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俗语“敲竹杠”的由来,有两种很有意思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交易以铜钱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成的钱筒内,晚上结账时倒出来,谓之“盘钱”。当地的地痞流氓常去店铺勒索钱财,不用开口,只是恶狠狠地敲拍竹钱筒,店主见之,便知来意,慌忙掏钱“孝敬”。另外,旧时有些黑心店主,见陌生顾客上门购货,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便“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一成。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与之相异。1839年林则徐奉道光皇帝之命,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在他的要求下,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以防烟土流入境内。但一位水运客商将烟土藏于竹杠和船篙之中,企图蒙混过关,躲避检查。一天,商船行至浙江绍兴码头,检查官上船检查,未发现其中的秘密。此时,该关卡的一名师爷吸着旱烟走上船去,用烟杆敲得竹杠“梆梆”响,客商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绽,便慌忙掏出数两银子,悄悄塞给师爷,请求包涵,不要再“敲竹杠”了。
如今,以某种借口勒索讹诈人家钱财,被人们称为“敲竹杠”,这大概是从第一种说法中得来的。“敲竹杠”者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虽然不及敲诈勒索对社会的危害性大,但远比敲诈勒索的渗透面要广得多,也要“灵活”得多。被“敲竹杠”者往往是或忍气吞声,默默忍受,或自认倒霉,息事宁人,实在是可怜。
不过,若以第二种说法,在某些特定场合下,还真的有必要“敲竹杠”,只不过这种“敲竹杠”,应当是认真细致地检查的意思。无论是海关缉私还是公安缉毒,无论是质检人员检疫还是侦察人员调查,都要认真细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