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埃尔博尔(Marci Alboher)写了一本书,叫作《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写这本书是因为她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纽约很多人都拥有不止一种身份,每当遇到“你是做什么的”之类的问题时,他们并不能像其他人那样用一个完整的词来介绍自己的身份,而是选择用“斜杠”来区分不同的身份,于是她为这些人创造了一个新词——“斜杠青年”(Slasher)。在书中,玛希·埃尔博尔给出了许多真实的案例,例如:
Sanjay Gupta(桑贾伊·古普塔),神经外科医生/CNN新闻记者
Carrie Lane(卡丽·莱恩),艺术顾问/普拉提教练
Dan Milstein(丹·米尔斯坦),计算机程序员/戏剧导演
Ronald Hoffmann(罗纳尔·霍夫曼),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诗人/剧作家
Robert Childs(罗伯特·蔡尔兹),心理治疗师/小提琴制作人
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斜杠现象(The Slash Effect),即越来越多的人用与爱好和业余生活相关的身份而不仅仅是工作中的职位来定义自己。工作只告诉他人你是做什么的,靠什么维持生计,工作外的身份则体现了你是谁,喜欢什么,有什么特别之处。玛希·埃尔博尔认为用这种方式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有趣、完整和立体,而且相比传统的单一职业方式,多重身份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更加满足和充实,在保持收入的同时还能追求和发展更多的爱好,使生活和工作获得双重成功。
关于“斜杠青年”,很多人存在着误解,以为“斜杠青年”就是拥有几份兼职,有的则把它等同于没有稳定收入的自由职业,我甚至还会听到类似“增加一个兼职会不会忙不过来”,“‘斜杠青年’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以及“如何保证收入来源”的问题。
尽管在那些大家所熟知的“斜杠青年”故事中,主人公似乎都因为多重身份而拥有了多重收入,然而成为“斜杠青年”的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拥有额外收入,甚至也不是为了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是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即便你有固定的工作,即便有些身份并不能给你带来收入,这些都不影响你成为“斜杠青年”。事实上,玛希·埃尔博尔自己就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她是美国一家非营利组织的副总裁,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斜杠青年”,因为她还同时拥有作家、演说家和人生教练等其他身份。而今年因中篇小说《北京折叠》而获得第七十四届雨果奖的郝景芳也是一位拥有一份固定工作的业余作家。
“斜杠青年”是一种天性
虽说“斜杠青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但其实这类人一直存在。这类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他们爱好广泛、独立、有主见、不爱遵守规则、喜欢冒险和尝试新鲜事物。对这些人来说,他们骨子里就是“斜杠青年”,他们不被世俗、偏见束缚,跟随内心去发展自我,可以不计成本地把大量时间花在喜欢的事情上。
我就是这类人中典型的一员。我从小就爱好广泛,从4岁起,开始自学画画,小学的时候就创作了好几本图文并茂的童话书,还在全国儿童绘画大赛中获奖,除此之外,我还是校舞蹈队与合唱团的成员。小学升初中时,我以美术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从此开始了正规的艺术训练。中学期间,我又爱上了短剧创作,编排了很多小短剧,其中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英语音乐剧还曾经轰动整个校园。
上大学后,我依然保持自己爱学习、爱折腾的天性,除了本专业的学习外,我辅修了两年平面设计,还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参加同声传译集训。开始工作之后,我的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我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两个组织,把它们做得有声有色;重新开始画画和跳舞,自己还成功举办了两次画展,开了一个舞蹈工作室;即便是在自己不擅长的写作领域,我也因为坚持而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每当我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时,就有人会提出各种质疑:做那么多事情忙得过来吗?这样活着不累吗?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就是我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它似乎就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如果不让我去做这些事情,我反而会很痛苦,会失去很多人生乐趣。所以,当“斜杠青年”这个概念出现的时候,我根本不需要去成为一个“斜杠青年”,因为我原本就是。
然而,对我们这类人,其他人很难理解,就像外向者无法理解内向者、异性恋无法理解同性恋一样。我们甚至也会经常因为被他人认为不靠谱、不能专注而产生自我怀疑。“斜杠青年”这个概念出现的最大意义之一在于,它给了我们这类独特的人一个正式的身份标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自己并非不正常,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与自己类似的人存在。
“斜杠青年”是一种思维突破
