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被爱
○ 爱与被爱,先生更重视哪一个呢?
承蒙亲友家人爱护,我幸运地得到了很多的关爱,爱与被爱是我活着的能量源。
从古至今,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希望自己被爱是人之常情。人不能脱离关系而孤立存在,爱上一个人和被一个人所爱的幸福,这是只有人类才能拥有的独特感受吧。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爱呢?关于这个话题,我听过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这是意大利著名女中音菲奥伦扎·科索托[1] 永葆艺术青春的故事。科索托是一位非同一般的歌唱家,她的艺术生命一直延续到75岁。舞台上,她的喜怒哀乐总是与所扮演的角色融为一体,她用歌声带走了观众的心。这种表演方式是科索托长时间被观众喜爱的秘诀。
当几千人的目光注视着舞台,演员通过音乐演奏的配合,用歌喉展现魅力的时候,据说影响其发挥最大的障碍,是来自内心的担忧——担心自己不能被每位观众接受。
演唱中一旦开始担心,哪怕是怀疑几千名观众中有一位不喜欢自己,演员都有可能瞬间走神,进而失去信心,发挥失常。
突然有一天,敏感的她领悟了以下道理。
要赢得全体观众的喜爱,演员必须对到场的每个人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
所以,每当她踏上舞台,就在心中想象着,如何向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传达“我爱你”的想法。她相信,通过意念一定可以把感恩之情传达给观众。
作为惯例,科索托一直保持着这种做法。正是演出时她和观众之间相互喜爱的交融,才使她的演出总能感动观众,她的艺术生命才能长盛不衰。
作为医生,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向他人传递爱,最后通过音乐和写作,我感受到了把爱献给别人而使自己心灵得到满足的幸福感。
寻求被爱时,人们常常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作为标准去要求对方。这么做绝对不是真正的爱。所谓爱,就是接受最真实的他/她。如果不顾及对方,只考虑自己,那么即使有人爱着你,你也根本不会感受到。
当你愿意与一个人相处时,对方也会和你分享他/她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他/她所说的也许不符合你理想中的标准,而他/她也不像你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你应当尝试鼓足勇气去接受对方。如果你接受了他/她本来的样子,接受了对方身上让你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地方,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他/她身上了不起的和美好的特质。
爱那个最真实的他/她,这样,你的一切也会被对方真挚地热爱着。
亲人离世怎么办
○ 相濡以沫的丈夫离世,我感觉非常孤独,有早点忘记的方法吗?
这世上存在一种看不见却能感知到的幸福。
很遗憾,妻子在她93岁时先我一步去世了,这个与我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人生风雨的人,名叫静子。她一生安于清贫,行事严谨认真、品性清廉纯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田园调布街区的圣母玛利亚”。我一直以为她会永远陪着我,所以在她离开后,我倍感孤寂。
可另外一方面,我现在愈发感到,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似乎比之前她在世时更鲜活生动。
你也可以试着去体会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怀想离世的那个人,肉眼看不到的模样,脑海中却清晰印刻着,你会发现她的形象比活着的时候还要清晰深刻,这给我更大的力量去过好余下的日子。
我觉得妻子一直在我看不见的世界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我事物的本质。
《小王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这句话意义深远,妻子的离世教会我:这世上存在一种看不见却能感知到的幸福。
我曾遭遇过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劫机事件——“淀号”劫机事件[2] 。还记得我平安归来时,我与妻子紧紧相拥,再也不想分开,那个瞬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那时,我和妻子一边泪流满面,一边达成了一个共识——从此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而活,要用余生回报他人。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奉献的想法贯穿我的生命,我至今还在为此不懈地努力着。
把逝去的爱人一直放在心里,想象她的一举一动,仿佛能与她对话交流,慢慢你就会发现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回忆生命中我们最爱的人曾经说过的话,能帮助我们找到真实的自己。
关于口不择言
○ 当与亲人或恋人这样重要的人发生激烈争执时,可以不顾后果表达情绪吗?
