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 。」 張衝曰:「聖人明天數,審律曆,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

《九州星土》《天官書》:「角亢氐,兗州,鄭,房心,豫州,宋。」

尾、箕幽州,燕、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吳、越,虛、危青州,齊、營室至東壁并州,衛、奎、婁、胃。

徐州:「魯昴畢。冀州:趙《觜觿參》。」 益州:「魏東井。」

輿鬼,雍州,秦,柳,七星,張,三河,周,翼、軫,荊州,楚。

此繫之《二十八宿星經》,「歲星主泰山,徐、青、兗。」

州,「熒惑主霍山揚荊交州;鎮星主嵩高山豫州,太白主華陰山涼雍益州,辰星主恆山冀幽並州」 ,此繫之五星。雍主魁,冀主樞青

兗主機,揚徐主權,荊主衡,梁主開陽,豫。

「主搖光 」 此繫之北斗杓。自華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濟之間魁海岱以東北保章氏解十二次分十二土,合而言則為九州。

渾儀九事。至道元年,韓顯符「渾儀九事,《天經雙規》。」

游規直矩規管平,準輪赤道環黃。

道環龍柱水臬

九垓,九重之天。《司馬相如傳》:「上暢九垓。」垓,重也。

郊祀歌《九閡》。閡亦陔也。《淮南子》:九陔之上謂九

天之上,胡安定先生《易說》:「人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一息之間,天行八十餘里。人之一晝一夜,有萬三千六百餘息,是故一晝一夜,而天行九十餘萬里。」

九簭:巫更、《巫咸》《巫式》《巫目》《巫易》《巫比》。

巫祠、巫參、巫環 、簭人。「巫」 讀為「簭」 ,或曰「以。」

其人名書

《九弄》《唐樂志》:「琴工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蔡邕五

弄楚調四弄,謂之《九弄》。

《九天九地》九天之上六甲子,九地之下六癸酉。

《後漢書》注:「元女三宮戰法。」

九州《淮南子》「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

土西南戎州曰「滔」 土正,西弇州曰「并」 《土正》。

中冀州曰「中土」 ,西北台州曰「肥土」 ,正北濟州曰「成土」 ,東北薄州曰「隱土」 ,正東陽州曰「申土。」

《周禮疏》曰:「自神農已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

州之等,至黃帝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 。鄒衍曰:「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有裨海環之一區,中為一州,如

此者九有大瀛海環其外。《春秋命曆序》:「人皇氏分九州,神農始立地形,甄度四海。」 《祭法》:「共工氏霸九州。」

九州九牧。《書禹貢》。「禹別九州。」《左傳》:「九牧,九州之牧。」

冀。堯所都,兗、濟、河。青、海、岱。徐,海、岱及淮。

揚。淮。海,荊,荊及衡陽,豫,荊,河梁,華陽,黑水。

雍、黑水,西河,始冀,次兗而終於雍,言治水之

序:《禹貢》有青、徐、梁,而無幽、并、營;《爾雅》有徐、幽、營,而無青、梁、並。《職方》有青、幽、并而無徐、梁、營,三代不同故也 。朱子曰:「中古之地,但為九州。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舜即位,分十有二州。」

殷《九州》,又曰「九有九圍。冀兩河間,豫河南,雝。」

河西,荊漢南揚江南兗濟,河,徐濟東。

幽燕營齊,《爾雅注》:「此蓋殷制。」 《商書》九有之師。《商頌》:「奄有九有。帝命式於九圍。」 注:「九州之界。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荊梁雍豫徐揚,惟青兗冀屬紂。」

周九州《周禮職方氏》「辨九州之國,揚、東南荊正。」

「南豫」 ,「河南青」 正東兗,河東雍正西幽。

「東北冀,河內并正北」 ,《職方氏》始揚,次荊而。

終於《并言》遠近之序。

「周九州」,《呂氏春秋》:「豫周。冀、晉,兗,衛。青,齊。」

徐,魯揚,越,荊楚,雍,秦幽燕,《後漢贊》九

「縣。」 注「九州也。」

《周九服》又曰:「九畿:侯、甸、男、采、衛、蠻。」

夷鎮藩 。《周禮職方氏》:「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 《大司馬》:「九畿之籍,方千里曰國畿。」 自商以前,并畿內為五服;周公致太平,除畿內,更制天下為九服。

九河《爾雅。孟子禹疏》:「九河徒駭,太史馬頰。」

「覆鬴、胡蘇、簡 絜」 ,曾氏以簡、絜為一,其一則河之經流也。鉤盤、鬲津、徒駭,是河之本道。

一分為八枝,許商得其三,杜佑《通典》得其六,歐陽忞《輿地記》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地而互為兩說 。鄭氏以為齊桓塞其八流以自廣漢。王橫言「九河之地為海水所漸」 ,酈道元謂:「九河、碣石苞淪於海。」

