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 »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全文在线阅读

寒热第七十

关灯直达底部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准确地说,此篇文献名应作“寒热瘰疬”,是言瘰疬之有寒热者,非言一般之寒热也。“瘰疬”为痨瘵病中常见症之一,其状累累然而历贯于颈腋之间,其病变之状略如鼠穴,塞其一复穿其一,故又名“鼠瘘”。因病毒留滞于经脉,寒热长时间不已为主要表现之一,故以“寒热”名篇。全篇可不分章节。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讲解】“瘰疬”是痨瘵病的一种,从今天来看,属于结核性疾病,所表现出的“寒热”不是外感的寒热,属于内伤之寒热,特点是持续性的低热。瘰疬证又叫做“鼠瘘”,是一种慢性溃疡性疾病,好发于颈部和腋下,这边封口了,那边又漏了,就像老鼠打洞一样,所以叫做“鼠瘘”。古人认为,这种病主要是由一种毒气留滞于经脉引起,疮损之所以串发,就是因为其病位在经脉的缘故,其特点是溃疡反复发作、寒热缠绵难愈。

瘰疬病多发在少阳经脉的循行部位,两腋和颈项两侧是少阳经脉的循行部位,瘰疬生于少阳而起于阳明,久治不愈就会传入太阴、厥阴,表里相传嘛,阳明传太阴,少阳传厥阴。这种病一般与情志、气血郁积关系密切,所以文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病本还是其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末”是指经脉而言,所以这种病“本”在脏“标”在经脉。“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是说瘰疬病性属阴,若易溃脓者往往比较容易治疗,溃脓是转阳的表现,不溃脓血者多为阴证,这种情况往往不易治疗。

治疗“瘰疬”要从根本来治疗,病在三阳要从三阳之本来治疗,病在三阴要从三阴之本来治疗。“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意思是说这种病越早治疗越好。

文献最后谈到“决其生死”问题,与《灵枢·论疾诊尺》同,是说通过观察病人的眼睛中的赤脉来判断和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意思是说,赤脉不贯瞳子则病轻,赤脉贯瞳子则病重,赤脉贯瞳是不好的预兆。《灵枢·口问》时曾讲过,“目”为宗脉之所聚,邪气在经脉,而全身的经脉之气都聚于目,“瞳子”是骨之精,肾所主,赤脉贯瞳子说明病邪已经深入于少阴,所以这就是死亡的征象。这里用“一脉”“二脉”“三脉”来表示病情的轻重程度,但不是一脉轻二脉重三脉更重的意思,二脉、三脉说明其病毒邪气是散在的,所以其病程会长一些,“一脉”说明其病毒比较集中,这种情况是最严重的。观察瞳子赤脉多寡的经验我没有,但是这段文字所叙述的内容应该这样去理解,可能有的同志会有这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