某天,我去参加一个美国朋友的生日聚会,朋友介绍我认识他的另一个美国朋友,当这位新朋友问起我是做什么的时候,我很自豪地告诉他自己是“斜杠青年”,并特地解释了它的意思。然而,令我大吃一惊的是,他一本正经地和我说:“一个人只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因为我们无法同时把那么多事情做好。”听到这里,我只能很礼貌地点头微笑,然后默默地走开。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喜欢用自己固有的思维与信念来判断一切,但问题是,信念是有力量的,它能够影响人的行为,狭隘的信念很有可能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如果有人认为一辈子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那么他就不会开始其他的尝试;但如果他相信人有多重潜能,人生也可以多元化,那么他就会选择体验与尝试新鲜的事情,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人。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的人生。
然而信念是世上很难改变的事情,所以对那些坚信“只能专注做一件事情”的人来说,我根本无意要去改变他们的思维和信念,但对思想开放、渴望多元化的生活的人来说,“斜杠青年”是一种新启发,能够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人生理念与生活方式,这种启发很有可能会激励他们追求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出版之后,玛希·埃尔博尔收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来信,很多人因为书中的故事而深受启发,他们突然意识到,做喜欢的事情与赚钱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事情,梦想与工作也不是不可并行。于是很多人开始重拾旧有的梦想,或者深入发展他们已有的兴趣爱好,他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充实和满足。
事实上,我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有些朋友因为“斜杠青年”概念的出现,把自己原本就有的各种优势与特长充分利用起来,过上了一种全新的、更快乐也更自主的生活;还有一些朋友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和发展一些新的兴趣爱好,例如插花、手绘、钢管舞、瑜伽、播音主持等,即使这些爱好目前无法成为他们的收入来源,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因此更加快乐和自信了。
“斜杠青年”是一种新的自我发展策略
过去,我们在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基本只有一种策略——那就是纵向单一发展。首先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职业定位,然后依据发展策略,一步一步按阶段往上走。然而,“斜杠青年”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发展策略,即横向多元发展,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发展多个方向,最终获得多重收入。在我看来,横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更加适合未来生活方式的自我发展策略,因为它能够很好地将爱好与工作融合,让生活更平衡,增加个人发展的灵活性,也让收入更保险。
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在考虑自己职业发展的时候,可以把“斜杠青年”的模式考虑进来。然而“斜杠青年”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做传统生涯规划时,你需要思考为了达到某个职业目标要做哪些自我投资。与努力一样,“斜杠青年”的发展模式同样需要规划和投入。这就要求你对自己以及未来想要的生活有很好的认知,然后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投资。
《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这本书出版之后,玛希·埃尔博尔根据更多的案例与反馈,将“斜杠青年”模式进一步总结为以下5种:
1.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还在兴趣爱好探索阶段或者兴趣爱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撑生活的人。
2.左脑+右脑组合
这是一种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共同发展的模式,例如书中的Dan Milstein就是这种类型,他既是计算机程序员又是戏剧导演。理性与艺术其实是非常好的互补,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开阔的思维。
3.大脑+身体组合
这种模式能够让人很好地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相互切换,能够确保身心的健康以及生活的平衡,例如Carrie Lane,她的双重身份包括艺术顾问和普拉提教练。事实上,对于脑力工作者,如果能够发展出一个体力劳动的身份是个挺不错的选择,我自己就会在业余时间教爵士舞,我同时也是CrossFit(混合健身)一级教练。
4.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组合
这可谓是一个黄金组合,也是玛希·埃尔博尔自己的斜杠模式。这4种身份之间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环推动,因为写作可以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演讲的邀约也会随之出现,等到经验足够的时候又可以开展教学和顾问的身份。这条“斜杠青年”发展之路适合知识型的人才。
5.一项工作多项职能型
事实上,你不必拥有多项工作或者多重身份也能成为“斜杠青年”,即便你只有一个工作或者身份,但它要求你不仅要有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能力,而且需要涉及不同职能领域,那你也是“斜杠青年”,因此所有的CEO都符合这个标准,不过在企业中这样的角色会越来越多。
因此,“斜杠青年”实际上可以被看成一种全新的人生理念和个人发展策略,它强调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个性和潜能的探索,并鼓励将工作、生活和爱好进行更好地融合,因此它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额外的收入,而是更充实和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