我们常常以深爱对方的名义,说话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结果说出来的话往往很生硬,让最亲近的人心里感到极不舒服。
到现在我还时常会发生这种口不择言的情况,每天发生这样不近人情的事情也让我不断反思。
举止得体、心怀感恩、关切话语……当我们内心冰冷坚硬时无法做到这些。其实与亲近的人相处,我们不能质疑对方的行为态度,而是要更多反省自己是否怀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
无论发生什么状况,先要问自己,我是否拥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我经常这样要求自己。
自己内心不柔软,说了伤人的话,还从对方的态度上找原因,这只会让相互的关系更加紧张。
自己先决心拥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每当感觉到与对方的关系变冷时,先考虑是不是自己的原因,从而加以改善。这样一来,就算有时候我们深爱的人说话带刺、发脾气,我们反而能发自内心地觉得他/她很搞笑。
这样做,你就会成为一个待人接物真心和善的人。
所以,想压抑住自己不计后果的“怎么想就怎么说”的冲动,就首先从拥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开始吧。
我每天都在反省,尝试着去做,让内心更加温暖柔软。
如何看待离别
○ 先生如何看待离别?
不管有何等忘情的相遇,终究也会有凄别的日子。
我与妻子结为连理,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最后因为妻子故去才不得不天人永隔。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各种别离,忍受分别带来的苦楚,这样的结局无法改变,即使觉得撕心裂肺,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学会接受。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可是,幸福感越强,离别所带来的痛苦也会越强。
正如“生死一体”,“离”和“合”同样不可分割。
因缘相遇,相遇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会让人铭心刻骨、念念不忘,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因何产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有答案吧。
相遇带来难以割舍的情感,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没有相处,就无法感受。
人世间如果没有“别离”,我们就无法体味“相遇”的意义,更无法感知相遇带来的喜悦。
没有别离,就没有相遇;因为不想感受分别的苦楚,所以有的人不愿意开始新的相遇。
但是,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开始,人就会有各种相遇。
有时我们肯定会这样想:既然相知相爱的人分开如此痛苦,还不如从来没有爱过。真的体味过离别的苦楚,会让人不敢再开始新的恋情,或者是对新的恋情心存恐惧。
人真是很脆弱的动物。
离别也真是让人感到无比悲哀的事情啊。
尽管如此,分别的日子到来,除了伤心,还应该体味一下“相遇的意义”,因为只有经历过离别,我们才能感知到相遇的意义。离别,注定存在于相遇中。离别的时候,心是安静的、悲伤的,它给我们机会再次感知遇见的真正意义。
经历过的悲欢离合,都带来难以割舍的情绪,我在不断寻找原因的过程中,终于有了一些感悟。
《小王子》里有这样的离别场景。
小王子因为后悔把珍爱的玫瑰花留在自己的星球上,决定返回。临行前,他对飞机员——他在地球上遇到的最重要的朋友,说:“一旦你跟心中所牵挂的人有了约定,就要对其负责,永远地负责。”
“时间会缓和所有的悲伤,当你的悲哀被安抚以后,你就会因为认识过我而感到满足。”
家庭是什么
○ 对先生来说,家庭意味着什么?
家庭就是一起围着吃饭。
“家庭是什么”,如果你这样问我,我会说“家庭就是一起围着吃饭”。
家庭与是否有血缘关系无关。
能在一起吃饭,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啊!
我们不必像演肥皂剧那样——家庭成员笑容满面地围坐在摆满佳肴的餐桌旁,以为这才是理想的合家团聚。其实,一家人自然地围坐在一起吃饭,这本身就是作为家人才会有的幸福。
“如果你也想有一个温暖的家,那就一起吃顿饭吧。”感谢对方能在一起吃饭,感谢因此带给自己的喜悦,并与他/她分享这种感觉。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无论他们如何期待,可连与自己所爱的人一起吃餐饭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我和家人每餐都围坐在一起,他们关注我的喜好,关心我的身体状况,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场景更令人开心的呢?正是因为每餐都围坐在一起,家人之间产生了一种纽带,彼此之间充满感激之情。
就是因为共同面对了生命中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我们才成为了一家人,才有机会在一起吃饭。如果你这么去考虑,一定会和我一样,能够拥有生命中真正意义上的家人。
想与某个人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不妨邀请对方“一起吃顿饭吧”。聚餐可以产生亲近感,这是我从家庭生活中学到的智慧。
家庭就是一起吃饭
爱
被爱
互相关怀
只有用心灵才能体会
经历过的悲欢离合,都带来难以割舍的情绪,我在不断寻找原因的过程中,终于有了一些感悟。
就是因为共同面对了生命中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我们才成为了一家人,才有机会在一起吃饭。如果你这么去考虑,一定会和我一样,能够拥有生命中真正意义上的家人。
如何看待朋友
○ 先生与各种各样的人打过交道,您如何看待朋友?
