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绅士”指教养良好,对女士彬彬有礼的男士,所谓“绅士风度”。但在古代,“绅士”的含义可大不相同。
“绅”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系在腰上的又大又长的带子,“绅”的长短按照等级制有着严格的限制,《礼记》规定:“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士是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的一个等级,位次于卿和大夫,士的“绅”长三尺,官吏的“绅”长二尺五寸。之所以要规定士大夫阶层束“绅”,是要求他们恭敬谨慎,像这条“绅”一样自我约束。后世就把这个阶层称为“绅士”,后来又用来指在地方上有财有势或得过一官半职的人,一般都是地主和退职官僚。
除了“绅士”,古代还有“缙绅”的称呼,比如收录教科书的明朝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就写道:“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同“搢”,插的意思。《汉书》颜师古引李奇注:“缙,插也,插笏于绅。”笏(hù),是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狭长手板,按等级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来记事,免得临时忘了向皇帝禀报的细节。“缙绅”就是将这块手板插在“绅带”里。这是古代官吏的固定装束,后来就用来指代官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