「九山」,《淮南子會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華。」

「岐山」 太行,羊腸孟門。

《史記正義》:「道九山,汧壺口砥柱,太行西。」

「傾熊耳,嶓冢內方汶 」 ,《書》說自岍岐至。

敷淺原。《國語》:「禹封崇九山。」 注:「九州之山。」

《職方氏》「九州山鎮:會稽,衡山、華山、沂山。」

岱山、嶽山、《醫無閭》。霍山,《恆山》。

「九川」,《史記正義》:「道九川,弱水、黑水。河漢索。」

「隱瀁江沇淮渭洛 」 ,《禹貢正義》所導。

九水自北為始

九州名川。《書》:「予決九川。」注:「《職方氏》九州,川三江。」

江。漢。滎。雒。淮,泗,河。泲,涇,汭河。泲漳。

虖池嘔夷

九江《禹貢釋文》。《尋陽地記》。「烏白江。蚌江。烏江。」

《嘉靡江》。《畎江》。源江。《廩江》。《提江》。《箘江》。

張須元《緣江圖》「始於鄂陵,終於江口,會於桑落。」

洲,三里江,五州江,嘉靡江,烏土江,《白蚌》。

江白烏江箘江沙提江廩江 ,劉歆以

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太康地記 》《漢志》在廬江郡之尋陽縣。《水經》在長沙下雋西北。胡氏以洞庭為九江,曾氏謂過九江至於東陵。東陵,今之巴陵,巴陵之上即洞庭也。考之前志,沅水、漸水、潕水、辰水、敘水、酉水、醴水、湘水、資水皆合洞庭中,東入於江 。賈誼書曰:「禹鑿江而導之九路。」

「九藪」,《呂氏春秋具區》、「越雲夢、楚陽陓,秦淮南。」

子:陽,紆,「大陸」 ,「晉」 ,「圃田」 ,梁,《說文》,「甫田」 ,「孟」 「諸」 ,「宋。」

《海隅》:齊鉅鹿,趙大昭。燕《淮南子》,昭余祈。

《漢書》:「八藪有大野,無鉅鹿。」 《大昭國語》:「禹豐殖九藪。」

九澤:九澤既陂。《禹貢注》:九州之澤。《國語》:陂障九澤。

《職方氏》「九州:澤藪、具區、揚、雲夢、荊、圃田、豫、孟諸、青、大野,兗、弦、蒲、雍、貕、養、幽、揚、紆。」

冀昭餘祈并

九州之險,《左傳》司馬侯對「晉侯四嶽三塗陽。」

城。大室,大音泰。荊山中。《南漢郊祀志》:自

崤以東名山五:太室、恒山、泰山、會稽,湘山。自華以西名山七:「華山、薄山、嶽山、岐山、吳山、鴻冢、瀆山。」

九采《明堂位》:「九采之國,九州之牧,典貢賦者。」

「九塞」,《淮南子》《呂氏春秋》。「大汾澠阨」,《呂氏春秋》。冥。

「阨荊阮方城殽阪井陘令疵」 句注。

居庸

九等:《周禮》:「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騂、剛、 赤、緹。

墳壤「渴澤鹹瀉」,勃壤埴《壚彊》。�

輕爂

九野八方中央。《淮南子》:通九野,徑十門。八方。

上下

九國《漢·諸侯王表》「尊王子弟,大啟九國,齊、楚。」

荊吳淮南燕,趙梁代淮陽。

《九國過秦論》「九國之師,齊、楚、燕、趙、韓。」

魏宋衛中山

九土:《左傳》楚蒍掩書土田。注云:「九土度山林鳩。」

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疆潦規偃瀦。

町原防,牧隰,皋井洐沃。

九地:《太元》九地,高下有差而別其名,涉泥澤地。

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

《上山 詩》:「信彼南山。南東其畝。」 注云:「其遂東入於溝則畝南。其遂南入於溝則畝東。」

九等田《周禮載師疏》云:「六卿之外,有九等之田廛。」

里場圃宅田、士田、賈田官田牛田。

賞田牧田

九畡:九州之極數。《國語》:「計億事,材兆物。」收。經入。

行。�「極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經》入以食兆民。」注「數極於。」�《萬萬》曰:�

九淵《列子》:「鯢旋、止水、流水、濫水、沃水。」

氾水。雍水。汧水。肥水。

州府九等《陸贄奏議》。「州府有九等之差。」京府都

督都護府,四輔,六雄。十望。十。緊,上州。

中州下州

《九夷爾雅疏》:「元菟、樂浪、高驪,滿飾鳧更。」

「索家東屠」 ,「倭人天鄙 。」 《論語》,「孔子欲居。」

九夷:畎夷、干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

元夷。《風夷》。《陽夷》。

九族:《堯典》。「以親九族。」《孔氏傳》:「上自高祖,下至元。」

《孫詩序》:「棄其九族。」 鄭氏箋:「朱文公《書》,說高祖至元孫之親,舉近以該遠。五服異姓之親,亦在其中。」

《禮記》:「親親以三為五。」 已上親父,下親子,三也;以父親祖,以子親孫,五也 。以五為九,以祖親高祖,以孫親元孫,九也。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異義》夏侯歐陽說。

異姓有親屬者。《白虎通》:「朱文公從孔傳,夏氏從夏侯、歐陽。」

《左傳》:「親其九族。」 《杜氏》注:「外祖父、外祖母、從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

之子己之同族

九屬《太元》。注:「九族之序。」元孫曾孫仍孫 子。

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九兩《周禮》太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牧以地,得民。」

長以貴得民,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

《宗》以族得民主,以利得民吏,以治得民友。

以任得民,《藪》,以富得民。

《九序》:「《太元》:孟孟仲季,仲孟仲季,季孟仲季。」

九等《漢古今人表》列九等之序,「上上聖人」,始於宓

《犧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

《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始於蚩尤 白虎。

《通禮別名記》:「五人曰茂,十人曰選,百人曰俊。」

千人曰英,倍英曰「賢。」 萬人曰傑,萬傑曰

聖 ,《鶡冠子》:「德萬人者謂之俊,德千人者謂之豪,德百人者謂之傑。」 《荀子:俗人俗儒雅》。

儒大儒《荀子》:「大儒者,天子三公也 ;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眾人者,工農商賈也。」

九德:《皋陶謨》亦行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

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

「《而塞》彊而義」 ,上九字,「人之性質」 ,下九字,以輔成其德,明其德之不偏,三德有家,六德有邦,九德之中有其三,有其六也。

文王九德。《左傳》。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

照臨四方曰「明。」 勤施無私曰「類。」 教誨不倦。

曰「長。」 賞慶刑威。曰「君。」 慈和遍服。曰「順。」 「擇善。」

而從之曰「化。」 經緯天地曰「文。」

九思:《論語》:「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

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

思難見得思義

「九容」:《禮記·玉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

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

色容莊

九言《左傳》子大叔語趙簡子:「九言無始,亂無怙。」

富無恃,寵,無違,同,無敖,禮,無驕,能,無。

《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古者以一句為一言,一言蔽之曰:「思無邪揚之水」 卒章之四言,秦漢以來,眾儒訓詁乃有句稱。

九年《大成學記》:「比年入學,每歲中年考校,間歲」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

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九藏又曰九紀。《周禮》注。正藏五。胃、膀胱。大

腸。小腸 。《國語》。史伯曰。建九紀以立純德。注九。

藏也,正藏五,又有胃、膀胱、腸、膽。《莊子釋文》:「身別有九藏氣,天候頭角之氣,人候耳目之氣,地候口齒之氣。三部各有天地人。神藏五,形藏四,故九五管五藏之腧。」

九竅:《周禮》注:「陽竅七,陰竅二。」《太元》一六為前。

為耳《水》,二七為目。《火》,三八為鼻。《木》,四九為。

口金五。五為後土。《易》《咸》主心,故言「拇」 ,言股、言心、言頰舌,皆在前者。《艮》主背,故言趾、言「限」 、言「躬」 、言「輔」 ,皆在後者。

《九》:�〈音拜〉《周禮·大祝辨》九:�以享。右「祭祀稽首頓。」

首:「空首」振動吉。�凶。�「奇耦」之奇褒。�〈音報〉肅。�

九候:《素問·難經》三部:「寸關、尺九候:浮、中沉。」

《九體太元》手足,臂脛股肱腰腹肩。

��〈音瘕怙謂唐胡〉「面顙

九徵」,《莊子九徵》至:「不肖人得矣,遠使之而觀其忠。」

「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 ,《卒然》。

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九徵劉邵《人物志》:「九徵,皆至純粹之德,神精。」

筋骨氣色儀容言

《九經經典釋文序錄》:《易》《書》《詩》《周禮》《儀禮》

《禮記春秋孝經論語》

《漢志》:「六藝九種,《易》《書》《詩》《禮》《樂》《春秋》。」

《論語》《孝經》小學 ,唐谷那律稱為「九經庫。」 「九經」 之名始見。韋表微著《九經師授譜》,後唐校九經,鏤本於國子監。

《洛書九類》孔安國云:「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

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次第之,以成九類 。《九前》

《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

後左六後右。關子明《洞極經》。《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九卦:《易繫辭》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履》《謙》。

《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