我见过不少人,可事实上,我的朋友并不算多。
虽然这一生中,我与不少人有过多次沟通交流,我也将这些相遇视为人生中的珍宝,但说起真正的朋友,我有的并不多。而且,老实说,我并不认为朋友多是好事情。
其实,生命中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已经足够。
很多人感觉自己朋友少,所以生活得寂寞无趣,但我认为这和朋友多寡无关,重要的是他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而内心孤独。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
对我来说,真正的朋友是祝愿我一切都好的人。
能为他人祝愿,说明他挂记着对方,把对方当作自己一样去关爱。
无论彼此境遇如何变化,即使多年未见、即使多年没有联络,但依然会把你的事情当作他自己的事情,对你忍受的痛苦感同身受,为你真心祝愿。如果有这样的朋友,不管遭遇怎样的人生,你心里也会觉得有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你内心的感觉。如果遇到一个人,你心里觉得这个人会成为真正的朋友,那么相信这种感觉。
除此之外,还要与那个感觉会成为朋友的人花时间在一起,比如一起散步、聊天,时间长了,不知不觉你们之间就像是架起了一座桥梁,彼此受邀请进入了对方的生活舞台。
在那个舞台上,有时需要一起面对生命中的挑战,有时一起经历生命中里程碑式的事件。“度尽劫波兄弟在”,成为真正的朋友,我们需要有共同的经历,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彼此扶助。
婚姻中的两个人也是如此,一起经历过生活跌宕起伏的两个人,会更加真心陪伴,真诚共度一生。
医生如何向患者传递关爱
○ 先生是怎样向患者传达爱的?
发自内心站在患者角度考虑。
“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
这是威廉·奥斯勒[3] 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医生,我把这句话奉为一生的信仰。
古代医学几乎还谈不上是科学,那时候医生的主要工作是从心理层面安慰患者,尽力减轻疾病带给他们的痛苦。如何更好地安慰病人,这种技巧与音乐和绘画技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古代医学是一门艺术”的说法,我也非常认同这句话的含义。
音乐也好,绘画也罢,其中蕴含的技艺需要长时间持续努力才能获得提升,娴熟的艺术技巧令人感叹,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体现了人类的情感,不管是善良、悲伤还是爱,都会深深感染听到或看到这些艺术作品的人。医疗与此类似,虽然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医学正如其他科学一样,并非无所不能,现代医疗面对很多疾病依然束手无策,无法将患者从疾病、伤痛中彻底解放出来。
对待尚无法治愈的病人,就应该把医学当作艺术,这样即使遇到医疗科学无法解决的疾病,仍然可以让病人不放弃希望。
医生应当发自内心地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诊时做到面带微笑、讲话时能够语调温柔,握住并轻拍病人的手,认真听他们倾诉,并一直对患者保持这样的态度和做法。
我已经无数次地看到,医生只要能这样对待患者,就能大大减轻他们的疼痛和愁苦。
宫泽贤治在他的童话作品《大提琴手高修》中也讲述了这个道理。高修用大提琴的琴声治愈了田鼠的腹痛,所以附近的动物们肚子一疼,就会跑到高修家的地板下面,竖起耳朵倾听高修拉大提琴。而本来找不到拉琴感觉的高修也从田鼠、小狸猫、布谷鸟等小动物身上学到了更为精妙的大提琴演奏技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医生和患者其实可以融为一体,医生可以给病人带来健康,而医患间良好的互动可以提高医生的医术。
宫泽贤治这段关于医疗行为的描写给了我巨大的启发。
音乐、绘画与出色的文学作品一样,可以鼓舞人心,而医疗作为一种艺术,也应该有能力去鼓舞人心。
我行医的五十多年都奉献给了圣路加国际医院[4] 。鲁道夫·博灵·泰斯勒创建该医院时提出这样的理念:“圣路加国际医院不是治疗疾病的场所,而是用爱疗愈患者痛苦的所在。”我一生谨记并珍藏这句话,坚持不懈地将这个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
医疗不仅仅是治病救人,医学还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对于医生们,我希望我们能志同道合,都能成为精湛的艺术家。
生命是孤独的吗
○ 人的出生和死亡,就是独自来到人间又独自离开,难道生命是孤独的存在吗?
人在出生时算是一个人降生吗?婴儿在母体中孕育,伴随着妈妈心中的期待和身体的疼痛来到这个世界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出生时可不是独自一人。
事实上,生命本身无法单独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创造出来。
以前,我经常在演唱会上担任指挥,但我不喜欢自上而下地挥动指挥棒、提醒大家“请跟上节奏”的指挥方式;我总是把指挥棒由下向上挥动,我想激发大家内心深处的感觉。我每次都怀着这样的心情指挥乐团。
指挥的时候,我最想实现的目标是,通过音乐,让演奏者与观众互动并融为一体。
曾经有个合唱团的表演非常精彩,带给了我这样的感受,令我终生难忘。
还记得,当时看到合唱团指挥时,我不由得惊讶。一般情况,指挥都会和合唱团一同站在舞台上,而那个指挥却离开了舞台,他走进观众席进行指挥,结果把观众完完全全带入了合唱氛围里,当时整个现场,台上、台下互为一体,彼此交融,场面令人十分感动。
见识过指挥进入观众席、调动起所有人情绪的独特技巧后,我立刻把这种技巧融入了自己的表演中,从此开始站在观众席间指挥。
现场的一体感确实是一种非常特殊、奇妙的体验,台上台下没有隔阂、亲密无间,共同感受着表演带来的一切感觉。
在场的老老小小全部被调动起来,一起感受着这种奇妙的艺术氛围,一起期待着这样的感觉能够持续更长一点时间。
现场每个人感觉彼此相连,就像制作念珠一样。正如“穿珠成串”所说的那样,每个人虽然都不同,但是共同的体验就像一根绳子,串联起大家的心意,就彼此关联在一起了。
世界和平能实现吗
○ 现代社会纷争不断,世界和平真的能实现吗?
很多人认为“世界和平”目标太大,现实中,国际冲突不断,实现和平的目标不现实。
但是,我却坚信这个目标一定会成为现实。
在我真正的好朋友中有一个年轻人,他是韩国著名的男高音,名字叫裴宰彻[5] 。
他曾令人瞩目地活跃于欧洲各大舞台,当时被誉为亚洲美音史上最好的男高音歌唱家。就在他即将登上音乐事业的巅峰时,突然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并且已经影响到声带。为治愈癌症,他必须接受手术,切断声带和膈膜之间的神经,结果他几乎失声。
对一名歌唱家来说,失去声音也许比失去生命更令人痛苦。裴宰彻面临着事业的中断和荣誉的丧失,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上的困顿。
以前围绕在他身边的人渐渐离他远去,此时一位日本年轻人却一直关注他、支持他。这位年轻人是一位经纪人,他建议当时已不可能重返舞台的裴先生到日本接受治疗,而这个手术由我的母校京都大学医学部的名誉教授一色信彦先生执刀。
一色信彦凭借高超的医术,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重建声带手术。裴宰彻实现了重返舞台的梦想。
当时不少人劝一色医生,“如果裴先生手术失败,那您到现在为止建立起来的名誉将受到损害,您不应该答应主刀这次风险极大的手术。”但一色医生却在反对声中下定决心,“即使名誉受损,也不能放弃这位已经坠入痛苦的病人”,他勇敢地选择挑战这例成功率极低的手术。
作为同在医疗战线的医生,我发自内心地敬佩一色医生的大智大勇。
第一次听到裴宰彻的歌声是我102岁时。我从小喜欢音乐,不仅可以作词作曲,还与学生时代的朋友组建了三重唱和四重唱组合,音乐所带给我的感动一直无法忘怀。
历经磨难,重返舞台的裴宰彻,拥有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歌声魅力,他的歌声充满悲悯的沧桑感,像是一种以歌声形式发出的祈祷。他的歌声既是日韩友谊的二重奏,同时也是医学和艺术的二重奏。
裴宰彻的歌声中饱含着许多人的祝愿和祈祷,正因为这些支撑着他,才有他从无法发声到重返舞台的奇迹发生。
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我相信世界和平终能实现。
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可以超越国与国之间的界限。
在另一个国家里,哪怕只有一个人像家人一样关爱你,就已经足够。因为存在这个人,后续人们会一个又一个不断地加入。如此循环下去,当更多的人不断加入,我坚信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就一定能实现。